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  历史人物

蜀人的祖先鱼凫王介绍

编辑:古诗文网发布时间:2022-07-26

神话中蜀人的祖先是“蚕丛”和“鱼凫”。蜀与“镯”通,即野蚕。蚕丛“目纵”,居岷山下的石穴里,蚕丛、柏砱、鱼凫三代都有数百岁,“神化不死”。他主要的功绩是“教民捕鱼”。从《蜀王本记》迄今川西民间口头故事都有很多这方面的故事。

“鱼凫田于湔山,得仙,今庙祀之于湔。“(《蜀王本纪》)”鱼凫王田于湔山,忽得仙道,蜀人思之,为立祠。”(《华阳国志》)还有一个版本的《蜀工本纪》则说:“(鱼凫)王猎至湔山,便仙去,今庙祀之于湔。”(引《御览》卷八八八)这就给后来的学者和作家留了极大的想象空间。

蜀人的祖先,从“教民养蚕”的蚕丛到“教民捕鱼”的鱼凫,到“教民务农”的杜宇,治水的鳖灵,都和农业生产有关。

鱼凫氏

鱼凫氏是古蜀国五代蜀王中继蚕丛、柏灌之后的第三个氏族,建都今温江区万春、柳城一带。因鱼凫王建都,下令广植柳树作为国界,鱼凫古都杨柳依依,史称“柳城”(今温江城北鱼凫城遗址)。鱼凫亡国后,每年鱼凫城依然万柳迎春,隋代建万春县,民间称柳城,因水道迁移,县城南迁即今柳城,唐代更名温江。县内种柳风俗盛行,最后一次大规模种柳树是清嘉庆年间大修时,于环城濠沟沿堤植柳700余株,柳城的美誉流传了整整四千年。从文物考古发现来看,人们注意到了广汉三星堆自第二期文化开始,就出现了与鸟有关的器物,这当与柏灌氏取代蚕丛氏有关。而第三期所出的大批器物上不仅有鸟图案,而且同时还有鱼图纹饰。这一变化则反映出三星堆第三期文化与鸟族和鱼族密切相关,或者说,它反映出鱼凫氏取代柏灌氏的历史事实。

鱼凫的“凫”字有好几种通假字。《读史方舆纪要》说四川彭山县:“鱼凫山在县东北二里,或曰鱼凫津也。”《四川通志〈舆地〉》:“南溪县鱼符津,在县北三十里”;《后汉书〈郡国志〉》:“南安(今乐山)有鱼涪津。”;《山海经〈大荒西经〉》:“有鱼偏枯,名曰鱼妇”;《左传〈文十六年〉》杜预注:“裨、攸、鱼庸三邑。鱼,鱼腹县”;贾谊《服鸟赋》中的“服”字即“鵩”字,也即凫的假借字。以上的鱼凫、鱼符、鱼涪、鱼妇、鱼腹、鱼服、鱼鵩,实为一事,都是指的鱼凫。凫是本字,而符、涪、妇、腹、服、鵩则是凫的假借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