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  清朝历史

和珅与刘罗锅争斗的原因

编辑:古诗文网发布时间:2022-07-25

刘罗锅是清代名臣刘墉的绰号。其实刘墉并不是罗锅,他之所以得这个外号,可能是因为嘉庆皇帝曾叫他“刘驼子”的原因,但那时刘墉已是80岁的老人了,驼背也是正常的。

刘墉,字崇如,号石庵,是山东高密逄戈庄(原属诸城)人,清代著名的书画家和政治家。他的父亲刘统勋,是雍正乾隆两朝老臣,为官清正而有古大臣之风,深受乾隆皇帝的尊重,是纪晓岚等人的老师。刘墉为官,颇有乃父之风,清正廉洁,刚正不阿。刘墉比纪晓岚小一岁,但比纪晓岚早一科成进士,因此,他在官场的资历至少比纪晓岚要早三年。刘墉的履历也与纪晓岚有很大的不同,他初年也曾任安徽、江苏等省学政,但从乾隆二十七年(1762)任山西太原府知府开始,十年间,刘墉一直在各省历练,官迹遍布南北,所任各地均有清名,受到民众的爱戴。

035e8c7c01ced7fe003d86b5633f853e.jpg

乾隆三十八年(1773),刘统勋去世,刘墉丁父忧,此后,刘墉任职南书房,并任《四库全书》馆副总裁,后来任江南乡试正考官、江苏学政、户部右侍郎、湖南巡抚、直隶总督等职。嘉庆二年(1797),更被授体仁阁大学士,四年1799),加太子少保。在刘墉的官宦生涯中,他曾因为父亲刘统勋被冤枉和下属贪腐亏空而受到牵连,也逐渐明白了官场的险恶,虽然一直为官清廉,也素来以直言能谏著称,但他也明白要做好官,就要揣摩皇帝的心思,不能违背皇帝的意思,只有这样自己才能安稳为官,为百姓做点儿事情。

同时,由于刘墉长期外任,不在京中,因此他与和珅虽长期同朝为官,却不曾爆发大的矛盾。直到乾隆四十六年(1781),因为刘墉耿直能谏,被任命为都察院左都御史,刘墉与和珅之间的冲突爆发了。

乾隆四十六年的十一月,刘墉被任命为都察院左都御史。这一年,和珅处置了甘肃冒赈案,虽然亲眼目睹了王亶望、王廷赞等一众贪官的灭亡,但他并未从中吸取教训,而是被王亶望等人的奢侈生活所吸引,在贪污的道路愈陷愈深。

和珅四处收受贿赂,其中一个向和珅行贿的贪官便是山东巡抚国泰。国泰,富察氏,满洲镶白旗人,是四川总督文绶之子。乾隆四十二年1777)时,国泰升任山东巡抚,成为封疆大吏。国泰自幼生长在贵胄之家,懂得朝中有人好做官的道理,他拼命地巴结朝廷新贵和珅,平时经常向和珅行贿。

但是国泰这个人不学无术并且十分跋扈,在山东,他对待属下十分暴戾,经常斥骂属下,完全不懂得为官之体。乾隆重臣阿桂等在乾隆四十六年参奏国泰行为乖张,认为国泰不适合在外任职,最好将他调回京城。乾隆便将时任山东布政使的于易简招来询问。于易简虽然是大学士于敏中的弟弟,但是为人相当无耻,布政使和巡抚同为从二品官员,但是于易简向国泰汇报事情时,竟然跪着说话,以此来讨好国泰。这样一个人到了乾隆面前,肯定是百般为国泰开脱。乾隆便听信了于易简的话,只是训诫国泰要对待属吏宽严得中,而没有将他调离山东。

国泰自恃在朝中有和珅相助,又有乾隆皇帝宠信,在山东愈发肆无忌惮。因此,乾隆四十七年(1782)江南道监察御史钱沣弹劾国泰、于易简贪污受贿、勒索下属、挪用府库银两等罪行。钱沣是乾隆三十六年(1771)的进士,云南昆明人,很有骨气,他明知道国泰有和珅等人撑腰,但是仍然暗中调查,掌握了大量证据来弹劾国泰,这使得朝廷上下为之震动。

乾隆皇帝迅速派和珅、刘墉与钱沣一道去山东调查国泰一案。和珅因为几年内连续处置了李侍尧、王亶望等重大贪腐案,被乾隆皇帝寄予厚望,但乾隆却没有想到和珅与国泰早已勾结在一起。和珅知道消息后,除了故意拖延出发时间之外,竟然派人向国泰密报,让他抓紧把府库银两充实起来,以免被抓到实据。

因为山东是刘墉的老家,所以刘墉十分痛恨国泰虐待自己的家乡父老,他嘱咐钱沣秉公执法,先行赶往山东。而和珅送书信的时候,根本没有把小小的御史钱沣放在眼里,至于刘墉,他认为刘墉是国泰父亲文绶的老下属,应该不会为难国泰。并且,于易简更是大学士于敏中的弟弟,也有相当的地位,刘墉一向十分聪明,应该不会去惹这个麻烦。但是和珅没有想到,愚蠢的国泰竟然给他写了一封回信,而这封信就在半路上,被钱沣给截了下来。

刘墉与和珅赶到山东之后,钱沣已经掌握了国泰大量的罪证,虽然府库中的银子已经被国泰做了假,但是银子的成色不一,一看就不是原来的库银。钱沣打听到是国泰以暂借为名从济南府的富商们那里勒索来银两填充府库,以免被查。于是刘墉和钱沣贴出告示,说官府现在要归还所借银两,让被借了银子的商人们来领银子,一举挫败了和珅与国泰的伎俩。和珅眼看着保国泰无望,于是决定弃卒保帅。

4e064745a8abe981f7c49452b5f7965a.jpg

他也假装积极地参与办案,并且装出正气凛然的样子,怒斥国泰:“府库亏空如此,国泰,你真是禽兽不如。”而私下里,他已经和国泰达成了协议,保证要到乾隆那里为国泰说话,实际上,他为了开脱自己,已经提前给乾隆上了奏折,说明国泰一案的实情,请求从严惩处国泰。而国泰相信了和珅,面对如山铁证,他交代了所有罪行。

回到京城之后,和珅、刘墉和钱沣在朝堂之上奏明了案件的情况之后,乾隆突然严厉地对和珅说:“和珅,你知罪吗?”

原来,刘墉与钱沣两人已经把截获的国泰写给和珅的密信上报了乾隆。

和珅大吃一惊,说:“臣此去山东查案,一路小心,生怕出错。实在不知有何不当之处,请皇上降罪。”

乾隆把国泰写给和珅的私信扔给和珅,和珅一看心里顿时有了底气,如果乾隆皇帝只有这一封信,那自己便很好解释,如果乾隆皇帝还有其他证据,就不会这么简单的问自己了,和珅打定主意,“这封信是国泰知道案发后,写给臣求情的,臣并没有收到此信,否则定会奏明皇上,严惩国泰。”

这时候,乾隆实际上已经相信了和珅,毕竟此前和珅就上过奏折要求严惩国泰。于是他又问刘墉和珅可曾在办案过程中有阻拦行为。

刘墉和钱沣只好据实上奏,说和珅办案得力,并无阻拦行为。

国泰最终被乾隆皇帝赐自尽,而国泰的后台和珅则躲过了这一劫,不但如此,和珅还因为办案有力,受到了乾隆的嘉赏。但此案过后,和珅却恨上了刘墉。

刘墉在此案之后,越发地知道和珅为人心思缜密,乾隆皇帝又十分宠信他,因此,刘墉此后工作一直小心谨慎,以免有把柄落到和珅手里。和珅却时时留心刘墉的错误,处处与刘墉为难。民间有很多和珅想陷害刘墉,却偷鸡不成蚀把米的故事流传,比如“刘墉参皇上”等传说甚至还通过相声《官场斗》而广泛流传。但实际上,和珅绝不会那么愚蠢。从乾隆五十年(1785)到乾隆五十四年(1789)二月间,刘墉曾多次受到了皇帝的批评甚至是怒骂,官位不升反降,可说是厄运重重。值得注意的是,乾隆皇帝对刘墉的指责,多是源于一些根本和刘墉扯不上关系,或者是莫须有的事情。比如在乾隆五十四年的二月,乾隆检查尚书房,发现皇子们竟然有七日之久未到书房读书,当时刘墉刚任尚书房总师傅不久,乾隆便以督察管理不力处罚刘墉。按照惯例,尚书房总师傅非止一人,且不用每日当值,“有事则至,或月日一至”。这当中我们不难看出是有人从中使坏,借故打击刘墉,这个人是谁呢?只能是和珅。这从刘墉协办大学士多年竟然未能实授,并且在乾隆皇帝那里留下了处心积虑想让他人告老,以便自己补授的印象,因此被乾隆怒骂的事情中,也可以看出来。

在清朝,大学士是至高的荣誉,向来有大学士缺,是按照资历,从协办大学士中来补授的。刘墉是资深的协办大学士,又是在朝中资历较老的尚书,如果有大学士缺,他是顺位递补的第一人选。有一回乾隆皇帝曾经跟军机大臣们说起,大学士嵇璜年龄大了,如果要求告老还乡实在是不忍心不让他回乡养老,户部尚书曹文埴家有老父,他如果要是要求回家侍奉父亲,也不忍心不准许。

刘墉听了皇帝这话,有一回在懋勤殿和曹文埴聊天便说起了皇帝曾经有这样的意思。曹文埴非常高兴,第二天便向皇帝提出要回乡侍亲。乾隆皇帝经过询问军机处,军机处众臣一致说是刘墉泄露给曹文埴的,于是乾隆便将这件事情归结为刘墉有躁进之心,希望嵇璜退休,自己好递补成大学士。

732a5d5f193e437515b8acb70f5d48ce.jpg

而在这一事件中,且不说嵇璜知不知道此事,嵇璜即便知道,也根本没有提出告老还乡之事。曹文埴根本不是大学士,他回乡对刘墉能否成为大学士是一点影响也没有。这件事情,也是和珅一手导演的一出闹剧,此时的军机处中,阿桂常年在外,和珅是军机处中次辅的身份,所以军机大臣所揭发的是刘墉泄露消息,实际上就是和珅揭发的是刘墉泄露消息。

经过和珅如此长年累月在乾隆那里给刘墉打小报告,刘墉在乾隆心目中印象不断恶化,乾隆皇帝认为刘墉“素好执狃”、“每多议论,立异鸣高”。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刘墉这个性格太固执了,经常议论这个议论那个,什么事情都看不惯,总愿意唱反调。这样的人,皇帝怎么会喜欢呢?刘墉的命运只能是降职。若不是此时的朝纲已乱,朝政日非,刘墉是天下人望,恐怕乾隆皇帝是很想将刘墉打发得远远的,永远不愿再看到这个“抗上耸强肩”的人了。经历过这些事情,刘墉也看透了老年乾隆的昏聩,他不再对乾隆抱有希望。所以虽然乾隆很快又给他复官,但却又不断指责刘墉是“一味模棱”“行走颇懒”了。

刘墉在等待机会。机会也很快就来了。

乾隆六十年(1795),乾隆皇帝决定履行自己不会超过自己的祖父康熙在位61年的诺言,将皇位禅让给嘉亲王颙琰。和珅一向飞扬跋扈,被国人视为是“二皇帝”,他对颙琰等皇子向来就没有敬畏之心,因此他竭力劝说乾隆,不要行禅让之事。没想到乾隆主意已定,和珅便又怂恿乾隆上演一出只传皇位不传大宝的闹剧。大宝,即是皇帝的印玺,也是皇帝的凭证。刘墉在这件事情上不再模棱,在满朝文武中挺身而出,为嘉庆皇帝争来玉玺,从此,刘墉和和珅的命运发生了逆转,到乾隆去世时,嘉庆皇帝要惩办和他第一个想到的人,就是刘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