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  历史文化

年例的由来

编辑:古诗文网发布时间:2022-07-25

年例,即“溯古例今、年年有例”,是粤西人民过年的传统贺岁方式。年例盛行于粤西鉴江、罗江流域及雷州半岛一带,以茂名、湛江为主,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年例从农历正月初二起至二月底,各村均有不同日期的年例日,年例日主要集中在新春期间。

一般年例日期是一天,有的一至三天。有的地方在农历三月份以后也有年例,称做“返秋(翻秋)年例”。传统年例活动包括:起年例、正年例、年例尾。主旨是敬神、拜祖先、祭祀社稷,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年例萌芽于岭南古老的祭祀。年例文化代表着一种信仰,一种乡愁,一种期待。年例文化与冼夫人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凡是有冼夫人庙宇的地方,都做年例。在粤西茂名、湛江及附近广西北流市等地区,以冼夫人文化、雷州文化为主体,以宗亲文化为维系,受高凉文化、潘茂名文化、诸神信仰、祖宗崇拜的影响,由历史上多次南迁带来多元文化与土著文化交融补充,不断发展演化,经过沉淀、传承、繁衍而来的一种岭南文化。

年例起源

年例萌芽于岭南古老的祭祀。经过近两千年变迁,在化州“跳花棚”、雷州“走清将”、徐闻“罗卜戏”、吴川“舞二真”之中,依然能感受到古傩的魅力。年例最初是祭祀仪式,是扩大的元宵节、春节、庙会,包括祖先迁移落脚纪念日等在内的综合节日。年例有一套完整的程序,重视祭祀仪式。部分保留明清时期祭社风俗,汇融中原元宵节的娱乐喜庆色彩。

在经年累月发展中,年例融入中原文化、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等元素,发展成为粤西最隆重的民俗活动。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年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好心文化”精神,弘扬国家统一、和谐团结的主旋律。

年例与诸神信仰有关。在各种神像的顶礼膜拜之中,不难发现村镇神祇信仰的复合性。这里除冼夫人、潘茂名、雷祖(陈文玉)、康皇大帝、梁皇大帝、水流公等信仰以外,还有各路神仙的供奉,包括佛教里的菩萨和观音娘娘等,道教里的玉清大帝、文武帝、灶君、门神等,还有由祖宗先贤崇拜发展而来的人神,如盘古、伏羲、孔子、冯公等。诸神文化信仰,也叫泛神文化信仰,不仅在粤西年例出现,也出现岭南其他地区。

年例也与祖宗崇拜有关。在某些信俗的朝拜仪式中,具有明显的家祭和宗族祭祀色彩。在茂名、湛江的城乡,许多祠堂、公庙供奉着祖宗牌位及香炉。大多数平民百姓历经岁月洗劫,家族的族谱失落,只有一种模糊的祖宗心理,只有敬些香烛权当慎终追远。

一说:相传粤西的“年例”是由道教上元节(民间元宵节)衍化而来。自汉唐以来,北方文化习俗逐渐渗透粤西大地,其习俗与本地习俗庆祝丰收、祈祷祭祀相结合后,逐步演变成现今隆重热烈、极受村民重视的民俗节日。

一说:它是上元节、庙会、粤西地方各村村民祖先迁移落脚纪念日等综合起来的节日。


一说:年例由上古丰收祭祀演变而来,古代民间有庆贺古收及季行宗庙之祭的习俗。如《礼记·王制》:“宗庙之祭,春曰礿,夏曰禘,秋曰尝,冬曰烝。”粤西年例习俗甚多,自古流传下来的祭祀神灵、祖先文化经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祭灶、燃灶火、游庙神、上刀山、过火海、鸣铳炮、送瘟神、烧纸船、插田旗、送吉贴、出花灯等一系列习俗,这种习俗也成为当时一种村庆文娱活动。

年例大体上是从正月初二起至正月底止,尤十五、十六日为最多,也有些地方是在农历二月份。农村年例大多以土地庙为中心,周围几个村子一起举行。有些地方一年中还会举办两次。

追溯广西北流市的“年例”历史,早在明清时期的地方志就有相关记载。根据史料,“年例”最初是由粤西地区兴起传入的,源于明代,到清代时已在北流南部十分流行。和粤西人文相通、语言相同的北流,尤其是南部的六靖、清湾、石窝、白马、大伦、扶新、平政等镇,每年都会举办“年例”,但各地举办时间不同,如石窝镇是农历正月十一、六靖镇是农历正月十五、大伦镇是农历正月十六、清湾镇是农历正月十七、平政镇是农历二月初一、白马镇是农历二月初二,全部集中在过完春节的农历正月至二月。一般一个村庄举办一天,少数村庄举办两三天,也有附近数个村庄的“年例”都在同一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