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阙是今天哪里
伊阙,即今河南省洛阳市区南约2公里处的龙门。两山对峙,伊水中流,如天然门阙,故曰伊阙。
龙门是洛阳南面的天然门户,这里两岸香山(东山)、龙门山(西山)对立,伊水中流,远望就像天然的门阙一样。因此自春秋战国以来,这里就获得了一个形象化的称谓——伊阙。
隋炀帝都洛阳,因皇宫大门正对伊阙,古代帝王又以真龙天子自居,因此得名“龙门”,“龙门”之名即沿用至今。
名胜史迹
举世闻名的龙门石窟就雕刻在伊河两岸的山崖上,南北长约1公里。“龙门山色”自古即为洛阳八景之首。北魏以来,这里松柏苍翠,寺院林立,到唐代有十寺最为有名。
山脚处泉水汩汩,伊水碧波荡漾,唐代时行船往来,穿梭其中。精美的雕像与青山绿水交相辉映,形成了旖旎葱茏、钟灵毓秀的龙门山色、伊阙风光。
中国古代历史上曾有许多文人墨客、帝王将相、高僧大德徜徉于此,赋诗吟诵。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的佳句,声名远扬,今诵尤新。
伊阙之战
伊阙之战:东周时期,西方的秦国自商鞅变法后,迅速强大起来,加快了兼并六国的步伐,首先选择的进攻目标,就是位于中原要冲的韩魏两国。公元前307年秦军占领宜阳(今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
周赧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93年),秦国乘齐、魏相持之际,蚕食中原要冲的韩、魏土地。周赧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94),秦左庶长白起率军夺占韩地新城(今河南伊川西南),继续向韩、魏进攻。韩、魏以公孙喜为主将率联军24万进据伊阙迎击。
伊阙为韩、魏门户,两山对峙,伊水流其间,望之若阙,地势险要。秦军兵力不及联军一半,联军已据险扼守,呈对峙态势。次年,白起升任左更,针对韩、魏两军互相观望,不愿当先出击的弱点,以少量兵力钳制联军的主力韩军,以主力猛攻较弱的魏军。
魏军无备,仓促应战,迅即惨败。韩军震慑,且翼侧暴露,遭秦军夹击,溃败而逃。白起乘胜挥师追击,全歼韩魏联军,俘公孙喜,攻占伊阙,夺取五城。韩国精锐损失殆尽。秦国则以不可抗御之势向中原扩展。
炀帝建都
公元605年,隋炀帝杨广登基称帝,决定把国都建在洛阳。《元和郡县图志》载,杨广带着群臣,登上邙山之巅,眺望伊阙之塞,大发感慨:“此非龙门耶?自古何因不建都于此?”
很多大臣面面相觑,有一个名叫苏威的大臣站了出来,说:“自古非不知,以俟陛下。”隋炀帝龙颜大悦,顺势和大臣们商议起了建都洛阳的事。建好的都城正门就对着伊阙,加上皇帝一向喜欢自称真龙天子,之后伊阙便改称龙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