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宗乘之庙的文化与保护
普陀宗乘之庙是清代乾隆皇帝为了庆祝他本人寿辰而下旨仿西藏布达拉宫建设的佛教庙宇,见证了土尔扈特部回归事件,是清王朝鼎盛时期的建筑代表作,是汉藏建筑融合再创造的成功范例。
文物价值
普陀宗乘之庙见证了土尔扈特部回归等重大事件,是“康乾盛世”时中华民族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以及创建太平盛世繁荣中华这一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宏愿。
普陀宗乘之庙御制碑刻充分体现了清王朝鼎盛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水平,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宗教和科学价值。相关御制碑刻是中国北方石质历史文化和清帝书法艺术的宝库,在清史及相关文化研究中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更是中华一统民族团结的历史见证,有着巨大政治说服力和感染力的爱国主义好教材。
普陀宗乘之庙是承德外八庙中规模最大的庙宇,为清政府举行重大宗教仪式和进行政治活动的场所。普陀宗乘之庙是清王朝鼎盛时期的建筑代表作,是汉藏建筑融合再创造的成功范例,包含了极为丰富的历史、艺术、科学和社会价值。其建筑是清代鼎盛时期遗留下来的具有民族、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建筑遗存,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该时期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意识形态以及利用自然的状况,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历史文化
碑亭内竖着三座石,以汉、满、蒙、藏四种文字分载《普陀宗乘之庙碑记》、《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三文。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阿玉奇汗之曾孙)为摆脱沙俄压迫,率领部众冲破沙俄重重截击,历经千辛万苦,胜利返回祖国。乾隆帝在万法归一殿接见回归的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一行,并举办大规模讲经祝寿活动。为记载此次事迹,乾隆皇帝在普陀宗乘之庙立下《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和《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两面石碑,记述土尔扈特部回归中国及清廷对该部的抚恤。
保护措施
1961年3月4日,普陀宗乘之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普陀宗乘之庙作为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风景名胜区的组成部分,与其他几座庙一起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1994年12月,包括普陀宗乘之庙在内的“承德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登录为世界遗产。
2010年7月,河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承德文物局规划设计室承担了普陀宗乘之庙古建筑保护修缮工程设计任务。承德普陀宗乘之庙古建筑保护修缮工程前后历时五年半。2011年4月,方案通过国家文物局审批。2012年10月,深化设计方案通过省文物局核准。工程于2013年6月开工,涉及单体建筑55座,其中包括藏式红台建筑1座,藏式白台建筑32座,汉式木结构建筑20座,建筑基址6座,鎏金铜瓦顶建筑3座,围墙2268米。2016年1月通过验收。
-
上一篇: 三星堆文化的发掘背景和形成发展
-
下一篇: 三星堆遗址的出土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