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育叙事 篇一
初中生活的喜怒哀乐
初中生活是我人生中最难忘的时光。那是一个充满喜怒哀乐的阶段,每一天都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经历和情感。回想起那段时光,我的心中充满了感慨和回忆。
初中的第一天,我背着沉甸甸的书包,充满了期待和紧张地走进了新的校园。新的同学、新的老师、新的课程,一切都是那么陌生又那么新鲜。我记得那时的我有一种莫名的紧张感,不知道该如何与新同学交流,也不知道该如何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但是,很快我就发现,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同学们都很友好,老师们也很亲切,他们帮助我融入了新的班集体。从那一刻起,我明白了在初中,我不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集体的一员。
除了与同学们相处,初中的学习也给我带来了很多挑战。我记得有一次期中考试,我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是成绩并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水平。我感到非常沮丧和失望,觉得自己好像没有进步。然而,老师并没有打击我的积极性,反而鼓励我继续努力。他们告诉我,失败并不可怕,只要坚持下去,努力学习,总会取得好的成绩。这段经历让我明白了,成功需要付出努力,而失败并不代表终点。
初中的生活也有很多快乐的时刻。我记得在班级的集体活动中,我们一起组织了一场文艺演出。我们每个人都发挥了自己的特长,有的唱歌,有的跳舞,有的表演小品。我们共同努力,相互支持,最终呈现出一场精彩的演出。那一刻,我感到无比的自豪和快乐,因为我们不仅展现了自己的才艺,也展示了我们班级的凝聚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初中的三年转瞬即逝,但是那段时光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我在初中生活中经历了许多喜怒哀乐的瞬间,这些瞬间让我成长、让我感悟人生的真谛。初中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塑造。我相信,初中的教育经历将成为我人生中宝贵的财富,影响着我未来的发展。
初中教育叙事 篇二
初中生活的梦想与追求
初中生活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在这段时光里,我有许多梦想和追求,也付出了很多努力去实现它们。
在初中的过程中,我渐渐明确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一名科学家。我对科学充满了好奇和热爱,我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探索未知的领域,为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为了实现这个梦想,我开始主动参加各种科学实验和科技竞赛,努力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我还经常阅读科学方面的书籍和文章,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初中的老师们也给予了我很多鼓励和指导,他们教给我很多科学的方法和思维方式。在他们的帮助下,我逐渐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梦想。
除了科学梦想,我还有一个追求,那就是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初中是一个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我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有责任心、有领导力、有创造力的人。为了实现这个追求,我主动参加了学校的各种社团和组织,担任了班级的干部职务,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些经历,我学会了如何与人合作、如何领导团队,也锻炼了自己的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的人格魅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我变得更加自信和坚定。
初中的三年转瞬即逝,但是我的梦想和追求将继续延续下去。初中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更是人格的培养和梦想的启蒙。我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我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追求自己的理想。初中的经历将成为我人生中宝贵的财富,让我更加坚定地走向未来的道路。
初中教育叙事 篇三
初中教育的变革与进步
初中教育在过去几年中发生了许多变革和进步。这些变革不仅改变了教学方式和内容,也对学生的发展和成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一项重要的变革是教学方式的改变。过去,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占主导地位,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而现在,教师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和观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也提高了学生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一个变革是课程内容的改变。过去,课程内容主要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而缺少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现在,课程内容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除了基础知识,学生还学习了一些实用的技能,如信息技术和创新思维。这些课程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和合作能力。
此外,初中教育还注重学生的综合评价。过去,学生的评价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忽视了学生的其他能力和潜力。现在,学校采用了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考试成绩、课堂表现、课外活动等。这种评价方式更加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能力和潜力,鼓励学生全面发展。
这些变革和进步使得初中教育更加符合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的引导者和指导者。这种新的教育方式和理念,使得初中教育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舞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总而言之,初中教育的变革和进步为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这些变革不仅改变了教学方式和内容,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初中教育正朝着更加多元化、全面发展的方向发展,为学生的未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初中教育叙事 篇四
初中教育叙事 篇五
【第一篇:让每一个名字都闪光】
如何让每个成员都参与课堂,成为团队中不可或缺的一员,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做人的尊严呢?我在评价机制上动脑筋,不仅采用将全员参与作为评价小组的重要指标、进步幅度大的成员为小组双倍加分等方法,还利用沟通平台(每个班级门外墙壁上一块由各任课教师书写,用来公示班级优秀小组和进步学生的小黑板)来放大他们的成功,让各班师生一整天都能见证他们的光荣。还别说,这种做法真让我收获着因学生进步而带来的欣喜和幸福呢。
课上,分配好朗读的展示任务后,各组进入紧张的准备阶段。当我走到四组巡视时候,正好组长劝说组员冯世阳,“你读倒数第二段吧”,“我能行吗?”冯施洋小心翼翼地说,拒绝的语气里却分明又是热烈的期待。我知道他底子太差了,他想读却又怕读不好,影响小组……我连忙俯身轻拍着他的肩膀和大家说:“我看你们组长有眼力,他能读好,你们说呢?”“是的,你要是不读,咱们就少一个人次分呢。”同学们鼓励道。
展示时间到,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到第四组冯世阳的时候,同学们诧异第四组怎么能让他单独亮相呢!因为冯施洋在大家眼中就是一个胆小、说话吞吞吐吐的同学。那一刻,屋子里更是格外宁静,宁静里还带着紧张。他开始读了。“他感到太幸福了,但他一点也不骄傲,因为一颗好的心是永远不会骄傲的。他想起他曾经怎样被人迫害和讥笑过……”他的声音里像是凝聚了所有的磁力,个别地方还有些不连贯,但在这个文段的朗读中竟然让人感觉到是激动和难忘的回味,当他坐下,片刻的宁静后是一片雷鸣的掌声。“给第四组加2分,因为他们组员进步大!”我说,“你们的掌声就是加分的最好理由,对吧。”“对!”全班同学大声地喊道。当我把加分写在黑板的小组评价栏里后,我看到他的小脸涨得通红,正如他所读的文段里的话一样,“他感到太幸福了”。
为小组加分的愿望,让他超越了自己,勇敢地站起来;而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日趋进步,让这样的丑小鸭享受到成功的幸福。
沟通平台,点亮每一个名字
课后,当我来到走廊在沟通平台上写评语的时候,围过来的同学说,“老师,写冯施洋!老师,写冯施洋!”我笑了,同学们多可爱呀,他们怀着一颗好的心和我一样为同学的进步而品尝到了互帮互助、合作学习的快乐,他们都在成长,不仅是知识的获得,更有人格的完善。我在沟通平台上写下有力的几个大字:“我为冯施洋本节课的表现而骄傲,我为第四组的力量感到震撼!”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朵花,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的名字,让每一个名字都闪光,每一阵风吹过,都是一片幸福的颤抖。倾心于课堂的每一个细节,巧用团队评价和沟通平台让我听见学生成长的拔节之声,收获着帮助学生成功的快乐。
【第二篇:把课堂还给学生】
上完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文之后,我开始思考口语交际怎么上。想想从前的教法,总是少数学生发言,多数孩子只是课堂上的听众。如何才能让所有的孩子动起来?经过再三考虑,我决定组织孩子们围绕本单元“浓浓的乡情”这一主题搞一次语文活动。
我把这个想法告诉给了学生,教室里立刻沸腾了。孩子们兴奋,激动,有几个禁不住手舞足蹈起来!
当我告诉他们这次语文活动由他们自己主持、所有的同学都是演员时,教室里又是一片欢腾。“哪些同学愿意来尝试一下主持人的滋味?”我微笑着问。孩子们窃窃私语,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举手。我知道他们从来没有主持过这样的活动,心里难免会有所顾虑。于是,我用鼓励的语气说:“鲁迅先生曾称赞‘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我相信我们班也一定会有这样的孩子!”话音刚落,张德坤就把手举得老高。接着,一个女孩子也举起了手。经过全班推荐,我最终挑了4个孩子主持。
为了激发全体同学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我宣布表演的节目以小组为单位准备,组长全权负责。要求每个组至少一个集体节目,一个个人节目。集体节目必须全员参与,个人节目根据内容自行安排人数。
经过两天的准备之后,活动如期开展。我走进教室,黑板上“浓浓的乡情”这几个醒目的大字,经过一番修饰分外漂亮,让我眼前一亮。据了解,那是出自担任本次主持人的女孩蔡梦飞之手。真没想到,她的艺术字居然写得那么漂亮,连我都自愧不如。
活动开始了,我站在教室的后面,用手机录制着他们表演的.节目。二组声情并茂的诗朗诵,深深地牵动着孩子们的心。一组自编自导的三句半轻松幽默,惹得大家哈哈大笑。五组表演的小品别出心裁,深受孩子们喜欢……
一张张灿烂的笑脸,一个个精彩的节目。一节课掌声不断,笑声不断。孩子们是那么轻松,那么愉快。当下课的音乐声响起时,他们依然沉浸在快乐之中。
这是我接手这班孩子以来第一次看到他们笑得那么甜美。尽管还有很多不足,却让我真正体验到了把课堂还给孩子们后的轻松和释然。
那一刻,我突然感到有一种幸福感悄悄溢满我的胸怀。
反思:
一、相信学生。产生开展语文活动的念头源于我对孩子的真正信任,相信他们有积极参与的兴趣,相信他们有自我挑战的勇气,相信他们有自编自演的能力。因为充分相信,孩子们兴趣盎然、信心百倍。
二、解放学生。学生的解放首先源自于教师的解放。我把自己从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解放了出来,把课堂慷慨地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去讲,去演。因为彻底解放,孩子们学得轻松,玩得开心。
三、利用学生。在我眼里,每个孩子都是一座宝藏,要靠教师去挖掘,去利用。利用孩子们的表现欲、荣誉感,开展小组合作,发挥集体智慧。因为有效利用,节目精彩纷呈,孩子表现出众。
四、发展学生。发展学生是一切教育的出发点和终点。孩子们在自我组织和自编自演的过程中,能力得到了提升,情感得到了升华,身心愉快发展。
【第三篇:作文
课上捉鱼】
百草园雪地捕鸟,情趣盎然;文学家白描动作,生动传神。课后,我让学生仿照文章的白描手法,写一个动作描写的片段。很巧,三个学生同时写到捉鱼,但水平殊异。有比较就有鉴别,有鉴别更能明理。我意识到这是一次作文指导的契机,便用“白描手法”来了一次别开生面的作文指导。
我把三个片段配上点评贴在教室,让学生随意欣赏,随意议论。
生1:我和几个朋友到小溪里捉鱼。我搂起袖子,把手伸进水中探了探,没有。于是换了一个位置,水很清澈,一下就看到了鱼的所在。我又伸出了双手,向水中奔去。一捧,便捉到了几条小鱼。
卢老师点评:鱼的地盘鱼作主,在小溪里捉鱼,一搂、二探、三伸、四奔、五捧,鱼被捉到的可能性只有两种:非傻即呆。
生2:来到了鱼塘,“摸鱼高手”爸爸先将袖子挽起来,走进鱼塘中心,把手慢慢伸进水中,不要让鱼群感觉到。一边缓缓走动,一边用手去摸。在即将摸到鱼时,双手向前一握,张开手,就会有一条小鱼了。我看爸爸做了一次,就会捉鱼了。啊,原来捉鱼这么简单啊!
卢老师点评:“挽”袖子比“搂”袖子靠谱,但走到鱼塘中间却想不被鱼群发觉不太靠谱,看爸爸做了一次就会捉鱼了,更不靠谱。孩子,捉鱼没有这么简单,写作文也没有这么简单啊!
许楠:我一来到水边,就准备伸手捞鱼。姐姐叫我不要轻举妄动,要“埋伏”起来,把手慢慢地逼向鱼,才可捞到。于是,我趴下来,把手“潜伏”在水里张开成喇叭状,静静地等鱼进入包围圈。然后我屏住呼吸,慢慢收拢手指,等鱼完全在我的掌握之中时,忽地双手往上一提,几条小鱼便成了我的俘虏了。我本来是想养着他们的,可我喂什么他们都不吃,过不了几天,就都一命呜呼了。老天,到底要怎样才可以把他们养活啊?
卢老师评作文:实践出真知。趴下、埋伏、逼近、收拢、猛提,请鱼入瓮,步步为营。鱼得水固然得了地利,但奈何不了人和!至于怎么养活鱼,两个字——放生!
作文贴出后,学生议论纷纷。我问学生的体会
,他们都说,许楠才是真的捉到鱼了,其他的人肯定没有捉到鱼,有真实的体验才能写好作文……我总结说:真实是文章的生命,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读者心如明镜,要感动别人,先打动自己。
我相信,这次“白描式”的作文指导,胜过平时的精雕细琢。因为,问题生成于学生作文,探究附着于学生生活,结论作用于学生未来。
反思:学生作文的“假、大、空”,一部分是因为学生经验
水平的青涩,一部分也归咎于老师作文指导的“不真、不细、不实”。体验个性化,即真;指导具体化,即细;内容生活化,即实。作文生活化,生活就能化作文。删繁就简,突出重点,这是“白描”指导的精彩;移花接木,穿针引线,这是教师主导的魅力!
【第四篇:“你”要动起来,“我”也莫躲开】
听A老师和B教师以“同课异构“形式上《夸父逐日》这篇古文。
A教师在课堂上,首先用英雄人物的故事引出新课。在检查学生的导学案完成情况时,学生读课文,教师正字音,每个注音写板书;教师提问题,学生给答案,一问一答判正误。在让学生的理解课文意思的自主提问环节,教师也要先把问题集中,待各组讨论后再点名回答。整堂课有板有眼,按时结束。
这堂课,似乎一切都在教师的掌控之中,学生顺利地完成了教师预设的任务。可回味起来,总觉得老师不敢把学生放开手去,正音、释词、译句,事事都得亲手领着才放心。其实,这一课的拼音字词都相对容易,何苦这么操心?在各组研讨提出的问题中,还有一些妙问,却生生地被教师整理后的几个问题淹没了。大家集中在这几个问题上,其余的问题完全置之不理。不知在整理这些问题的时候,教师是否更多地强调了自己的主观认识,而忽略了学生的真实体会呢?少了学生主体性地介入的课堂,缺少灵动思维的迸发,少有动态巧妙的生成。课堂,仅仅就是一个教师主宰的课堂。
B教师的课堂却是另一个样子,她用李宁点燃奥运火炬的画面引入新课,在检查预习效果时采用抢答的方式,学生的积极性立即被调动了。接下来,又是开展描写桃林美景,扩写故事的小组活动,又是鼓励同学们说出和夸父有同样精神的人。快结尾时,还要朗诵励志
诗句,鼓励学生勇敢追逐梦想。学生们持不同的观点议论纷纷,莫衷一是,最后拖堂近8分钟,只好草草结束。
这堂课,学生充分站到了台前,抢答激发起竞争的欲望,创作调动起积极的思维。学生很活跃,生成的点也多,可是有些点已经远离课堂目标了。比如,在分析夸父形象特点时,有的说“夸父是自私的人,他把黄河、渭河的水都喝光了,人们会受灾”;有的说“天会下雨,河水还会有的”;有的说“夸父是因为那时太阳太厉害,造成旱灾才去赶走太阳”;有的说“那时水源丰富,但光照不足,夸父是去要把太阳追回来的”……快20分钟了,学生就在“夸父把河水喝干对不对”、“夸父为什么追赶太阳”这些问题上纠缠不清。而此时,教师却没有及时站出来进行引导,结果课堂活动失去了明确的指向。
综观两节课,我仿佛看到课堂在“学生”与“教师”的定位之间矛盾徘徊。教师动得多了吧,学生动不起来;教师靠边躲学生全放开吧,课堂不小心又偏离了航道。高效课堂,学生该在哪里?教师又该在哪里?
反思:高效课堂教学应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得到激发,学生的知识、能力、价值观得到培养。因此,新课堂教学的理念应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我教育、自主学习为主要形式,以学生的发展为归宿。如果缺少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有效发挥,教学缺少宽展的空间,效果将会受到很大的局限。
但是,我们也要避免语文课堂教学的“表面自主、无效合作、随意探究、曲解对话、盲目综合、无度开放、泛化体验、纵容个性”等现象,避免“主体性神话”充斥的课堂。这样的课堂看似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实际效果却不会很理想。热热闹闹、漫无边际的“展示”,展示者和听者都不可能有清晰而深刻的认识。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大胆展示的同时,对学生不成熟的、有偏差的、甚至错误的见解,要加以正确引导。
“你”(学生)要动起来,“我”(教师)也莫躲开。学生不动,课堂了无生趣;教师躲开,课堂的“主体性”又变成一场虚无缥缈的神话。只有让二者和谐互动,主次分明,才能造就一个真正的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