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病虫害资料
花生病虫害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一、花生病害
1、花生根结线虫病
花生根结线虫病俗称地黄病、矮黄病、小秧病等。国内大部分花生产区均有发生,以山东、河北、辽宁等发病较重。病害蔓延快,为害重,根治难。病田一般减产20~30%,重者达70~80%,甚至绝产。症状
植株地上部矮化,茎叶发黄,叶片小,底部叶片叶缘焦枯,叶片早期脱落,开花迟。雨季到来后,病株叶片虽然转绿,但直到收获时仍比健株矮小。在田间出现一块块的病窝,病株很少死亡。
此病主要为害地下部。凡是花生能入土的部分,线虫均能为害。受害幼根尖端膨大,形成大小不规则的根结,其上可长出多条不定须根,须根受染后又形成根结,根结上又长出条条须根。这样经过反复侵染,根系形成乱发状须根团。此外,在根颈、果柄和果壳上也可形成根结。
该病地上部症状与地下害虫为害、缺肥缺水及其它病菌为害所致症状极其相似,区分的主要依据是根结的有无。诊断时要注意根结与根瘤的区别,线虫病根结一般发生在根端,使根端膨大,呈不规则状,表皮粗糙,其上生出许多细小的毛根,剖开虫瘿可见内部有乳白色粒状雌虫;而固氮根瘤则着生在主根和侧根一侧,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不生须根,剖开内部可见肉红色或绿色细菌液。
发生特点
目前国内引起该病的病原线虫主要有2种,即花生根结线虫Meloidogyne arenaria(Neal)Chitwood和北方根结线虫M.hapla
Chitwood,在山东主要是北方根结线虫,在广东为花生根结线虫。两种均属根结线虫属。线虫主要以卵、幼虫在根结中或遗落在土壤和粪肥内越冬。第二年春季当平均地温11.3℃时,卵开始发育一龄幼虫,在卵壳内蜕皮变成二龄幼虫在土壤中活动,当平均气温达到12℃以上时,开始侵染花生。幼虫用吻针刺破刚长出的花生幼根细胞,分泌毒液破坏根部表皮细胞,头部插入寄主部伸长区中柱或未形成中柱的分生组织内,虫体大部分仍在皮层内,由于线虫的毒液作用,根组织中形成一些多核和融合的巨型细胞,体积变大而成为虫瘿。雌雄成虫交尾后
,雄虫不久死亡,雌虫将卵产于卵囊内。线虫在田间传播途径有三:主要通过农事操作中带线虫的土壤及遗留田间的病残体随农具、人、畜携带;其次通过流水将土壤中的线虫及病残体传播扩散;再其次是使用带线虫的土杂肥及田间的其它寄主植物。线虫本身有长期耐淹能力
,虫瘿在水内淹没135天仍具侵染力。虫瘿的病根或荚果干燥至含水量8~10%,线虫即全部死亡。一般寒冷和冰冻对线虫的杀伤力不大。多数线虫分布在10~30cm土层中,水平活动能力很弱,在沙性土壤中66天线虫才移动60cm。线虫的侵染活动受土壤温度、湿度、土质、耕作、播种期和寄主等影响较大。幼虫侵入花生根系所需地温适温为20~26℃,高于26℃不利侵入,高于34℃以上幼虫不能侵入
。土壤湿度20~90%以内有利于线虫侵入,最佳持水量在70%左右。7~8月份雨水充足,荚果上的虫瘿较多。通气良好、质地疏松的砂土和沙壤土病重。低洼、返碱、粘重土壤病害发生轻。连作病重,轮作病轻,连作4年,发病率可达80~90%。春花生比麦茬花生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1)轮作换茬
北方花生产区实行花生与禾谷类作物2~4年轮作,如有的重病地轮作4年后病指从53.6%降为14.3%,但由于其它杂草及寄主的存在,很难达到根除。
(2)清除病残体
收获时拔除病根,就地铺晒。病根、病株、病果壳要集中处理,可做燃料,但不能垫圈和沤肥。
(3)改土增肥
深翻改土,增施有机肥,使花生生长旺盛,增强抗病能力。
2、药剂防治
40%甲基异柳磷乳油0.6~1kg/亩,或10%益舒丰颗粒剂2~3kg/亩,沟施或穴施。
2、花生茎腐病
花生茎腐病俗称倒秧病,掐脖瘟等,全国花生产区均有分布,尤以山东、江苏为害较重。据调查,山东临沂、泰安等重病区,发病面积达50%以上,一般地块发病率10~20%,严重时可达60~70%。病株常常枯死,引起缺苗断垄。除为害花生外,还能为害大豆、棉花、甘薯、菜豆、豇豆、扁豆、绿豆、甜瓜、田菁、苕子、马齿苋等20多种植物。
症状
花生自出苗至收获
均可发病,以开花前和结荚后发病最盛。病菌常从子叶或幼根侵入植株,受病子叶变黑褐色干腐状,病菌沿子叶扩展到根茎,产生黄褐色、水渍状、不规则形病斑,并绕茎基部一周,使病部呈黄褐色腐烂,地上部萎蔫枯死。干燥时,病部呈褐色、干腐状,中空,表面凹陷,病部常密生许多小黑粒体,即分生孢子器。病部皮层易脱落,纤维外露。苗期发病4~5天即死亡,成株期发病期多在茎基部第一侧枝处,病枝呈干腐状,病叶焦枯,半月左右全株枯死。
发生特点
病菌是半知菌亚门色二孢属真菌Diplodia
spp.。病原菌随病残体混入土壤、粪肥中及种子上越冬,并成为翌年初侵染来源。病菌在土中分布深达30cm,以0~15cm表层土内为多。收
获季节多雨时,发霉荚果壳带菌率为37%左右。果仁带菌率为65%左右。因此,种子带菌是当地病害蔓延和远距离传播的重要途径。病菌主要从伤口侵入,也可直接侵入。最适侵染期为苗期,其次为结荚期,而花期不易于病菌的侵入。病菌在田间主要借雨水和灌溉水传播,其次是风和人畜、农具在农事活动中传播,进行初次侵染或再侵染。收获前被水淹,贮藏期发霉的种子,病情明显重于良种。重茬地发病重,瘠薄地、积水地发病重,早播比晚播发病重。一般花生在苗期雨水多、土壤湿度大就比较重;如雨量大,雨日频繁,气温较低则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土壤湿度可影响发病的迟早,5~6月份在其发病条件具备的条件情况下,5cm地温在23~25℃,相对湿度为60~70%,旬雨量10~40毫米,即可大发生。虽未发现免疫品种,但品种之间存在着差异。一般直立型伏花生、油花生易感病,龙生型、蔓生型品种发病轻。
防治方法
在优选良种的基础上,加强农业防治,必要时采取药剂防治
1、选用优质抗病品种
留种地切勿受水淹,收获荚果应充分晾晒,贮藏期间避免霉变,积极选用抗病品种。
2、实行合理轮作
病株率在15%以下的地块,隔年轮作,防病效果好。重病地须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另外麦套花生也能减轻为害。
3、深翻改土,加强田间管理
花生收获前,清除病株。收获后,深翻土地,减少田间越冬病菌。生长季节追施草木灰,最好不用混有病菌的土杂肥。
4、药剂防治
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0.3%~0.5%拌种;也可用该制剂0.5kg加水50~60kg,冷浸种子100kg,冷浸24小时,期间翻动2~3次,防病效果达90%以上,同时兼治根腐病等其它病害。病害发生初期,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喷雾,也有较好的防效。
3、花生青枯病
花生青枯病俗称死苗、发瘟、死棵子、青症等。主要发生在南方花生产区,一般地块发病率10~20%,严重时可达50%以上。近年来在北方花生产区有加重趋势,山东以鲁中南为害较重。此病寄主范围很广,最常见的寄主植物有花生、烟草、番茄、茄子、马铃薯、芝麻、向日葵、田菁等,野生寄主有野苋菜、鬼针草等。
症状
花生整个生育期
均可发病,一般开花前后开始发病,盛花和落叶期为发病盛期。病株初期通常先在主茎顶梢第二叶表现失水萎焉,早晨延迟张开,午后提前闭合,白天呈现萎蔫,夜间尚可恢复,随病情加重不再恢复。叶片自上而下急剧凋萎,但叶绿素尚未破坏,因而呈“青枯状”。病株根尖呈
湿腐状,根茎内部变黑褐色。潮湿条件下,用手挤压切口处,常渗出乳白色浑浊粘液。病株上的果柄、荚果亦呈黑褐色。病株从发病到死亡,一般7~20天。
发生特点
花生青枯病原菌Psendomonas solanacearum
Smith.是细菌假单胞杆菌。青枯病菌初次侵染来源主要是带菌的土壤、病残体和其它带菌寄主。病菌主要通过流水,其次人畜、农具及昆虫等媒介传播。病菌由根部伤口和自然孔口侵入后,进入维管束。病株(根、茎)腐烂后,借流水等传播,成为再侵染源,病害迅速蔓延。花生收获后,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堆肥里越冬。花生种子不带菌。
发病条件主要为:1、耕作条件
砂性大、砂粒粗的土壤发病重,壤土地发病轻地势低、易于积水的地块较排水良好的地块发病重。富含有机质的地块较瘠薄地块发病轻。
2、气候条件 当5cm
土温稳定在22℃以上,约10天即可发病。若温度适宜,又有适量雨水,发病加快。雨后骤晴,病情加重。3、生育期 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 ,但以开花至初荚期发病最盛。此期病株约占全部生育期的70%以上。结荚后期发病较少。4、植株伤口
开花期中耕造成的伤口,烈日造成的日灼及根部缺氧所致的烂根,均有利于发病。5、品种
未发现免疫品种,但品种间抗性有差异。蔓生型品种比直生型抗病,南方品种比北方品种抗病。
防治方法
应采取以合理轮作与选用抗病品种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
1、选用高产抗病良种,播种前每667m2施石灰35-
50kg。发病初期及早拔除病株,统一深埋或烧毁。不要用病残体堆肥。铲除杂草,清除病残体也有较好防治效果
2、合理轮作
病株率达到10%以上的地块,就应实行轮作。病株率达10~20%实行2~3年轮作;病株率达50%以上时实行5~6年轮作。一般以花生与禾谷类作物轮作为宜。
3、加强田间管理
深耕土壤,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使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抵抗病害的能力。在病地不要用大水漫灌,以免病菌大面积传播扩散。
4、药剂防治
必要时用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喷淋根部,每株灌兑好的药液250ml。
4、花生叶斑病
花生叶斑病包括褐斑病、黑斑病和网斑病。花生褐斑病和黑斑病是常见的叶斑病,花生网斑病是我国花生产区的新病害。花生叶斑病分布于全国各花生产区,但以花生集中产区发病较重。受害叶片的叶
绿素被破坏,光合作用下降,造成早期落叶,影响干物质积累和荚果的成熟,一般减产10~20%,严重的达30%以上。
症状
这三种病害多发生在花生生长的中后期,主要为害叶片。先在植株下部老叶上开始发病,逐渐向上蔓延。叶柄、托叶、果针、茎杆等部位均可受害。
1、褐斑病
叶片受害后,初生圆形或近圆形黄褐色小斑点,病斑逐渐扩大,直径约10~14mm
叶尖、叶缘病斑形状不规则,颜色较黑斑病浅,叶正面病斑茶褐色或暗褐色,背面呈褐色或黄褐色。初期病斑周围产生明显的黄色晕圈,背面不明显。潮湿时,病斑表面产生灰褐色霉层,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害严重时,在同一叶片上,多个病斑可合并成不规则的大斑,使叶片枯焦脱落,仅留顶端几片新叶,茎秆与叶柄上产生椭圆形褐色病斑,稍凹陷。
2、黑斑病
发病初期症状不易于同褐斑病区分,但到后期差异较显著。
叶片受害后,初生褐色针头大小病斑,逐渐扩大为圆形病斑,直径约1~5mm,病斑逐渐由浅褐色变成黑褐色,叶背面与正面病斑的颜色相似。叶片正面病斑周围有不明显的淡黄色晕圈,病斑背面有许多黑色小点,排列成同心轮纹状,即病菌分生孢子座。潮湿的情况下,病斑上能产生一层灰褐色霉状物,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在一张叶
片上有时产生几十个病斑,有时几个病斑相互合成不规则的大型病斑。茎秆与叶柄上的病斑呈椭圆形,黑褐色。发病严重时,叶片大量脱落,茎秆变黑枯死。
3、网斑病
主要发生在花生生长中期,为害叶片。症状类型受气候条件尤其是相对湿度的影响较大,相对湿度低于80%时,病斑为褐色网纹型,发病初期在叶片正面产生星芒状小黑点,后扩大为边缘网状,不规则而模糊的黑褐色病斑,直径约2~4mm
,病斑不穿透叶片,仅为害上表皮细胞,引起坏死,不损害栅栏组织;相对湿度超过90%以上时,病斑为污斑型,斑较大,约7~15mm ,近圆形,黑褐色,病斑边缘较清晰,穿透叶片,但叶背面病斑较小,坏死部分可形成黑色小点,即分生孢子器。
发生特点
褐斑病是由花生尾孢菌Cercospora arachidicola
Hori引起的真菌病害。黑斑病是由球座孢菌Cercospora personata Ell.et Ev引起的真菌病害。网斑病是由花生网斑菌Phoma arachicola Marsas Pauer et Boerema引起的真菌病害。
三种病害的侵染循环基本相似,病菌均以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座或菌丝团在病残体内越冬,未腐烂病组织内的分生孢子也能越冬,并成为第二年初次侵染的来源。第二年,当外界环境条件适宜时,越冬的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座或菌丝团即产生分生孢子,随风雨、昆虫传播到花生上。分生孢子在22~23℃时经过2~4小时后即可萌发,
产生芽管直接侵入寄主表皮或以气孔侵入。黑斑病菌的菌丝体在寄主细胞间蔓延并产生分枝型吸器侵入栅栏组织和海绵体组织的叶肉细胞内。褐斑病菌和网斑病菌的菌丝体在细胞间或细胞内蔓延,不产生吸器。以后菌丝体又在寄主表皮下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昆虫传播进行再侵染。病菌潜育期长短因温度而异,22~23℃
时3~4天出现症状,在低温条件下潜育期要延长到15~30天。在有露水或水膜的情况下,最易产生分生孢子。病菌生长发育温度范围10~30℃ ,最适温度为25~28℃ ,低于10℃ 或高于37℃
则停止生长发育。病原菌对湿度要求较高,80%以上的相对湿度有利于病害的发生。花生生育前期发病轻,后期发病重;幼嫩器官发病轻,老龄器官发病重,三种病害发生高峰均在收获前20~30天左右。品种抗病性表现为,直立型品种较蔓生型与半蔓型品种抗病,叶形小、叶色深绿的品种较叶型大而浅绿的品种抗病。连作发病重,轮作发病轻,生荒地发病更轻,基肥充足发病轻,瘠薄地或植株生长弱的地块发病重。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一般直立型品种较蔓生型抗病,多粒型的比垄生型的抗病,叶形小、叶色深绿的品种较叶型大而浅绿的品种抗病。山东以“奥油92”为最抗,中熟品种以“花39”为最抗。各地应因地制宜的选用抗病品种。
2、轮作换茬
该病菌寄主作物比较单一,只侵染花生,在发病严重的地区,可与其
他作物轮作,尤其是与玉米、甘薯等作物轮作,可有效控制此病的发生。
3、加强栽培管理
适时播种,合理密植,施足基肥,特别是施足有机肥,可促进花生健壮生长,提高抗病力。
4、药剂防治
在发病初期病株率为20%时及时喷药防治,可使病害减轻,一般可增产15~20%。可用1:2:150~200的波尔多液,70%代森锰锌4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等,一般每隔10~15天喷药一次,连喷2~3次。如果天气干旱,病害停止发展,喷药间隔时间可适当延长一些。由于花生叶面光滑,在喷药时,可适当加入粘着剂,防治效果会更好。
5、花生根腐病
花生根腐病俗称芽涝,在全国花生产区都有发生。该病主要引起烂根死苗,严重的可导致缺苗断垄,成片死亡。
症状
花生根腐病在苗期、成株期都可发生。病株较矮小,叶色发黄,叶片自下而上枯萎、脱落。病株下部根系呈“鼠尾状”,无侧根或侧根很少。主根根端呈湿腐状,根皮变褐,与髓部分离
,手捏易脱落。土壤水分高时,近地面的根颈部位往往再生不定根,由
于根系受害,使地上部生长不良,日间复叶张开度不大,叶柄下垂。在中午强日照下,病株出现暂时萎蔫现象,发病严重者萎蔫后不能再恢复正常,叶柄全部下垂,不久即枯死。发病轻者,傍晚或早晨可恢复正常。在环境条件好的情况下,甚至能恢复生机,一直延续到花生收获,但结果很少。
发生特点
病原菌是由一种叫镰孢菌Fusarium
sp的真菌。病原菌主要随病株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带菌的荚果、种仁和混有病株残体的土杂肥等,也是病菌越冬场所和初侵来源。病菌主要随田间流水扩散、风雨飞溅或农事操作而传播。病菌接触寄主后,主要从伤口直接侵入,也可从根部表皮侵入。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可以进行再侵染。病害发生与气候条件、种子质量及土壤结构有密切关系。高温多湿或大雨骤晴的天气,病害较重;低温干旱的.天气,病害较轻。种子质量好的发病轻,受捂发霉的种子发病重。连作地发病重,轮作地发病轻。土壤结构好,土质肥沃的地块发病轻,沙质薄地或沿海风沙地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实行轮作 重病地应实行三年轮作,轻病地可实行隔年轮作。
2、精选种子
留种地要及时收获,抓紧晒干,妥善贮藏。播种前要翻晒好种子,分级粒选,严格剔除霉变和破伤种子。
3、深耕土壤,改良土壤。对沙质薄地要深翻和增施肥料,培肥地力,以增强植株抗病力。
4、药剂防治 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
6、花生白绢病
花生白绢病主要在我国中部和南方省份花生产区都有发生。发病植株全株枯萎死亡。一般发病率5%左右,严重达30%以上。
症状
白绢病多发生在成株期,侵染植株的主要部位是接近地面的茎基部,也能为害果柄和荚果。受害部位变褐软腐,病部有波纹状病斑绕茎,表面覆盖一层白色绢丝状似的菌丝,直至植株中下部茎杆均被覆盖。当病部养分被消耗后,植株根颈部组织呈纤维状,从土中拔起时易断。土壤潮湿隐蔽时,病株周围地表也布满一层白色菌丝体,在菌丝体当中形成大小如油菜籽一样的近圆形的菌核。发病的植株叶片变黄,初期在阳光下则闭合,在阴天还可张开,以后随病害扩展而枯萎,最后死亡。
发生特点
白绢病菌Sclerotium rolfsii
Sacc.属半知菌类,小核菌属。病菌以菌核和菌丝体在土壤中及病残体上越冬。分布在表土层内的菌核和菌丝萌发的芽管,从花生根茎部的表皮直接侵入,使病部组织腐烂,造成植株枯死。病菌主要借土壤流水、昆虫等传播,种子也能带菌传染。病害的发生与土壤的温湿度有
密切关系。7、8月份高温多雨,病害蔓延迅速,病害发生重。地势高燥,土壤质地疏松,排水量好发病就轻,反之则重。连作发病重,轮作发病轻;珍珠豆形小花生发病重,大花生发病轻;晚播花生或夏花生发病轻,早播花生重。有机质丰富,落叶多,植株倒伏在地里发病特别严重。
防治方法
在优选良种的基础上,加强农业防治,必要时采取药剂防治
1、选用优质抗病品种 。
2、实行合理轮作 重病地须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
3、深翻改土,加强田间管理
花生收获前,清除病株。收获后,深翻土地,减少田间越冬病菌,改善土壤通风条件。最好不用未腐熟的有机肥。
4、药剂防治 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0.3%-0.5%拌种;病害发生初期,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喷雾,也有较好的防效。
7、花生菌核病
花生菌核病是近年来花生产区上升为害的重要病害,分布较为普遍。
症状
可为害叶片、茎秆、根及荚果等,叶片上有褐色近圆形病斑,有轮纹。根茎部受害后呈褐色坏死。潮湿时病部密生灰褐色霉层。后期根茎皮层与木质部间有黑色菌核。
发生特点
花生菌核病是由真菌担子菌亚门落花生核盘菌Sclerotinia arachidis
和宫部核盘菌S.miyabeana引起的。花生菌核病病原菌混在土壤中、病残体上、堆肥及种子中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即萌发产生子囊盘,其上生子囊及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分散传播。低温高湿的情况下发病加重,如果过度密植、地势低洼潮湿、连年种植花生的地块等均可加重发病。
防治方法
1、选用无病种子
种子在播种前过筛,清除混在花生中间的菌核。
2、及时清除田间病株,集中烧毁。发病严重的地块,实行秋季深耕,使遗留在土壤表层的菌核埋入地下而死亡,同时又可使田间病株残体一同被深埋。
3、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
4、药剂防治
必要时可用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喷雾防治。
8、花生病毒病
花生病毒病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主要病毒种类有花生条纹病毒(Peanut stripe virus,PStV)、花生矮化病毒(Peanut stunt virus,PSV)和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其中PStV病毒发病率较高,可占60%以上。花生病毒病发生以后,株高降低15~35%,结果减少32.1%,减产15~72%,而且大型果少,中小型果增加,果仁小。近年来,病毒病有日益加重的趋势。
症状与病原
1、花生条纹病毒病(PStV),又称为花生轻斑驳病毒病(Peanutmild mottle
virus),属马铃薯y病毒组。发病开始,顶端嫩叶上出现褪绿斑,呈斑驳状,以后沿叶脉继续褪绿成条纹状。病植株稍矮化。该病毒为北方主要病毒。
2、花生黄花叶病毒病
病原为黄瓜花叶病毒(CMV),属黄瓜花叶病毒组。病株顶端叶片出现褪绿黄斑,叶片卷曲成典型黄花叶状,上有网状明脉和绿色条纹,植株中度矮化。
3、花生矮化病毒病(PSV),属黄瓜花叶病毒组。病株顶端叶片脉淡并出现褪绿斑,叶片呈浅绿与绿色相间的典型普通花叶症状,病叶沿叶脉出现辐射状绿色小条斑和斑点。叶片变窄,叶缘波状扭曲。病植株中度矮化,大量出现小果荚,减产严重,其危害重于前两者。
这些病毒常复合侵染,在病株上形成兼有多种病毒症状的复合症状。
发生特点
病毒于种子内越冬,带毒种子为初侵染来源。蚜虫传毒,使病害扩展蔓延。带病毒种子调运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发生程度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1)种子带毒率。一般当年的病株和种子带毒率为2%~3%。种子带毒率低,种传率相对也低,中心病株少,发病就轻;反之则重。一般大粒种子带毒率低,小粒种子特别是变色种子带毒率高。(2)气候。对于花叶型病毒病,6~7月份旬平均气温低于24oC时,有利于此病的发生;高于30oC
,病害则减轻。一般情况下,多雨年份病害轻;干旱年份病害重。(3)蚜虫。蚜虫虫口密度与病害有密切关系。试验表明:防蚜地块发病率降低40%以上。(4)播种期。正常年份,早播的重于晚播的,春花生重于麦茬花生。(5)土质。土层厚,肥力足,花生生长健壮,发病轻;土壤瘠薄,花生生长衰弱,发病重。
防治方法
根据花生病毒病主要由种子带毒作为初侵染来源,蚜虫为再侵染等发病规律,该病防治应采取以选用抗病品种为前提,繁育无病良种为基础,结合治蚜防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1、建立无病留种地,培育和选育无病种子
通常采用无病地留种、早治蚜虫、清除病株、在远离毒源植物100米以
外地块种植等措施,获得无病种子。种子应粒大饱满,色泽正常。另外,加强种子调运管理,防止病害扩展蔓延。
2、选用抗耐病品种
对病毒病抗性较好的品种有:杂54、徐州68—4、鲁花9号、花引m-
2、m5、266等;伏花生则为高感品种。并在播种时,用辛硫磷等药剂拌种。
3、推广地膜覆盖
地膜覆盖可减轻苗期蚜虫传毒,促进植株健壮生长。试验表明;地膜覆盖防病效果可达62.86%。
4、药剂防治
于6月中下旬蚜虫发生时选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5g/亩,兑水50-60kg,或40%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液喷雾防治传毒蚜虫。
5、清除花生地内外的杂草和其它植物,以减少初侵染来源及早期蚜虫的发生为害。
二、花生害虫
1、花生蚜
花生蚜Aphis caraccirara
Koch又名豆蚜,俗称蜜虫、腻虫。属同翅目,蚜科。在全国花生产区均有发生,为害程度各地不一,一般减产20~30%,重者达60%以上。除为害花生外,还加害豌豆、豇豆、菜豆、扁豆、苜蓿、荠菜、刺儿菜、国槐、刺槐、紫穗槐等多种植物。
为害状
花生自出土到收获,均可受蚜虫为害,但以初花期前后受害最重。蚜虫多集中在嫩茎、花瓣、花萼管,以及果针上为害。受害严重时,花生生长停滞,叶片卷曲,变小变厚,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和开花结实,蚜虫发生猖獗后,整棵花生的枝叶发黑(群众称淌油,)结荚甚少,成果秕,甚至枯萎死亡。
形态特征
1、有翅胎生雌蚜
体长1.5~1.8毫米,紫黑色,有光泽。触角约与体等长,灰黑色,中间带黄白色。第三节上有圆形感觉孔4~7个,多数5~6个,排列成行。复眼黑色,眼瘤发达。足黄白色,但基节、转节、腿节、胫节端部以及前足跗节褐色。有翅2对,腹管圆筒状,长过腹部末端,漆黑色,表面覆瓦状纹。尾片乳头状,基部缢缩,明显上翘,两侧各生刚毛3根。若蚜体黄褐色,被有稀疏蜡粉,翅芽基部淡褐色。余同有翅蚜。
2、无翅胎生雌蚜
体较肥大,无翅。黑色或紫黑色,有强的光泽。体被稀薄的蜡粉,触角较体短,约等于体长的三分之二,基部和端部为黑色,中间黄白色,腹部显著膨大隆起,节间分界不清,腹背侧缘有明显的凹陷。腹管、尾片等特征同有翅胎生雌蚜。若虫除体节明显外,均与成蚜特征相同。
3、卵
长椭圆形、初产下为淡黄色,逐渐变为草绿色,最后呈黑色。
发生特点
花生蚜在山东、河北一年发生20余代。主要以无翅成蚜和若蚜栖息于荠菜、地丁、野豌豆、野苜蓿等须根植物,以及冬豌豆嫩芽、心叶和根茎交界处越冬。第二年春天,随着气温回升,花生蚜先在越冬寄主上繁殖,再产生有翅胎生雌蚜,向附近麦田的荠菜、冬豌豆和“三槐”新梢上迁飞,扩散蔓延。当花生顶盖出土时,有翅蚜即迁飞到花生田繁殖为害,形成花生田点片发生。6月中下旬花生开花期,花生蚜第三次迁飞,在花生田内外蔓延为害,如遇天气干燥、少雨、气温较高的适宜条件,花生蚜则繁殖很快,一般4-
7天就能完成一代,造成蚜虫猖獗发生。7月上旬以后,雨季来临,花生田小气候高温多湿,种群数量逐渐下降。花生收获后,中间寄主衰老,气温降低,又产生有翅蚜,飞到越冬寄主上,繁殖为害并越冬。
花生蚜耐低温能力很强,而且适于繁殖的温度范围很广,适宜花生蚜发生繁殖的相对湿度为60~70%,低于50%或高于80%,对其繁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此外,暴风雨能将成蚜震落地上,引起大批死亡。常年山东早春至初夏气候干旱少雨,对花生蚜的发生为害极为有利。花生蚜的天敌种类很多,如瓢虫、草蛉、食蚜蝇和蚜茧蜂等,对其种群数量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防治方法
目前的花生蚜防治,应注意保护利用天敌和适时采取化学药剂防治相结合的措施
1、生物防治
花生出土后,选择早播,靠近越冬、中间寄主植物多的花生田2~3块,
采用五点取样的方法,每5天(6月份3天)调查一次,至7月中旬止。每点查20墩花生,统计蚜量和天敌数量。当蚜墩率达30%,百墩蚜量达100头以上,若气候适宜、天敌数量少的情况下,应及时开展防治。如遇雨量偏多,相对湿度达85%以上,或天敌总数与蚜虫比为1:40时,即可控制为害,而不必防治。
2、 化学防治
(1)毒土、毒砂用1.5%乐果粉或2.5%敌百虫粉0.5公斤,兑细干土(砂)15公斤。于早晚花生叶闭合时,撒施到花生墩基部使其尽可能与虫体接触,杀蚜效果良好。
(2) 喷雾
40%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液,或50%马拉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或50%异丙磷乳油1500~2000倍液,或20%灭蚜净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进行喷雾,均能控制花生蚜的发生为害。
2、棉铃虫
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
Hubner.属鳞翅目,夜蛾科。棉铃虫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该虫不仅在我国棉区普遍发生,同时也是我国花生上重要害虫。棉铃虫的寄主很多,除为害棉花、花生外,还危害玉米、小麦、高粱、豌豆、蚕豆、苕子、苜蓿、芝麻、胡麻、青麻、番茄、辣椒、苹果和向日葵等。
为害状
棉铃虫以幼虫取食花生嫩叶,嫩叶被吃成空洞或缺刻,造成花生减产和品质下降。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15~20毫米,翅展27~38毫米。触角丝状,复眼绿色,雌蛾前翅赤褐色,雄蛾绿赭色。前翅内横线、中横线和外横线不甚明显,外横线外侧有深灰褐色宽带;肾形纹和环形纹暗褐色。后翅灰白色,沿外缘有暗褐色宽带,其上有两个牙形斑纹。
卵
高约0.52mm,宽0.46mm。顶部少隆起,半球形,卵壳上有纵横隆起纹。卵初产时为乳白色,次日变为米黄色,卵中部出现紫色环带,孵化当日卵为灰黑色,顶部有一黑点(卵内幼虫头壳)
幼虫
共6龄。一龄幼虫头壳宽0.27mm左右,体青灰色;二龄幼虫头壳宽0.41mm左右,体淡黄褐色
,体上毛瘤大,黑色,清晰;三龄幼虫头壳宽0.7mm左右,体黄褐带绿色,出现淡黄色气门线。四龄、五龄和六龄幼虫头壳宽分别为1.0mm、
1.6mm和2.5mm以上,体色变化较大,有黄绿色、绿色及黄褐色,并出现背线、亚背线、气门线等体线;各体节从背面有两横列毛片各4个,前后毛片略呈“八”字形排列,其上各着生刚毛一根。自五龄后体色变化很大。六龄幼虫体长40-50mm,老熟时变为淡绿色、体线消失。
蛹
体长10~20mm,纺锤形。初化蛹体淡绿色,渐变为赤褐色或黑褐色。腹部5-
7节,前缘有环状排列的点刻,背面点刻最密,气门大而高隆,腹部末端有臀棘2根。
发生特点
棉铃虫在我国各地每年发生的世代也有差别,由南到北世代数逐渐少。在山东一年发生4代,以蛹在土内越冬。6~8月份是棉铃虫严重为害期。越冬代蛹有一小部分可以在年前羽化,产卵,或发育为幼虫,但不能完成一个世代而死亡。翌年第一代主要发生在小麦、大麦、苜蓿、豌豆、苕子等作物上。第二代卵一般6月中旬始见,6月下旬为卵盛期,卵峰较突出持续时间短。
春季气温的高低与棉铃虫越冬代成虫的出现呈正相关,3月份气温较高时发生早,否则推迟。棉铃虫产卵的适宜温度是25~28℃c,相对湿度在70%以上,基本上属于偏干旱的环境条件。早播和长势好的花生田,落卵早而多,发生重。棉铃虫的主要天敌有叶色草蛉、丽草蛉、大草蛉、中华草蛉、蜘蛛类、小花蝽、胡蜂、赤眼蜂、螟蛉悬茧姬蜂、螟蛉绒茧蜂、齿唇姬蜂等,对其种群数量变动有一定的影响,应注意保护利用。
防治方法
防治棉铃虫应以化学防治为主,加以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
药剂防治:可用50%棉铃宝乳油1000~15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5.7%百树菊酯乳油和10%氯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喷雾。
三、花生病虫害综合防治历
播种期病虫害防治
主治病虫:花生根结线虫病、茎腐病、青枯病、根腐病、白绢病、菌核病、地下害虫等。防治措施:(1)选用抗病虫的优良品种。(2)合理轮作换茬。(3)施用无病净肥,切忌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增施磷钾肥。(4)药剂防治。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0.3%
~0.5%拌种和该种药剂500~600倍液浸种防治花生倒秧类病害;可用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喷淋根部防治青枯病;可用40%甲基异磷乳油0.6~1kg/亩、10%益舒丰颗粒剂2~3kg/亩沟施或穴施防治根结线虫病和地下害虫。
出苗期至下针期病虫害防治
主治病虫:花生茎腐病、根腐病、病毒病、蚜虫等。防治措施:可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喷雾防治病害;可用1.5%乐果粉、2.5%敌百虫粉0.5kg/亩,配制毒土、毒砂撒施花生根际灭杀蚜虫。也可用40%氧化乐果乳油、50%马拉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或
50%异丙磷乳油1500~2000倍液,或20%灭蚜净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喷雾防治蚜虫。
荚果期病虫害防治
主治病虫:花生叶斑病、茎腐病、白绢病、菌核病、棉铃虫、二斑叶螨、蛴螬等。防治措施:(1)可用2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防治茎腐病、白绢病。(2)可用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防治菌核病。(3)可用1:2:150~200波尔多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防治叶斑病。(4)可用50%棉铃宝乳油1000~15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5.7%百树菊酯乳油和10%氯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防治棉铃虫。(5)可用1.8%爱福丁乳油3000倍液,或10%达螨灵乳油2000~3000倍液,或2.5%功夫乳油2000倍液喷雾防治二斑叶螨。
收获期病虫害防治
主治病虫:花生茎腐病、叶斑病、根结线虫病等。防治措施:结合收刨花生,拣拾蛴螬。留种花生及时晾晒,防止霉变。清除病残体,冬耕冬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