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茶民间传说
在永安城新开了一家仙居茶楼,掌柜的是两个人,一个叫李正仙,一个叫沈立居。两人打小一块长大,后来时局变化,两人的家乡遭了一场兵祸,无奈之下李正仙去了京城学戏,沈立居则南下闽越采茶。十多年后,两人在这永安城偶遇,谈笑间便商议在此合伙开一家茶楼。
茶楼不大,却搭了座戏台。这李正仙唱念做打样样精通,且腔调圆润,来此的客人边听戏边品茶,觉得戏曲中也遍布了茶香。而沈立居在茶行摸爬滚打了十几年,竟秘制出了一种“七碗香”。这茶连泡七碗也不褪色,反倒愈品愈香,往往是弥漫的茶香中透着梨园之气。当地人有句俗语:“听戏要听李正仙,品茶要品沈立居。”两人亲密无间的合作,使得茶楼的生意日益红火,把永安其他的茶楼都比了下去。
沈立居比李正仙大两岁,想着已近而立之年还未娶妻,便请媒婆去物色。不久,媒婆带来了一位姑娘,名叫柳月儿,长得花枝招展,一双丹凤眼简直能勾走人的魂魄。沈立居一见倾心,准备下重礼迎娶,但李正仙劝阻道:“我看这柳月儿举止风骚,必是品行不端之人,还是找个正经人家的女子才是。”哪知沈立居早被柳月儿迷了心窍,全不以李正仙的话为然。
沈立居风风光光地娶了柳月儿进门,柳月儿似乎总瞧李正仙不顺眼,时常语意挖苦,行为怠慢。可李正仙怕影响和沈立居的感情,并不介意。
这天,恰逢沈立居的生日,李正仙过来祝贺。沈立居拉着李正仙的手说:“你嫂子酿了一坛糯米酒,你来尝尝。”果然,李正仙看到桌子中央摆着一个酒坛,因为他以唱戏为业,极度爱惜嗓音,平素并不喝酒,而沈立居需品茶的缘故,更是滴酒不沾。柳月儿笑盈盈地拿起酒坛,倒入李正仙碗中,李正仙见沈立居高兴,不好拒绝,便一口气喝了一杯。
哪料这糯米酒竟比烧刀子还厉害,李正仙不曾提防,一口酒喝下去呛得眼泪都流了出来。李正仙知道遭了暗算,又不好说破。时间一久,李正仙的嗓子燎起了火毒。渐渐地引起溃烂,使得李正仙的嗓音嘶哑,无法登台了。
沈立居心怀愧疚,屡次提议带李正仙去省城医治,李正仙摇摇头说:“大哥若离开,仙居茶楼无人照管,我这点小伤,再养养吧。”沈立居无奈,只得花钱另聘了一个戏班,代替李正仙。
到了年末,按照惯例沈立居把茶楼的利润分红二一添作五,与李正仙一人一半。柳月儿一见不干了,冷笑着说:“你真是个木鱼脑袋,那李正仙如今成了废人,屁事都不用做,分的红却不比我们少。”沈立居讷讷地说:“他是我兄弟,何况他的嗓子……”柳月儿柳眉倒竖,“哼”了一声:“兄弟?常言道,人心隔肚皮,你每天泡茶侍候客人,忙里忙外的,他倒好,掇把椅子坐着喝茶,像个大爷似的。分红的时候他连个谢字也没有,你说,他把你当兄弟了吗?再说他坏嗓子关我们什么事,一杯酒哪至于就成那样?我看他只怕是存心装的。”
听了柳月儿的话,沈立居不由得心里一动,客人们来仙居茶楼品的是他沈立居的“七碗香”,没有李正仙唱戏,生意不是还跟以前一样好吗?沈立居犹豫着说:“该怎么办呢?”柳月儿眼珠一转,说:“最好的'办法当然是将李正仙赶出茶楼,这茶楼本是你的心血,李正仙不过是沾了你的光。”沈立居叹了一口气,无奈点了点头。
接下来的日子,沈立居对李正仙的态度越来越冷淡,茶楼的事也不与李正仙商量了。李正仙看在眼里,心下明白,他仍然每天坐在戏台的前排,只是再也没有登台亮相。
一天晚上,沈立居邀李正仙品茶。一走进房间,李正仙见桌子上摆着一个茶壶、两只茶杯,一股浓厚的茶香直扑过来。李正仙笑着说:“许久未曾喝过大哥亲手泡制的‘七碗香’了。”沈立居面含愧色,低着头往茶杯中倒茶,应和着说:“兄弟,你再尝尝我的‘七碗香’吧。”李正仙细看着茶杯,原本碧玉般的汤色此刻竟变得一片墨黑,那股特有的清香也消失得无影无踪。李正仙举起茶杯,轻啜了一口,眼中隐含着泪光。沈立居将杯中茶一饮而尽,只觉得满嘴苦涩,他暗暗奇怪,同样的制茶工艺,怎么这次泡的茶和以往大不相同,色泽味道都有着天壤之别。
李正仙凄凉地一笑,说:“大哥,天下无不散的筵席,我来是向大哥辞行的。”沈立居一呆,其实这次他邀李正仙品茶,就是想委婉地劝说李正仙离开茶楼,不料李正仙倒先开了口。沈立居心里有点不是滋味,说:“兄弟有去处吗?”李正仙站起身朗声说:“男儿汉四海为家,哪里都是去处。只要我走后,大哥能经营好茶楼,我便了无遗憾。”
沈立居从旁边拿出一个包袱,说:“这是兄弟当初投资茶楼所用的五十块大洋,另外我赠送兄弟五十块大洋,有了这些钱,兄弟可以去寻个好大夫,治好你的嗓子,东山再起。”李正仙望了包袱一眼,摇摇头说:“人活着不光为利。”说着大踏步走出房间。等沈立居再追出去时,李正仙的身影已消失在夜幕中。
自从李正仙走后,柳月儿撺掇着沈立居把茶楼的名字改成了立居茶楼。不知怎的,没了李正仙,沈
立居泡的“七碗香”似乎少了一番味道,有的客人了解了内情,也暗自替李正仙鸣不平,茶楼的生意渐渐地走了下坡路。这天中午,茶楼里走进一位中年汉子,指名要喝“七碗香”。伙计送来茶后,中年汉子看也没看,便将茶壶掷在地上,摔了个粉碎。伙计瞧对方的架势,知道是故意找茬,慌忙去通报沈立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