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赏析

时间:2019-04-09 08:34:27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牡丹亭赏析

  《牡丹亭》是以反礼教、反理学的主题的剧本,主要是通过塑造杜丽娘的形象来表达和体现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牡丹亭赏析,以供查阅,快来看看吧!

  众所周知,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的著名戏曲家汤显祖著有“临川四梦”,而这其中,又以牡丹亭为甚。正如作家所言:“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

  《牡丹亭》取材于明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等。写南安太守杜宝之女杜丽娘,受《诗经·关雎》感发,携侍女春香私出游园遣闷,伤春而睡,在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醒后感伤寻梦,郁郁而终。三年后梦梅赴京赶考,借宿杜丽娘墓地所在的园内,拾得丽娘自画像,深为爱慕,并与丽娘幽魂相会。柳梦梅掘墓开棺,丽娘死而复生,两人遂结为夫妇、挟往临安。不意梦梅掘棺事被杜丽娘老师陈最良发现,陈赴淮安杜宝处告发。时金兵南侵,杜宝被困.柳梦梅应试之后,前往淮安告丽娘生还舆讯,被杜宝扣押。后金兵退去,应试榜文发到,柳梦梅高中状元,而杜宝坚不应允两人婚事,强令离异。最后由皇帝裁断,杜丽娘、柳梦梅终成美满姻缘。

  《牡丹亭》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作者通过幻想来表现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感情描写真挚、细腻而奔放。作品语言绚丽多采,曲文优美动人。《牡丹亭》是我国历代浪漫主义戏剧的杰作,表现了强烈的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想,剧中情节铺陈精工,人物刻画细腻传神,尤其是渴望爱情竟到伤怀而逝的杜丽娘,己成为古典戏曲的女性的经典形象。通过这个看起来似乎怪涎而神秘的故事,汤显祖着力宣扬了杜丽娘“一生爱好是天然”那种真挚的感情,有力地冲击了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腐朽观念。

  同时,《牡丹中》词曲典丽清雅、在当时融合南北旧曲调格律、并有突破,对后世影响深远。在戏曲舞台上,《牡丹亭》是昆曲的传统剧目。昆曲清丽悠远的唱腔能很好地传达出剧本内在的韵致。剧中《闺塾》、《游园》《惊梦》《拾画》《叫画》等出演较多,经过历代艺术家的精心创造,已成为昆曲唱腔和表演艺术的珍品。

  在剧本最初的作者题词中,有这样一段话:“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可见其至情至性。尤其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非常到位地阐明心中的郁结,再也想不出更加妥帖的剖白。正如汤显祖在回答其曾经做过相国的老师张位时,这样的自我表白:“别人所讲的是性,我讲的是情。”扬州才女冯小青曾经作诗表达内心所受感染:“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也是千百年来深入人心。

  初读本文,最让人沉醉的就是这种美妙的言辞,以及其烘托出的人物性格和自然意境。虽然我们不可否认,到了元明时代的戏曲,很多句子都是由之前的诗词化用而来,然而重新的组合也是另外一种创造,它们打造出了新的诗情画意。记得《昆曲六百年》中,通过苏州园林的背景进行情景再现,妙龄少女着粉色的古装,在园中流连嬉戏,时而躲藏在亭台楼榭后半遮春容,时而现身回眸一笑。与此同时,伴随着《牡丹亭》的袅袅余音,似梦似真,整个意境在江南的园林中被推向了极致。

  这样字字斟酌、字字含情的言语,在剧本中随处可见,就连杜夫人古板的《训女》中,都能看到“娇莺欲语,眼见春如许”这样的句子。《寻梦》中也道尽了女儿家怀春、思春的惆怅:“几曲屏山展,残眉黛深浅。为甚衾儿里不住的柔肠转?这憔悴非关爱月眠迟倦,可为惜花,朝起庭院?忽忽花间起梦情,女儿心性未分明。无眠一夜灯明灭,分煞梅香换不醒。昨日偶尔春游,何人见梦。绸缪顾盼,如遇平生。独坐思量,情殊怅怳。”《闹殇》中,一句“恨西风,一霎无端碎绿摧红。”可谓是将满腔惆怅倾泻而出,其中斑驳的色彩也给人极大的视觉和心理冲击。

  不可否认,舞台上时常演绎的《惊梦》的确是其中精华。优美绚烂的文辞,刻画柔情似水的人物形象。先看念白“画廊金粉半零星,池馆苍苔一片青。踏草怕泥新绣袜,惜花疼煞小金铃。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再听唱段“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荼蘼外烟丝醉软。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闲凝眄,生生燕语明如剪,呖呖莺歌溜的圆。”再听梦境现心声:“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晓来望断梅关,肃妆残。你侧著宜春髻子恰凭阑。剪不断,理还乱,闷无端。已吩咐催花莺燕借春看。”处处景语皆情语哪。

  其中,杜丽娘对于爱情渴望的心声也是随处可见,多用颇为宛转的言辞来表达。因为我们知道,中国古典文学最讲究的是含蓄。如“春心无处不飞悬。花似人心好处牵。”最是那一句“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道出了心中所有的凄苦、无奈与期盼。真真可怜人也!

  可是在整部《牡丹亭》中,我依然不时地发现极其露骨的表述。“他倚太湖石,立著咱玉婵娟。待把俺玉山推倒,便日暖玉生烟。捱过雕阑,转过秋千,掯著裙花展。敢席著地,怕天瞧见。好一会分明,美满幽香不可言。梦到正好时节,甚花片儿掉下来也!”分明写出了儿女之事,对于当时的女子绝对是最大胆的表达。“断肠春色在眉弯,倩谁临远山?排恨叠,怯衣单,花枝红泪弹。蜀妆晴雨画来难,高唐云影间。”还算略为隐晦,因为采用了“高唐”[1]的典故。甚至有一出直接取名为《幽媾》,已是再明白不过了。

  然而相比于诗词,曲的用词还是要直白通俗很多。例如《诘病》:“偏则是红颜薄命,眼见的孤苦仃俜。掌上珍,心头肉,泪珠儿暗倾。”连“心头肉”这种市井的言辞都用了。《诊祟》:“正好簟炉香午,枕扇风清。知为谁颦,为谁瘦,为谁疼?”可能也是为了迎合受众的需求,毕竟词曲都是要由民间艺人演绎从而传达给普通百姓的。恐怕只有像“似盼天仙盼的眼咍,似叫观音叫的口歪”这样的句子,才能够明白晓畅吧。

  当然,人们是常激赏汤显祖文词的清丽细腻,其实,他的艺术成就远不止此。例

如《闺塾》一出,在戏剧冲突的处理、人物说白、细节描写等方面,就使人拍案叫绝。而且在表演中,通常把这一出叫做《春香闹学》,仅一个“闹”字,亦足以观其嬉闹之喜剧易趣。一出只有三个角色的戏中,春香与陈最良闹得不可开交,杜丽娘插嘴不多,骤然看来,它似乎是以表现春香为主,其实,作者笔在此而意在彼,他写这场戏的真意,主要是刻画那一位貌似旁观者的杜丽娘。与春香想比,她不过是闹得含蓄,闹得机巧而已。

  世纪之交,上海昆剧院恢复上演全本《牡丹亭》,并非简单复旧。而白先勇先生也在全球掀起了《青春版牡丹亭》的热潮。他们深知,那种认为必须毫不走样,原汁原味恢复上演的观点和做法不仅迂腐而且也不现实。于是,他们对原著尊重而不拘泥,敢于出新而又不离谱出格,比较好地处理了古与今、形与神、雅与俗的辩证关系,调动导、表、音、舞、美、灯光、效果等多种艺术手段与现代包装技巧,将《牡丹亭》的古典美、人性美、人情美展示得那么灿烂!令人目眩,令人惊叹,成为戏曲舞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这不只是一部名著的恢复上演,而是一次新的选择,一次超越性的回归,一种发现,一种创造,说明古老的昆曲艺术完全能够发挥全面系统继承遗产、推陈出新的功能。

  《梅花草堂记》作者张大复是个行家,他认为扮演杜丽娘成功或者失败的关键,在于是不是充分领会汤显祖塑造的情之所钟的少女的性格与内在的那种无可比拟的能量,然后才能刻划出“生者可死、死者可生”的.艺术形象。张大复认为表演应当如“以灯取影”,能够“各相乘除”,实际上是认为从一个理想的角度,作了全面的观照。

  在崭新的戏曲舞台上:至情在梦中流淌,至性在梦中舒展,青春在梦中闪耀,生命在梦中燃烧。梦境的温柔、甜蜜、幸福、自由,与现实的冷酷、苦涩、痛苦、压抑形成鲜明与强烈的反差。现实是牢笼,是坟墓,而梦境才是乐土,是归宿。继而,把辉煌的梦境变成现实。虚虚实实,真真幻幻,迷离恍惚。现实与浪漫融为一体,这应当是一切艺术形式所追求的至高境界。今天的《牡丹亭》,毫无疑问做到了这一点。

  拓展:牡丹亭原文翻译

  【原文】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

  传杜太守事者,彷彿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予稍为更而演之。至于杜守收考柳生,亦如汉睢阳王收考谈生也。

  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

  【翻译】

  天下女子的多情,难道还有像杜丽娘那样的吗?梦见那位情人就得病,一病而迅即不起,以至亲手描绘自己的画像传于世以后就死了。死去三年了,又能在冥冥之中寻求到所梦的人而复生。像杜丽娘这样,才可以称得上是多情的人了。她的情在不知不觉中激发起来,而且越来越深,活着时可以为情而死,死了又可以为情而生。活着不愿为情而死,死而不能复生的,都不能算是感情的极点啊。梦中产生的情,为什么一定不是真的呢,天下难道还缺少这样的梦中之人吗?一定要挨到男女同席了才算是成亲,等到挂冠辞官后才感觉安全的,都是只看事情表面的说法啊。

  记述杜太守事迹的故事,模仿了晋代武都太守李仲文、广州太守冯孝将儿女恋爱的传说。我稍加改动而写成了这个剧本。至于杜太守拘押拷打柳梦梅,也就象汉代睢阳王拘押拷打谈生了。

  唉,人世的事情,不是人世所能理解透彻的。自己不是学问贯通古今的人,所以常常用“理”去加以推究了。只是一味强调(杜丽娘死而复生与柳梦梅结合的事)从理的角度看一定没有,又怎么知道从情的角度看一定存在呢?

牡丹亭赏析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