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养出一个厌学的孩子
我见过太多父母为孩子的学习抱怨、发愁。或者,换句话说,我很少有机会看到,做父母的不去为孩子的学习抱怨、发愁。不过,有意思的是,恰恰是那些对孩子的学习干预和关注少的家庭里,孩子学习成绩优异的几率反而更高。
从发展的角度看,孩子生来有强烈的好奇心,以及对新鲜事物的探索欲求。所以按理,每一个孩子都会爱上学习这件事。那为何仍然有那么多孩子厌学呢?心理学家们早就发现,那些学习一直不理想的孩子中,有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因为情绪上抵触学习,而非智力上无法完成学习任务。说白了,这些孩子,多半跟“学习”的关系不好。而这,又多拜父母所赐。
所以,今天的文章,我们正话反说,看看那些厌学的孩子,都是怎样被父母们养出来的。希望能够给父母们一些启发。
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不断给孩子定下难以企及的目标
有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高过孩子的承受能力。为了孩子,这类家长可以放弃自己的事业,双休日可以不休息,为孩子辅导,陪孩子练琴、学画……孩子的心理、身体上的压力可想而知。
陪孩子去制定计划,给孩子一个目标本身没有问题。但若父母所提出的目标太过遥不可及,孩子总是再努力都无法满足父母的要求,那孩子就只能反复体验到无力、挫败感,并渐渐失去坚持的动力和毅力。比如有的父母不管或忽略孩子的真正兴趣所在,强制要求孩子小学之前就要掌握1000个汉字;多少岁以前必须通过钢琴多少级等等,这些做法不仅打击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还会过早消耗孩子的心理能量,以及对现实世界的热爱度。
针对这类父母的教养方式,我们可以听听心理学家惠特尼的建议:
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学习目标和计划,孩子可决定什么时候执行或终止计划。当然,父母要对孩子的计划进行约束,添加上一些条款,如每天按时回家、先做功课、学习时不得分神等。“计划本身不是一定让孩子达到某个目标,而是看能否成功遵守计划,坚持到底。”惠特尼说:“如果坚持下来,孩子就会感受到学习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并且让他们看到了自己有能力和信心达到目标,会激发出自发学习的主动性。”
父母总是看到孩子的劣势,给予孩子负面评价
孩子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他们是按照别人的评价去认识自己的。尤其在3岁以后,父母、老师以及同伴的评价,对孩子的重要性会逐步提升。如果别人说他笨,他就会认为自己笨。一个总是失败、体验不到成功的孩子,也就不会再努力了。
有一位爸爸,曾带着自己厌学的儿子去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咨询师和该孩子单独谈话时,孩子这样说:
我从来都没得到过大人的认可,考试差一定会挨骂。考得不好被骂,考得好一样被骂。有一次,我数学考了92分,试卷发下来后,我高兴极了,这是我最好的成绩。放学后回家后,我迫不及待地拿出试卷给爸爸看,没想到他说:“光这一门考92有啥用?其它课呢,语文呢,英语呢,物理呢?就这上门考这些,你还好意思说呢!”我一下子无话可说了。
中国有句话,叫做“骄傲使人落后”。很多中国父母也以此为信念去管教孩子,他们认为,不能让孩子太骄傲,不能把孩子夸歪了,要适当去打击打击孩子。所以,当孩子表现的不错、渴望得到认可时,不少父母会像上面那个爸爸一样,克制表扬孩子,并以为这样会激励孩子继续进步。
结果恰恰相反。我们反复讲过,一个有信心、并且乐于继续尝试的孩子,全靠这两种体验:
1.这件事做成功了;
2.这件事是我做成的。
父母吝于表扬孩子的做法,则只会剥夺孩子充分体验成功以及成功带来的愉悦感,把孩子与成功之间的联系生生隔断,如此孩子只能获得低价值感,并形成“我不好、我不行”的自我评价。
对此类父母的教养方式,我们的建议是:父母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无论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坏、无论孩子是否爱学习爱读书,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不变的,让孩子知道不管自己表现如何,但是自己作为一个人总是有价值的,值得被爱的。同时,要时刻发现、注意孩子身上的优秀之处、闪光点,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父母陪读,传达给孩子的是不信任
有很多父母在孩子写作业时,会守在旁边,紧密地监督,随时纠正孩子所犯的错误,不时去提醒/打断孩子。
父母看似监督的陪伴,实际上是坐在旁边监视、监工,表达出的是对孩子的不信任。学习似乎变成了父母的事,而不是孩子的。遇到叛逆一些的孩子,他们要么就跟父母磨洋工耗下去,要么屈服于父母的暴力之下。既然父母不信任孩子能够自己做好,那么孩子又怎么会信任父母
说的“好好学习才是对的”呢?长期被父母“陪读”的孩子,会缺乏学习的自觉性,难以领悟学习的过程,他们往往无法独立解决遇到的新问题,更难体验到独立解决问题后的成功的快乐。所以,即使前期父母的监督下,也许孩子能够取得一些成绩,但一旦离开父母监督,孩子会立即丧失一切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所以,我们的'建议是,孩子做作业时,父母尽量不要在身边陪伴,让孩子学会独立自主学习,当然孩子学习上不懂问题时,要引导孩子学会主动请教父母,届时再予以引导就好。还是那句话,做孩子成长的守望者,只不过,有时要站的远一些。
曾有位一直为孩子写作业发愁的妈妈这样问:
我每天都因8岁儿子的学习问题犯愁,吵闹,弄的一家子鸡犬不宁,我也试了几种方法,对他好像都不起作用。每天回来只要我们不催他,他就从不主动写作业,让他写他也只是应付而已,你不在他跟前坐着,他一小时也写不下一个字,在他跟前也是好话连篇也听不进半句,最后磨磨蹭蹭的写几个,别人半小时的作业,他得两三个小时,就这还的催着,催急了还发火骂人,有时候就狠狠的揍他一顿,他就委曲求全地写一小会儿。这样的孩子可咋办呀,才刚刚开始就厌烦学习。
对于这位妈妈来说,需要立刻跟孩子划清界限,只做自己该做的,而把学习这件事,还给孩子自己。具体说来,就是避免说教、打骂、监督,因为这些方式都是“越界”,是对本属于孩子的事情过于上心的表现。不如跟孩子约定好写作业的基本规则,包括:在哪里写,提供给孩子可以专心写作业的环境;写作业的时间多久,到点了就不允许再做,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和效率等。具体作业如何写,写得好不好,除非孩子开口向父母求助,不然就最好放手让孩子自己做主。
如果孩子能够遵守规则,且主动做好作业,妈妈可及时鼓励;如果孩子不主动做作业,妈妈温和坚定地执行规则,不批评不指责。因为完不成作业的孩子,自然会在学校受到老师的批评或惩罚,也许还要受到来自于同学的嘲笑和鄙视,这些对孩子来说都是完成作业受到的惩罚和付出的代价。
父母过分看重成绩,只关心学习成绩这一件事
有这样一个“数学天才”的故事:
一个孩子,起初学习挺努力的,成绩也不错。五年级时,有一段时间,他特别不愿意学数学,而且成绩老是很差。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这个妈妈没有一味地责备孩子,而是在想办法。
有一天,她看到报纸上有几道脑筋急转弯的题,她灵机一动,就把它剪下来,重新打印了一份。对孩子说:“儿子,你看看这几道题,能不能做出来。书上说,能做出这几道题的孩子,那都是数学天才。”儿子一看,马上来了兴趣,而且想方设法把这几道题都做了出来。妈妈特高兴,就写了四个大字“数学天才”贴到儿子的书桌前。从此,她发现孩子对学数学比以前有了兴趣,慢慢地,数学成绩就提高了。
这个小方法,虽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拿来便用,但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很多父母面对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时,更多是责备。可惜,效果往往都不理想。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文化研究小组负责人米哈里提到,如果孩子从小就体会过因兴趣而忘我的滋味,就会感到快乐,并一直主动寻找这种乐趣。所以,改善孩子和“学习”的关系,让孩子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至关重要。
另,除了学习成绩之外,孩子的其他兴趣爱好并不是“不务正业”,反而是对促进孩子学习、增强孩子专注力的好事情。父母平时多鼓励,并且不干扰孩子做好他喜欢做的事情。当孩子专注于做他的小手工制作或观察小动物而忘记了吃饭时,父母切记不要干扰孩子,而是耐心地等他把工作完成。孩子沉浸于他的兴趣同时,就是在无意中培养自己的注意力。父母可在孩子做完他们的“工作”之后,给予孩子鼓励:“你能这么专注地做好一件事情呀!”并及时和孩子分享他的感受,这样,孩子会自然而然地把做这件事时的注意力和心理过程,迁移到其他事情中,比如学习。
当然,除了上述教养方式会导致孩子厌学,还有一点会导致孩子不爱学习,即,父母本身不爱学习,孩子多半也会效仿父母。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如果要让孩子对学习发生兴趣,首先要让他知道父母很喜欢读书,求知欲很强,并且不断学习。如果父母自己平时就是喜欢玩了、成天看电视打游戏的人,耳濡目染,孩子也会习得父母身上不好的习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连自己都不喜欢看书、学习,又怎么要求孩子做到呢?所以,父母要先从改善自身做起。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想让孩子读书的方法是自己也拿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