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精选11篇)
为保证事情或工作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开展,往往需要预先制定好方案,方案可以对一个行动明确一个大概的方向。写方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 篇1
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要求精神,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定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为了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坚持素质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和全面性;通过公正、客观、科学的评价,引导广大小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诸方面协调发展,结合我校课程改革以及学生评价改革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教育创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积极探索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本着“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原则,我校将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发展的多元化评价。淡化甄别与选拔,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充分发挥评价的促进发展功能。通过评价,让每名学生都能体验成功,把握优势,增强自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评价原则
1.导向性原则
评价应坚持素质教育的正确方向,引导学校正确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从德、智、体等诸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健壮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及健康的审美情趣。
2.全面性原则
学生综合素质评定,要有助于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着眼于全面性,反映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发展性原则
评价要坚持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评价中既要考虑学生的过去,重视学生的现在,更应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注重评价的过程,使多元评价更进一步深入学生发展的进程,激励学生健康成长.
4.多元化原则
评价内容应体现多元,即从过去过分重视学业成绩转向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通过评价,使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健康素质及兴趣特长表现等多方面得到综合发展。其中科学文化素质及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更要关注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与之相伴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5.差异性原则
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在坚持评定内容全面性的前提下,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体现学生见的差异性,要关注学生的特长和潜能。
6.可操作性原则
学生综合素质评定是一项系统工程,必然要经历一个实验、积累、总结、完善的过程,要逐步完善评定的内容、标准、方法和程序,要做到操作性强、实用性强、简单、易行、科学、合理。
7.人文性原则
树立以人为本的评价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评价的激励和改进功能。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评价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激励学生增强自尊性、自信性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三、评价内容
依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学生实际,我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包括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及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考核情况、身体健康情况、兴趣特长表现、教师寄语及班主任评语。
1、评价项目评价内容说明
思品习惯及心理素质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对学生在文明礼貌、遵守纪律、团结同学、关心集体,劳动习惯、与人合作、不怕挫折、爱护环境的八项指标进行评价。统一制定评价标准,各年级依据标准做认真细致的考核。
科学文化素质按照课程计划要求,对学生所学的语文、数学、英语、思品、艺术(音乐、美术)、劳动共八门学科在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水平的五项指标进行评价。统一制定学科素质发展标准,各年级依据标准进行测试。
2、考核
情况语文学科素质的发展、知识的掌握;数学学科素质的发展、数学学科知识的掌握。学校统一命制试题,对校学生进行集体与个别考核。
身体健康情况体育课成绩、体质健康标准。
1)运动与健康知识考核成绩(由相关教师提供学生的考每位核试卷);
2)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由相关教师提供);
3)学生到校率(由班主任提供,并签字);
4)参加体育课活动的情况(由相关教师提供,并签字);
5)参加学校与校级以上体育活动的情况(由相关教师提供,并签字);
6)参加学校与校级以上体育活动获奖情况(获奖证书的原件、复印件)。
兴趣特长表现兴趣爱好、社会活动、特长认定、获奖方面。
1)学校创设环境;;
2)定期组织社会活动
3)关注学生的个性特长。
3、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技术与设计、信息技术考核成绩(由相关教师提供每位学生的考核试卷)
1、研究性学习成果(如:各学科的小制作、小设计、各类总结、活动报告、小论文等);
2.小制作、小论文、小发明,以及课题方案、报告等的获奖情况(获奖证书的原件、复印件)。
3.研究性学习、技术与设计、信息技术考核试题,由学校组织人员拟订,统一组织考试;
小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 篇2
一、开放目的:
为广大中小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实践途径和机会,使学生在参观、体验过程中,提高动手实践、研究创造、思维拓展等综合能力,丰富假期生活。
二、开放时间:
1月19日——2月26日
三、开放内容:
(一)专题研究性学习活动
1、活动内容:针对各活动课特点,开展相应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2、活动形式:学习及实践探究(详见附件)
3、实施过程:公布各室活动内容,学生自主选择参与
4、活动对象:全市5-8年级学生
5、活动时间:20xx年1月19日—2月9日(详见附件)
(二)科技展品参观体验
1、活动内容:
参观体验走廊及各展室的科技展品
2、活动形式:
参观体验
3、实施过程:
在中心,专人指导下,进行参观及体验
4、活动对象:
全市中小学生(可由家长陪同参观体验)
5、活动时间:
20xx年1月19日—2月26日(需提前预约)
周一至周五(春节期间除外) 8:30—3:30
四、有关要求:
1、本次开放活动,学生均自愿参加,学校及家庭要提前做好学生往来及活动中的安全、纪律等方面的教育,确保活动安全、有益。
2、学生到中心开展参观及实践体验期间,中心将对每名学生的活动情况进行记录与评价,评价结果将通过适当的方式反馈给学校或家长。
五、开放地点及联系方式:
1、开放地点:
西岗区中小学综合素质教育中心
2、具体地址:
西岗区工人村工十巷2号
3、乘车路线:
18、19、414、407路公交车工人村站下车,海达广场大连锁厂后身
4、联系电话:
5、电子邮箱:
小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 篇3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推进课改进程,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持续发展和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根据根河市教育局《关于湟中县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我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实施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全面反映小学生的发展状况和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重要举措。按照素质教育与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以公民道德素养、学习态度与能力、运动与健体、特长与表现为基本内容。以学校评价为主体,因校制宜,充分发挥各学校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以学生的实际表现为依据,关注学生的均衡发展和潜能发展。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力求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状况,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教师及学校进步与发展的过程。
二、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包括日常性评价、阶段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评价时应把握“日常性评价是阶段性评价的基础、阶段性评价是终结性评价的基础”的操作原则。
1、日常性评价
各学科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关注学生的表现,及时做出评价,并适时做好记录和资料收集工作。
(1)、即时评价。教师要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多样的、开放式的评价方法(如口头评价、成果评价、访谈交流、行为观察、问卷反馈、情景测验等)及时评价每个学生的优点、不足以及发展潜能,满足每个学生的发展需要。
(2)、成长记录。成长记录应收集能够反映学生发展提高的重要资料,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来自同学、教师、家长的评价信息,学生在文体活动中的突出表现,学科检测的阶段成绩,学生的最佳作品等。学生是成长记录的主要记录者和管理者,成长记录要始终体现诚信的原则,要有教师、同学、家长开放性的参与,使记录的情况典型、客观、真实,同时便于展示。
(3)、学业考试。考试是一种有效的评价方式,要根据考试的目的、性质、内容和对象,选择相应的考试方法,促进每个学生的进步。 对学生各学科知识的测试结果,每一阶段要记录在案,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依据。
(4)、实绩表现。通过演讲比赛、小制作、小发明、小竞赛及文体艺术等丰富多采的活动,展示学生的特长,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习兴趣,促进全面发展。
2、阶段性评价
(1)、学校成立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工作委员会,其成员应有广泛的代表性。评定工作委员会负责制定本校评定工作的实施细则与具体程序,编印各种相关的评价子表,汇总、上报学生的评价结果;对校内各班级评定工作进行指导,监督评定过程,接受质询、投诉与举报,及时纠正评定中的错误。在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之前,学校要通过教师大会、班会、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形式,广泛宣传和培训,争取各层面的知晓、理解与支持,为顺利开展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2)、综合素质评定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工作。每个班级成立一个评定小组,由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组成。各位成员为学生授课的时间原则上不能少于一年,且要对该班学生比较熟悉和了解,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和良好的诚信品质。
(3)、综合素质评定小组要以学生的日常表现为依据,每学期结束时要对每个学生进行阶段性评价,通过参考各种资料,经集体讨论,给予学生客观、公正的评价,教师要善于搜集和分析能够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有关数据和其它形式的行为表现,并利用这些数据和表现来描述学生的学习情况。阶段性评价的结果填入《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综合表现记录表》。
三、评价结果
1、评价结果的呈现
(1)、等级表达。分为A、B、C、D即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其中优秀比例不超过40%。对学生综合素质等级的确定应十分认真、慎重,评定为“不合格”的学生应经学校评定委员会审核,并报学校行政会研究决定。
(2)、质性评语。以综合素质评定的内容为主要依据,对学生给予一个综合性的评语,其中还可以包括等级评定中没有包括的内容,尤其应突出学生的个性、特长和潜能。评语应采用激励性的语言,客观描述学生的进步、潜能及不足。同时要制定明确简要的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计划,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对低段学生的评价应浅显、生动。
2、评价结果的运用
(1)、综合素质评定的内容、方法及程序等,应向学生及家长明确告知。学生或家长对评价结果如有异议,由校评定委员会进行调查与处理。
(2)、学校综合素质评定委员会对评定结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并负责,评定结果原则上不得更改,如果确实发现评定结果有误,应记载更改缘由及更改人,同时保存原评定记录以备审查。
四、实施保障
1、成立组织机构:
(1)、校评定工作委员会
组成人员:学校领导、教师代表、家长代表
职责:制定评定工作的实施细则与具体程序;认定评定小组成员;对校内各班级评定工作进行指导;认定评定结果;监控评定过程。
(2)、班级评定工作小组 组成人员:由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组成,评定人员给学生授课时间原则上不少于一年。
职责:对所教班级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定。
小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 篇4
一、评价指导思想
1、教育学认为:对儿童、少年进行评价的基本视点在于“发展”二字,即用发展的眼光、从发展的角度、从儿童身心发展的全方位来考察与评价儿童。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3、《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在体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前提下,以音乐课程价值和基本目标的实现为评价的出发点,建立综合评价机制,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对学生教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心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
二、评价原则
每位学生的音乐天赋、能力是有差异的,教师在评定学生音乐成绩时:一要依据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二要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三要根据学生的具体的条件做出公正合理的综合评定。
三、评价内容
形成性评价由学习兴趣、课堂参与、表演及演唱、感受及鉴赏、音乐创造五个内容组成。
终结性评价由看、唱、听、赏、奏、表五个内容组成。
四、评价方法
1、由“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两部分组成。形成性评价主要是反映学生在平时音乐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终结性评价反映的是一个学期的最终成效。
2.评价的主体由“学生自己”、“同学”和“教师”三部分组成。形成性评价由学生自己、其他同学和教师在相应的栏目中打“√”,终结性评价由教师操作。(详见“小学音乐终结性评价方案”)
3.评价采取“定性述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性评价主要采用定性述评的方式,用较为全面、准确的文字加以简要描述;终结性评价主要由教师采用定量测评的方式,对每个学生的音乐学习的能力及等级用简便的等级(或是等级+评语)方式进行评价。
4、学期终结评价是目标达成评价,主要是总结、了解学生一学期或学年在学习过程中行为形成、能力培养、知识掌握等,它包括课堂练习、纪律、学习情感态度等,这一评价一定要和平时的综合素质形成评价和教材最后的期末测试相互结合起来。此评价方案为“小学生音乐学习评价方案”中终结性评价(定量评价)的内容,原学生自评、互评师评内容和要求不变。以上各项内容可通过“音乐会”的形式,采取“学生自主选择+老师指定内容”等多种方式开展。以上评价均采用等级评价(A、B、C)方式。100%-80%为A;79%-60%为B;60%以下为C。
1、评价等级:A、B、C、D四个等级。
2、采用自评和组评的方式
3、特长项:有的学生参加各种文艺演出、比赛等,获奖证书、奖励等,都可记录。
音乐测试应该让学生感到轻松、愉快、评价方式要注意尊重学生的自评、同学的互评、教师的总评相结合。要做到即尊重学生又加强了同学间的相互了解;即是了解教师自己的教学情况、改进教学手段,也是激励学生创新、实践的有效途径,让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感受愉悦、满足和自信,感受成长的快乐。
小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 篇5
一、评价的背景:
XX小学校本课程的一个特色以“竹”为主体,开展以“竹文化”为核心的校本课程研究,是弘扬乡土文化的最基础的事业,是对“只有本土的,才是最优的”的生动实践,将协调乡土文化与学科知识的交融、互渗,整合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的各项资源。本课题的实践具有开放性和自主性,重视行动和问题解决,以“竹文化”为系列,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为主题,逐步形成学生个性化的、未定的有主体经验基础的、长时期学习的,主体可自由判断的和主体可建构的知识结构。它强调不同学科知识学习的相互配合,以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最终实现不同学习阶段、不同学科课程的相互配合,达到学科交融的、教学优化、提高效率的目的。
二、评价的目的:
XX小学校本课程评价是为了检验与考察学生的学及其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检验和改革教师的教,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促进教师教学反思,有效促进学生发展。评价中关注课程开发的合理性、科学性、人文性;关注教师课程的设计能力,执行能力;更关注学生“良好的的人文素养、宽厚的知识素养、浓厚的探究欲望、亮丽的爱好特长”等四有培养目标的达成,促进学生自我认识建立自信,发掘潜能,成为具有竹德品质的学生。
三、评价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校本课程的提出和教学内容设计必须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要体现文化性、地方性,要提高评价的效度和信度。
2、发展性原则。校本课程开设的根本目的是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更好促进学生潜能的发展,教学内容设计必须明确促进学生发展的课程目标。
3、适用性原则。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必须与学生身心特点相适应,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一致,要尽量选择一些学生关心的乡土文化和地方热点问题。
4、操作性原则。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必须注重学生的参与情况,评价方法要简单可行,可操作性强。
5、拓展性原则。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的拓展与延伸,要与基础学科的教学密切相关但又有所超越,决不能成为学科课堂基础知识教学的变相增加。
四、评价的内容:
XX小学校本课程评价体系由三个部分的评价组成:教研组课程方案评价、教师课堂评价、学生学习情况评价。三个评价部分分别在课程质量的三个控制点进行,通过评价对课程实施全程质量管理和质量保障。
五、评价的方法:
1、联系日常生活,进行表现性评价。
认识个体是在主动地解释客观世界,而未知个体是处在不断发展和改变的过程中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新变化,将评价贯穿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而不是孤立于学习活动之外。同时,由于校本课程以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为价值取向,因此,教师要多采用表现性评价,提供给学生真实的任务,以全面、真实、深入地再现评价对象发展的特点,使其主动参与评价,而不是消极适应,最终促进每位学生都能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获得积极的学习经历和丰富的情感体验。
2、记录过程变化,进行成长性评价。
给每位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能让学生看到不同时期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成长变化。通过成长记录袋的建立,展示学生校本课程学习成果,反思自身的变化与成长,记录学生所付出的努力,显示令人满意或不满意的学习经验,表明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个性发展。对学生成长记录袋的评定实行多元主体评价的方式,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对成长记录袋的评定结果,采用等级评定或使用描述性语言的形式呈现。
3、结合传统节日,进行展示性评价。
学生就如多棱的宝石,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都能发出璀灿的光芒。教师要善于发现并挖掘其优势,给学生创设自我展示的舞台,使其获得自信与成功的体验,激励其不断进步。由于校本课程的丰富多彩,因而可以与传统的节日庆典相集合,进行展示性评价。使每位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和进行展示的舞台,使活动充满生命力。
4、考查学习水平,进行终结性评价。
一门课程学习结束后,要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一个全面的考查,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进行终结性的评价。评价的结果采取等级或等第的方式,每门课程的评价结果都将进入学籍档案并将评价结果向教师、学生、家长及相关人员或社会公布,接受社会对校本课程实施的监督。
小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 篇6
一、评价目的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生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通过形式多样的全面评价获得的多源反馈信息而深刻的积极的改进教学,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对学生科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的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探究过程中的文化发展;还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评价原则
激励性原则:让学生体验进步与成功,从而产生进步的动力,要使学生喜欢科学喜欢评价
发展性原则: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成长。要承认学生有两种或多种差异,允许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成功和失误。
参与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评价的主体,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与反思。
过程性评价为主的原则:对学生平时参与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学习兴趣、态度、情感、合作与交流能力进行评价。
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原则:评价时间,阶段评——终评相结合;评价方法,自评——组评——师评相结合;评价准则,定性描述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三、评价措施
1、建立学生课堂表现观察制度
课堂表现记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知识与技
能、科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角度的发展目标进行观察记录和评定。通过课堂表现记录,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关注的就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而且更关注了学生整个科学探究中对知识技能、掌握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采用教师定期量评价的方式,划分好、较好、一般三个等级,并记录下学生的课堂精彩表现,最后综合起来给予总评,给出鼓励性的评语或者指出今后努力的方向,促进学生发展。2、建立小组合作评价制度
合作评价是指学生的合作学习小组中组评。每个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都有不同的表现。例如有谁的解决问题思路广泛,谁的方法最精妙,谁在本次合作中的进步最大,谁的贡献最多等等。
3、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是在学期结束时对学生进行的全面评价,包括学业成绩、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探究与实践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主要目标是给学生的学业和其他发展评定成绩,提供及时的建设性的成绩反馈。
4、具体几个方面评价:
1>、平时表现(由教师评)30%
A、课堂表现 (10%)
B、书面作业 (10%)
C、其它学习态度10%)
2>、期末考查50%
A、书面考试(30%或略高)
B、实践考试(20%或稍低)
3>、自评、互评20%
A、自评(10%)B、互评(10%)
4>、具体评价要求:
①、平时表现(由教师评)30%
A、课堂表现(10%)
操作办法:教师每班准备一份名单类似点名册。在每次上课时把学生的表现记录下来,主要看学生回答问题,实验分析,实验操作中的表现等,有好的表现就打五角星。不认真行为,就记三角形。期末根据所得五角星和三角形,确定在课堂表现方面的分数。
B、书面作业(10%)
操作办法:根据平时作业的批阅情况记载确定该学生获得的分数。作业一般是打等级制的,可分派任务给课代表或小组长列表记载。
C、其它学习态度(10%)
操作办法:主要包括教师布置的实验材料的准备情况,科学课上的积极性,作业的订正情况等。根据记载情况给予一定的分数。
②、期末考查50%
A、书面考试(30%或略高):具体操作方法应该和以往的考查一样,主要应提高命题质量。
B、实践考试(20%或稍低):由教师出题由学生单独以实践操作完成一定的实验答题,也可采用抽题方式学生分组进行设计和实验,实验中的现象分析等情况可以让学生记录在纸上,实际是一种实践和书面相结合的考查方法。
③、自评、互评20%
A、自评(10%):
可以编制问卷让学生自评,看结果确定学生的分值。主要是列举本学期学生应做到的一些具体事例,让学生对照自己做到了哪几条,再加上最后几个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答。
B、互评(10%):
通过小组讨论对小组中的成员进行评价是有其合理性的。
具体操作办法:自评中的问卷由小组中的成员共同讨论,给本小组中的成员进行评定。
④、最终结果的呈现
把学生三个方面所得的百分数按以下标准转换成等级。如:90-100为“优”,80-89为“良”,60-79为“及格”,59及以下为“不及格”。
小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 篇7
校本课程的评价更多地依靠学校进行自觉自律的自我评价,不断反思课程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自我批评、自我激励、自我改进,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顺利进行。建立较为规范的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是一所学校成功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一、评价原则: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教师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和“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它明确了学生、教师和课程自身是课程评价的价值主体。正如有的学者所说“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有三:学生个性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特色形成。”
二、课程评价标准
校本课程开设过程中,注意三种评价标准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评价与鼓励评价相结合。
(一)学习过程评价:
在课程开设过程中,以鼓励性评价、学习习惯形成性评价等定性评价为主,评价标准注重反映学生的个体差异。评价学生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意识,评价学生参与信息收集、汇总与交流的能力,评价学生应答问题的能力等等。
(二)学习结果评价:
1、能力考核
学生自主设计小论文。要求学生从自己生活和社会生产中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确定一个研究专题。老师对小论文做出评价,对优秀论文的科学性、地理性、前瞻性、创新性观点要充分肯定。
2、知识考核
学期终结,可以本学期校本课程专题为背景资料,对学生学习做出定量评价。
三、课程评价的内容
校本课程的评价包括三个方面:
1、对教师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重过程,建立发展性的教师评价体系。根据教师积累的各种过程性资料以及成果展示,每学期分别评出优、良等级。
2、对学生的评价:对学生采用形成性激励评价方式,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实践的过程及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合作性、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尊重和体现学生个体发展。以促进实现自身评价为最终目标。在实践中,我们主要采用自我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根据学生的参与程度及活动进程中的表现给予相应的等级。分别是优、良、合格。
3、对课程评价体系的评价
(1)对校本课程教材内容的评价要符合学校办学思想和育人目标为准绳,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体现学生发展的多元化、生动化。
(2)校本课程评价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3)校本课程评价要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以自评为主,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研究校本课程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不断提高校本课程的开发水平。
(4)校本课程的评价要注重周期性对学校课程执行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校本课程不断革新、不断适应学校学生学习需求的机制。
四、校本课程评价的对象:
评价内容分为“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情境与目标定位的评价分析、对校本课程方案的可行性的评价、对校本课程实施过程(教学过程)的评价、对校本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估。
1、背景评价。背景评价是最基本的评价,包括界定学校的背景,确认课程的服务对象并评估需要,确认满足需求的可能方式,诊断需求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判断目标是否能响应已知的需求。背景评价旨在提供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2、输入评价。这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所需要而且可以得到的条件所进行的评价,是对课程实施可行性评估。它涉及的问题主要包括: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各种方案的潜在成本;课程的优势与劣势;课程伦理问题;课程资源的可获得性等问题。
3、过程评价。这一阶段的评价,主要描述课程实施过程,从而确定或者预测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比如:有关活动是否按预定计划得到实施;是否在以有效的方式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等,从而为课程开发者提供修正课程的有效信息。
4、成果评价。这一阶段的评价主要是测量、解释和判断课程的成效。具体的做法是一些与结果有关的各种描述与判断,把它们与前三个方面的评价联系起来,对课程的价值与优点作出判断与解释。成果评价是质量控制的一种手段,而不只是最终的鉴定。
小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 篇8
根据《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精神,为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立科学的、有利于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的评价体系,结合中心小学学生综合性评价方案,特制定本方案。
一、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目的
发展性的教育和评价使实施素质教育中的组成部分。改革现行评价与考试制度,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多元化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使每一个学生通过评价能看到自己在发展中的长处,增强继续学习的信心,促进学生已有水平上的发展。
二、评价原则
1、要突出评价的原则性和综合性的原则。
2、要体现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3、要突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4、要体现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多元化评价方案。
5、评价标准要体现出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特长发展。
三、评价内容
评价的内容应全面化,包括基础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前者包括道德品德、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后者体现在各科课程标准中,各学科的评价要依据学科的《标准》,要考察学生在情感态度、学习方法与技能、学习的行为习惯和思维的创新等方面的变化和进步。
四、评价方式和工具
(一)、评价方式应多样化。
1、书面检测、考试。
2、教师观察记录。
(1)随机评价(课堂表扬批评、鼓励+阶段性评价+终结评价)
(2)定性评价+定量评价
3、学生学习过程的活动与实践情况记录(成长卡、争章手册)
4、课堂评价
(1)随机评价
(2)随机度测试(口试、笔试、作业)
教师要重视学生在课堂寂的表现,特别是在课堂寂的收获,综合成一次平时成绩,记入总分。教师也要注重研究自己的口头语言、肌体语言、书面语言的评价。
(二)评价工具
1、单元形成性测试卷。
2、期中、期末形成性测试卷。
3、家校作业交清单。
4、学生成长卡。
5、《雏鹰争章手册》
五、收集数据资料,分析个案。
(一)收集的方法
考试、测试、观察记录、家访记录、学困生跟踪评价、填写成长卡。
(二)收集的数据和资料
1、测试、考试成绩、实践成果等。
2、学生变化纯属发展的有关描述性评价及量表。
3、学生的书画作品、优秀习作、评价记录。
小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 篇9
体育课程的评价更多地依靠学校进行自觉自律的自我评价,不断反思课程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自我批评、自我激励、自我改进,保证体育课程开发的健康顺利运行。建立较为规范的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是一所学校成功地进行体育课程开发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一、评价原则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和“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它明确了学生、教师和课程自身是课程评价的价值主体。正如有的学者所说“体育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有三:学生个性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特色形成。”
二、体育课程评价的内容
体育课程的评价包括三个方面:
1、对课程的评价。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评价:一是学生选择的人数,二是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三是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评价,四是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五是教师采取的授课方式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情况。学校体育课程开发委员会应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研究各应占多大的权重,最后把几个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形成对课程开发者的最终评价。
2、对学生的评价。体育课程中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采取学分制。学分的给定应考虑三方面的因素。一是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学时总量;不同的学时给不同的分数;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由任课教师综合考核后给出一定的分值;三是学习的客观效果,教师可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考核。三个方面的因素中要以学生参与学习的学时量的考核为主,过程与结果为辅,但最终的学分要把三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考虑。
3、对课程评价体系的评价
1、学校体育课程评价任务由课程实验研究小组具体承担。校长担任课程改革组长,全面负责制定体育课程评价体系。
2、学校体育课程的评价标准要分学科制订,科学、合理、细致,具有教育和发展功能。精心设计符合李家小学实际的评价标准,注重教师的年龄结构、学历水平。
3、对体育课程教材内容的评价要以符合学校办学思想和育人目标为准绳,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体现学生发展的多元化、生动化。
4、体育课程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5、体育课程评价要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以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研究体育课程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不断提高体育课程的开发水平。
6、体育课程的评价要注重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体育课程不断革新、不断适应学校学生学习需求的机制。
三、体育课程评价的对象:
对体育课程开发的情境与目标定位的评价、对体育课程方案的可行性的评价、对体育课程实施过程(教学过程)的评价、对体育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估。
评价内容分为“对体育课程开发的情境与目标定位的评价分析、对体育课程方案可行性的评价、对体育课程实施过程(教学过程)的评价、对体育课程实施的效果进行分析评估。”我们所应用的评价是否科学、合理、全面、有效、可信等。
1.背景评价。背景评价是最基本的评价,包括界定学校的背景,确认课程的服务对象并评估其需求,确认满足需求的可能方式,诊断需求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判断目标是否能响应已知的需求。背景评价旨在提供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2.输入评价。这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所需要而且可以得到的条件所进行的评价,是对课程实施可行性的评估。它涉及的问题主要包括: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各种方案的潜在成本;课程的优势与劣势;课程伦理问题;课程资源的可获得性等问题。
3.过程评价。这一阶段的评价,主要是描述课程实施过程,从而确定或者预测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比如:有关活动是否按预定计划得到实施;是否在以有效的方式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等,从而为课程开发者提供修正课程的有效信息。
4.成果评价。这一阶段的评价主要是测量、解释和判断课程的成效。具体的做法是收集一些与结果有关的各种描述与判断,把它们与前三个方面的评价联系起来,对课程的价值与优点作出判断与解释。在斯塔弗比尔姆看来,成果评价仍然是质量控制的一种手段,而不只是最终的鉴定。
小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 篇10
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评价的目的功能、评价的目标体系和评价的方式方法都直接影响着课程目标的实现,影响着课程功能的落实。我校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评价方案。
一、对课程的本质和标准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1、课程评价标准对于课程评价有很强的指向性,确定课程评价标准,需要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具体需要考虑的问题有:
2、学生与社会都是价值主体,作为评价主体的课程评价者如何综合考虑学生与社会的需要。
3、课程评价标准如何既体现学生主体的共同需要又体现学生的个性要求。
4、学生参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学习程度的大小,是否有一定的兴趣。
5、当评价主体与价值主体不一致时,价值主体的需要只有通过评价主体的意识和理解才能起作用,因此,评价者对价值主体需要的认识、理解,是评价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即使当评价主体与价值主体趋于一致时,主体的真实需要与主体的愿望之间仍会有差距,因而应尽量使愿望与需要保持一致,从而形成主观价值标准与客观价值标准的一致性。
二、评价原则
1、科学性原则。
对课程的评价要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提高评价的效度和信度。
2、可操作性原则。
评价方法要简单可行,可操作性强。
3、素质培养的原则。
对课程的评价要注重考察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参与性原则。
对学生的评价注重学校课程的参与情况,作为学生学分考核的依据。
5、全面性原则。
三、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内容。
地方课程:探索活动(一——五年级)
校本课程:结合我校实际,我们共开发了以下课程作为我们各年级的校本课程。
一、二年级:小学生道德修养、安全教育、传统文化。
三年级:小学生道德修养、环境教育、国学启蒙、安全教育。
四年级:小学生道德修养、环境教育、安全教育、传统文化。
五、六年级:小学生道德修养、环境教育、安全教育、禁毒教育。
四、评价标准与方法:
(一)地方课程评价内容、标准及方法:
内容与标准:学习兴趣与参与态度、学生认知与技能、学习方法与思维习惯的养成、学习成果等方面(具体参看附表)。
方法:
1、学生自评互评,即学生自己的评价和小组成员对伙伴的评价。
2、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依据学生出勤情况、学习材料准备情况、课堂表现、作业情况等方面的内容给予学生评价。
(二)校本课程评价内容、标准及方法:
五、内容与标准:
校本课程的评价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教师课程方案评价、学生情况的评价。对教师评价内容包括教学计划、教材、教案等,主要看这些内容是否符合新的课程理念,是否符合“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教学要求。学生情况主要指学生学习兴趣与参与态度、学生认知与技能、学习方法与思维习惯的养成、学习成果等方面(具体参看附表)。
方法:
1、学生自评互评,即学生自己的评价和小组成员对伙伴的评价。
2、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依据学生出勤情况、学习材料准备情况、课堂表现、作业情况等方面的内容给予学生评价。
3、对教师的评价随学校对教师计划、备课等检查进行。
小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 篇11
一、指导思想
《新课程标准》指出“为学生全面发展而评价”,这一理念简约而明确地要求教师构建一种全面完善的、重过程的、重创新的教学体系,而美术评价也不例外,作为美术教师,同样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关注对学生学习目的、态度、审美意识的评价,注重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与评价。
二、评价目标
1、通过全方位动态评价,重视对学生的个性化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评价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得到发展,并重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肯定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水平以外,必须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情感的评价。
2、通过有效的评价,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式,从而使教师的教学方式更加灵活,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主动性与创造性。
3、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评价方式,着力于学生的内在情感、意志、态度的激发,使得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更多的体验美术学习的乐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评价内容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从美术学科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总目标的要求,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书画特长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四、评价形式和方式
1、以过程评价方式评价:在美术创作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多听听学生对自己作品的解释,尤其是对那些很特别的画,比如画面看起来显“乱”,不容易看明白画面意思和内容的时候,老师需要和他们耐心的交流,了解过程和意图,并肯定他们在创作上的大胆和创新。
2、以评语的方式评价:以口头、笔头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口头上评价外,还可以在学生创作的作品上写上“色彩丰富!” “造型独特!” “有创意!”等书面评价。
3、以自评、互评的方式评价:学生作业完成时,教师可以为学生举办一些有趣的作品展,将学生所有的作品展示出来。让学生欣赏、比较、讨论,最后让学生把对作品的评价用语言表述出来。
4、美术成绩以平时为主,期末为辅,既要看结果,更注重看过程,提高平时的课堂效率。因此美术评价的方式分为两部分:“过程性”评价和“期末综合等级”评价。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个性特点,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美术考核成绩采用“优 良 中 差”等级评价的方式,结合平时学生的课堂表现,期末测试,给予综合成绩。
5、根据《美术标准》的要求,我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将学生依照年龄分成三个年龄段,即低年级段(一二年级)、中年级段(三四年级)、高年级段(五六年级)。设置考核细则如下:
①低年级段:通过用不同工具或材料将所感,所想表现出来。
A、能使用各种线条,形状,色彩进行绘画表现。
B、表现大胆创新。
C、对材料有大致了解,能进行简单造型制作。
②中年级:通过用不同工具或材料将所感,所想表现出来。
A、大胆的进行想象,表达自己的创意。
B、用不同的工具进行设计与制作活动。
C、运用撕、剪、刻、折、卷、粘接等基本技法进行立体、半立体纸工制作。
③高年级:用不同工具或材料将所感所想表现出来,考核综合运用能力和创造能力。
A、用近大远小和平行透视的规律,初步表现空间关系。
B、在造型活动中运用色彩的冷暖,对比和协调的知识。
C、用不同的材质进行简单组合和装饰。
D、用语言和短文的形式,对自己和同学的作品进行评述。
E、与同学进行良好的合作。
六、评价工具
(一)“过程性”评价
对学生平时学习过程进行评价,一方面便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一方面能让学生及时知道自己的学习效果。该评价的内容是对学生学期每堂课学习情况的评价,也有对学生整个学期学习情况的总评。评价者由学生自己、同学、老师三方面构成,评价的形式是优良中差。
评价表具体如下:
姓名 班级 学校 性别
(二)“期末综合等级”评价
美术综合评价包括造型设计、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等方面。因此将学期的过程评价与期末的综合评价相结合,得出学生最终的学期美术综合成绩。
1、评价表如下:
2、操作说明:
在开学初对学生作出说明,美术考核成绩以平时评价为主,期末评价为辅。平时得评定的总和与期末评定相累计得出学期综合评价成绩。
七、实行免试制度
为了进一步加强美术课对孩子们的吸引力,对平时作业完成得非常认真、出色,参加区级以上比赛获奖,或者其他方面为学校赢得荣誉的学生,实行美术期末免试制,直接晋级为“优”。既能激发学生对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也肯定一部分孩子的突出表现,还能激励其他孩子认识不足,完善自己。
教师在评价中利用学生渴望成功的心理,让学生在评价中体验成功。参照新课程标准,为我们的学生在美术课堂上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平台,并将课上内容延伸到课外,让我们的学生像雏鹰一样在广阔的天空中展翅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