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方案(精选12篇)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能高效地开展,时常需要预先制定方案,方案可以对一个行动明确一个大概的方向。那么问题来了,方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课程设计方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课程设计方案 篇1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
课程设计是本专业集中实践环节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学习专业技术课所需的必要教学环节。通过课程设计的教学实践:
1、加深学生对课程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在理论计算、绘图制图、标准和规范的运用、查阅设计手册与资料以及应用计算机等方面的能力。系统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
3、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想与方法、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树立自信心。
二、课程设计的组织与管理
1、省校负责课程设计宏观管理组织和协调工作。
2、课程所在市、县校专业负责人负责与组织对课程设计题目、指导书和对学生考核方式的审定以及课程设计工作的组织、实施、考核和检查;课程指导教师负责课程设计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
3、课程设计的组织、安排在设计前交省校专业负责人备案。
三、课程设计选题的要求
1、课程设计的题目和内容应结合该课程教学大纲确定,其深度和广度必须适当,有一定的普遍性。
2、课程设计的题目和内容要与实际相联系,结合最新技术知识,满足专业教学计划要求,有正确完整的技术参考资料。
3、课程设计的难度和工作量应综合考虑教学计划规定的学时数以及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状况,使学生既能获得充分的实践锻炼,又能在规定的时间内经过努力完成任务。
4、课程设计的题目一般由指导教师拟订,经市、县校专业负责人审核后执行。设计课题要适时更新,同一课题原则上不超过15名学生。
四、课程设计资料
课程设计要突出专业课程特色,资料包括:课程设计任务书、成绩评定表、计算说明书及设计图纸(工科专业)等。
1、课程设计任务书由指导教师填写并市、县校专业负责人签字后按组下达给学生,每组一份。
2、课程设计任务书的内容应包括:
①设计题目;
②已知技术参数和设计要求;
③设计内容与步骤;
④设计计划与进度安排;
⑤设计材料与成果要求;
⑥设计考核要求;
⑦设计参考书目;
⑧市、县校专业负责人签字等。
3、课程设计指导书编写要结合学校专业实际,包括设计步骤、设计要点、设计进度安排及主要技术关键的分析、解决思路和方案比较等内容。
五、课程设计的答辩
答辩是发现课程设计的不足,对设计方案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手段,课程设计答辩与否,由市、县校专业负责人决定。
1、答辩组织
课程设计的答辩组织工作由市、县校专业负责人具体负责。可全部或抽查部分学生参加答辩。
2、答辩资格
按照计划完成课程设计任务,经指导教师审查同意后,在其设计图纸、说明书(论文)
封面等文件上签字者,方可获得答辩资格。
3、答辩过程
参照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工作程序执行。答辩中每个学生汇报时间约5分钟,整个过程约10—15分钟。
4、答辩完成后,答辩小组应根据设计质量和答辩情况,客观公正地评定学生的成绩。
六、课程设计成绩评定
1、课程设计成绩由指导教师和答辩小组两部分评分组成。
2、课程设计成绩采用四等分制,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成绩分布要求合理。课程成绩由设计报告(论文)、设计作品、答辩成绩组成,优秀者一般控制在班级总人数的15%。
七、课程设计说明书规范要求
说明书是体现和总结课程设计成果的载体,一般不应少于3000字。
1、说明书基本格式
说明书手写或打印均可。手写要用统一的课程设计用纸,用黑或蓝黑墨水书写工整;打印时统一使用word文档,正文采用小4号宋体,A4开纸,页边距均为20mm,行间距采用18磅,装订线留5mm。文中标题采用小三号宋体加粗。
2、说明书结构及要求
(1)封面,包括题目、班级、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及时间(年、月、日)等项。
(2)摘要(仅对论文),摘要是论文内容的简短陈述。关键词应为反映论文主题内容的通用技术词汇,一般为3--4个左右,一定要在摘要中出现。
(3)目录,要求层次清晰,给出标题及页次。其最后一项是无序号的“参考文献”。
(4)正文,正文应按照目录所定的顺序依次撰写,要求计算准确,论述清楚、简练、通顺,插图清晰,书写整洁。文中图、表及公式应规范地绘制和书写。
(5)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必须是学生在课程设计中真正阅读过和运用过的,文献按照在正文中的出现顺序排列。
(6)课程设计资料的装订,课程设计按以下顺序装订成册:封面、课程设计任务书、成绩评定表、目录、摘要、正文、设计体会及今后的改进意见、参考文献、图纸。
八、对指导教师的要求
1、指导教师资格
(1)课程设计指导教师要熟悉课程设计的理论知识,了解本课程设计在专业培养计划中地位和作用。课程设计的指导教师一般由专业课教师担任,要求教师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或技术人员担任。
2、指导教师职责
(1)认真选择题目,论证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先进性、可行性(包括技术经济方面),对设计内容和方法做到心中有数,确保题目质量。
(2)编写并下达任务书、指导书,使学生工作量饱满、能够合理利用时间,在规定的时间内圆满完成任务。
(3)教师每天到位并做具体指导,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对学生的设计进度和质量进行检查,及时掌握学生设计情况。
(4)在课程设计指导过程中,严格要求,注意言传身教,教书育人。及时解答和处理学生遇到的问题,答疑时注重启发引导,鼓励学生提出独立见解,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能独立完成设计任务。
(5)审查学生完成的设计图纸和资料,确认学生的答辩资格;参与答辩工作,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成绩;
(6)按照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填好成绩单;
(7)认真总结课程设计经验,提出建设性意见,与课程设计资料一起留存市、县校系部,以备省校及中央电大检查。
3、指导教师负责学生的分组与课题选题;每组学生可安排7~10人,选定一课题。每一教师指导1~2组。
九、对学生的要求
1、学生应端正学习态度,勤于思考、刻苦钻研,按照要求独立分析、解决问题,按计划完成课程设计任务;
2、注意在课程设计中自觉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必须独立完成课程设计任务,不得抄袭或找人代做,否则成绩以不及格记。
十、课程设计成果保存
课程设计成果由市、县校系部保留,对于有示范意义的优秀课程设计图纸及说明书(论文)保管期限可适当延长,或移交校档案室存档。
课程设计方案 篇2
一、目的:
课程设计是高校工科类专业教学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综合性教学环节,在设计过程中,学生利用本门课程及相关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本课程的综合性课题。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学会综合运用理论知识的方法,正确使用所学知识和相关参考资料,以进一步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通过课程设计,学生应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掌握工程设计的程序、规范和方法,加深理解所学的理论基础知识,学会正确使用技术资料和快速查阅工具书的方法,培养自己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和实事求是的工作风。
二、任务
1号题设计条件及要求:甲、乙两台微机,采用并行通信,接口采用8255A。设甲机8255A各端口地址为0510H(A口)0511H(B口)、0512H(C口)、0513H(控制口);设乙机8255A各端口地址为0610H(A口)0611H(B口)、0612H(C口)、0613H(控制口)。
设计一个通信系统要求:
(1)自行定义甲、乙联络线,并画出连接示意图。
(2)画出甲机发送程序流程图、甲机接收数据程序流程图。
(3)编写甲机发送程序、甲机接收数据程序。
2号题设计条件及要求:。
三、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
1、使学生具有自主设计电路原理图、查阅参考书籍和手册及资料文献的能力。
2、设计、计算、文件选取、画出设计电路图。
3、撰写严谨的、有理论根据的、事实就是的、文理通顺的设计报告。
4、完成实物制作
四、课程设计报告(作品)要求:
课程设计报告要求字迹工整、文字通顺、其撰写内容包括:
1、目录。
2、课程设计的意义和任务。
3、课程设计所用的基本知识。
4、设计计算等等。
5、总结
五、课程设计时间安排(第*周—第*周)
六、成绩评定:
成绩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级评定。。
课程设计方案 篇3
本单元按照“预习自学课”与和学习结果展示分别设计,分3节课进行。前2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学并制作学习汇报材料,第3节课由各组代表在全班做展示。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校本课程研制的产生背景和基本理念;
2、理解校本课程及其研制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
3、把握校本课程研制的特点和策略,掌握校本课程研制的操作步骤和基本方法;
二、教学内容:
1、校本课程研制概述;
2、校本课程研制的特点;
3、校本课程研制的策略;
4、校本课程研制的操作步骤和基本方法。
三、教学难点和重点:
1、校本课程研制的特点;
2、校本课程研制的策略;
3、校本课程研制的操作步骤。
四、学习过程设计:
(一)活动形式
1、学生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和教材进行自学与小组合作学习;
2、小组分工制作学习结果汇报的课件;
3、汇报、聆听与提问;
4、总结、评价
(二)活动目的
1、学会在合作中学习;
2、学会选择学习主题;
3、学会有效利用课堂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4、敢于表达,学会聆听和正确评价自己和同伴。
(三)学习进程
第一、二节——“预习自学”布置和展开
第一步:教师展示已制作好的PPT,简要讲解“校本课程研制”的基本原理。主要说明本单元的基本教学方式“小组自学基础上的学生代表课堂交流讨论”。(5分钟)
第二步:教师讲解“小组自学准备”的要求:(5分钟)
1、结合教师提供的PPT,网上阅读“校本课程研制”的相关文章,提出提出本组学习的重点和问题;
2、小组合作学习解决问题并确定本组代表的交流提纲;
3、小组代表整理编制出“交流提纲”,并制作成PPT(视情况教学生制作PPT的技巧),内容包括:
(1)展示和简要介绍案例内容,
(2)展示和简要介绍教材的相关内容,
(3)“我们组的学习体会和收获。
4、各小组交流时间为8分钟以内。
第三步:分组讨论确定本组的重点自学内容、参考文献选择和课外学习计划与分工。(5分钟)
第四步:展开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并随时提供帮助(持续至第2节课结束)
第三节课——交流分享学习的体会和收获”(40分钟)
基本流程如下:
教师引入(2分钟)——根据PPT完成情况和完成质量,选择4个组——各组代表顺序交流,未上台交流的“相同组”准备补充——教师点评与适当补充——最后评选“最佳自学交流小组”。
五、学习准备
1、本课内容的PPT;
2、提前上传网络学习材料;
3、邀请对校本课程研制有自己看法,并能熟练制作PPT的研究生参加。
课程设计方案 篇4
一、导入
出示填空:
我们爱你啊,
请学生在横线上填入自己内心最爱的事物
引导: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具有5000年文明史,
地大物博的伟大国家,华夏民族在这块大地上繁衍生息,作为中国人,她是我们应该共同热爱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诗歌――――1、我们爱你啊,中国!
齐读课题,饱含深情地读三遍
二、通读全诗
1、布置:请大家好好读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后想想,你通过朗读这首诗后,对祖国有无进一步地了解,你是否更加地热爱祖国并和同桌好好交流一下还要注意后面的生字要会书写,然后描红临写
2、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点拨
3、学生读后进行交流,交流后用钢笔描红、临写
三、学习生字新词
四、指名分节朗读全诗师生纠音注意读通顺
五、自主精读全诗
师:我们已经通读了全诗,对诗有了大概的了解现在说说你对诗的总体感受
指名学生说说
师:这是诗带给我们的初步感受,你如果深入地读,用心去体会,你会体悟到更多今天我们就来好好地细细地读这首诗
1、布置学生自己认真按要求学习本诗
要求:
(1)细读全诗,好好理解诗中的有关词语,然后细细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读懂后,展开想象,把自己想象到的、品味到的在书上作批注
2、学生按要求自主精读全诗教师巡视指导
六、作业布置
1、朗读全诗,尽量能够背诵刚才没有完成的批注回家做好
2、抄写生字新词
课程设计方案 篇5
一、学习目标
该微课程用于课前学习,能有效解决本节课重难点。通过视频学习以及任务单的引导,认识三原色和间色。
二、学习资源
相关资源:红黄蓝三色颜料、水粉笔、笔洗、白纸。
三、学习方法
观看微视频前:准备好学习用具。
观看微视频中:通过听、看故事,认真观察思考三原色调配后的变化。
观看微视频后:发挥想象力,用三原色和间色巧妙搭配,画一幅漂亮的画。
四、学习任务
(提示:请将要求学生完成的任务、测验或思考题列在此处)
1、观察思考:红黄蓝三种颜色,两两相互调和后会变出什么颜色?
2、记住三原色和间色。
3、练习三原色的调配,调出绿色、橙色、紫色、黑色。
六、后续学习预告(可选):
尝试用三原色和间色的运用,画一幅自己喜欢的画。
五、学习困惑
(提示:此处由学生填写)
主题名称:魔幻的颜色
选题意图
本课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节色彩知识课。三原色的调配可以产生新的颜色,抽象的色彩知识学习乏味也不容易识记。
通过三个好朋友:小红、小黄和小蓝的故事,学生在听故事、观察故事的过程中知道了三原色和间色。微课程形式活泼、形象生动,枯燥的理论学习一下子变得快乐了。
适用对象:美术小学
教学目标
1、认识三原色,知道三原色调配后的变化。
2、会用三原色调配出间色。
教学用途
□课前预习□课中讲解或活动□课后辅导□其他
该微课程放置于课前预习,能有效解决本节课难点。通过视频学习和任务单的引导,认识三原色和间色,并且会调配出间色,提高学习的乐趣。
知识类型
□理论讲授型□推理演算型□技能训练型□实验操作型
□答疑解惑型□情感感悟型□其他
制作方式(可多选)
□拍摄□录屏□演示文稿□动画□其他
预计时间
(不超过10分钟)6分钟
微课程设计
教学过程
(请在此处以时间为序具体描述微课程的所有环节)
设计意图
(请在此处说明你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或选择)
认识小红、小黄和小蓝三个好朋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观察思考:
三个好朋友相互拥抱,他们身上的颜色发生了什么变化。
观察故事画面,发现色彩的变化。
魔术表演:
三个好朋友将没有颜色的三种水果变出了颜色。
在魔术的激发下,自己用准备好的颜料尝试红黄蓝三色调配,感受色彩的变化。
认识三原色和间色。
巩固学习
观察生活中的色彩。
发现生活中的色彩,感知生活之美。
设计亮点:
《魔幻的颜色》这堂微课程,通过小红、小黄、小蓝三个好朋友的故事,将抽象的色彩知识融入其中,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参与学习活动。学生在听、看、思、试的过程中,发现红黄蓝三原色的相互调配后产生的变化,知道了绿、橙、紫三间色的调配方法和名称。
我将采用拍摄和PPT课件制作相结合的方法来制作微视频,力求做到画面精美、内容丰富、条理清晰、趣味性强,有效地解决本课中的疑问和重难点。
课程设计方案 篇6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练习朗读。
【教学难点】
从读中领悟小鸭和小鹰的妈妈为什么要它们的孩子自己去学会生活的本领。
【教学理念】
1、以人为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重视让学生在自主地参与和学习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
2、以读为本,加强读书实践。《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首先是读书实践,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教学过程】
一、自我展示,导入新课
我是以让学生说说在家里自己会干什么?是怎么学会的导入课题,让学生从自己的实际生活出发,既展示了学生自己学会的本领,给学生树立了自信心,又直接导入了课题。
二、初读感悟
在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出来后,我因势利导把这一热情引入课文的阅读,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读文前引导学生讨论:读课文遇到困难怎么办?引发学生产生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和探究。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考的习惯。
三、自主合作,趣味识字
新的课程观倡导建构性学习,即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因此,第一步让学生自己在课文中自读生字。然后在大屏幕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让学生自主选择领读生字和介绍识字的方法,再向学生了解你认识哪些字?是怎样认识的?这样,既使识字教学能有的放矢的进行,又体现了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识字的思想。接着四人小组读没有拼音的生字再反馈。课文分析结束后我又让学生在一段话中和生字再一次见面。这样生字在一次次地复现中牢牢地扎根在学生的心中。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记字形。同时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
四、细读体悟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在学生初步感知、感悟课文后,我出示第一幅插图,指导学生细读体悟第一段课文:小鸭看到清清的河水怎么想的?又是怎么说的?小鸭请妈妈带它去游泳,当妈妈要它自己去时,它是怎么想的?小鸭是怎么学会游泳的?它学会游泳后会怎么想?鸭妈妈为什么要让小鸭自己去吧?当它看到自己的孩子学会游泳后会怎么说?怎么做?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读文看图,看图读文,从多个角度去体验、感悟、想象鸭妈妈的教育有方,小鸭的聪明可爱。想象母子说话时的神态、语气,通过指名读、分角色读、齐读等形式,读出鸭妈妈慈爱中不失严肃,小鸭子礼貌中略有娇气。读、想、议、说,充分展示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整篇文章的教学扣住一个读字,尤其是分角色朗读,要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产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读悟中受到遇事要相信自己,要勇于尝试,不要依赖他人这一积极的人生态度的熏陶与感染。
总之,我在本节课的设计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致力于构建开放的、民主的课堂环境,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识字、合作探究方法,在情境中学习,在学习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会方法。整个教学过程成了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
课程设计方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理解和掌握联系的含义;
(2)理解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3)理解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2、能力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归纳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并初步掌握用联系的观点去观察、分析社会现实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运用等辩证思维能力。
二、教学方法:
多媒体课件、案例讨论和师生互动相结合。
三、课堂设计:
1、运用达尔文《物种起源中》关于“猫和三叶草”的案例,引入本课件的教学。在社会中,借用最近热映的《同桌的你》电影中主人公提到的著名的“六度分割理论”以及“蝴蝶效应”,让同学们讨论人类社会中普遍联系的生存状态: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周围的其它事物联系着。以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的著名论断作为本阶段课堂讨论的结束语。
2、以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为导引,引入哲学上对“联系”范畴做出的定义。
3、以对联系范畴的理解引入联系客观性的特点。引入古人对“日食”现象的理解并结合生活中自己的例子加以详解,让同学们举出生活中主观臆造的联系的例子,并展开讨论。“喜鹊报喜”、“乌鸦报丧”;幸运数字等等。得出结论,联系是客观的,不能主观臆造的,恋爱中的情侣切忌捕风捉影,主观臆断。
4、由此引入联系的普遍性的特点。播放视频《十分钟看懂金融危机》,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论证人类社会生活中人们相互依存的紧密度和普遍性。
5、普遍存在的事物之间的偏西是多种多样的,引入联系的多样性的特点,并举例加以论证。
6、普遍联系的方法论意义。运用纪晓岚祝寿的例子,论证听言务尽,切忌断章取义,主观臆断。“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儿孙个个都是贼,偷得蟠桃奉至尊。”
四、教学后记:
1、利用多媒体信息教学,并结合案列和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课堂讨论,能够增加课堂教学信息的密度和活跃度,增强师生互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同时也能够增加大学生对哲学原理课的兴趣,加深了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理解,哲学本就是生活。
2、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和课堂发言,充分发挥了学生作为课堂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学生改变对原理课“死记硬背”、“枯燥乏味”的旧认识,真正认识到源自生活的哲学,本就是生活本身。从而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加深对生活的深入思考,而不再是“死记硬背”、“背过就忘”。使哲学真正能够融入大学生的生活中。
课程设计方案 篇8
一、课程设计
本课程以典型工业产品二级直齿圆柱齿轮减速器为核心技术,进行基于减速器生产过程的课程设计与开发。根据减速器生产过程,课题组对授课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确定了车削、铣削、钻镗削、磨削及装配五个教学项目,与减速器的加工过程相对应。本课程还以减速器的零件作为主要的学习情境,进行任务驱动教学;以减速器零件加工过程安排教学任务;以减速器零件加工安排实践教学。整个教学过程均以减速器为核心进行设计的,充分体现了基于减速器生产过程的课程建设的思路。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一)首先根据减速器的生产过程安排教学项目
减速器的生产过程是从零件的加工到部件的装配。那么在安排教学项目的时候,根据这个过程,先安排切削加工项目:车、铣、钻镗、磨(加工减速器零件),然后进行装配知识的学习。
(二)按照零件的加工过程安排项目顺序
通过市场调研发现,车削、铣削是学生从事最多的两个工种,是金属切削加工方法中最为主要的两种,作为重点内容先学习,钻镗及磨削次之,所以先安排车铣后钻镗磨削。此外一般零件的加工都是由粗到精,车、铣两类方法也是粗加工和半精加工的方法。而磨削是精加工的方法,所以由粗到精组织教学任务。
(三)以项目实现过程安排学习任务
下面以车削为例对这门课程的授课思路做一简单的介绍,通过减速器的拆分拆分出传动轴及端盖等轴套类零件:
1、任务一:传动轴是哪类机床可加工的典型零件?———车床。从而引入车床的知识:包括车床的应用、结构、分类等方面内容。
2、任务二:切削加工要用到刀具,车床用什么样的刀具?从而导入车刀的知识。包括车刀的种类、使用、角度及磨刀方法等内容。
3、任务三:有了刀具了,工件如何在机床上进行定位?从而引入夹具的知识。包括夹具的组成、典型夹具的结构及夹具的应用等内容。
4、任务四:具备了机床、刀具、夹具等必备的条件后,如何在车床上把这个零件加工出来?从而把车削加工的有关知识以这根轴为学习情境进行讲解。
5、质量检测:首先理论讲解质量检测的方法,然后让同学们分组对自己加工出来的零件进行质量进行。以上5项任务完成车削部分的教学。每一个项目后面均设计了典型学习情境,每一各任务书后面均设计了学生用的工作单,每个工作任务后面还附了完成本任务的评分标准。在教学过程中完全理实一体化。此外对知识的讲解是:先分解再整合,如分开讲解车床、车刀、夹具,后整合,在每个项目中都有相应的综合实训环节如车削综合实训。
(四)教学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
(五)教学设计思想与效果
1、将最后要实现的目标进行分解:如:要达到学生能够完整认识切削加工,并能够编制工艺、加工出合格零件,先分步骤实施下列任务:机床结构、基本操作;刀具;夹具。
2、将以上内容学生掌握后,进行系统整合;操作机床加工零件;零件质量检测。
(六)学习情境及课时分配四、主要教学方法
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确定与其适合的教学方法,针对《机械制造》的课程特色,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一)六步教学法
本课程主要采用六步教学法:授课过程为:学生信息收集-制定计划-选择方案-目标实施-信息反馈-成果评价,学生参与问题解决的全部过程。教师再这个过程中知识一个指导者,学生是教学主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较高。
(二)案例分析法
由于《机械制造》是一门较为综合而且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因此,针对本课程开发出了适应这门课特点的案例分析法。就是在介绍各个课题的时候分别以典型零件为例,通过这个实例的讲解,把本章所涉及到的知识点贯穿起来。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减速器”这一典型零件,通过减速器不同零件的加工和整体装配来学习相关内容。
(三)分组讨论法
在有些授课环节上采用了分组讨论法,如在讲授加工工艺的制定内容时,学生分组讨论,制定工艺,共同分享成功后的喜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五、教学基本保障条件
1、工业用二级直齿圆柱齿轮减速器10套、配套图纸10套;
2、测绘工具10套;
3、普车及配件10台、铣床及配件10台、钻床及配件10台、镗床及配件10台、磨床及配件10台。本课程设计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坚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教学过程“以任务为载体、学生为主体、能力训练为目标”,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实现知识与能力并进,培养高技能人才。注:此课程设计获得全国机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
课程设计方案 篇9
一、活动设计
(一)主题活动背景
健康的生活方式 ,是人们获得健康的重要保证,要成为健康的人,除了要讲究和注意,衣、食、住、行的科学和卫生外,重要的还要有足够的营养食品供给。然而,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并没有被人们所重视 。现在社会上不健康的食品冲击着整个食品市场,特别是在校园门口的各小店中的垃圾食品,数不胜数。那些食品从形状、色彩、口味都特别受小学生的青睐,孩子们往往经不起这些食品的诱惑,一日三餐不好好吃,想尽办法去买那些垃圾食品。小胖墩越来越多,孩子的发育期年龄越来越小。所以食品安全已成为人们倍感关注的问题。所以通过全班交流,同学们一致认为研究“身边的不健康食品”很有意义,为了让学生们亲身体会到垃圾食品对人体的危害,我们班决定开展《我看身边的不健康食品》的综合实践活动。
(二)主题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日常生活中垃圾食品对人体的危害和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了解学生食品安全意识;初步了解和掌握辨别食物是否卫生、安全的基本方法;初步掌握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手段、方法。
2、能力目标
利用网络、媒体等渠道收集相关资料、信息,并能够利用所掌握的信息技术手段完成对资料的处理。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小组合作完成调研和访谈,填写调查表、写倡议书、学会自己动手制作手抄报。
3、情感目标
通过本主题活动使学生视野开阔,学会关注生活、关爱他人;养成同他人合作的态度和能力;能够正确地看待社会问题并积极地参与,认识到作为社会一员自身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
(三)活动方案设计
1、总体设计
本次主题活动的参与人员有:南村中心小学四年(5)班的全体学生共48人;整个活动的时间预计为4月中旬至5月下旬;共计10个课时,其中,学校课程表安排的活动课时为8个课时,课外所需课时为2个课时,课内活动则主要安排在课室内,课外活动主要安排在社区内进行。教师进行会议,成立调研小组,由学生进行小组调研。在调研实践中整理出调查结果,然后进行交流评价活动,最后把学生的成果进行展示,与大家分享小组劳动成果,体现自我的成功感。
2、单元与课型设计
第一单元:开题活动。用课堂两课时。我们班的学生之前从未参加过综合实践活动,对如何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才能进行。所以设计课分“开题活动课”和“方案设计课”两课时。开题活动课:主题生成利用多媒体出示一些图片讲解食品安全的相关内容,然后学生通过讨论激起研究的兴趣,生成主题,分解专题,确定研究内容和调查方向。方案设计课:通过展示范例,分步指导,教会学生根据本小组专题的特点设计活动方案。
第二单元: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访问等方法作调查,教会学生做好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学生汇报活动过程,总结成功经验,同时提出活动中遇到的困惑,互相给予意见或建议,老师参与其中,适时给予指导,让学生更好地修改活动方案,完善调查体验活动。
第三单元:交流评价活动。就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所收集到的并经过整理的资料,通过小组间的交流与评价,在同学与老师的提议下,把已有的资料进一步的完善,并根据各组活动特点,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活动成果。最后通过小组,个人及教师对活动的评价,让学生回顾活动的过程,初步了解其他各小组的活动的收获,感受活动成功与快乐,根据活动特点设计直观、生动的成果呈现形式,人人动手、各有感悟。
第四单元:成果展示活动。把各小组的活动成果展示出来,让其他成员欣赏和学习以及提建议,并让同学说说自我心得。利用摄影,手抄报等来展示小组成果,进一步了解身边的食品。
二、活动过程
(一)第一单元:开题活动
1、提出问题
(1)、 师导入,激发兴趣:同学们,最喜欢吃什么样的食品呢?
(2)、师:食品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天天都不能离开食品,可见食品对我们来讲是多么重要呀!(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多种食品 —— 让同学们鉴别,哪些属于不健康的食品哪些属于健康食品?)
(3)、利用一些图片讲解身边不健康食品的相关内容。
(4)、提问:食品安全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多的联系和影响?同学们想多了解吗?引发学生对了解食品安全和身体健康的联系,确立班级活动课题“我看身边不健康食品”的主题活动
2、确立主题
(1)、请学生先说说想了解身边的哪些不健康食品,初步谈谈自己对不健康食品认识。
(2)、开展小组调查活动:上网查找、访问,看新闻、报纸等,了解有关食品安全的基本知识。
(3)、交流汇报:调查活动中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问题?
(4)、通过交流,归纳整理。
3、制定计划
(1)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想研究的内容,自由组成小组。
(2)引导学生制定活动计划
(3)小组长组织同学边讨论,边把小组计划填好。
(二)第二单元:实践活动
1、教师集中指导,进一步完善各小组活动安排。
2、各小组展开活动。
(1)第一小组主题:了解食品安全的知识
实践过程:小组各成员互相交流自己所了解到的食品安全知识,再通过日记、摄影、访问等形式丰富调查研究的结果。
同学们在教室交流讨论有关问题
(2)第二小组主题:垃圾食品对人体的危害
实践过程:小组各成员先上网查找资料,对垃圾食品进行初步的了解。接着再到有关的地方进行调查访问,最后通过日记、调查报告等形式丰富调查研究的'结果。看,这是学生调查时的访问记录:
(三)第三单元:交流评价
1、回顾导入
(1)教师通过展示小组内收集到的资料,回顾与点评,引导学生回忆前期各阶段活动。
(2)各小组进行交流回顾所开展的实践活动,选择合适的人选和方式准备交流。
2、交流:
(1)各小组对本组的活动进行总结并交流。
(2)各小组说说自己进行本次实践活动的心情。
(3)小组之间的活动与交流。
3、评价:
(1)各组互评,说出对他组、他人欣赏的地方,提出更好的改进活动意见或建议。
(2)教师针对困惑进行评价,给予指导。
4、意义建构
(1)教师小结,肯定同学的成绩和表现,强化收获,形成建构。
(2)给出意见和建议,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形式,把成果表现出来,下节课进行展示。
(四)第四单元:成果展示活动
1、主持人结合多媒体课件回顾班级进行活动的一些情况,同时简介班级各小组。
2、各小组采用不同方式进行成果展示活动。
卖不健康食品的档铺
3、教师进行活动小结
三、收获与体会
(一)我们的倡议书
四、评价与反思
通过这次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知道了不健康食品对身体的危害。只有食得安全、食得放心,才能令人有安全感,幸福指数才能进一步提高。在本次综合实践活动课中,老师只是起指导的作用,我们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真正的体现。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不是带着口袋来,装着答案去的简单的知识收获的过程,而是师生精神世界的一次旅游和探索。活动中学生们所迸发出来的求知欲望和合作的精神深深的震撼着我,使我知道学生身上存在的潜能是不可低估的。教师只要在活动中给学生搭建信任的平台、展示的天空,学生们就一定会还给我们一个惊喜。
课程设计方案 篇10
教材分析:这是一只多么好学的小燕子!它在妈妈的耐心的启发下,它观察得一次比一次认真。最后终于明白了冬瓜和茄子的区别在于:冬瓜大,颜色是绿的,皮上有细毛,它是躺在地上的;茄子小,颜色是紫的,柄上有小刺,它是挂在枝上的。
课文语言简练,内容浅显易懂,采用了童话故事的形式,把只有认真仔细的观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点的道理渗透在课文的字里行间。全文又采用学生喜爱的对话形式展开情节,充满童趣,有利于学生对语言的感悟。便于教师在丰富的对话练习和分角色朗读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
学习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回、片、皮3个字。认识新笔画乛,认识新的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认真仔细地观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征。
教学重点:识字、认字和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要让学生通过读课文,明白自己为什么喜欢燕子。
课前准备:生字、词卡,教学挂图、歌曲磁带,课文的朗读录音磁带,(或电脑课件)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整体感知:
1、小朋友们,谁还记得《菜园里》这首儿歌?(记得的学生一起背诵)
2、(课文插图2投影)这节课老师要再一次带你们到菜园里去参观。请大家仔细观察,菜园里都有些什么?
3、是啊,秋天的菜园是多么美呀!你听,谁也来参观这美丽的菜园?(配上乐曲《小燕子》)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欣赏画面。
4、这个有趣的故事叫《一次比一次有进步》。(出示课题)读课题。
5、学习生字次。
⑴这里有个生字宝宝(指次字)读时要注意什么?(这是个整体认读音节,读平舌音。)
⑵谁能带着小朋友们读一读。
⑶全班读。再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过渡:小燕子怎么一次比一次进步?我们一起学习课文就知道了。
2、学生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音,读通课文。
3、再读课文,标一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4、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请几个小朋友读课文。其他小朋友仔细听,他们把音读准确了没有。(相机纠正学生的生字读音,学习生字。)
三、自主学习课文2-4自然段。讨论、交流。
1、自主自学后,小组讨论。
⑴引入:小朋友,你喜欢这只小燕子吗?为什么?(因为小燕子一次比一次进步)
请小朋友轻声读课文,想一想,小燕子到菜园去看了几次?每次都有什么发现?(用○○○○圈出小燕子看到的东西。)
⑵请小朋友们四人小组合作,
a、讨论: 小燕子到菜园去看了几次?每次都有什么发现?
b、当一当小燕子,读好小燕子说的话?
2、反馈:小燕子到菜园去看了几次?每次看到了什么?`
出示小燕子的话:
⑴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跟小燕子一起仔细观察冬瓜与茄子的不同。(在投影上圈圈点点,并板书)
⑵小燕子三次去了菜园,每次都有不同的发现。如果你是小燕子,你的心情怎么样?(会是快乐的、高兴的、兴奋的)
你能(快乐地、兴奋地、自豪地)读出小燕子说的话吗?{提示:一次比一次(快乐地、兴奋地、自豪地)}
⑶除了小燕子的看到的,你还发现了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同?(提示:读读课文第一段)
3、小燕子通过观察发现了冬瓜和茄子的不同,一次比一次进步了。小朋友能不能也一次比一次进步,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一样? (冬瓜大,颜色是绿的,皮上有细毛,它是躺在地上的;茄子小,颜色是紫的,柄上有小刺,它是挂在枝上的)
四、指导分角色朗读课文
(本课对话较多,要启发学生读出不同的语气。)
1、过渡:燕子妈妈刚才悄悄地告诉我说:小朋友们和小燕子一样能干,能这样快学懂了课文。能把我和小燕子和对话说得一次比一次进步呢?
2、出示对话投影。
老师来当燕子妈妈,小朋友当小燕子我们来读这段对话。
3、生生对读,评议。(小燕子的话读得很好,燕子妈妈的话读得很有感情等)
4、教师指导:燕子妈妈说话时态度亲切,读它说的话时,语速较慢,要读出激励的语气。你说得对好你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要用赞扬的语气来读。范读。
4、学生练读。
5、分角色读。(可个别学生读,可分组读,师生对读)(注意朗读小燕子说的话时语速较快,透露出它兴奋的心情。)
五、课堂作业:
1、在指导学生看明白课后读读说说这个题目的要求后,照样子读读说说,如比比,比一比;听听,听一听;说说,说一说
(如比比和比一比有什么不同?加上一表示更好地去做。)
2还可再扩展一些,如:想想,想一想;问问,问一问。
六、布置课外作业:
1、跟好朋友分角色朗读课文。
2、跟爸爸妈妈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只小燕子。
3、收集蔬菜、水果的图片,说说它们的特点。
课程设计方案 篇11
教学设计是教师在教学大纲指导下,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对教材、学生、教学媒体和教学方法等的课前整合过程。它是教师完成教学计划,取得教学成果最基本的、也是最关键
的步骤。在教学设计阶段,教师的任务是全面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习惯和能力,认真研究教学大纲和教辅资料,掌握各种教学媒体的特点和应用方法,然后用教学方法论、信息论、系统论和教育传播理论,全面规划和设计整个教学过程,形成基本方案,用以指导和规范教学活动。
随着教育技术装备的日益发展,以电了计算机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已大量介入课堂教学,参与教学设计,并逐步取代传统备课方式,使教学设计日趋科学,以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那么,现代教育技术的介入究竟给课堂教学设计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它与传统备课相比,有以下显著特点。
一、以学生为轴心的全面整合
由于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传统备课往往忽视了学生的问题,没有摆正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尤其是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方法、心理和能力的研究;没有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没有思考如何构建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交流机制,教师把自己摆在一个相对孤立的位置,只把知识信息的载体——教材作为教学的轴心来设计课
堂教学。教师成了书本知识的传声筒,学生成了教师灌输书本知识的容器,教师备课也就成了纯粹查资料、抄教案,堆砌生题、偏题、怪题,以备灌输的简单活了。教师不仅把自己束缚在大纲教材上,而且把学生的视野也限制在自己备课的范围之内,整个教学设计模式千篇一律,繁冗而陈旧,令人望而生厌。
现代教育技术既是一种物质技术,又是一种观念技术,是现代教育观念和先进教育媒体的统一,是现代教育思想在教育技术上的直接体现。因此现代教育技术的介入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的。那么,现代教学设汁运转的轴心是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了解现代教育观。现代教育观即是素质教育观,其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也就是说我们的一切教育活动都必须服务于学生学习,有利于教师教学,能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在教学设计中,对大纲和教辅材的研究,对教学媒体的选择和组合运用,对教学方法的使用,都必须考虑学生的接受心理和能力,而不能脱离学生这一轴心而我行我素。那么,教学设计的核心支点是什么呢?仍然是学生。我们在设计教学时必须思考三个层次的问题:一是教案给谁看,写来为谁服务的,是写自己怎么教,还是写学生怎么学等;二是应用哪些教学媒体来促进师生合作,达到教学过程的和谐;三是师生运用媒体的共同指向是什么,应该达到何种目的等。
总之,教学设计绝非教师与教材的简单结合,也不是教师与媒体的简单组合,而是以学生为轴心的教师、教材、辅材、教学媒体,在一定时空中的最优整合。它具有容量大、密度高、最科学、最优化的特点。
二、以电教为手段的系统策略
在教学内容处理上,传统备课侧重对单个知识和单篇课文的条块分割,并在此基础上确立教学重难点,而把教学媒体排斥在课堂教学内容之外,也就是说没有把对教学媒体的选择和组合运用纳入教学设计的范围,因此使整个教学内容的设计显得孤立、单薄,无法形成完整的系统。
现代教育技术介入教学设计之后,教师视野更加开阔了。教师跳出了教材知识的圈子,能够从更高层次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全面分析,并结合教学对象和教学媒体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选择系统的教学策略。例如,过去用传统手段难以讲清的抽象内容,是教学难点,现在用计算机演示,可使之具体、生动、形象,那它就不是难点了。就单个知识看是重点,但纳入知识体系之后,或许是非重点。
由于现代教育技术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是系统论和控制论的成果。因此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处理知识信息时必须从整体出发,并随时与信息系统整合,从而确立单个知识或课文的重难点,以避免知识遗漏或重复教学,从而增加教学的信度和效度。
教学设计的系统化是现代教育技术和学科教学思想在教学策略方面对教师备课提出的新的要求。因为学生能力的培养必须以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为前提。传统备课的不合理性就在于把知识孤立起来,割裂其内容联系,忽视了知识的前后影响,更没有突出知识的生长点,因而在学生头脑中无法形成知识网络,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而现代教学设计就是要把知识作为一个系统来认识,发挥教学设计的系统功能,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三、以导学为环节的人机共振
教学设计除确立恰当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之外,必须考虑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师生与媒体之间的和谐。这便是教学策略的核心内容。传统备课在这方面是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其侧重点在于教师如何去“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更没有考虑如何运用媒体去促进师生的合作,把教学设计片面看作是“备课”,只解决如何上好一堂课的问题。当然这是与传统教育思想一脉相承的。在视学生为客体的前提下,教师只能选择“填鸭式”灌输方法,以实现“填”和“灌”的目的,当然也就是不用考虑师生和谐,人机合作的问题。
课程设计方案 篇12
在中职语文活动课程的设计中,如何设计好课程的操作流程,对于建构语文活动教学体系,改善课程实施模式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在语文活动课程中,基本操作流程如下:在教师方面,课程设计需要创设出具体而有效的活动情境,提出活动目标和要求,组织学生开展主题,总结和评价活动情况,布置适当的活动课程作业。
在学生方面,课程学习需要进入具体语文活动情境,根据课程材料准备,进行积极的活动建设,并且深入总结活动心得,最后完成语文活动课程预留作业。此外,在中职语文活动课程实施前的预习时,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课前做好活动的相关准备工作,这样才能促使语文活动课程中的活动得以顺利开展。
(一)创设语文活动情境
在中职语文活动教学中,情境是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因为只有学生进入了预设的良好教学情境,才能使其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出来,从而有效的学习语文。就活动而言,设计一个充满趣味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活动课程模式,这样才能使活动从开始时就能牢牢吸引学生的眼球,使他们亲身感受一种真实的氛围,产生学习的动力。
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活动情境主要包括道具情境、言语情境和声像情境这三个方面。道具情境是在设计和运用活动道具的过程中,营造的一种真实、逼真的模拟情境。言语情境是指教师在导语设计或者环境讲述方面利用一些与活动相关联的,具有渲染气氛作用的言语,吸引学生进入预设情境的方式。声像情境在利用一些学生喜欢的,与活动主题相配合的音乐和影像因素,构造一种逼真、形象的情境,推波助澜的促使学生进入这种佳境,让学生在声像手段创设的情境中学习。
(二)做好语文活动的前期准备
语文活动课程的实施不能仅仅浮于表面,也不能单纯的为活动而活动,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进行语言和文学方面能力的训练,使学生接受人文素养的熏陶,有效进行情感体验。使活动成为语文学习的良好载体。那么要实现活动课程的教学目标,必须做好活动的前期准备工作,促使学生对活动课程需要的文本内容作一定程度的解读,理解和领悟教学的基本内容,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搜集语文活动的相关有效信息,积极、全面的准备活动课程的相关对应措施。在活动前期准备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活动的具体情况,制订一些相关的活动要求,引导学生做充分的、具有针对性的活动准备工作,而学生要结合活动的特点,积极的进行探讨和分析,从而更好的做好前期活动准备。
(三)进行活动的互动交流
在语文活动课程的操作过程中,活动的互动交流是关键环节,教师应该针对活动内容、教学预定目标,井然有序的组织和开展游览参观、应聘招聘、辩论竞赛、考察报告和现场直播等活动课程。对于这些活动内容,教师不但要努力的打造一种积极、愉悦的活动互动氛围,达到真实而有效的模拟活动效果。教师在活动中应该鼓励和激发学生发言的热情,引导学生走入活动文本,利用活动建构崭新的知识体系。另外,教师对于活动并不是局外人,而是活动的一份子,所以教师应该抓住时机、认真观察,时刻注意要及时调控活动氛围,而不是只以旁观者的身份看待活动。关于学生,应该以乐观、享受的心态积极投入到活动之中。
在互动交流过程中,不断的去进行交流、切磋、参与和论辩,从这种活动手段中加强情感、能力和认知方面的训练,自觉地在语文活动中收获意想不到的成果。
当然,开展活动时应注意活动并非目的,语文课程的学习才是最终目标。
(四)合理进行活动后期小结
在中职语文活动课程中,活动总结不仅是最后阶段,而且也是改善活动方式的重要反思阶段,在积极的互动交流之后,对活动课程实施状况进行提炼、总结和升华,总结的形式不必拘泥一种,而应该多种多样。本阶段是活动过程的尾声,但并不是意味着活动的终结。为了能够保证学生对活动兴趣的持续和延伸,是活动结构完整,过程突出有序,后期小结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如开展观看采访节目新的、给直播栏目一句话、最佳辩手评比等形式,让活动形式与实际效果紧密结合,这不但能够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知识的了解,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思维能力,增强实际动手能力。
(五)布置适当语文活动作业
在语文活动课程任务完成的时候,教师应该布置一些与本次主题活动相关的作业,在布置时应该注重数量的适中,这样不但能够扩展学生此次活动的深度,加强学生对语文学习中情感体验,而且还能提出下次活动课程内容的具体要求,做好充分的活动课程预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