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天三伏天是什么意思
现在已经进入夏天了
,这天真是一天比一天热。夏有三伏,冬有三九,夏天三伏天是一年四季中最热的时候,而三九天则是一年之中最冷的时候。农村老话“三伏有一九,三九有一伏”,很多人看到这句话表示不能理解,怎么这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和最热的时候怎么掺在一起了?三伏和三九是什么意思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三九天三伏天是什么意思相关内容,欢迎大家分享。三九天三伏天是什么意思1
俗话说:“热在三伏,冷在三九,
三九天三伏天是什么意思
。“大家所说的三九天,指的是从冬至开始算起的第三个“九天”。三九天也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望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又一九,耕牛遍地走。 下面把三九,三伏天的划分,说法给大家介绍一下:热在三伏与冷在三九
1、三伏天的划分
三伏:初伏、中伏、末伏统称为三伏。三伏天一般是一年中天气最热时期,初伏、末伏各10天,中伏10天或20天。
农历7月前立秋者,则中伏为10天农历7月后立秋者,则中伏为20天
初伏: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到第四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时间叫初伏,也叫头伏。
中伏:夏至后第四个庚日起到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前的一段时间叫中伏,也叫二伏。
末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起到第二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时间叫末伏,也叫终伏。
2,“三九”寒冬与冷在“三九”
人们说:“数九寒天,冷在三九”。“三九”一般出现在冬至到惊蛰。
冬至是数九的开始(一九)。
“冷在三九”:大寒正值三九,是天气寒冷到了极点的意思,一年中最冷的季节。
我国习惯以冬至日作为“数九寒天”的开始,以后每隔九天为一阶段,为一九,共九个九,八十一天。
有人问:“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最短的一天,阳光斜射地面受热量少,应最冷,为什么说冷在三九呢?”这是因为冬至地面得到太阳热量最少,但地面积累的热量还未损失到最小,所以它不是最冷时候。冬至以后,太阳位置虽北移,但大地吸收热量还是少于散热的热量,入不敷出,温度继续下降。直到三九以后,地面每天吸收的热量才超过散热的热量,气温才渐渐上升。所以三九前后为一年中最冷的时期。
大雪时节,长江三角洲地区出现雾的频率比较高,上海12月份是一年中出现雾最多的月份,雾对交通、供电和人体健康都有很大影响,因此,要经常关心天气预报,注意天气变化,在大雾来临之前,做好预防工作,避免雾灾发生。
冬至——数九开始。12月22日前后,太阳移至黄经270度时为“冬至”,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下降,并进入年气温最低的“三九”。 表示寒冷冬天到来和意思。
小寒——寒冷将至。 1月5日前后,小寒是天气开始寒冷,但还没有到最冷的时候。从各地历年气象资料来看,一年中最冷时段出现在小寒节气的中期。
大寒——寒冷已极。(1月20-21日),大寒是天气冷到极点和意思,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大寒正在数九寒天的三九,因而有冷在三九的说法。
从中西医角度来看三伏天和三九天的生理变化:
根据《灵枢,论疾诊尺》:“四时之变,寒暑之盛,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夏至和冬至是农历中阴阳二气交接,人体阴阳消长变化的特殊时刻。三伏天和三九天治疗是中医特殊的节气时令疗法,现代医学有针对夏天冬天生理变化和病理变化的诊治理论,我们可以对照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对季节变更的说法:
三伏天/夏天
传统医学怎么说?
这段时间是每年自然界日照时间最长、气温最高最炎热,阳气最盛的时候;在没有外界寒冷气候的刺激下,人体内的阳气和气血处于最旺盛的状态。不过,所谓重阳必阴,夏至以后,人体阳气旺盛之余,阴气逐渐滋长。是以,阳虚体质或某些好发于冬天的慢性病患者可以通过调理,进行针灸,敷贴或锻炼,引导自然界中的阳气温煦体内逐渐衰退的阳气,同时压制体内的阴寒滋长,驱散内伏寒邪,打通筋脉,达到治疗陈年宿疾的目的。
西医怎么说?
夏季气温升高,人体的基础代谢率也随着气温改变。温度升高时,血管舒张,生理活动和基础代谢率变快;当气温高于28度摄氏,人体会通过排汗和其他物理方式来降低体温,此时新陈代谢率增加能够达到有效降温散热的效果。可是当外界体温高于33度或以上时,人体经由辐射、对流和传导等方式来散热的机制减弱或停止,出现虚脱中暑的现象。这时候,生理活动反而会变得缓慢。
三九天/冬天
传统医学怎么说?
这是一年中气温最低,日照时间最短,阴气最盛的时候;此时人体的阳气敛藏,毛孔闭塞,气血最衰弱不畅通,同时体内各筋脉处于紧绷淤滞的状况下。阳虚体质的人或慢性病患者选择这段时间进行针灸,敷贴或锻炼,可以趁着阴气最盛、阳气最弱却萌生的时候扶阳抑阴,顺天时增强体内阳气改善阴寒地址,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并促进正常生理功能。
西医怎么说?
冬季气温渐渐降低,人体的新陈代谢活动率一开始会减缓,人会变得懒散消沉活动力降低。可是当气温下降到5度摄氏或更低时,人的耗氧量,心排出量会大幅度的升高,中枢神经系统变得兴奋,肾上腺皮质功能增加,甲状腺功能变得活跃,新陈代谢加快:血压升高,心率变快,体温升高。
三九天三伏天是什么意思2
三九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指从冬至算起的`第三个"九天",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9-27天。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一般在每年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
1、三九天
从冬至开始我们就来进入一年中最冷的数九天,每九天是一个节点,一直数到九个九天后寒冬就算是结束了。而在这寒冷的81天中,人们公认最冷的时间就是第三个九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冷在三九。
2、三伏天
三伏包括初伏、中伏、末伏,其中初伏是10天,中伏是10或20天,末伏是10天。
传统的推算方法规定,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从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起为“末伏”,总称为“三伏”。由于夏至与第一个庚日之间的天数几乎每年都不一样,所以与“三庚”的天数也不是固定的。
三九天三伏天是什么意思3
三九:是指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也称“三九天”。
三伏:指初伏、中伏、末伏。农历夏至后第三庚日起为初伏,第四庚日起为中伏,立秋后第一庚日起为末伏。三伏也可指指末伏,俗称“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考查知识点:解释词义、字义
思路分析与延伸:
三九:中国传统农历年中的某一时段,也称“三九天”。中国俗语有“夏练三伏,冬练三九”之说法。与三九对应的是三伏。“三九”是指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即冬至后的第十九天到第二十七天。“冬至后第三个第九天”是指“三九九”,也是“三九”和“四九”相交之日,并非“三九”,即“三九”是九天而非一天。 人们说:“数九寒天,冷在三九”。“三九”一般出现在冬至到惊蛰。
明代徐光启 《农政全书》卷十一:“至后九九气,谚云:一九二九,相唤弗出手,三九二十七,篱头吹觱篥。” 清 黄景仁 《如梦令晓遇》词:“寒否寒否,刚是昨宵三九。” 鲁光 《中国姑娘》:“她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成千上万次地挥动长臂苦练枯燥乏味的基本功。”
三伏:指初伏、中伏、末伏。农历夏至后第三庚日起为初伏,第四庚日起为中伏,立秋后第一庚日起为末伏。三伏也可指末伏,俗称“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农谚:“头伏芝麻二伏豆,三伏里头种菉豆。”
《初学记》卷四引《阴阳书》:“从夏至后第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后伏,谓之三伏。” 南朝 梁 萧统 《锦带书十二月启林钟六月》:“三伏渐终,九夏将谢。” 宋 梅尧臣 《中伏日永叔遗冰》诗:“日色若炎火,正当三伏时。” 清 方文 《张道人园居歌》:“今年暑热何太酷,五月中旬似三伏。” 王西彦 《福元佬和他戴白帽的牛》:“三伏之后,还有三八二十四个秋老虎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