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父母都是公众人物,但潘石屹儿子身上显然没有像某些富二代、官二代一样镀了一层“金”,却更像是普通家庭的孩子,懂得谦让,知道感恩,这与潘石屹独特的教育方式是分不开的。
潘石屹和张欣一家四口
潘石屹儿子的名字寓意
潘石屹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潘让13岁,小儿子潘少11岁,曾有很多人好奇潘石屹儿子的名字怎么这么特别,其实这里蕴涵着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期望:做一个懂得让、要得少的人,拥有一个温暖、快乐的人生。
1998年,潘石屹儿子潘让在香港出生。潘石屹亲自为孩子剪断脐带,并用数码摄像机记录了妻子剖宫产时的所有情景。那种哭声与鲜血混杂的场景,对他触动很大。他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父亲”二字的分量,就在他还没有规划好如何当好一个好爸爸的角色时,第二个孩子也紧接着来到了人世。看着一大一小两个可爱的小家伙,潘石屹有些着急,他可不希望当个失败的父亲。
有一次,当被问到“如何理解‘父亲’这两个字”时,潘石屹先是爽朗地笑了起来,而后又沉静地说:“我是可以用一些标准的答案来回答的,但是,我不想那样说,没什么意思。其实,因为忙于工作,我觉得自己和孩子们的沟通太少了。你看,比如孩子如今说的那些很时尚的话——酷毙了、帅呆了,我都会觉得很新奇,甚至有的还听不懂,这种交流的障碍,提示我应抽出更多的时间去陪他们。父子之间,交流是很重要的。”
潘石屹儿子:人缘极好的厚道孩子
见过潘石屹儿子的人,都说他俩特别懂事、质朴,丝毫没有所谓富家子弟的习气。
潘石屹大儿子潘让在学校里是个公认的厚道孩子,有一次,他和同学玩游戏,把同学的衣服扯了一个小口子,同学要他赔,潘让觉得很委屈。后来潘让把自己的零花钱拿出来给那孩子买了件新衣服,还自我安慰说:赔就赔吧,他那件坏了的衣服正好可以给我穿!
潘石屹小儿子潘少也有与世无争的风范。幼儿园里排演童话剧,其他人都争演主角或者配角。只有他,先让别人挑,最后只能扮演一棵没有一句台词的树,戴着面具站在那里动也不能动,他还挺高兴。
如果按照许多家长的逻辑,这样的孩子在学校里一定处处受欺负,事实还恰恰相反,潘石屹儿子的人缘极好,走到哪里都能迅速和身边的人打成一片,学校里选班长,他俩的得票永远是最高的。
潘石屹教育儿子:要学会感恩
潘石屹儿子是名符其实的富二代,但却从小就被约法三章:能在家吃家常便饭,就不外出吃;每次进商店只能买一件玩具;过节只给一百元压岁钱。潘石屹儿子从小就知道“富不过三代”这个道理,所以有同学好奇地打听他们家有多少钱时,从不关心家里有多少财产的他们总是回答不出来。
不过,如果你问潘石屹儿子一共为慈善机构捐赠了多少钱,他们不仅能回答一个总数,并且还能将每次的具体数额一一说上来。潘石屹每次参加慈善活动,一定会带上儿子。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时,大儿子惊讶地问潘石屹:“爸爸,我们少吃一个冰淇淋少买一样玩具,真的可以让山里的孩子多上一个月的学吗?”潘石屹没有急于回答,第二天带上两个儿子回了甘肃老家,让他们零距离去体验贫困地区孩子不一样的生活。回到城里后,潘石屹发现,两个儿子比过去更不乱花钱了。
潘石屹儿子很小的时候,就有一个零花钱户头,他们将钱攒下来全部存进了银行。潘石屹总是暗示他们,这些零花钱存下来,等到他们念大学时用来支付学费。结果没多久再儿子去参加慈善活动时,两个不到十岁的孩子居然分别拿出了两千多元捐献了出来。当时,这对潘石屹来说都是一个意外。事后他悄悄问两个儿子:“你们把钱都拿出来了,以后哪还有钱念大学啊?”儿子说:“可是,那些山里的孩子现在连小学都念不了。”然后又紧张地问,“爸爸,你真的不会让我们没钱念大学吧?”潘石屹笑笑,心想:“怎么会呢?”
通过慈善公益活动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也是潘石屹的另外一个目的。三年前,潘石屹带着儿子去参加东南亚海啸捐赠晚会,那张一百万元的支票是潘石屹的两个儿子亲手捧出来的。当时有人误认为全家出席这样的活动是一场走秀,后来大家才明白,他是在教育儿子。“其实,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贫困和灾难的场面最能扣人心弦。”潘石屹就是要让儿子在现场记住这些令人难忘的画面。
潘石屹给儿子的特殊奖励品
成功的路上,潘石屹并非走得一帆风顺。他也吃过很多苦,受过很多骗,但无论境遇好坏,他都会给自己送一份小礼物作为安慰或者鼓励。在教育孩子的早期过程中,潘石屹一直都想尝试着把这种自我约定、自我赞赏的模式嫁接到儿子身上。因为他在儿子三岁大的时候,发现小家伙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和意志,有时候不听他和太太的话,越是批评孩子就越是反抗,或者干脆向父母索要礼物,否则哭闹对抗,这使得孩子的坏习惯成为屡教不改的难题,并且恶性循环。
有一天,潘石屹儿子溜进书房,趴在书桌上用颜料笔涂抹一幅即将在深圳开工的小区草图,太阳是大红的,地面是青绿的,房子是灰色的……一副冷冰冰的建筑草图变成一幅生机盎然的儿童画。太太张欣一把抱住儿子,紧张地为儿子辩护:“孩子还小,不懂事,你就别责怪孩子了,你再让设计部重新制作一幅。”可是,潘石屹不仅没有责怪,反倒激动地说:“嘿,我终于找到送给儿子的最佳礼物了!”
潘石屹当下找出一张白纸,先在上面画一张床,床上睡着一个孩子,然后在纸的上方围绕着床画上七个大大的蓝色圆圈。太太张欣不解地问:“你这是干什么啊?”潘石屹秘而不宣地笑笑:“等下你就知道了。”潘石屹儿子很喜欢这幅画,小手抓起颜色笔就要涂抹,可却被阻止了。潘石屹向儿子启发道:“画面上的这张床就是你房间里的那张,床上面的七个蓝色大圆圈代表一周中的七天,如果你从今晚开始能单独在自己的房间睡觉,那么每天就可以在蓝色圆圈的中间涂上你喜欢的颜色。”
原来,四岁的儿子一直和父母睡一张床上,这无论是对于亲密无间的夫妻还是逐渐长大的孩子,都不是一件好事,但小家伙怎么也不肯睡到自己房间的小床。可看到爸爸画的这张图后,潘石屹儿子当天晚上居然乖乖睡到了自己的房间,第二天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在图片里蓝色的大圈内涂抹上艳丽的红色。
此后,当潘石屹儿子每每完成此类“大作”后,画儿都被工工整整地粘贴在屋里的墙面上。潘石屹解释道:“奖励的确是使孩子听话的最好办法,所以,我们还要认真对待这份别有用意的奖品,把图片贴在孩子能够看得见的地方,一个互动性的图画会提醒他,他的目标是什么!”
父与子工作室:陪伴是最好的礼物
现在很多父母会给孩子买很多昂贵的礼物,会给孩子创造很优越的物质条件,但孩子还是不觉得幸福,还是对父母不够亲近。其实孩子对物质不是那么渴求的,他们真正需要的不是这些,而是父母能够陪在他们身边,和他们一起玩耍、分享和交流。
“父与子工作室”,这是潘石屹儿子潘让起的名字。这个屋子里放了各种各样的锯子、电刨、电磨等工具,一起做凳子或者鸟巢,这是潘石屹和儿子最快乐的时候,做什么、怎么做,父子三人商量着来,儿子说得对,爸爸就听儿子的。潘石屹做错了,照样会被儿子们嘲笑,在这里父亲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不可触摸的名词,而是可感可亲可触的。潘石屹的很多做事情的方法、程序
和经验,就在这个过程中自自然然地影响了他的儿子。他们还有一个“父与子读书会”,潘石屹通过和孩子们一起学习、阅读,学会了写博客、写文章,还写了书。相信潘石屹儿子的收获一定也不小。
虽然父母都是公众人物,但潘石屹儿子身上显然没有像某些富二代、官二代一样镀了一层“金”,却更像是普通家庭的孩子,懂得谦让,知道感恩,这与潘石屹独特的教育方式是分不开的。在育儿的路上,潘石屹犯过很多类似错误,所以有时候他也会跟年轻人开玩笑:“如果你们没有做好准备,我劝你们先不要急于生养一个孩子。要知道,生养一个孩子比带领一个团队还要困难,我创业的时候还没这么艰难过呢!”
潘石屹张欣夫妇
潘石屹的个人资料简历
潘石屹,1963年11月14日出生在甘肃省天水市。1982年,从中国石油管道学院毕业后分配到河北廊坊石油部管道局工作。1987年,辞职下海到深圳、海南,后到北京,专业从事房地产开发。1992年,与合伙人共同创立北京万通有限责任公司,在北京开发房地产。1995年与妻子张欣共同创立了SOHO中国有限公司。自公司创建以来,两人共同开发了一系列商业地产项目。在国人眼里,他就是一个出身西部贫困地区的年轻人坚持梦想,展现商业才能与进取精神,抓住中国改革开放的好时机,最终跻身行业前锋的成功范例。 >>> 更多关于潘石屹简历
张欣的个人资料简介
张欣1965年8月24日出生于北京,14岁移居香港,之后,她留学英国,就读于苏塞克斯大学(University of Sussex)经济学专业。1992年,从剑桥大学(Cambridge University)毕业,获得发展经济学硕士学位。此后加盟华尔街,先后在高盛和旅行家集团任职,直到1995年底,返回中国,与潘石屹共创了他们自己的房地产公司—SOHO中国。
2002年10月,张欣凭借“长城脚下的公社”获得了相当于建筑领域奥斯卡奖的全球“建筑艺术推动大奖”。2004年7月,张欣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2004年度的25位“亚洲之星”之一。2005年1月,张欣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评选为“全球年轻领袖”(Young Global Leader),这是对她既有成就的认可和对未来改变世界将要做出的贡献的期待。>>> 更多关于张欣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