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方案

时间:2012-05-06 04:49:17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技术方案6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扎实开展,就需要我们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阐明行动的时间,地点,目的,预期效果,预算及方法等的书面计划。方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技术方案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技术方案 篇1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数字技术辅助绿色建筑方案设计的优势并分类具体归纳其技术、流程,而后从组团、体量、细部三个层级展开介绍数字技术介入下的绿色建筑设计策略、思路,对新技术继承传统绿色建筑设计的方法进行了探讨和归纳。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数字技术;方案设计研究

  作者简介:翟炳博,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创作中心建筑师,徐卫国,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关于数字技术辅助绿色建筑设计,国外学界在其理论基础及技术路线等方面已有一定讨论。该领域可被看作是设计方法的另一切入点,对我国目前推进可持续发展方针和建筑领域语汇的多样性来说均具有切实意义。

  一、数字技术辅助绿色建筑设计的理论基础

  1.传统绿色建筑设计特征

  传统的绿色建筑设计,建筑师无法仅从经验或审美来判断方案的节能与否,因此使用相关软件平台以模拟分析的方式对方案进行评测成为了绿色设计的关键之一。[1]绿色建筑设计的一般技术路线,往往是通过专业软件进行建筑室内外物理环境(如风、光、热、能耗等)的模拟,并将结果数值量化对比,以此评估方案的生态合理性。然而,有关生态性能的评测一般在整体设计的后期开展,如节能计算多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应用。[2]因此绿色建筑设计中的“模拟”环节完全沦为方案完成后的评价与检验工序,并未将其有机地纳入设计前期,性能评测工具失去了对建筑方案应有的指导意义,[3]使生态设计效率变得较低。尼尔斯·拉森(NilesLarsson)在GreenbuildingChallenge20xx中提到一种建筑设计同性能评测模拟相结合的工作流程,[4]其中建筑初步设计被描绘成一种循环往复的过程—概念模型的各类能耗模拟及结构、机电工程师的评价意见等形成一系列“反馈信息”来对方案提出修正建议。此过程经多次反复,可被看作是一种“循环设计”,其本质在于强调“数据反馈”的重要性。

  2.数字技术特征

  较有代表性的参数化技术,核心在于“关联模型”(抽象的机器)[5]的构建。一般来讲,Rhino、Maya等参数化软件在其早期开发时都定义了一种被称作“记录建构历史(recordhistory)”的功能,可被看作是“关联性”的体现和参数化技术的早期雏形。当几何体在软件中被描述时,不同维度间往往遵循这样一种规则—“低维构建高维,高维提取低维①”,所谓“记录建构历史”记录的则是这种规则下的具体“关系”。当模型建立过程中每一步“关系”均被记录时,改变初始几何信息而最终结果相应变化,这就是参数化系统基础所体现的“关联性”。传统的建模软件平台即使拥有记录建构历史的功能,也相对局限,当今普及最广的参数化平台Grasshopper,其前身名为ExplicitHistory,意为“清晰完整的历史”,即构建完整的“关联模型”。因此,参数化技术可以被概括为“关联模型”(图2),模型一端提供各类输入数据,被用于指导不同类型的操作并在记录关联的前提下不断传递,最终输出一系列设计结果。该“关联模型”的核心即“关联性”(as-sociative),其在对“过程”和“数据”的控制方面体现较大优势。

  3.数字技术运用于绿色建筑设计的优势

  绿色建筑设计可被看作一个信息不断反馈、循环的过程(图3)。这种循环的两端分别是建筑设计和评测体系(软件性能模拟、工程师建议),一方面建筑师提供多种可能的预选方案并传递给评测系统,另一方面评测系统将运算、模拟结果数据进行反馈。在这种“循环设计”过程的操作下,建筑方案被不断分析、评价、反馈、选择并最终得到优化。理论上看,这种性能评测同建筑方案相结合的“循环设计”形成了一种完整统一的“绿色建筑设计”技术路线,但在实际方案推进中,建筑设计同绿色技术评价两部分仍是互相脱节。无论是单一方案模拟评测还是多方案对比,建筑设计同技术分析两者间存在的仅是操作上的先后关系。数字技术在绿色建筑设计领域的介入则从根本上消解了方案设计同测评分析间的“时滞性②”,对其“循环设计”过程和数据的传递进行更为有效、高效的控制。在参数化关联模型中,“数据”本身可由“循环设计”中的评测体系反馈得来并被不断驱动和传递,同时通过关联模型对原有方案进行优化或生成新的设计备选方案。关于评测体系反馈得来的数据,笔者认为目前其同参数化关联模型结合有三类思路。

  二、数字技术辅助绿色建筑设计的技术归纳

  1.性能评测数据的“可视分析”

  实质是在参数化关联模型中加入“生态评价模块③”并链接各类生态分析软件,提取评测结果数据并将之反馈至关联模型,以“数据可视化”(如色彩过渡等)的方式对方案进行反馈和评估,设计师可依此调整方案。严格来说,参数化平台的结果数据可视化并不能完全体现数字技术介入的优势,一是目前绝大多数性能评测软件均具有分析数据后处理(可视化)的功能,二是即使数据在参数化平台可视化,但其并未纳入关联模型系统,无法体现数字技术对信息传递的控制。然而,在Grasshopper等参数化平台中的确存在一部分插件来实现生态模拟数据的可视化,其意义是“统一平台界面④”。同直接使用评测软件进行生态分析相比,参数化平台下的结果可视化有利于设计师对方案的直观判断。因其可在设计推敲的同时得到相应的生态分析视觉化结果,在方案初期给使用者较为充分的性能改进建议,所以该类型亦可被看作数字技术同绿色建筑设计的“弱链接”。

  2.性能评测数据的“控制深化”

  实质是将生态模拟结果作为过程数据参与关联模型构建并指导后续设计生成。如通过模拟得出方案几何体表面每片区域的阳光辐射量数值,以此控制其开窗、遮阳的生成等。该类型特点在于,所涉及方案的前一阶段(如体量、界面等)已确定,而评测数据能够同关联模型对应,并基于现存的几何体量对方案的后续深化进行控制(如开窗大小和多少、遮阳构件形态等)。由此,设计本身与评测数据间建立了直接且相互呼应的关系:阳光辐射模拟数值较大的区域相应开窗较小或遮阳出挑较多,抑或维护结构较厚等,因此方案的立面或细节处理将更具合理性。

  3.性能评测数据的“反馈优化”

  实质是在参数化关联模型中加入“优化算法模块”,能以生态评测中的某一个或几个指标为优化方向,并反向调节初始的输入参数组合,来使输出结果在满足生态评测标准的前提下较为优化。特点在于,所涉及方案前一阶段(如体量、界面等)并未确定,模拟数据所起的作用即反馈并协助获取方案初期较优化的结果。该类型中,概念方案由关联模型控制,一系列不同的输入参数可生成众多的设计备选。关联模型中的“生态评价模块”用以评测这些潜在的备选方案,并得到相关结果数据;“优化算法模块”(例如“遗传算法”)则将评测结果数据作为设计发展方向,通过反馈调整初期的众多输入参数,来将其协调配比并得到较优化方案。

  4.相关工具归纳

  基于Grasshopper平台,应用于绿色建筑设计的辅助工具归纳。

  三、数字技术辅助绿色建筑设计的策略展开

  1.组团层级

  (1)概述

  宏观层面的城市设计、居住区或传统聚落,其生态策略可从建筑与环境间关系、建筑与建筑间关系两个角度展开。对于建筑与环境,应考虑如何有效利用建筑所处的地域资源,即合理调节阳光、风、地形、土地、水源、绿化等要素同建筑间关系;对于建筑与建筑,则需探讨建筑的组团布局,即合理规划建筑群落整体朝向、建筑间缝隙、街道或开放空地等。总体来说,组团层级的生态策略主要体现在建筑整体布局的关系及形态上的优化,从而达到对室外风环境、自然采光、阳光辐射等方面的利用或防控。

  (2)数字技术介入

  首先,在数字平台中建立关联模型来描述群组的形态及空间关系,精确、多样化的输入参数(如建筑形态、高度、数量、疏密等)能够对建筑群的整体呈现进行调节;其次,评测体系(计算公式或生态模拟平台)可将室外风环境、热环境、建筑采光优劣、容积率等作为待优化目标,通过性能模拟结果数据来“反馈优化”,得到组团聚落的生态最优方案。具体来说,策略一为城市生成,属于方案从无到有的“控制深化”过程,多见于国际城市设计竞赛或数字城市设计研究等。首先需确定形态结构原型,而后性能模拟则会为城市群落的生成提供“中间数据”或切入点。这类城市设计探索更具建筑设计倾向,因其由参数关联模型整体控制,所生成的城市结构和形态更加有机、整体且较纯粹。策略二为“反馈优化”,多见于建筑群组结构已确定的城市片区或居住区,通过设定单或多目标来优化各个建筑单体的朝向、开间进深、层高和布局等。其在工程实践中帮助较大,能在建筑师人为介入的前提下对群组空间结构、形态进行可控调节。此外,由于众多设计规范(如采光、防火、疏散间距等)的严格限定,加之“行列式”等现存参考模式,数字技术的统筹能极大地提高该尺度层级的设计效率。

  2.体量层级

  (1)概述

  该类型建筑的“主体”设计层面,包含建筑形态和功能布局两方面。建筑体量形态在诸多方面(如体形系数、截面形状、庭院设置等)与其节能与否相关;此外,形体的组合关系也会影响建筑整体的生态性能。对于功能布局,可根据用户对其使用的形式及活动量划分,将次要房间作为“生态缓冲区”布置在恶劣气候的朝向,并将机电设备运行区集中布置来降低能耗。

  (2)数字技术介入

  关于数字技术在体量层级的介入,目前并没有一个被学术或实践界公认的一般流程。因为体量阶段是方案设计从无到有的第一步,而生态策略或评测数据自身无法生成具有广泛适应性的优化方案植入到具体场所语境的基地中去,所以体量阶段的生态优化必须伴随方案设计的逻辑操作同步进行。总体思路是,建筑师首先应结合场地关系、功能诉求、问题分析、背景信息等对方案体量有一个初步的解决策略或预设,而后在数字平台利用参数关联模型对其进行描述,最后通过生态模拟的结果数据来“反馈优化”,使体量朝着某一个方向发展进化。例如可以通过关联模型将方案在一定范围内调整变动(如不同的形体组合、中庭大小或位置等),并通过评测不同可选项的生态性能(体形系数、风阻大小、整体得热等)取得相应数值,以该数据为目标反馈来确定优化的建筑体量方案。

  3.细部层级

  (1)概述

  对于建筑细部层级的绿色设计讨论同样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优化设计方案外围护体系的细部构造。对此,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好坏决定其生态与否,一般认为构造层次的传热系数K值较小则较为绿色低碳,[6]即“墙体越厚越保温”。而细部的优化处理则为了防止因结构外露及门、窗等处形成“冷热桥”而降低外围护体系的整体性能。二是建筑外立面(如开窗、遮阳等元素)的设计深化。开窗处往往是维护体系热工性能的薄弱环节,其大小、位置以及用材、构造等都需从生态优化的角度重新定位。遮阳是建筑被动节能的主要措施之一,其能有效降低进入室内的阳光辐射,并改善自然采光均匀度,是构成建筑外立面的一类重要元素。有研究显示,外遮阳措施节能效率可达10%~24%,而其造价仅占工程总造价的2%~5%,可被看作低投入、高效率的建筑被动式节能技术典范。[7]

  (2)数字技术介入

  在已经确定方案体量的前提之下,数字技术在细部层级的介入主要体现在性能评测结果数据的“控制深化”,例如运用参数化关联模型总体控制建筑表皮的生成,而生态模拟则为之提供了合理的数据来源,即表皮构件中各元素递变的“外力”,用以整体控制、干预界面的结构形态和呈现效果。

  4.数字技术辅助绿色建筑设计策略归纳

  数字技术辅助绿色建筑设计的策略,按照不同层级,可归纳如表3所示。

  四、结语

  影响建筑生态性能的主要策略基本在方案设计阶段确定,即初期的概念设计成果往往对建筑最终生态节能与否有较大影响。[8]无论从国家对建筑节能的硬性指标、国内目前的建筑能耗现状,还是从建筑师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出发,推行绿色低能耗设计都势在必行。数字技术是设计中的一股革新力量,其并非“宏大叙事”,而是以“局部渗透”的方式影响建筑研究及实践领域。除新的组织形式、形态关系创生外,其在建筑的生态低碳、结构优化、辅助施工等领域也极具潜力。而参数化技术将在建筑的绿色可持续方面发挥巨大价值,体现出社会及人类发展的关怀。

  参考文献

  [1]毛鸿霖.浅析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与绿色建筑设计结合[J].科技传播,20xx(12):191,193.

  [2]胡玉梅.面向节能建筑设计的计算机能耗模拟[D].天津:河北工业大学,20xx.

  [3]申杰.基于Grasshopper的绿色建筑技术分析方法应用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xx.

  [4]张承.面向建筑设计过程的能耗模拟分析—采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程序的开发[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xx.

  [5]徐卫国.褶子思想,游牧空间—关于非线性建筑参数化设计的访谈[J].世界建筑,20xx(8):16-17.

  [6]张欢,杨斌,由世俊,等.遮阳板在建筑节能中的应用研究[J].太阳能学报,20xx(3):14-18.

  [7]胡深,冉茂宇,袁炯炯,等.关于居住建筑遮阳优化设计的探讨[J].建筑科学,20xx(12):88-91.

  [8]夏春海,朱颖心,林波荣.方案设计阶段建筑性能模拟方法综述[J].暖通空调,20xx(12):32-40。

技术方案 篇2

  经过几天的学习,我认真梳理了第一阶段必修课的内容,了解了第一阶段总共有三个维度的学习任务,理清了学习的模块内容和思路,这有助于我纵观全局,总体把握培训学习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甘州区辅导教师张传军的指导计划,特制定本次个人培训研修的计划。

  第一阶段:能力测评、选课指导与学习共同体建设

  学习时间:20xx-01-15至20xx-01-24

  学习目标:登录自测、测评选课、加入工作坊

  学习过程:

  1.登录注册,进入个人空间,体验网络研修学习功能环境 。

  2.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 。

  3.进入个人空间,根据选课指南选课 。

  4.阅读“教学计划安排表”和考核要求,了解明确项目整体安排与要求。

  5.加入工作坊,建立学习共同体。

  第二阶段:聚焦信息技术创新教学的网络研修

  学习时间:20xx-01-25至20xx-04-24

  学习目标:学习理念篇、热点篇、技术篇、方法篇和案例篇课程内容

  学习过程:

  1.课程自主研修

  (1)重构知识,提升素养——理念篇研修(20xx.1.25-1.31)

  (2)关注前沿,开阔视野——热点篇研 (20xx.3.1-3.6)

  (3)触摸技术,整合教学——技术篇研修(20xx.3.7-3.20)

  (4)聚焦能力,精练技能——方法篇研修(20xx.3.21-4.10)

  (5)创新教学,重塑课堂——案例篇研(20xx.4.11-20xx.4.24)

  2.参与课程BBS“主题研讨”及问题讨论

  3.发表研修日志,完成考核作业,针对作业开展作业指导与互评

  4.工作坊研讨活动

  5.信息技术应用能手经验分享活动

  6.参加微课程大赛(从现在开始着手设计微课)

  第三阶段:校本研修实践

  学习时间:20xx-04-25至20xx-05-22

  学习目标:校本研修实践阶段

  学习过程:

  1.20xx年4月25日-5月4日 在本校完成一次信息技术应用专项技能测试考核,促进“信息技术应用技能”的巩固与提高。

  2.20xx年5月5日-20xx年5月31日

  ( 1)在本校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信息化教学设计活动,提交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

  ( 2)在校内完成一次信息技术手段支持的课堂教学,促进“信息化教学实践”的训练与达成。

  第四阶段:研修成果荟萃

  学习时间:20xx-05-23至20xx-05-31

  学习目标:研修成果展示与总结

  学习过程:

  1.课例分享、交流活动

  (1)研磨的课程制作成微课例上传至平台。

  (2)以个人或学科工作坊为单位提交。

  (3)线上同伴互评、专家课例点评

  2.研修成果上传、分享与交流

  3.完成培训后调查问卷和训后测评

  4.培训总结

  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任务重,压力大,有时可能会耽误培训学习,要克服一切困难,按时登录学习,积极参与讨论学习,按时完成作业,保证不要掉队。

技术方案 篇3

  1. 原则要求

  1.1 统筹兼顾,切块调控

  学校对绩效津贴总量和支出预算统一领导和管理,推行切块管理和包干政策,学校在总量上进行统筹,在切块上进行调控并制定分配指导意见。

  1.2 注重教学,强化绩效

  绩效津贴总量的分配(包括学校的切块分配和部门的二次分配),既要注重完成的教学工作量,体现多劳多得,同时又要重视工作质量和效果,体现优劳优酬。

  1.3 以人为本,科学考核

  制定以人为本,系统科学的绩效考核办法和配套的奖励性绩效津贴标准。

  2. 绩效来源及总额

  学校将市财政每年返拨的总学费收入的25%,作为本学年的绩效津贴的总额。

  2.1 绩效津贴的一级分配

  本学年的绩效津贴总额扣除度零星收入(详见《学校各类奖助标准》河职院人[20xx] 号)、各项固定补贴及年度考核奖励总额之后,再切成行政教辅和二级院部两大块,行政教辅部门的人均绩效津贴标准为二级院部人均绩效津贴的95%。

  2.1.1 各教学院部绩效津贴总额

  各教学院部绩效津贴总额由纯教学工作绩效、各岗位(不含聘用人员)标准津贴总额及其它教学工作绩效三部分构成。其中,纯教学工作绩效按照全校统计一单价45元/节打包结算;各岗位标准津贴总额根据岗位对应的津贴标准结算;其它教学工作绩效按生均绩效标准结算。

  (1)各教学院部绩效津贴总额核算公式如下:

  Gi = M×45+∑(本教学院部各岗位标准津贴)+N×H

  式中

  1

  让大家一起来评价!

  Gi——某教学院部本学年绩效津贴总额

  M——某教学院部本学年教学学时数

  N——本学年全校生均绩效标准(全校教学院部绩效津贴总

  额扣除纯教学工作绩效和各岗位标准津贴总额后,除以本学年全校学生总数)。

  H——本学年某教学院部学生人数

  其中,根据思政部教学特点,核算公式如下:

  G思政部= M×45+ ∑(本部门各岗位标准津贴)+五个学院其它教学工作

  绩效人均数×思政部人数

  (2)教学课酬的结算说明

  ①教学工作绩效构成

  A.纯教学工作绩效:课堂教学、重修、实训、实习、论文、

  命题、阅卷、监考、答辩。

  B.各岗位标准津贴:教学院部管理教辅岗位绩效工资;教研

  室、专业主任、实训室管理员、实训部长岗位绩效工资。

  C.其它教学工作绩效: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基地建设、班

  主任工作、社团指导、技能竞赛指导、企业锻炼、实习点联系、创建工作等。

  D.创收收入:见各学院相应创收文件。

  E.二级学院团队奖励绩效。

  F.专项奖项:资源库、教材、各类奖项,四六级监考、自主

  考试、创建奖励等。(详见《学校各类奖助标准》河职院人[20xx] 号)

  G.科研奖励。

  以上A、B、C、D、E需由二级学院二次分配; F、G项为竞

  争项目由归口部门直接发放到个人。

  ②辅导员的结算办法

  按20个学生折算1节课,每学期按18周打包结算到各学院。

  ③课酬结算职责

  财务处:提供绩效总额、各项数据测算及参与课酬结算。

  教务处:结算全校各教学院部及相关部门执行学课时(课堂

  2

  让大家一起来评价!

  教学、重修、实训、实习、论文)总数;结算行政人员、教辅人员校级选修课学时数。

  学工处:负责审核辅导员课时量、新生入学教育教学工作量、就业指导课时量。

  学 院:协助教务处计算执行学课时总数。

  组织人事处:组织相关部门共同核算课酬绩效。 绩效领导小组:审议课酬绩效方面的各项结算。 ④结算时间

  结算时间为每学期第18周。

  2.1.2行政教辅部门的绩效津贴总额。

  行政教辅部门的绩效总额按二级院部人均绩效津贴的95%标准计算,费用包干。内部分配的具体标准如下:

  2.行政教辅人员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其系数按就高不就低原则计算绩效津贴。

  让大家一起来评价!

  2.1.3团队奖励绩效

  教学院部的团队绩效津贴按照教学院部管理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见附件1)进行考核,设一等奖一个、二等奖两个,一等奖奖金10万,二等奖奖金5万。

  行政教辅部门的团队绩效津贴按照行政教辅部门(院部办公室)工作量化考核指标体系(见附件2)进行考核,设一等奖两个、二等奖五个,一等奖奖金人均800元,二等奖奖金人均500元。

  2.2.绩效津贴二级分配方案制定的原则要求

  2.2.1 教学院部绩效津贴分配方案的制定原则要求

  (1)各院部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教师职称系数。

  (2)各院部必须先将本院部分配方案报学校绩效领导小组审批后,再提交院部全体人员大会进行表决,超过应到人数的两分之一以上票数方可通过,表决大会需通知组织人事处和纪委派人参加。若对方案进行修改等,也须依据上述程序进行。

  (3)各学院将绩效津贴分配的最终结果在内部进行公示,接受监督,公示无异议后,绩效津贴分配的过程材料及最终分配结果报学校组织人事处审核发放。

  2.2.2行政教辅部门绩效津贴分配方案的制定要求

  (1)各行政教辅部门按学校核定的绩效津贴总额,根据本部门制定的绩效津贴考核及分配方案进行分配。

  (2)各行政教辅部门必须先将本学院分配方案报学校绩效领导小组审批后,再提交本部门全体人员大会进行表决,超过应到人数的两分之一以上票数方可通过,表决大会需通知组织人事处和纪委派人参加。若对方案进行修改等,也须依据上述程序进行。

  (3)各行政教辅部门将绩效津贴分配的最终结果在内部进行公示,接受监督,公示无异议后,绩效津贴分配的过程材料及最终分配结果报学校组织人事处审核发放。

  2.3绩效津贴发放办法

  学校绩效津贴按一学年度结算,即按当年9月至下一年8月计算总绩效津贴,并从下一年9月开始,以10个月平均计算发

  每月25日前,各教学院部及行政教辅部门应将本部门本月的零星收入发放表,经相关部门负责人审核签字后交学校组织人事处劳资科,经组织人事处汇总、审核后交学校财务处统一发放。

  新进行政人员绩效津贴根据所在岗位系数发放;新进教师绩效津贴按1500元/月发放,调离学校时,根据当年的实际工作量结算绩效津贴,多退少补。

  聘用人员合同工资以外的超工作量的绩效津贴,在次年按10个月逐月发放。

  2.4相关规定

  (1)主持工作的副职岗位绩效津贴按正职的95%发放。

  (2)教辅部门的部长绩效津贴按科长绩效津贴的95%发放。

  (3)享受专业主任待遇的非教学人员发放职务补贴450元/月,全年发放10个月。享受公共教研室主任待遇的非教学人员发放职务补贴310元/月,全年发放10个月。

  (4)根据国家有关政策享受产假的女教师,其休假期间按周12学时计算教学工作量(寒、暑假不计算工作量),非教学人员,其休假期间按满岗位津贴计发。

  (5)脱产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脱产期间不计发绩效津贴。

  (6)违反学校有关规定而处以罚款的人员,由相关部门向组织人事处抄送处理决定,组织人事处在其月薪酬发放表中扣除相应罚金,其罚金归学校所有。

  3.部门考核办法

  3.1管理规定

  3.1.1《教学院部管理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见附件1)及《行政教辅部门(院部)工作量化考核指标体系》(见附件2)是考核工作的依据,各部门应围绕考核指标努力提升管理工作水平。

  3.1.2校党委会议负责讨论决定考核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审定并确认考核结果。

  3.1.3督导处代表学校行使教学院部考核工作管理职能,监察审

技术方案 篇4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家用汽车的普及,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加重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因而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已成为国内很多城市的选择。城市轨道交通按运能范围、车辆类型及主要技术特征,可分为有轨电车、地下铁道、轻轨道交通、市郊铁路、单轨道交通、新交通系统和磁悬浮交通7类。

  有轨电车是指采用电力驱动,并在轨道上行驶的运量介于公交和地铁之间的公共交通工具。因其具有运行可靠、舒适、节能、环保等特点,可作为中小城市公交体系的骨干、大中城市轨道交通网的补充,尤其适合中心老城区与外围新城的交通连接。

  伴随沈阳浑南新区一期工程、南京河西有轨电车,以及苏州有轨1号线等线路的陆续开通,我国已有多条现代有轨电车线路;另外,包括北京、广东、山东、安徽等众多省市也已经规划了现代有轨电车线路。据不完全统计,至20xx年,全国的现代有轨电车规划线路将超过2500km,已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现代有轨电车的信号系统作为保证行车安全、提高运行效率的重要系统,与地铁、轻轨等其他信号系统相比,有其鲜明的特点。同时,由于我国现代有轨电车的起步相对较晚,因而探索适合我国有轨电车信号系统的解决方案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1.信号系统主要特点

  有轨电车具有多种路权形式,一般分为:专有路权、混合路权和共享路权。专有路权和共享路权形式应用较少,一般选择混合路权方式。在混合路权形式下,有轨电车信号系统的主要特点:①道岔一般采用集中或分散自动控制,并具有车载远程遥控和道旁控制功能;②具有路口优先权控制功能;③无自动驾驶功能,一般采用车载监督下的人工驾驶;④具有运营调度管理功能,但相对简单;⑤正线多采用埋入式转辙机,环境防护等级要求高。

  2.信号系统道岔控制方式

  有轨电车的道岔控制方式主要有:自动进路控制、车载手动控制、道旁控制和手操道岔,其中自动进路控制又可以分为集中和分散控制方式2种。车载手动控制模式作为自动进路控制模式失效时的备用模式;道旁控制作为车载设备故障的备用手段;手操道岔则作为道岔控制设备故障的应急方式。

  分散自动控制方式与集中自动控制方式相比,虽然自动化程度略低,但降低了系统对控制中心和无线通信网络的依赖,减少了建设成本,同时能够满足运营的基本要求。本文道岔控制方式选择分散自动控制方式。

  3.信号系统结构与功能

  3.1系统结构

  有轨电车的正线信号系统主要由运营调度指挥子系统、道岔控制子系统、路口优先控制子系统和智能车载控制子系统4部分组成。

  3.2系统功能

  1.运营调度指挥子系统,是保证有轨电车运行畅通的关键系统,其主要功能:线路信息的状态显示;列车运行状态监视;时刻表的编制与管理;预计到站与早晚点计算;操作、报警等信息的显示与记录;与外系统接口;系统时钟功能等。

  2.道岔控制子系统,是保证有轨电车运行安全和效率的核心系统,其主要功能有:检测列车的接近,并为接近列车自动办理进路;接收列车的人工遥控命令,并办理进路;具有道旁控制道岔功能;负责道岔防护,进路办理与解锁;向列车发送进路的状态信息;向运营调度指挥子系统发送道岔、信号机、轨道区段及进路的状态信息;向运营调度指挥子系统发送自身系统状态和报警信息。

  3.路口优先控制子系统,是保证有轨电车运行效率和准点率的重要系统,其主要功能有:检测列车的接近,向公路信号灯控制系统发送优先通过请求;检测路口占用,向公路信号灯控制系统发送禁止通行命令;控制信号机的显示,并向列车发送信号机状态。

  4.智能车载控制子系统。主要功能有:列车的定位和测速,并通过GPRS发送给运营调度指挥子系统;接收中心发送和司机输入的命令信息,并在通过环线区域时,发送给道岔控制子系统和路口优先控制子系统,完成进路办理和路口的优先通过;具有人工遥控道岔功能;在道岔接近区域,将道岔区段的状态显示在车载人机界面上;显示列车的速度、限速、预计到站等信息。

  4.信号系统关键技术探讨

  1.道岔区域控制技术。采用基于环线和计轴的道岔控制方案,但该方案中由于无法保证整个接近道岔区段无线覆盖,所以需增加本地通信单元(简称LCU单元),实现整个接近区段无线覆盖。这样既保证了列车在接近环线区段通信正常,而且在申请道岔控制权失败的情况下,依然能通过LCU单元继续保持与道岔控制子系统的无线通信,并完成道岔的自动或遥控控制;同时还能够将整个道岔区段的进路和信号机状态,实时复示在列车车载显示终端上,保证了在恶劣天气情况下,司机也可以通过车载显示终端了解前方的信号机和进路情况。

  2.路口优先控制技术。由于有轨电车和公共交通不可避免的存在很多交叉口,所以如何保证有轨电车和社会车辆能够快速、均衡的运行,是路口优先控制技术需要解决的问题。由于整个有轨电车线路的路口情况复杂,各有不同,就要求有轨电车的路口优先控制子系统能够采用灵活的路口优先设置。

  路口优先控制子系统的优先策略分为3类:①当有轨电车接近路口,立即向社会交通系统申请路口优先权;②如果有轨电车的信号灯亮红灯时,不申请路口优先权,维持原交通信号;如果有轨电车的信号灯亮绿灯时,申请延长有轨电车的通过时间;③无路口优先功能。

  控制中心和车载都具有路口优先权设置功能,中心设置优先级较高,当中心放弃优先设置权时,列车通过路口时需要设置路口优先权,否则将不具有路口优先权。

  3.智能车载控制技术。为进一步增加系统的安全性和可用性,智能车载控制系统还增加了超速防护、后溜检测和防护、遥控计轴复位等功能。

  车载通过接收地面环线上传的速度限制信息,对列车进行超速防护。当列车速度接近限速时,车载控制系统给出声音报警,若速度持续增大并超过限速时,车载控制系统输出最大常用制动,直至列车速度低于限速时,才停止输出最大常用制动。

  车载主机根据车载显控终端上的司机激活操作确定列车的主控端,据此判断列车的运行方向,如果列车的运行方向与此不一致,车载控制系统判断列车处于后溜状态,输出最大常用制动,并给出声光报警,最大程度上防止列车后溜。当列车运行方向与主控端方向一致时,停止输出最大常用制动。

  因外界干扰等原因造成列车出清,但计轴仍报告占用时,司机确认道岔区域无列车占用时,可点击车载显控终端上的计轴复位,此时车载信号系统通过环线,将计轴复位命令下达至地面控制系统,由地面控制系统将相应的计轴进行复位。

  5.结束语

  系统采用分散自动控制方式,在基于计轴和环线的道岔控制基础上,增加了LCU单元,实现了道岔接近区段的无线覆盖和区域控制;针对有轨电车与公共交通系统复杂的路口情况,采用了灵活的优先权控制方案,极大地提高了系统的自动化水平和系统适应性。为进一步增加系统的安全性和可用性,智能车载控制系统还增加了超速防护、后溜检测和防护、遥控计轴复位等功能。

  目前,该系统方案已完成实验室软硬件搭建和系统内集成测试工作,其基本功能和技术方案得到了初步验证,并将在试验线进行试验,从而进一步验证和完善系统,最终实现系统的工程化应用。

技术方案 篇5

  个人信息技术研修计划一:信息技术教师个人学习计划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对我们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都有了更高的要求与转变。以我现有的文化知识、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等方面,已跟不上高质量的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为了促进教学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提高自己的政治、业务水平和师德修养,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更能符合时代的要求,首先要脚踏实地的抓好自己业务学习,通过自主学习来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让自已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以满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特制订个人学习计划:

  一、学习目标:

  1、加强学习,掌握正确的教育观点。

  2、了解教育工作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进行教育实践。

  3、了解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的研究成果。

  4、将掌握的教育理论转变成教育教学的实际能力。

  5、进一步提高现代信息意识,提高现代信息技术水平,能对计算机进行必要的维护,会熟练使用办公软件进行文字处理,素材加工,课件修改、制作,网络资源搜索等。

  二、学习内容:

  (一)丰富教育教学理论

  阅读相关的教育书籍如《教育新理念》、《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现代代艺术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爱心与教育》、《电脑报》等。

  (二)提高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继续学习相关的课件制作方法如:photoshop、flash等软件的学习;用Dreamweaver制作静态网页;音频视频处理软件的使用编辑;计算机的保养与维修等。

  (三)继续加强个人师德的修养,学习先进个人的事迹

  三、学习措施

  1、利用课余时间坚持每周进行业务学习,做到定时、定内容,学习有关优化课程结构的文章和走进课程的信息报道。充分集中时间学习相关的信息技术与专业的练习,确保课课有辅助教学的多媒体课件。

  2、及时对每天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反思,用笔随时记录下来抽时间整理,并争取与同行们进行交流,共同切磋,共同进步。

  3、虚心向各科教师学习优秀的`教育经验,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平时加强校内外听课,虚心与本校同学科教师交流上课心得,取长补短,尽量挤时间争取去听课,吸收别人的先进经验,提高教学水平。

  4、多听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师上公开课,通过集体备课、交流学习等形式,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5、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学生的表率。积极参加培训活动,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在此过程中,学习正确处理师生之间、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及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四、学习安排:

  时间、学习内容

  20xx.9阅读《现代代艺术的理论与实践》、《教育新理念》《电脑报》

  20xx.10photoshop绘图软件的学习

  20xx.11Photoshop绘图软件的学习

  20xx.12音频视频处理软件的使用编辑

  20xx.3《爱心与教育》、Flash动画的制作

  20xx.4flash动画的制作

  20xx.5学习用Dreamweaver制作静态网页

  20xx.6计算机的保养与维护

  个人信息技术研修计划二:信息技术个人校本研修计划(906字)

  “校本研修”作为一种新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促进学校自主发展的重要方式和有效策略,已经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春风,走进了校园,为教师营造了一个学习型的文化氛围,构建了一个专业发展的自我反思平台。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作为一名农村中学的信息技术教师,我将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认真践行校本教研工作,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技能。我个人的校本研修计划如下:

  一、校本研修的基本内容

  1、信息技术教学研究的最新动态与成果;

  2、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

  3、教育政策法规;

  4、教师职业道德;

  5、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

  6、学生成长与身心发展;

  7、教师心理调试与情绪控制;

  8、教学艺术与教学风格。

  二、具体措施

  1、加强理论学习,丰富理论基础。认真学习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政策法规等,每期有一本学习笔记。

  2、加强业务进修,主动关心国内外及周围教育信息和专业理论,每周至少抽出几个小时,并通过多种途径,如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相关的刊物、多媒体技术、观摩、听讲座,上网等,汲取信息技术学科的新知识、新技能。

  3、积极参加学校的常规教研活动,主动承担学校组织的研究课、示范课等,在实践活动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每周至少听课一节,通过听课、评课等形式,不断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技能。

  4、积极参加教育科研能力研修,树立教研科研意识,把研修和教育科研紧密结合,每期至少撰写一篇教学论文或者教学设计,积极参加教育系统组织的

  教科研成果征集活动。

  5、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课堂为主阵地,积极践行“高效课堂模式”,精心设计教学流程,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对每一次的教学活动认真反思,做好记录,以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进步。

  6、积极参加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教师在岗培训,远程教

育培训,认真完成作业。

  7、树立现代学生观,学会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相信学生的巨大潜能,并努力去探索发掘;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努力做到因材施教。

  8、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充分利用网络优势,积极参与在线研讨。

  总之,我决心不断学习,不断更新,丰富自己的文化积淀,充盈自己的底气,增强自己的理论底蕴,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结合教学实际,把个人的校本研修工作做好!

  个人信息技术研修计划三:信息技术个人研修计划(1216字)

  要做发展型和学习型教师,就要立足于教师个人的自我发展,充分体现了当前素质教育的理念。从学习的意义上来说,教师也是学生。因材施教,变被动培训为主动自修,这一原则性变化为我们的学习指明了方向,也给我们搭建了一个认识自我,反思教育,自觉提高的平台。

  一、研修的目标:

  结合二期质量工程对信息技术教学的要求和信息技术课堂教育有效性的现实反思,在教师培训期间,不断学习,认真思考,反复实践,提高业务能力,锤炼专业精神,丰富教学智慧,形成教学风格。并积极投身一线教学,积极开展校本教研,真正成为农村教学的业务能手。

  二、研修计划:

  1、勤于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坚持不懈地学。活到老,学到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多渠道地学。要做学习的有心人,在书本中学习,学习政治思想理论、教育教学理论和各种专业知识,增强自己的理论积淀;也要在“无字处”学习,学习他人高尚的师德修养,丰富的教学经验,以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广泛地阅读各类有益的书籍,学习各种领域的知识、技能,特别要学习现代信息科技,不断构建、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

  2、立足课堂,善于思考,在实践中探求、感悟。教学工作中进行教学反思。反思自己教学理念,反思教学的实际成效。探求成功的教学模式,思考教育教学的现实问题,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问题。

  3、提升业务,乐于动笔,扬长补短。加强基本功的训练,让学生听说读写之前,教师的自身业务也要能跟上。听明家诵读,说精准的语言,读经典的著述,写生活札记。每天坚持动笔,正人先正己,育人先育己。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转化为教学的动力之源。4、时刻不忘调整心态,始终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工作面对学生。

  三、具体措施

  1、看2本教育教学理论书。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结合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研读名家关于信息技术教学方面的著作。做好读书笔记。做到认真研读,读有心得。结合教学实践、生活点滴,撰写学习感悟文字。把所读经典作为反观自身的明镜,端正教育教学行为方式。

  2、网络平台,积极学习研讨。每天浏览教育类网页1小时,进行网上交流和研讨。参加培训班内博客交流。利用网络写教学日志,不断在反思中进步。

  3、深入开展校本课题研究。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将培训心得渗透在具体的教学之中。充分利用团队优势,开展集体备课,集体研讨。

  互相学习提高教学实效。立足学校实际,解决当前农村信息技术教学难题,以研促教。

  4、认真听课评课,积极备课做课。利用观摩学习的机会,见贤思齐,学习提高。通过实践反思再实践的教学活动,研修提高教学能力,优化教学模式,丰富教学艺术。

  5、积极参加培训,潜心学习研讨,认真参与小组活动,相互交流,共同进步。积极向专家请教,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利用好每次的学习机会。

  6、学习专业知识,拓展视野,提升素养。练好教学基本功的同时,通过多读多写完善自我,为教好书育好人打下坚实基础。诵读名家名篇,浸润人文情怀。写生活感悟,反思人生真谛。通过自身的提高,寻求教学的新起点

  个人信息技术研修计划四:信息技术个人研修计划(705字)

  一、自我分析:

  成功的起始点乃自我分析,成功的秘密则是自我反省。

  1、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能力。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目前我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能力还远远不足,距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还有很大差距,存在顾此失彼现象。

  2、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能力。信息技术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天空,但由于受传统“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的填鸭式教学的影响,我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上还存在很多问题,过多的包办代替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

  3、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能力。我们提倡终身教育,而终身教育本身离不信息技术,网络具有其强大的传输功能,网络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十分重要,不出就能实现教学相长,而我在此方面还十分欠缺,网友少参加学习团体也少。

  二、环境分析:

  问题永远在自己身上。

  我校是一所区级中学,信息化建设刚刚起步,多名教师共用一个电子备课室,没有良好的信息化环境也很难拥有学习提升的机会,学校资源库还不够健全,可用资源有更少之又少

  三、发展目标:

  目标是前进的动力,无目标的努力犹如在黑暗中远征。

  1、使信息技术成为提高课堂教学能力魔法棒。

  2、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由“厌学”到“会学”最后达到“乐学”。

  3、熟练制作多媒体课件,并学会使用多种教学软件。做个时代的“弄潮儿”。

  四、实现目标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困难或挑战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时间不够用:本人担任六个班地理教师,在校内担任学科组长一职,在校外担任“市级兼职地理教研员”,在123教育网站担任义务地理资料管理员,所以可能时间不够用,但我坚信“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挤总会有”。缺少名师:身边缺少信息技术应用名师,在和暗中摸索。

技术方案 篇6

  一.网络研修意义

  网络研修是一种以网络为基础开展教研工作的新方式,它借助网络,不受时空和人员限制,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内容丰富、理念新颖、技术先进、实用便捷的优秀课程资源,创设教师与教师、教师与专业人员及时交流、平等探讨的活动平台和环境。开展基于网络的教学研究,是创新教研形式,拓宽教学研究途径,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网络研修目标任务

  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网络研修以网络为主要手段,以解决信息技术课程推进过程中教师的疑难困惑为线索,力图通过网络研修的形式,切实提高教师理解和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

  二、本社群发展方向

  1.通过网络研修形势进一步促进学科教育教学工作。

  2.提高参与教师的网络应用能力和网上交流的能力。

  3.调动学科教师积极参与组织并承担区内信息技术学科研修任务。

  五.本社群具体做法与重点工作:

  (1)以学科网络研修博客群为平台,进行联动式主题教研。每个教师都在这个平台上发表自己的教育博客,定期确立讨论主题,传达课改信息,解决学科难题,与同学科的教师进行教研交流,调选精华日志。如果老师们遇到问题,也可以博客中留言,请求指导。

  (2)可利用教学资源库,提供视频课例,约定在同一时间,大家同看一课例,看的同时,并利用QQ群进行即时交流。这样克服了以前观课时交流范围的局限性。

  (3)可进行集体备课。

  各位教师可以在进行网上进行集体备课,求同存异,共同研讨,共同提高。同时,网络集体备课还可以吸引了许多学校的教师进行留言评论,真正做到了教师间的交流互动,为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教师能力和授课水平。

  实施步骤与时间表:社群主页

  步骤与时间 内容 形式 时间 参与人

  第一阶段 自学相关知识 建立、上传博客模块 20xx.6-20xx.9

  第二阶段 收集、整理、研讨与网络研修相关的文本、视频等内容。 以学科博客群组为平台,进行联动式主题教研; QQ群研讨; 20xx.9-20xx.12

  第三阶段 成果展示 网上研讨录像、教学观摩、大赛课等 20xx.9-20xx

  奖励与保障措施:

  1、社群成员按实施步骤与时间表定期学习;

  2、积累的各种文本与上课实例可上交区教育学会、市教育学会、市电化教育馆;

  3、网络研修以区进修校为载体,进行区范围的交流研讨、筛选并优选到市“探索杯”、“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三省四市”课等赛式。

  

技术方案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