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从哪天算起
一般情况下,“冬至逢壬数九,夏至三庚入伏”.
三庚,是中国农历中划定三伏天开始的标准“夏至三庚便入伏”.指的
是从夏至日开始算起,数到第三个庚日就是初伏第一天.什么叫“三庚”?我国古代用天干、地支合并记载时间.天干的数字有10个,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的数字是12个,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把天干与地支相配,就得甲子、乙丑、丙寅、丁卯……,交叉配合60次,故称60花甲子.“三庚”就是遇上3个“庚”字,到第3个庚日为初伏.由于天干是10个,所以每隔10天就出现一个庚日,如庚子日、庚寅日、庚辰日等.一年365天(闰年366天)都不是10的整数倍,今年某一天庚日,明年就不一定是庚日.由于庚日的变化不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尽相同.我国旧历中所规定的夏季常年相对最热的三个连续时段.即头伏、二伏和三伏,统称为伏天或三伏.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头伏(或初伏)始日,第四个庚日为中伏始日,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或三伏)的始日,每伏10天,但有些年份中伏为20天
所谓庚日是指中国的「干支」记日法中带庚的日子,中国古代以十日为一旬,并分别配上甲,乙,丙,丁等十天支.其中第七日为庚日,因此庚日便是每旬的第七日.
一年最冷的时间不在冬至,最热的时间也不在夏至,究竟一年中最热及最冷在什么时间呢?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观测中总结出「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规律.
「三九」是指什么时间呢?「三九」其实是指从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约在阳历一月中旬,时间与「大寒」相近.而「三伏」又在什么时间呢?所谓「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总称.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入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末伏」是立秋之后的第一个庚日,所以「三伏」大约在六月下旬至八月上旬左右,而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暑」及「大暑」就是在「三伏」中.
为什么最热及最冷的时间会在「三伏」和「三九」呢?在冬天,在冬至这一天虽然在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热量最少,但陆地积累的热量还未损失至最少,所以在冬至时天气还不是最冷.在冬至以后,太阳位置虽然北移,但陆地每天吸收的热量仍少于散失的热量.直到「三九」以后,陆地每天吸收的热量才超过散失的热量,气温才逐渐上升.所以三九前后为一年中最冷的时期.相反,在夏天,在夏至这一天虽然在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热量最多,但陆地积累的热量还未至最多,所以在夏至时天气还不是最热.在夏至以后,太阳位置南移,虽然太阳辐射热量逐渐减少,但仍比陆地损失的热量多.到「三伏」以后,陆地每天吸收的热量才少于散失的热量,所以到「三伏」以后,气温会逐渐下降.
1.入伏是什么意思-入伏的计算
2.入伏从哪天算起
3.2017年三伏天时间
4.学校党支部工作计划范文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