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
教学目的:
⑴多角度――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深入阐释;
⑵有重点――学习本文生动活泼的比喻论证;
⑶要积累――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及通假字。
教学步骤:
1.正音:
中zhòng绳:合于拉直的墨线。輮róu:使……弯曲。
槁暴gǎopù:枯干;槁,枯;暴,晒。砺lì:磨刀石。
参省cānxǐng:检查、反省。跂qì:踮起脚。
跬kuǐ:古代的半步,跨出一脚。骐骥qíjì:骏马。
驽nú马:劣马。锲qiè:刻。
镂lòu:雕刻。螯áo:蟹钳。
2.通假字:
虽有槁暴(又)(曝)輮以为轮(煣)
知明而行无过(智)君子生非异(性)
3.导入:
荀子(约前313年─前238年),赵国人,名况字卿。战国后期思想家、教育家,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出自他的门下。他曾游学于燕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一书,共32篇。他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政治上,他主张“法后王”,反对“法先王”。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故强调教育(后天学习)的作用,提倡重法、隆礼、尚贤、使能。懂得了礼义,人性才能改变。
荀子文章,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善用比喻,又多用排比,气势雄浑。
《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为《荀子》第一篇。《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劝学”是“劝勉、鼓励人们勤奋学习”的意思。作者勉励人们要坚持学习以增长知识和才干,以培养高尚的品德。
4.学习与思考
荀子是从哪些方面切入对学习的议论?
试从内容到形式略析本文的喻证。
注意积累课文中的文言实词及通假字。
5.讨论与点拨
①关于本文的中心论点和三个分论点
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
学习的意义:知明(提高)/无过(改变)
学习的作用:假物(弥补)
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积成(积累)/不舍(坚持)
/心一(专心)
要点:学不可以已――含两方面的意思:学习意义重大,学不可止;学习正确的态度和方法要求学不可止。
②关于各节中的'
比喻论证※学习的意义方面――
△“青出于蓝”
“冰寒于水”
两个比喻取于生活现象,说明客观事物有一定的变化过程,可以有所发展。
△“直木为轮”
设喻角度已变,“直木”经过改造已变成有用的车轮,进一步强调学习的改造作用,经过后天的学习,人是可以改造成为有用的人的。
△“木受绳直”
“金就砺利”
在强调学习改造功能的基础上,承上而来其喻又有深意。“规”“绳”“砺”是一种规范,学习就是人的循依。人只有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小结①:这5个比喻都是围绕“博学”可以改变人的品性这点来进行论证的。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后天不断学习改造的结果。人要改造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利器就是“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学习的作用方面――
△“登高博见”△
比喻学习如登高之见广,非学不能广识。
△“登高见远”
“顺风闻彰”
“舆马致千里”
“舟楫绝江河”
诸多比喻给人以这样的思考:人学习的先天禀赋并无太大差异,如果说有差别,就因为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小结②:5个比喻,首先指出“思不如学”,接着指出“登高”才能“博见”,再从用日常生活中设喻: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以证“学不可以已”。君子之所以成为君子,在善于利用学习以弥补己之不足。这种“学而后知”的观点,是朴素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学习的方法、态度方面――
△“积土成山”
“积水成渊”
先从正面设喻,谈学习方法之积累。欲得(风雨、蛟龙)必从“积”字来。同样,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就能有所成,自然达于通明之境。
△“不积跬步”
“不积小流”
再从反面用喻,强调不“积”的坏处。
△“骐骥一跃”
“驽马十驾”
“锲而舍之”
“锲而不舍”
反复从正反两面设喻,用骐骥与驽马对比,用锲舍与不舍对比,转而论学习贵在坚持。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人之于学,万不可一暴十寒,没有恒心。
△“蚓用心一”
“蟹用心躁”
用蚓和蟹2个比喻,再作正反对照。
小结③:本段作者用了10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积德”,说明学习以养德,是不断积累的结果,谈的是方法。接着又用“跬步”、“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谈的是结果。再用4个比喻正反对照:“骐骥”与“驽马”对比,“锲而不舍”与“锲而舍之”对照,说明积累就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末了,作者用蚓和蟹2个比喻再作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谈的是态度。
6.小讨论:运用比喻阐明道理
设喻从生活中来;
用喻使抽象的道理得以深入浅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