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网络国培研修日志有哪一些呢。unjs小编为大家推荐下文,希望可以帮助到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范文一:
2013年12月20日星期一
今天的学习任务相对比较宽松开展小组“工作坊”集体备课。我们组的任务是实用类教学,确定的课题是《别了,大不列颠尼亚》。由于我们组的老师大都是江苏、浙江、广东的老师,所以,由谁主讲大家都表现出“谦让”的风格,最后我提议,还是由年龄最小的老师来上课我们组的组长高冰峰老师。评课专家就由我这个全组最老的老师和毛剑飞老师充当去评论别的组的课。
整整一天,我们都在争议,首先是对文本的解读,争了一个上午,有人认为新闻的特点不能不讲,因为这是人教版第一册的教学内容,和初中要有一个衔接,我觉得倒未必要认真讲,带过即可,结果后来大家确定为通过文本的解读“温习”新闻,这个方式我认为是妥当的。
其次争的是要教给学生什么。大家虽然知道从解读文本的角度看,就是抓住文本、解读文本,但具体是什么,却争议了很久,组长请我谈谈看法,我就提议,重点是不是放在对“最别致”展开探究,引导学生发现文本中“最别致”的地方。大家觉得这是可行的,既符合新闻的特点,也符合新课程的要求。接下来就是探讨怎么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问题了。有人认为,可以先让学生概括新闻事件,也可以列表概括,再让学生根据新闻的一般结构写一则新闻,组长还说,他也将根据本文动笔写一篇新闻(目的是用这篇文章和原文作对比),随后再进入到探究“最别致”这一环节对此我也提出我的担忧,要在一节课里做到读写结合,恐怕会既花时间,又无法展开充分探究活动。
探究“最别致”这一环节又引发发家的讨论,有人认为让学生提出问题在展开讨论为好,有人认为最好还是教师先确定一个讨论的范围,比如标题、选材、表现手法、语言四个方面,以免学生走着。
我认为,不确定探究范围,这是教师的最高教学境界,因为它的不确定性因素很多,需要教师做各方面的预测和准备,并具备应对学生各种提问,我举了一个例子。
比如,要是我是学生,我就会提这样一些问题:英国人为什么要选择乘船离开而不是更快捷的飞机?为什么要选择使用《日落余音》这首曲子作降旗音乐?
如果规定探究范围,那么教师就不会显得很辛苦,只要在规定的四个方面准备充分即可应对学生的问题,但这样势必限制学生的个性思考这也是我们大多数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
争议到最后,也没有一个统一的结果,只好留给组长去思考了,但是,临散会之前,我和其他两位老师还是提醒组长,在探究环节,最好还是不要使用原材料来做比较,因为这样做的后果是:可能会花时过多,关键是将无法做比较至少在选材方面无法比较。
一天下来,我觉得收获挺大,因为这种备课方式很值得推广,我觉得可以叫做“探课”,就是探究面对文本时每个人在“教什么”“怎么教”上的不同观点,通过思考、讨论、形成适合自己、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设计,这样做是很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的。
想想我校的老师,往往也是这样做的只是做得还不够到位和彻底,我想可以推进这项工作,比如做不到每一篇文章都这样,至少可以考虑每个月就一篇文章开展这样的活动,以推动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得更快一些、更成熟一些
。范文二:
20**-11-11 星期四 晴
今天是我们在学院的第一天培训,感觉受益匪浅。虽然课上时间紧,任务重,但是我觉得很快乐。
老师为我们讲了开展这次培训的目的和意义,还给我们做了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的培训。下面结合我平时的工作,谈几点自己在这方面的体会。教育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是教育、教学的大趋势,它将彻底改变传统教学的过程和模式,整合的过程将会引起教育、教学领域的深刻变革。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背景下,倡导和探索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教师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和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么,怎样整合才能适应中国教育的现状,获得最佳效果,需要我们长期努力不懈的实践和探索。
20**-11-12 星期五 雪
深秋渐远,北国初寒。在这寒冷的冬季里我们迎来了教育改革的春天。今天,我们150名教师齐聚一堂,聆听专家的讲座。我会在这半个月的短暂而充实的培训中不断努力,自我成长,自我更新,自我提高。真正作到从工作到学习的转变,从教师到学员的转变,从家庭生活到学习生活的转变。听了于钢主任的报告,我感触很深,一定要作到:在教学中充满激情,调动学生的热情,传递学习技巧,帮助学生高效学习,引导学生寻找新目标,新希望,帮助孩子父母当好监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