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unjs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欢迎借鉴与阅读!
周国平散文艺术特色
周国平是当代中国最著名的“哲理散文”家,他以一个哲学家的身份,用其一生来给世人担当着“智者”这一引路人的角色。他的写作台柱上永远刻着大大的“人生”二字,富有诗意与文采的哲理语言也始终围绕着这根台柱来进行诠释和阐解。大学里流传过一句话:“男不可不读王小波,女不可不读周国平。”其实,不仅在大学,周国平作品的受读者更是面向大众的。
一、哲学领域的个人取向裁决了写作的文体及语言风格
周国平虽以散文的形式来表述人生的哲思,可在读者的眼里,他的第一身份仍以“哲学家”而显现。在他的世界里,哲学是他生命本真的爱好。不断地求索、追问和思考人生、世界等恒久不衰的话题,是他一生的独特生活方式。
但在哲学这一宽泛深邃的领域里,周国平最终选择了这条道路:“把哲学当做对人生一些根本问题的感悟和思考,并以合适的方式把这所悟所思表达出来。”[1][137] 从这些年他所出的作品来看,对于学术研究,他先后搞过苏联哲学、人的问题和尼采思想的研究。其余时间,他都在这条路上默默地辛勤耕耘着。而要把自己对人生这些根本问题的感悟和思考用恰当完满的语言充分表达出来,即借助一种达到表达自我内心感受的最佳载体,在这方面,周国平选择了散文。
没有选择小说,是因为他发现自己始终无法与事情拉开一个写小说所必须的距离,成型不了一个虚构和想象的空间。有时候他也会写一些随笔,偶尔写一部以叙事为主的作品,但本质上,它们的表达途径与语言组织方式其实是没有差异的。他的目标就是要使文章写得流畅质朴而且独特,使用规范化的语言,形成一种独特的语言风格。所以,周国平的文章,总能给人一种接近艺术家的感觉,显得比较质朴。语言丰富简洁、深刻平淡,不做作、不堆砌辞藻、不故弄玄虚、不刻意雕琢,因为他深信,浮夸的东西只会扰乱心灵,质朴的语言最能感触读者的内心。所以,他也最看重主体内心的真体验和真感觉,文章也就自然具有真实性。“我对自己的要求是,凡可说的一定要说真话,决不说假话”。[2][535]周国平敢于把内心的真实情感剖白、展现于读者,结果当然就会使读者时常有一种进入他的世界的感觉。此外,他还养成了一种严肃的写作观:不流俗,不受印刷物的侵染,始终保持语言在日常生活中的天然健康,这又使得他的文章具有了一种接近自然文风的感觉。因此,还作为诗人的周国平曾宣称:“我剪除哲学的晦涩,为它嫁接上诗的含蓄。”[3][49] 诗意化,其实是散文语言的绝妙境界。朴素凝练、意境深厚、忧郁淡泊、情丝绵细,就是读者对他在1991年出版《忧伤的情欲》这一诗集的当时评语。无形间一种朦胧的美、梦般的感觉和意象的活的魅力,自然也就呈现在了读者眼前。而这所有的一切都只有一个目的:让读者能够从中获取智慧与超然,得到一些思想性的根本东西。哲学家的主体性和追问话题内容的客观性,二者使得语言显现的哲理性和思辨性自然体现的就要厚重一些。
二、索问主题的范围奠定了文章的艺术特色
周国平曾言:我愿站在悬崖边上,为孩子们做一名守望者。作为一位灵魂守望的朝圣者,他的确用了一生的孤独来给世人把牢住了一个在当今无人能话的心灵世界。1990年,中国的散文创作方兴未艾,有人将这一现象称为“世纪末的狂欢”[4]可在狂欢的背后,散文创作却悄
悄地投怀于日益商品化的社会,审美性和娱乐性成为导引散文的唯一价值。思想的缺席、时尚与流行的沉迷,散文呈现出了一种病态地膨胀。面对这一浮躁、喧嚣的大背景,周国平非但没有狂热,反而静静地沉坐下来,默默地用思考和写作来关注现实与人生,给世人索问着以下的人生体验:生与死、爱与孤独、哲学与艺术、灵魂、性情、真实、美、天才、男人和女人。所以,周国平的行为实质上已经成了一种公众的替代行为。他的哲理散文对填补90年代散文繁荣背后的苍白无疑是极其有力的一笔。反映在思想艺术特色上,终极性的人生观怀最为显耀。周国平的所有创作与思考,实际上都离不开生命的真谛、人生的意义与哲学的关系这一终极性的人生关怀。虽然这种问题不可能给出最终的答案,但是他能让我们的生命在这个思索的过程中得以提升,追求一种淡泊宁静的生活。周国平深信,哲学应与生活中去找寻。“有的人喜欢用哲学语汇表达日常的体验,我喜欢用日常语汇表达哲学的体验。”[5][200] 他把哲学学术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再用哲学散文的形式借以表达,这的确是他散文独有的一种特色。所以,凡是全面读过周国平著作的人,都会惊叹于一种事实:深奥晦涩的哲学竟能以如此优美的散文形式见诸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因为他也是个文人,一个诚实的性情中人。对个性和内在精神价值的看重,对外在功利的看清,这是他对真性情的解释。对爱情、友谊与艺术的思索,使他的人生观里自然而然地也就拥有了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显示出一种独有的强烈性情气息。所以,对于写作,周国平主张“对自己说话”。他曾讲:“写什么,怎么写,绝对要由我做主,在我的写作之国中,我是不容置疑的王者。”[6][528] 他崇尚向我地自由写作,坚信哲学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文字记录下来的理应是自己的生活足迹。所以,对他而言,他的著作应该是为自己在若干年岁月尘封后的重启而作自我观赏的。
三、自由完满地表达呼唤文学的音符
存在主义哲学有个目的,就是“力求把哲学与文学之间的鸿沟填平”。[7]我们姑且不论周国平是否达到了这点,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周国平很好地结合了哲学与文学。他以散文笔调撰写哲学思考,用哲学思考贯穿文学写作。因为在他看来,“哲学是人类精神生活最核心的领域,而在精神生活的最深处,原本就无所谓哲学与文学。”[8][125]文学是人生感受的表现和画面的描述,哲学是人生根本问题的感悟与思索。故哲学重于理,文学侧于情,情理原本就相通。他坚信自己在文学读本中学到的哲学思想不比自己在专业哲学书籍中学到的知识要少,这是周国平对文学与哲学二者关系的基本认识。之所以有这种认识,缘于他在小学、中学和大学的读书经历。中国古诗、中外文学经典名著,都是他的涉猎对象。读完后,又情不由禁地会去写。文学的写作结构、表达方式和语言运用也就被他娴熟地应用了。所以他讲“哲学是对人生的思考和体悟,文学则是对其丰满而贴切的表达。”[5][190]因为在他的语言世界中,哲学思想和内心情感要想被恰当充分地表达出来,或许只有文学才能力达。
无疑,文学与哲学是周国平一生两个近乎苦恋情节的死结。作为一名哲学家,他用他那独到的文笔给世人挥洒出了一幅幅动情优美、深邃达智、贴近人生的魅力画卷。他的哲理散文质朴流畅、真实感人、思想丰富,有时竟给人一种诗意的美。生与死、灵魂与孤独等,这些关乎人生终极问题的哲学思考,是他的现在进行时。但他并不是晦涩、枯燥与呆板的僵尸的一员,他追求的是一种淡泊宁静的生活思索,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性情的感悟和体验,而这一切的最终目的都是给自己本身来建构的。他在文学与哲学的两个世界里自由地运笔,在他的眼里,这并不是两个不同的故乡,而是人类的同一个家。他是一个猜谜者,早上兴致勃勃地外出去观察周遭的一切,晚上则幸福快乐地满载而归。每天他都在这精神的世界里尽情地拥抱着人生,只为这仅有的一个人生。这就是周国平——一个哲学家、散文家兼诗人生命深处的挚爱,简简单单的,只希望自己的女儿在将来长大后也能像他一样既爱哲学,又喜文学。
[周国平散文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