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隔代亲现象
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子女的教育是父母的责任,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是沾不上边的。但是在我们这个家庭观念还很浓厚的社会里,隔代的老人往往肩负着教育孙辈的重任。出生于1977年之后的年轻人如今大多成家立业、为人父母,除了事业无暇分身,不少人只能把孩子交给自己的父母,由此却产生了新的麻烦:“隔代亲”(人们习惯把祖孙之间的亲密关系称为“隔代亲”)。
“隔代亲”现象产生的原因
在当今家庭,有不少儿童与祖辈与即祖父母、外祖父母关系密切,而与父母相对要疏远一些,甚至有些祖辈与孙子们,在某种程度上还成了互相间的精神寄托。这种祖辈对孙辈超乎对子辈的感情,俗称"隔代亲"。老人对孙辈的疼爱,大大超过父母对子女的疼爱,仅用血缘关系解释还不够,其中还有心理上的原因。孙辈犹如旭日之东升,祖辈恰似夕阳的余辉,他们之间有相同性,更有互补性。俗话说"老小孩"、"小大人",就是说这隔代人相同之处;祖孙在一起,幼者受到爱抚,长者得到欢乐,他们之间互相补充了中间一代人由于工作家务繁忙而留下的时间空间的空白及遗缺,这就是形成隔代亲的一个重
要原因。由于年龄的关系,父子辈在生活观念等问题上更多具有自己的主张而易产生隔阂、矛盾,甚至冲突;而祖孙辈同样由于年龄的关系而互不设防,所以更易亲近,这无疑也是形成隔代亲的重要因素。众说纷纭的“隔代亲”
正方:增进亲情,实现“三赢”
在我国的传统中,享受天伦就包含着祖孙同乐。其实,对隔代亲提出异议是受西方育儿观念的影响。由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家庭结构以及伦理观念、风俗习惯的不同,他们很少有三代同居在一个家庭里的现象,因此,孙辈和祖辈接触的机会比较少,隔代养育的现象比较少见。我们有些人,总认为中国固有的东西都是落后的,他们的逻辑就是“外国人不这样,就说明这样不好。”殊不知,隔代亲有很多好处,归纳起来可以说是“三赢”。
一、隔代养育对孙辈的发育成长有利。对于夫妇双方都要外出工作的家庭,孩子由祖辈养育会比把孩子交给保姆相对更安全些,孩子也能得到更悉心的照顾。幼儿期(特别是上幼儿园前),孩子的身体发育相对于智力开发更要重要,保障孩子吃好睡好更有利于孩子成长。何况,文化水平不高的保姆也不能给孩子好的早期教育。
二、能够使孩子的父母解放出来。孩子的父母忙于工作,孩子由祖辈抚养,可以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专心致志干好事业。上班族都有体验,每天工作回家再照顾孩子总有些力不从心,还常常因为工作紧张把负面情绪带回家中,造成对孩子的伤害。祖辈帮助照看孩子,做父母的就可以省去很多烦恼,精力和体力上也可以少些牵扯,有助于更好的投身于工作。
三、抚养孙辈对祖辈身心健康有利。和活泼可爱的.孙子(孙女)在一起,不仅可以解除老年人的孤寂,与孙辈玩游戏的天伦之乐对帮助老人保持健康的心态大有裨益,从孩子的成长中他们还可以获得活力,老人都怕被年轻人认为“没有用”,发挥余热对他们而言是一份很好的精神鼓励。
反方:导致教育脱代,弊大于利
一、延长儿童"童稚"心理。一生的坎坷经历,注定了祖辈对孙子们的偏爱,这种偏爱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溺爱。爱得过分,就会阻碍孩子的正常心理发育。现今有许多孩子,在爸爸、妈妈面前是猫,在爷爷、奶奶面前则变成了老虎。宠爱的结果,使儿童总是摆脱不了"童稚"心理的制约。有人对小学一、二年级学生进行研究,将托儿所、幼儿园出来的与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带大的,进行心理比较,发现他们截然不同。从幼儿园出来的小学生群体意识强,适应能力强,社交圈子亦大,许多事都能自己动手做,胆子大,能吃苦,一般的摔跤、碰伤像没事一样,很小就能横穿马路等。而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带大的学生则不然,有的二、三年级了还要老人接送,万事不能动手,像提书包这样的事也不想干。碰到问题,稍不如意就哭,就撒娇,缺乏应变能力,不合群。究其原因就在于"隔代亲"的"亲"字泛滥,演化成为溺爱与娇惯,孩子的一切都包办代替,有求必应,缺点包容,错误体谅,诚如鲁迅《上海的儿童》所书:"任其跋扈,一点也不管,骂人可以,打人亦无不可,在门内或门前是暴主,是霸王,但到外面,便如失去了网的蜘蛛一般,立刻毫无能力。"所以说,"隔代亲"势必加重孩子的"童稚"心理,延缓孩子独立意识和独立行为的发展。
二、导致教育的"脱代"。祖辈们的世界观形成于几十年之前,当时他们受教育的程度普遍偏低,知识面较窄,时至今日,他们中不少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水平还停留在几十年之前。在与孙辈的亲密接触中,他们的世界观无意中会隔代传播,以至增加儿童对新知识、新事物的接受难度。再说,老人的思想意识相对陈旧,亦相对固执,给孙辈烙下的印记,对孩子接受新的知识经验还会起负性效应。另一方面,老人生理衰退,腿脚不便,喜静懒动,带孩子只能圈在家庭的范围里,带出的孩子容易老成有余,活泼不足,有碍孩子智能发展。
三、疏远儿童与父母的关系,导致亲子的"隔阂"。祖辈爱孙与父辈爱子,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点。相似的是彼此都爱孩子,不同点是祖爱孙偏于"慈""宽""容",而父爱子则偏于"严"。这种教育支点的分歧,很容易导致亲子隔阂。这里的亲子包括两层:一是祖辈与父辈层次,祖辈对孙辈的溺爱与旧意识的隔代传递,父辈看不惯或从中进行矫正;父辈的管教,祖辈如横加袒护与阻拦,势必导致祖辈与父辈的矛盾。二是父辈与子辈层次,孙辈的趋乐避苦心理,使其对于父辈的管束,或端出祖辈当挡箭牌,或以祖辈为防空洞、避风港,对父辈的管教产生抵触或阳奉阴违,势必导致父辈与子辈的矛盾。祖辈的过分宠爱和父母的严加管教,会使儿童在感情上形成错觉:只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爱我,爸爸、妈妈并不疼我。这两对矛盾,不仅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与成才,而且亦有碍家庭的和睦。
总之,"隔代亲"有利有弊,处理不适当,便弊大于利。祖辈们应当明白,孩子迟早得回到父母的身边,应时刻注意在孩子心目中树立父母的良好形象。同时,祖辈们要加强自身学习,与时代同脉搏,更新养育后代的观念,用现代科学知识影响孩子,教育孩子。那些过分宠爱和娇惯孩子的祖辈们,是该彻底醒悟了!
【相关阅读】
老年人“隔代亲”有道理
绝少有老年人不特别亲自己的孙辈,可他们之中的不少人在青壮年时和儿女之间却不怎么亲。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隔代亲”。
老年人的“隔代亲”,蕴藏着不少心理学上的道理:
——其实很多老人在儿女们年少时,并不是不想亲他们,而因忙于工作等因素而未能顾及;而老人们现实大多有相当多的闲暇时间,潜在的“爱幼”心理自然会在幼辈身上尽情释放。
——小孙辈代表着天真和纯洁,而成人世界中不仅充满着竞争与挑战,而且还可能存在欺骗与陷阱。失去了社会竞争力以后的老年人,当然渴望多多接触小孙辈。
——小孙辈代表着生命和活力。一个只有老年人和成人组成的家庭,往往显得过分死板或严肃。若有个淘气的小孙儿,虽然须要大人们的细心照料,但他们的童稚也带来了非常多的快乐。
——小孙辈行动活跃、爱思想问题。老年人与小孙儿相处时,会因跟随着他们的活动而使身体得到锻炼,也会因跟随着他们的思考而运作头脑,以致忘却了心中的烦恼和忧愁,这样可以延缓身心的衰老。处在衰退期的老年人,更愿接近这些充满想象力、创造力和生命力的孙儿们,
——老人的儿女们大多忙于工作等其它事务,没有多少时间陪伴老人;而小孙辈们可以拥有比他们的父母更多的时间,去到老人身边做伴。这样最能解除老年人的寂寞和孤独,在精神上得到极大的宽慰,甚至还会焕发起老年人尚未泯灭的“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