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

时间:2015-05-02 07:22:3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印度洋

印度洋

印度洋(印度洋)

印度洋,世界的第三大洋。位于亚洲、大洋洲、非洲和南极洲之间。包括属海的面积为7411.8万Km?,不包括属海的面积为7342.7万Km?,约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20%。包括属海的体积为28460.8万Km?,不包括属海的体积为28434万Km?。印度洋的平均深度仅次于太平洋,位居第二,包括属海的平均深度为3839.9m,不包括属海的平均深度为3872.4m。其北为印度、巴基斯坦和伊朗;西为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为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印尼)和马来半岛;南为南极洲;中为英属印度洋领地。

目录 简介 概况 地理特征 气候 收缩展开 简介

印度洋在古代称为“厄立特里亚海”,最早见于古希腊地理学家希罗多德(前484-前425年)所著《历史》一书及其编绘的世界地图中。“厄里特里亚”(ERYTHREA)希腊文原意为红色,全名意为红海。 而“印度洋”这一名称相对出现得较晚。公元1世纪后期的罗马地理学家彭波尼乌斯·梅拉可能是最早使用此名的人。公元10世纪,阿拉伯人伊本·豪卡勒编绘的世界地图上也使用了这个名字。近代正式使用印度洋一名则是在1515年左右,当时中欧地图学家舍纳尔编绘的地图上,把这片大洋标注为“东方的印度洋”,此处的“东方”一词是与大西洋相对而言的。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东航寻找印度,便将沿途所经过的洋面统称之为印度洋。1570年奥尔太利乌斯编绘的世界地图集中,把“东方的印度洋”一名去掉“东方的”,简化为“印度洋”。这个名字逐渐被人们接受,成为通用的称呼。 英文名称:Indian Ocean 法文名称:Océan Indien

概况

印度洋(Indian Ocean),位于亚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极洲之间,大部分在南半球。面积7492万Km?,约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21.1%,是世界第三大洋。平均深度3854米,最大深度为蒂阿曼蒂那海沟(Diamantina Trench),达7455米。 面积 7492万Km? 平均深度 3854m 最大深度 7455m 最大宽度 10200Km 最大长度 9400Km 海岸线 41339Km 年蒸发量 138cm 年交换量 30cm 年度陆地来水量 1.5cm

地理特征

位置与范围

印度洋西南以通过南非厄加勒斯特的经线同大西洋分界,东南以通过塔斯马尼亚岛东南角至南极大陆的经线与太平洋联结。印度洋的轮廓为北部为陆地封闭,南面则以南纬60°为界,与南冰洋相连。 印度洋的主要属海和海湾是红海、阿拉伯海、亚丁湾、波斯湾、阿曼湾、孟加拉湾、安达曼海、阿拉弗拉海、帝汶海、卡奔塔利亚湾、大澳大利亚湾、莫桑比克海峡等等。 印度洋有很多岛屿,其中大部分是大陆岛,如马达加斯加岛、斯里兰卡岛、安达曼群岛、尼科巴群岛、明打威群岛等。留尼汪岛、科摩罗群岛、阿姆斯特丹岛、克罗泽群岛、凯尔盖朗群岛为火山岛。拉克沙群岛、马尔代夫群岛、查戈斯群岛,以及爪哇西南的圣诞岛、科科斯群岛都是珊瑚岛,马达加斯加岛是南回归线穿过最大的珊瑚岛。

地貌

第一,印度洋的水平轮廓,北部封闭,南部开敞。印度洋北部海岸线曲折,东、西、南三面海岸陡峭平直。 第二,印度洋底展布着突出的“入”字型大洋中脊,特殊的东经90°海岭,巨大的水下冲积锥等,构成印度洋复杂的海底地貌景色。 第三,印度洋的主体位于赤道带、热带和亚热带范围内,故被称为热带海洋。 第四,由于印度洋与亚洲大陆的交互作用,印度洋北部形成世界上特有的季风洋流。

属海

印度洋属海较少。内海有红海和波斯湾;边缘海有西北部的阿拉伯海,东北部的安达曼海,东部的帝汶海和阿拉弗拉海;大海湾有西北部的亚丁湾和阿曼湾,东北部的孟加拉湾,澳大利亚北面的卡奔塔利亚(Carpentaria)湾、南面的大澳大利亚湾。在南极洲海域也有一些属海。海岸线除北部比较曲折之外,大部分平直,少岛屿。大岛有马达加斯加岛、索科特拉(Socotra)岛、斯里兰卡岛,还有塞席尔群岛;火山岛有科摩罗(Comoros)群岛、马斯克林(Mascarene)群岛和凯尔盖朗(Kerguelen)群岛;珊瑚岛有马尔代夫群岛。大陆边缘地带包括大陆棚和大陆坡。大陆棚一般比较狭窄,大陆棚较宽的海域有阿拉伯海、安达曼海、孟加拉湾和大澳大利亚湾,最宽处在澳大利亚至新几内亚岛之间,约965公里(600哩)。大陆坡陡峻之处坡度10°~30°,一般坡度较小。在印度河、恒河入海口外的海域,有面积宽广的水下冲积扇,被水下峡谷所切割。

岛弧带

岛弧带从缅甸至澳大利亚延伸达5150公里(3200哩),可分为两列平行的岛链︰内弧属火山岛,有大、小巽他群岛(包括苏门答腊岛、爪哇岛、帝汶岛等);外弧为非火山岛,有安达曼群岛、尼科巴(Nicobar)群岛、明打威(Mentawai)群岛等。岛弧的外缘——爪哇海沟为印度洋最深的水域,最深点7,450公尺(24,442呎)。印度洋中央的海岭可分为3支︰北支为阿拉伯-印度海岭;西南支为印度洋西南海岭,它与大西洋-印度洋海岭相连;东南支为中印度洋海岭,它与印度洋东南海岭相接。北支海岭和西南支海岭是结构复杂的海底山脉,宽度400~970公里(250~600哩),相对高度1,830~3,050公尺(6,000~10,000呎),海岭的中脊为裂谷带,地貌极为崎岖险峻;东南支海岭从中印度洋海岭至阿姆斯特丹岛的宽度达1,450公里(900哩),裂谷很少。印度洋中央的海岭被大小不一的断裂带所切割,例如欧文断裂带,即延伸至阿拉伯海盆和索马利海盆,海底岩层位移达320公里。印度洋东部海域1962年发现的东印度洋海岭(或称「东经九十度海岭」),南北直线延伸约4,990公里(3,100哩),为印度洋中最长最直的海岭。海岭之间为一系列海盆︰北部和西北部有阿拉伯海盆、索马利海盆;中部自西而东,有马达加斯加海盆、中印度洋海盆、

科科斯海盆和北澳大利亚海盆;南部最重要的是克罗泽(Crozet)海盆。根据大陆漂移学说,印度洋是在中生代(距今6,500万~22,500万年前)南半球贡德瓦纳古陆解体时,印度、澳大利亚大陆、南极大陆、非洲大陆和南美大陆的漂移而形成的。

海底

印度洋海底地貌错综复杂,除洋底中部有呈“入”字形的大洋中脊外,东部尚有东印度洋海岭和岛弧、海沟带,在海岭、海丘、海台之间分布着许多海盆。印度洋的大洋中脊,包括中印度洋海岭、阿拉伯一印度海岭、西南印度洋海岭和东南印度洋海岭。中印度洋海°岭从阿姆斯特丹岛向北延伸,一般高于两侧海盆1300-2 500m,平均宽度达800km左右,由于被一些与之垂直或斜交的断裂带切断错开,中脊裂谷表现时断时续的特征,因此中印度洋海岭形态崎岖破碎。中印度洋海岭向西北延伸形成阿拉伯一印度海岭,高度较大,继续向西北延伸,进入亚丁湾和红海;中印度洋海岭从罗德里格斯岛向西南分出西南印度洋海岭,经爱德华太子群岛,接大西洋一印度洋海岭;中印度洋海岭至圣波尔岛向东南连接东南印度洋海岭,再向东连接太平洋一南极海岭和东太平洋海岭。印度洋海底除中脊海岭外,还有许多近似南北向的构造带。这些构造带相互平行,绵延很远,其中东印度洋海岭,走向与东经90°经线一致,是世界上最直的一条海岭。它北起北纬10°附近的安达曼群岛,南至南纬3l° 的断裂海岭,长约5 000km,东西宽约150~250km。由于它沿着东经90°分布,故又叫东经90° 海岭或卡彭特海岭。大洋中脊呈“入”字形,将印度洋分成三个海域。 第一,东部海域区被东印度洋海岭分割,两侧有中印度洋海盆和西澳大利亚海盆。中印度洋海盆南北纵贯,北部为恒河水下冲积锥所掩盖的斯里兰卡深海平原。西澳大利亚海盆北部与深海沟相接,东南部被海岭、海丘和海台分割,海底地貌复杂。 第二,西部海域区海底地貌最复杂,它被海岭和岛屿分割,分为索马里海盆、莫桑比克海盆和马达加斯加海盆。 第三,南部海域区海底地貌比较简单,分为三个海盆:克罗泽海盆、大西洋一印度洋海盆和南极一东印度洋海盆。印度洋大陆架平均宽度比大西洋狭窄,大陆坡的坡度也较小,大陆边缘地貌的突出特点是大陆隆或海台较多且分布较广。印度洋大陆隆有的是浊流或大陆坡滑动崩塌、使大量的碎屑物质堆积于深海平原边部而成,也有的原是大陆’的一部分分异沉降而成。在非洲沿岸有厄加勒斯海台和莫桑比克海台,马达加斯加岛南部有马达加斯加海台。在澳大利亚沿岸有埃克斯默思海台和纳彻腊利斯特海台。印度半岛西侧有查戈斯一拉克代夫海台。

气候

气温与降水

印度洋气候具有明显的热带海洋性和季风性特征。印度洋大部分位于热带、亚热带范围内,南纬40°以北的广大海域,全年平均气温为15-28℃;赤道地带全年气温为28℃,有的海域高达30°C。比同纬度的太平洋和大西洋海域的气温高,故被称为热带海洋。印度洋气温的分布随纬度改变而变化。赤道地区全年平均气温约为28℃。在印度洋北部,夏季气温为25~27°C,冬季气温为22-23℃,全年平均气温25℃左右,其中阿拉伯半岛东西两侧的波斯湾和红海一带,夏季气温常达30℃以上,而索马里沿岸一带的气温最热季节一般不到25℃,前者与周围干热陆地的烘烤有关,后者乃西南风吹走表层海水,使深层冷水上泛,降低气温的结果。在印度洋南部,夏季气温,在南纬20°附近为25-27℃,甬纬30°附近为20-22℃,南纬40°附近约15℃,南纬60°附近在0℃、;左右;冬季气温,南纬20°附近22~23℃,南纬30°附近15-17°C,南纬40°附近为12~13℃,南纬60°附近低达-10°C。印度洋的降水量以赤道带最丰富,年降水量2 000-3 000mm,降水季节分配比较均匀:印度洋北部,一般年降水量2 000mm左右,2/3的降水集中在西南风盛行的夏季,而东北风盛行的.冬季,降水量较少,是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区。红海海面和阿拉伯海西部,全年降水都很少,年降水量约100-200mm,为热带沙漠气候区。南印度洋的广大海域,全年降水一般在l 000mm左右。

气候带

印度洋可以按照大气环流的基本特征,画分为4个气候带︰1.南纬10°以北为季风气候。夏季(5~10月)强劲的西南风从海洋吹向大陆,风速达12公尺/秒;冬季(10~4月)北风和东北风从亚洲大陆吹向海洋。孟加拉湾和东阿拉伯海的年降雨量在1,016公釐(40吋)以上,但西部海域不及254公釐(10吋),赤道地带平均达1,778公釐(70吋)。夏季气温25~28℃(77~82℉),但在非洲东北岸受到索马利寒流的影响而降至23℃(73℉);冬季气温北部为22℃(72℉),赤道以南仍为25~28℃。2.南纬10°~30°为东南信风带。年降雨量北部为203公釐(8吋),南部为102公釐(4吋)。北部的夏季平均气温为25℃,冬季略高;南部则夏季为16~17℃(61~63℉),冬季为20~22℃(68~72℉)。3.南纬30°~45°为西风带。全年平均气温向南递减;冬季北部为20~22℃,南部为10℃(50℉);夏季北部为16~17℃,南部为6~7℃(43~45℉)。4.南纬45°以南为副极地气候。夏季(12~2月)平均气温北部为6~7℃,靠近大陆为-16℃(3℉);冬季的相应气温在10~-4℃(50~25℉)之间。年降雨量自北至南在1,000~500公釐(40~20吋)之间。印度洋表层水温的季节变化不大︰孟加拉湾为25℃,南极海域为-1~0℃。含盐度一般在32~375之间,仅在邻近红海及波斯湾的大洋西北海域超过37%。南极大陆海岸地带的冰川,在1~2月时融解、断裂入海,形成冰山,可漂移至南纬40°的海域。南纬10°以北的洋流流向,在季风的影响下,随著季节而改变︰在阿拉伯海,冬季形成反时针方向环流,夏季形成顺时针方向环流;赤道以南的洋流全年保持稳定;南赤道洋流、尼德尔角(Cape Needle)洋流、南印度洋洋流和西澳大利亚寒流组成了南印度洋的逆时针方向环流。

成因

地理位置 印度洋北部与亚洲毗邻,随着季节更替,海陆热力差异造成气压梯度的变化,以及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形成了世界上显著的热带季风气候。印度洋主体位于北纬30°到南纬40°之间,获得太阳辐射热量较多,因而气温高。印度洋北部三面被陆地环绕,几乎不受寒流的影响,澳大利亚向南突出只达南纬35°,使大洋东岸寒流发育程度和影响范围都较小,加强了北部的热带海洋性气候。 大气环流 对印度洋气候影响最大的气压系统有:印度低压、赤道低压、蒙古高压和南印度洋副热带高压。冬季(1月),在蒙古高压影响下,印度洋北部吹东北季风,风向与东北信风一致,这时印度洋北部气温较低而少雨,印度洋南部吹东南信风,东北季风和东南信风在赤道附近相遇,形成强烈多雨的热带辐合带。夏季(7月),太阳直射点北移,蒙古高压被印度低压所取代,来自南印度洋副热带高压的东南信风,经过高温高湿的赤道海域,进入印度洋北部时转为西南季风,气温增高,降水量也大大增加。 水文特征 洋流影响:印度洋北部和南部洋流系统不同。 【北部】 受热带季风影响形成特殊的季风环流。冬季(1月),印度洋北部吹东北季风,受地球转偏向力影响,使北部孟加拉湾海水自东向西流,因受阿拉伯半岛阻碍,转向西南流,称索马里季风洋流,越过赤道,往东南与南赤道暖流部分海水相遇,在南纬5°至6°间形成自西向东流的赤道逆流。它流至苏门答腊岛西岸,部分海水北流,补偿了孟加拉湾西流的海水,形成了逆时针方向的环流。夏季(7月),南印度洋东南信风使南赤道暖流向西流到科摩罗群岛附近分为两股,一股南流称莫桑比克暖流,另一股北上,在西南季风的吹送上向西北转向东北流,西南季风将索马里沿岸表层水吹走,深层冷水上泛,水温降至27℃,称索马里寒流,它使索马里和阿拉伯半岛西岸干燥少雨。索马里寒流流经阿拉伯海进入孟加拉湾,后经苏门答腊岛附近南流,补偿南赤道暖流西流的海水,成为北部印度洋顺时针方向的环流。 【南部】 洋流的流向基本是稳定的。南赤道洋流自东到西横 过印度洋,直达马达加斯加岛附近,一部分由北绕过该岛,穿过莫桑比克海峡南流称为莫桑比克暖流;另一部分直接沿岛南下;称马达加斯加暖流。这两股暖流在马达加斯加岛西南汇合后,沿着非洲东海岸南流,直至厄加勒斯角附近,称厄加勒斯暖流。到南纬40°附近,厄加勒斯暖流汇入南印度洋的西风漂流,流向澳大利业西南海域,大部分继续东流进入太平洋,小部分沿大陆西南海接,形成印度洋南部的逆时针环流。

印度洋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