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岁超级演说家
某天无意中看电视选秀节目《超级演说家》,正巧赶上一个中美混血少年讲述自己在文化差异中成长的故事,应该说那个十二岁的小孩举手投足、表述应对都比较成熟幽默,台下的观众掌声雷动,几位导师也纷纷表示非常欣赏。但到了最后,却没有任何一个导师选择他——他还是失败离场。
其实在小男孩演讲的一开始,我就隐隐感觉不妙,倒不是说他不好,而是考虑到种种原因,即便他再优秀,如果我是导师也不会选他。感情上来说,他是个非常可爱又讨喜的家伙,但是凭着他的短暂人生阅历显然是无法在演说的竞争道路上走很远。这无关他本人的好坏优劣,只是是否合适某个舞台的问题。
所谓“十动然拒”,大概就是这个意思,这是一种情感与理智之间的选择。少不经事的人往往会充满罗曼蒂克的憧憬,但无情的现实是:人们最终还是会听从实际的需要。女神拒绝某丝,未必心中对他没有些许的情思,只是后者无法给她需要的东西罢了。
当然,也有听凭情感的召唤的,比如《白马啸西风》里面流落西域的汉人少女李文秀,爱上了哈萨克少年,但是他却爱上了别人,最后“白马带着她一步步地回到中原。白马已经老了,只能慢慢地走,但终是能回到中原的。江南有杨柳、桃花,有燕子、金鱼……汉人中,有的是英俊勇武的少年,倜傥潇洒的少年……但这个美丽的姑娘就像古高昌国人那样固执:‘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欢。’”不喜欢又怎么样呢?她拒绝得了中原,却无法拒绝现实命运。那还不过是小说,现实中的真相要残酷得多,许多时候,十动然拒不过是别人赠送的台阶,识相的就坡下驴,迟钝的往往自取其辱。
北京国际电影节的时候,朋友邀请我去玩。因为是展览的最后一天,人心思归,观众和访客也很少,我坐在朋友公司的展厅区闲话。然后,我就看到一个面相忠厚、略有落魄感的中年男子挎着个包走过来,冲每个人都点头打招呼,每个人好像也都认识他。这是个在我看来有些奇怪的人,因为他似乎并没有什么要紧的事情,只是踅到我的旁边。我当时正和朋友的老板在闲聊,他过来搭讪着给老板递过去一份打印材料,回过来头也没有忘了招呼我,给我递了张名片。
我看名片上除了姓名和电话,只写着是某某电视剧的'制片人,这个孤零零的头衔也颇不合一般规范格式。老板翻了翻材料
递给我,是个策划书,内容是名片上那个电视剧的拍摄计划和预算等等。我称赞了几句。老板说,你这个电视剧题材很好,有社会和历史意义,不过可能还要长一些会更好,现在投资也要看大众趣味云云。这显然是些场面上的废话。中年男人倒是频频点头,还向我投来求助的眼光。我不明就里,不一会儿,老板找个理由巧妙地支走了他。然后,老板回过头来跟我说,这个人已经来过无数回了,就是找他要投资。但是老板认为这个人的戏就是他一个人的理想,根本没有从市场和投资方等其他人的角度考虑过,怎么给他钱?这个时候,我忽然想起,不久前某个电影的研讨会上我还见过此人。他也是见人就发名片,老老实实坐在底下听,寻找机会认识人。可能我当时凛然不可侵犯的样子,让他没有走过来给我递名片和介绍材料。平心而论,那个电视剧的题材确实蛮有意思的,只是不知道剧本如何。不过,那人遇到的无一例外是十动然拒,我想他可能需要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或者根本就是他那本子不适合市场,应该另谋出路——比如申请政府资助或者NGO组织的资金。
有时候,我们拒绝一个人或者一件事,并不是那个人或者那件事本身的问题,只是因为不合适。去年有个朋友,出于好心,曾给我联系过上海某著名高校,如果去那里工作,至少在职称和待遇上会比我在北京现在的单位要好。我考虑了一下自己的人生规划,尽管这是个很好的机会,还是拒绝了,倒惹得那位热心的朋友不高兴。
其实,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遇到拒绝或被拒绝那样的时刻,如果明白这一点,就不至于在情感上受到伤害。那种伤害全然是自己带给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