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以下是造纸术的相关内容,欢迎查看借鉴!
造纸术的发明
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纸是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的发明创造。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丝的国家。汉族劳动人民以上等蚕茧抽丝织绸,剩下的恶茧、病茧等则用漂絮法制取丝绵。漂絮完毕,篾席上会遗留一些残絮。当漂絮的次数多了,篾席上的残絮便积成一层纤维薄片,经晾干之后剥离下来,可用于书写。这种漂絮的副产物数量不多,在古书上称它为赫蹏或方絮。这表明了中国汉族造纸术的起源同丝絮有着渊源关系。
内容介绍
《造纸术的发明:源流·外传·影响》的主要内容是:中国自古以来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素称发达,在各个领域内取得众多成就,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尤其以造纸、印刷、火药和指南针四大发明为主体的古代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研究证明,近代科学虽首先在欧洲兴起,但其所赖以建立的基本发现和发明有一半(至少100项)来自中国。整理这些科学遗产,对宏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笔者多年研究,写成近百万字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源流、外传及其世界影响》,2002年12月由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但这类学术著作免不了要征引各种古今中外文献和实物资料,对大量史料作一系列考证、辨别和分析比较。这些工作是繁琐的,但却是必要的。不如此,不足以导出可靠的结论和相应学术观点。
对一般读者而言,最感兴趣和最想知道的并不是考证过程的细节,而是考证结果。人们希望尽快而准确地掌握学术著作中的精华和研究成果没有足够时间和耐性去通读大部头著作。如果有人对学术著作进行梳理、简化和浓缩,将为读者带来莫大便利。历史学者段志洪博士在多年从事古籍整理和编辑出版工作实践中,切实感到将学术著作加以普及化的必要性为此,她计划主编一套丛书,约请志同道合的学人将一些学术著作改变成语言生动、广大群众易于接受的简明、通俗的普及本,且以拙著作为试点,再由此扩及其他学术著作。这是非常好的主意,同时也是善举。我对此深表赞赏,乐观其成。这项工作实际上是再创作过程,帮助原著深入到更广大的读者层面中。但又与电影改编本不同,没有“戏说”成分,而仍忠于原著。这次还收集、加绘多幅有关造纸、印刷、火药、火器和指南针的插图,充实原著之不足。相信这项工程定会取得成功。
蔡伦发明造纸术的故事
造纸术发明之前,人们都是把字写在竹简和丝帛上,由于承载的笨重和价格的昂贵,制约了文化的传播。东汉宦官蔡伦发明造纸术,对当时乃至后世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造纸术与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蔡伦,东汉桂阳(今湖南郴州)人。他出身低微,很小就入宫做了太监,服侍汉和帝。蔡伦聪明勤奋,人又谨慎好学。平时他不喜欢和人交往,经常把自己关在屋里读书思考。汉和帝即位后,蔡伦被提升为中常侍,出入宫廷内外,平时服侍皇帝,负责掌管文书,传达皇帝的命令。
当时许多外官经常和宦官结交,但是蔡伦却能坚守原则,并不随便与人交往,因此汉和帝更加信任他。蔡伦敢于指出和帝不对的地方,因此也很受和帝的器重,经常参与朝政。蔡伦是一个喜欢思考和有所发明的人,汉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年),蔡伦升任尚方令,负责掌管皇帝的手工作坊。
这个作坊是皇家的私人作坊,主要是为皇家服务。蔡伦在监管作坊期间,经常和匠人一起切磋制造器械的技术,由他监管制造的各类军械非常精良、锋利,被天下人赞叹。
他在这方面的才能也开始逐渐显露。东汉以前,人们通常都用竹简和丝帛作为记载文字的工具,有些很长的奏章要用许多竹简,翻阅起来非常不方便,也难于随身携带,而用丝帛作为书写的载体,虽然方便,但是很昂贵,普通人家根本承担不起这样的费用。蔡伦平常喜欢读书,对于书简带来的
种种不便深有感触,如何制造出一种轻便的、价格低廉的书写工具,成为蔡伦的一个梦想。为了实现这个梦想,蔡伦翻阅了许多前人的资料。有一天,蔡伦看到宫女们在用蚕丝制造各种丝织品,从她们的制造过程中,蔡伦顿时有了灵感。
他连忙赶回去,和匠人们共同研究,把树皮、麻头、破布、渔网等混合在一起,捣碎弄烂,然后将这些东西糅合在一起,拌匀后晾干,经过反复的实验和研究,蔡伦终于制造出了廉价和实用的纸张。
东汉和帝元兴元年(105年),蔡伦把发明纸的过程详细地记录下来,连同自己制造的第一张纸,一起奉献给汉和帝,请他过目。
汉和帝亲自试验后,非常满意,厚厚赏赐了蔡伦,并把制造纸的方法颁布天下,蔡伦的造纸术马上在各级社会阶层中传播开来,受到广泛的欢迎和喜爱。
为了赞颂蔡伦的杰出贡献,当时人们把这种纸叫做“蔡侯纸”,从此蔡伦的名气越来越大。
[造纸术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