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茶道
唐代茶道
唐代茶道(唐代茶道)
唐代茶道历经东晋到南北朝的饮茶文化积淀,大唐政治、经济、文化的相对高度发展与社会安定,为唐代各种茶道类型号的形成尊定了丰厚的物质和文化基础。根据对茶道活动目的、特点及茶道思想的分析,唐代茶道类型,可分为以释皎然、卢仝为代表的修行类茶道、以陆羽为代表的茶艺类茶道、以常伯熊为代表的风雅类茶道三种。唐代陆羽(733-804)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结合自身的亲身实践,著述了世界上第一部系统阐述茶的著作-《茶经》。这使他成为中国茶叶历史上最有影响的茶艺类茶道家。
目录 茶道 简介 类型形成 类型特点 收缩展开 茶道茶道拼音:chá dào 英语:tea ceremony)烹茶饮茶的艺术。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
简介细观《茶经》,基本上是一本古代茶叶的百科全书,陆羽不但研究茶的自然科学属性,还非常重视研究茶的饮用。如煎茶过程、茶具与水对茶汤质量的影响等,而近代茶叶科学研究者多研究茶树品种、栽培、加工、贮藏、茶叶内在生化物质的变化等如何把茶生产好的问题,须知好茶还须用好的沏泡方法,才能更充分地显现和领略茶的魅力。 陆羽在《茶经》中十分详尽地阐述了唐代饮茶方式的主流,对茶的采摘、制作、饮用进行了细化,其煎茶方法为:炙茶、贮茶、碾茶、罗茶、择水、烹水煎茶(一沸调盐叶,二沸时出一瓢水、环激汤心、量茶末投于汤心,待汤沸如奔涛,育华)、分茶至各茶碗,使沫饽均分。 与南北朝时期饮茶的不同,表现在由汤活改为煎茶,调味料由葱、姜改变为少量盐花,以及对影响茶汤品质各方面因素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与细化。如开始认识不同水质对茶汤质量影响,不同沸水程度对茶汤质量的影响,不同产地茶碗对茶汤汤色的影响等。这些均体现了陆羽穷究天地奥秘的执着追求精神。陆羽对茶学、茶事各方面的深入探索与宣传,为茶艺类茶道和风雅类茶道的形成尊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并使它们具有了科学性与合理性。
类型形成1.以释皎然,卢仝为代表的《修行类》茶道流派的形成。 以了解的关于“茶道”一词的最早记载,见于唐诗僧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烹金鼎。素瓷雪色飘沫香,何如诸仙琼蕊浆。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清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脑。此物清高世莫如,世人饮酒多自欺。悉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孰知茶道全而真,惟有丹丘得如此。”诗人在饮用越人赠送的剡溪茶后,激情满怀,文思似泉涌井喷,在细腻地描绘茶的色、香、味形后,生动地抒发了饮茶过程中的身心感受。“三饮”便得道了,而这个道是世人极难得到的。连“采菊山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以田园生活隐居
在中国儒释道思想等传统文化影响下, 从唐朝开始,我国的茶道文化初步形成,大致人为三类:修行类,风雅类和茶艺类。 修行类茶道的特点是,饮茶环境清静,讲究独自饮茶品茗,益神思,得茶之神韵,以饮茶作为益思,参禅,修行的途径。随着饮茶数量的增加,饮茶的感受从生理到心理再到心灵,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修行类茶道以释皎然,赵州禅师为代表,以引退,出世思想为主。 风雅类茶道的特点:把饮茶的物质享受与饮茶活动中的文化艺术享受相结合,使饮茶活动成为具广泛观赏美,富含文化艺术气息的饮茶活动。风雅类茶道以入世的王公贵族如常伯雄,李季卿为代表,注重饮茶的物质文化享受。 茶艺类茶道的特点是探究一切影响茶汤品质的因素,使茶汤品质发挥极致,以此体现人文精神。茶艺类茶道流派以陆羽为代表,以茶艺映照人文素养,体现人对世界事物至理玄妙的理解与洞察把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