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与盾反思

时间:2014-06-07 07:18:37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矛与盾反思

《矛与盾》教学反思

这则寓言很短,意思一眼就能望穿。备课之时,我就想,就这么几句话,一节课下来,我和学生收获点什么呢?

是啊,得收获点什么呢?带着这个思考,我认真钻研了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参,然后确定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了目标,一切就都好做了,教法、学法,生成、预设,朗读、对话,一切都万变不离其宗了。

那这目标是什么,实现的方式如何选择,达成情况又怎么样呢?课上好了,我想来谈一谈:

一、知识与能力

学习文言文,字会读会认会写,课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是第一步。所以,让学生跟着我写“矛、盾”二字;让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让学生对着参考停顿读课文,读出停顿和语气,我是认认真真来对待的。这些知识与能力,必须扎实。

当然,语文课,我们还要发展学生说的能力,写的能力,具体到这堂课,还可以发展课标上说的“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的能力。所以,在师生交流后,在学生已经理解了课文内容,领悟了课文所讲的道理后,我出题“生活中还有那些这样的现象?假如楚人来到我们身边你还想对他说啥”,我找了脑白金的广告让学生学会判断,学会表达。

二、过程与方法

教是为了不教,而小学的文言文学习,自学能力的培养显得更为

重要。因为等他们上了中学,接触更长更难的文言文时,他们最好能在老师教课前就能把课文读通,读懂句子的基本意思。所以,我们都会告诉学生,要学会看注释。

是的,学习文言文一定要学会看注释。不过,学习这则寓言,插图也要好好看,插图对学习很有帮助。其实,何止是这篇课文呢,许多课文,插图都是一个很好的但容易被我们忽视的资源(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我将专门作文来谈谈)。所以,在要求他们默读时,我告诉他们要学会看注释,还要看插图。默读很重要,因为默读最有利于思考,课堂不仅仅要书声琅琅,也要静思默想。但是,默读是有方法的,方法一定要教。

当然,在小学,朗读显得更重要。不过,怎样读是有效的,值得研究。这堂课,我指导朗读是有层次的,一读什么,二读如何,三读怎样,体现出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潜移默化地告诉学生:书,应该这样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于这一点,我想我应尽量帮助学生燃起对文言文的兴趣,尽量教得生动而有趣,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抱有热爱。当然,一则寓言教学就让学生爱上传统文化几乎是神话,不过略有亲近倒是有的,我让学生找自己身边的例子,而且,我很注意文明教育,我的话语里没有教参上的词语“蠢人蠢事”,我也没有反问学生“楚人可笑吗?”我只是在分析楚人的错误后,找到楚人错在哪里,怎么样我们才能少犯错。 (注:三维目标应该是个统一体,是相互融合而不好分割的,为了行

文方便,我故做此段落性分解。)

四、做得不够的地方

坦白地说,这堂课,我有许多重要方面做得不够。第一说读,做得就不够,许多时候是狡猾而过。比如开始的读准字音阶段,指名读时,学生没读对,为了“赶时间”,我就来了个过渡,让大家齐读过去了。

第二,我觉得,我的课堂还存在着部分“教师中心”的细节。比如问学生“楚人是怎样的语气” 时,学生正欲动情朗读,我立即打断了他,要求道:“你先说该用什么样的语气”,然后才让他带着所谓的语气读。我这样做,无非是因为学生的反应超出了我“逐步诱导”的打算。应该说,我是比较关注生成美的,对自己的课堂机智也比较自信,但这堂课,我的很多生成是预设到的。因为我已经充分设计出了面对可能生成的对话的“备选处理方案”。这虽可说我备课花功夫,但也让我不可避免地出现想牵着学生鼻子走的问题。

第四,我认为个人教学基本功还需要锤炼,比如我个人的朗读,我的粉笔字,都需要继续加强。说实在的,这些在学生时代没学好的功课,做语文教师了就一定要补课。当然,还有文化底蕴等,也需要继续丰富。

《矛与盾》是人教版六年级第十二册一篇教材,说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与盾,因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在这节课中,我想可以用这样几句话来概括 老师上的《矛与盾》:

学生在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文本中,与楚人进行了直接的对话,在说说背背中感悟道理积累了语言,在想象中激发了创造的潜能。

整堂课,学生在宽松的课堂气氛中,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在流畅的教学过程中,愉快地学习,自主地体验感悟,大胆地探讨。具体地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充裕的读书空间,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文言文教学要加强读的指导。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文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而文言文又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语言简练,有着特殊的魅力与美。但文言文读起来拗口,所以要反复用心读,不读错字。因此教师应该加强读的指导,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书,“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文言文的语言美。

本节课 老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安排了大量地读的环节, 给学生充分的读书空间,力求通过朗读激发学习古文的兴趣。进入新课时老师先是要学生自由读、个别读。在学生有初步感知后,是理解之前的老师范读、领读一下子把学生带入到文言文的情境之中,点燃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热情;接着是指导学生断句停顿,读出语气;再让学生练读,读流畅。自由读、个别读,听读、齐读,读的方式多,读的面广,学生读书欲望得到满足,初步感悟到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二、学法指导环环相扣,指导到位

新课程标中七至九年级阶段目标中提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而小学阶段主要指导学生借助书下注释,读懂文本的意思。在读中让学生初步感受古汉语中常用词语的意思,了解文言文中句式的一般规律。因此,老师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注意尊重学生个性化学习。

读书理解分层次,每一层次理解都有不同的目的,达到不同的要求,做到层层深入,步步推进。 老师在巡视学生对照注释读懂句意时,先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看插图,标明注释快速学习,联系上下文猜读,这些都是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不可缺少的拐杖。尤其是对照注释,揣摩句意。如果将学习文言文比作一幅国画,那么这一步是一个局部精细勾勒的过程。经过这一步,课文的文言形式已在学生头脑中逐步稀释为相当的白话文。然后让学生推介自己学习的好方法,与全班同学共享,这些学习方法从学生中来又回归于学生中去,学生在读通的基础上再去读懂。并提出不懂地方小组商量、向老师同学质疑。这样几个回合下来, 学生在个性化学习中自主探索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教者又注重提炼方法,借助注释、图文对照、联系上下文猜读,大大提高学习文言文的效率。

为学生的学习导向、导法、导练、导学,以民主的教风和循循善诱的技巧,把学生引到一种想学、爱学、会学的境地。我认为何老师这节课的教学正体现了这些教育理念,也值得我去好好的学习。

三、重视了文本与生活、与内心情感的联系

《矛与盾》中包括哲学对立统一的思想,对于学生来说难以理解,空洞的讲解只停留在口头,并未入脑入心。而老师巧妙地设计了由文本联系到生活,补充电视广告(广告词: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让学生在讨论中明白这则广告不是自相矛盾,是用了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达到引人注意的广告效应。 再引导学生回忆、列举生活中的事例,让事实说话, 然后再让学生进行写话活动,学生可以说说明白的道理,也可以写想对楚人或对自己说的话。学生就能够从这个故事中想到自己的现实生活,告诫自己该如何说话办事,而教师这样的教学设计,既检验了学生对寓意的理解,又有效地引进生活的活水,加深寓意的体会, 这也正是寓言的教育作用。

最后,附上几点建议:

1、这节课读的形式比够多,但读的深度还不够。如品读文中楚人夸耀自己的矛,又夸耀盾自己的这二句时,如果能让让学生更深入想像来理解文中商人夸耀时的心情,神态与动作,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能引导学生想像当时街市这一幕情景剧,让学生先自己吆喝吆喝,再来演一演来夸耀读,相信效果会更佳,这样来处理训练学生朗读又训练又引发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又使学生更易于理解文言文。

2、要增加趣味性,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如果能以人物特点http:///news/559D54F5633F4A42.html评价为形式,紧紧围绕人物语言进行朗读、评议,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改变以往课堂上死气沉沉的局面,而且围绕这点展开评论能让学生把生活和教材联系起来,真切的体会寓言所揭示的寓意。

3、基于教材又再生教材。教学不只是课程的传递和执行,更是课程的创造与开发。教学中可以以教材为凭借,可以让学生利用课文用不同的形式来讲述这个故事,不仅激发了学生兴趣,而且可以巩固学习成果,做到学以致用。可以通过这篇文章,利用互联网学习其它的古代寓言,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教材空间。

跃欢吠

、沁人心脾、根深叶茂、馋涎欲滴”等一些词语的读音;通过查字典了解“沁人心脾、根深叶茂、馋涎欲滴”这些词语中带点字的意思。

2、能快速默读课文找到文中小狗的活动线索,并在熟读了解内容的基础上以此为线索简要复述课文讲述的一件事。

3、能结合课文有关内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并能在领悟中心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说说自己的读文后感想。

教学重点:能结合课文有关内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教学难点:能在领悟中心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说说自己的读文后感想。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去果园摘过水果吗?都摘果哪些水果?有什么收获呢?

2.美国作家盖尔.布兰克也去果园摘过桃子,想知道他特别的经历和感受吗?咱们一起来学习《信任》这篇课文吧。

3.板书课题,齐读。

4.揭题:“信任”什么意思?课文主要写了谁信任谁?

那么双方是怎样信任的?信任给人带来怎样的感受呢?相信通过学习,你会找到答案的。请同学们打开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5.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婆家 树荫 跳跃 欢吠 沁人心脾 根深叶茂 馋涎欲滴

小心翼翼 蹦蹦跳跳 掏钱包 沉甸甸

6.指名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二、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1.这次采摘桃子,作者最深的感受是什么?默读课文,画出文章的中心句。

2.仔细读读课文,找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被信任?画出有关的语句,写简单的批注。

先自己找,再在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1)告示牌

a.课件出示:桃子——自采——三里路

b.告示牌上只写了七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它把人们引向什么地方?

c.三里之外真的有桃林吗?作者夫妇找到果园,采摘到了桃子吗?

(2)木桌上的留言

课件出示:屋前有一张木桌,桌上搁着几只竹篮,篮下压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朋友,欢迎您,每篮桃子五元钱,尽管自己采,然后把钱放在箱子里。祝您愉快!”

a. 纸条上哪些词最能表现主人对客人的信任?“尽管”还可以换成什么词?

b.你从这张纸条中获得哪些信息?

c.从这张纸条上,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主人?(热情,有礼貌,信任客人,友好??) d.让我们以主人的语气,把这张纸条读一读。

e.假如你就是作者,你看到这段留言的时候,心情怎样?为什么?

(3)自采桃子。

a.同学们,你们想不想钻进桃林,亲自体验一下自采桃子的乐趣?

(放有关桃林的图片)看到这些桃子,你有什么感受?你最想干什么呢?

b.现在默读第五自然段,看一看作者有什么感受?

(“沁人心脾”是什么意思?沁,渗入。本课指桃子芳香的气味让人感到非常舒适。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馋涎欲滴”是什么意思?涎,口水。馋得口水都要滴下来了。你感受到了吗?) c.课文为什么要写果实的长势呢?我们从中又可以体会到什么?

d.师:正因为彼此的信任,我们才能感受到亲手摘桃的愉悦。请大家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的进行朗读。

从哪里还能感受到桃园主人对我们的信任呢?

(4)无人看管的钱箱

“我掏出钱包,这才发现钱箱旁躺着一只大花猫。”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呢?

师:瞧,主人不担心人们摘了桃子不付钱,不担心大家多摘了桃子少给钱,也不担心有人会把无人看管的钱箱抱走,充分的尊重信任客人,让客人感受到受人尊重的喜悦。

3.文章中多次提到狗和猫,找到有关句子,画出来读一读,体会到了什么?

A、从狗对客人的行为,我们联想到什么?

(主人是多么的热情好客,把大黄狗训练的如此盛情,为我们领路。大花猫也旁若无人的躺在钱箱旁。)

师:果园的主人虽然没有出现,但处处与人为善,相信每一位客人。课文通过对狗和猫动作、神态的描写,从侧面烘托了主人的美好品质。

四、整体回顾,感情升华。

1. 师:这次桃园之行,让我们感受到了被信任的喜悦,所以,当汽车慢慢朝来路驶去时,我不禁回头??学生接读

2. 作者为什么不禁回头,为什么久久注视着?你体会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3.谁能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这份留恋与不舍呢?

4.课件出示:

公路边的告示把人们引向了??,让人们采摘到??;还把人们引向??的境界,让人们感受到??。

五、拓展延伸

课文所讲述的故事像绵绵的细雨洒落我们的心底,滋润我们的心田。最后,老师送你们一句名言与大家共勉。

六、布置作业:

小练笔:如果“我”和丈夫回到家,会怎样告诉家人由信任带来的有趣的摘桃经历?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

板书设计:

信任

桃子 —— 自 采 —— 三里路

迎客领路 亲手摘桃 如数付款 愉悦返程

《信任》一课自评

《信任》一课上完后,我感觉有收获也有遗憾。首先,对于本节课的思路自己还比较满意。我紧紧抓住文章的中心句,问学生:这次采摘桃子,作者最深的感受是什么?让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文章的中心句。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中心句“在那儿,我们得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被人信任的喜悦。”再从中心句切入,让学生找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被信任?画出有关的语句,写简单的批注。其次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挖掘,深入理解,让学生在文中体会语言文字的意义,品味感悟桃林主人对客人的信任。最后让学生感受作者被信任的喜悦。其中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挖掘,深入理解,应该是一个重点,在完成这一目标时我除了引导学生从纸条、猫、狗、红色的箭头等这些侧面描写中去感受主人的信任之外;从“沉甸甸”“小心翼翼”等词中去体会“我们”在收获果实的同时,也收获了主人对我们的信任:“我们”在珍视亲手采摘的果实的同时,更珍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被信任;还在自己付款一环节让学生猜测桃林主人是怎么想的,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走进人物内心,从而更深刻地感受主人的信任之情。通过三次整体阅读使学生对文章内容、人物情感已有了基本感知,我还要引导学生超越文本,走进生活,谈谈自己在生活中感受到信任与被信任的喜悦。

总的来看整节课上,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并且谈出了自己的感受,读出了自己的体会,悟出了文中的含义,最终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矛与盾反思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