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和生命化教育的区别
生命教育和生命化教育的区别刘建始
最近读了《生命教育》、《生命化教育》以及《教师生命教育》等书,并看了一所学校“生命教育方案”,受益匪浅。最关键是让我明白了“生命教育”和“生命化教育”的区别。
1968年美国的一位学者出版了《生命教育》一书,探讨必须关注人的生长发育与生命健康的教育真谛。近年来,日本、英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地区竭力提倡导生命教育,各种学术团体纷纷建立。
1993年5月,张文质受《教育评论》之托,对黄克剑作了一次以“教育的价值向度与终极使命”为题的访谈。黄克剑先生提出教育是“对人的成全”的话题,这是“生命化教育”的胚芽。后又一些专家对生命化教育加以论述,我们国家也逐渐开始重视生命化教育,有些学校也开展生命化教育,形成自己的特色。
生命教育和生命化教育是有区别的。
一、什么是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两种:狭义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
生命教育是在生命活动中进行教育,是通过生命活动进行教育,是为了生命而进行教育。从事生命教育的肖敬在《浅谈生命教育读本》中认为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手段,倡导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让青少年认识生命和珍惜生命成为这一活动的重中之重。
生命教育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同时还是教育的最高追求。因此,生命教育应该成为指向人的终极关怀的重要教育理念,是在充分考察人的生命本质基础上提出来的,符合人性要求,它是一种全面关照生命多层次的人本教育。“生命教育不仅只是教会青少年珍爱生命,更要启发青少年完整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生命教育不仅只是告诉青少年关注自身生命,更要帮助青少年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生命教育不仅只是惠泽人类的教育,还应该让青少年明白让生命的其它物种和谐地同在一片蓝天下;生命教育不仅只是关心今日生命之享用,还应该关怀明日生命之发展。”
生命教育的目标
爱的传递通过台湾地区晓明女中“生命教育”课的单元内容安排以及生命教育目标,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入了解生命教育的内涵。课程的十二个单元内容依次分别是:欣赏生命;做我真好;生于忧患;应变与生存;敬业乐业;宗教信仰与人生;良性的培养;人活在关系中;思考是智慧的开端;生死尊严;社会关怀与社会正义;全球伦理与宗教。四个生命教育目标分别为:让学生体会生命的无常,珍惜自己,关怀别人;让学生阐扬生命的光辉,乐于助人,良好人际关系;让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感恩惜福,爱护大自然;让学生珍惜生命的价值,乐观进取,树立正确人生观。
从生命教育近四十年的实践历程来看,它首先是从人们要求控制青少年自杀率不断上升的这一残酷现实开始的,是作为预防未成年人自杀的权宜之计被提出来的,然而人生命的全部不仅仅是生物的躯体,自然的生命仅仅是人生命存在的前提和物质载体,真正让人和动物区别开的是人类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因此我们在考察生命教育的内涵时就要从多个层次入手,不仅要教育未成年人珍爱生命,还要帮助他们认识生命的本质、理解生命的意义、创造生命的价值。这是人的生命形态和特征的本质要求。
二、生命化教育的基本内涵
首先,生命化教育是对可能更健全的生命的成全。对每一个生命个体来说,都具备了更健全发展的可能性,每一个生命个体都内在地蕴含了这种更健全的可能性。生命化教育就是要培植人对生命的珍爱,要让每一个人都有过更有尊严的生活的意识,引导人对更美好的未来充满期待。
第二,生命化教育是随顺人的'生命自然的教育。对教育有一个理解:勤未必能补拙,扬长远胜于避短。生命化教育是要把人的禀赋中属于他个人的、别人不可替代的、有他独特性的、“内在而真实的力量”培育出来,对一个人生命中不存在的能力不要抱奢望。
生命化教育坚信每个人心中都有善端。好的教育,就是要随顺人的善端,让人美好的潜在特质尽可能地发挥出来,把人从自然状态引导到应然状态。这也就是著名的哲学家黄克剑先生经常提到的一个教育终极目标:人的道德的自我完善,心灵的自我督责,人格的自我提升,境界的自我超越。
这一切,当然都要用自然、恰当的方式来达成。生命化教育也强调方法,但强调的是方法要随顺人性,方法要针对生命的个体。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的方法一定是开放的、灵动的、因人而异的。也可以说,这样的教育智慧一定来自于教师对自己工作的不断深入的反思。教育的智慧也来自于教师的责任,来自于他对教育持久而专注的思考。
第三,生命化教育是个性化的教育。它肯定人的天性,肯定人的独特性,在每一个人身上寻找最佳突破口。在强调个性的背后,其实就意味着教育需要对人的各不相同的特性的由衷尊重。这种尊重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几乎就可以看出教育确实是一件艰难的、费力的、复杂的工作。所以它本身也只能是“慢的”,操之过急与妄下断论都可能使教育变得粗糙、生硬与武断,立竿见影的教育常常就是对教育的反动。所以对每个生命的耐心、包容、理解、成全,其实也就是教育所应有的最基本的立场。
第四,生命化教育是人的心灵觉悟的教育,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心灵的觉悟,最重要的就是人生意义的觉悟。人从混沌未开、浑然未觉的状态里逐渐地看到人生的方向,看到人生的可能性,看到追寻的目标之所在。第二层是我们知道我们生活的价值在哪里,我们也仍然需要有这样的一种觉醒。另外一层更重要的就是在人生旅途上我们努力把自己真正地成就为一个独特的人——一个真正的教师,我们身为学生和老师,我们自我教育,自我提升,不断地去充实
自己——更少的私欲和羁绊,使自己的工作不断成为心灵之需和幸福的源泉。
也正因为如此,在生命化教育课题实验中,我们
重点不在于给教师作具体的教学指导,而主要是理念的传播,鼓励教师的实验与自我反思,用完整的生命观来看待课堂,看待每一个学生,不断在生命的相遇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与境界。第五,生命化教育是一种范本教育。
这里我还是引用黄克剑教授的表述,他提出:“生命化教育是以心灵之觉为它的韵致所在的,因此,它的主导途径便不在于逻辑思辨或道理上的条分缕析,而在于通过范本的直观达到心智的开悟。”范本教育强调直面生活,直面经典,“所谓直面生活,是用他自己最情愿的方式把亲历亲记的生活感受说出来。所谓直面经典,就是直接去读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读这些作品就是跟一个又一个范本照面,跟提供这些范本的一个又一个活生生的灵魂照面,照面是无言(道理上的那种言)的,却是神交的,神交的过程就是接受范本教育的过程。这种直面生活,直面经典的教育是受教育者的生命始终在场的教育,换句话说,是生命化的教育。”
三.生命教育和生命化教育的区别
冯建军教授认为:生命教育在教人珍爱生命,实现人生价值和意义方面,是有特定指向的。而生命化教育相对来讲,比较宽泛,它是在生命的视野中,对教育本质的一种重新理解和界定,这里的生命,是具体的、有鲜活个性的现实人。生命化的教育强调,教育必须以生命为出发点,教育过程中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的发展和要求,不断地为生命的成长创造条件,引领生命全面而和谐、自由而充分、创造而富有个性地发展。生命化的教育,是真正“人”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也是最体现人性关怀的教育。生命化教育,以生命为基点,关注生命,创造生命适宜成长的条件,使教育真正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地。“让生命在教育中诗意地栖居”,是生命化教育核心的表达,也是生命化教育的最高境界和追求。
生命化教育是“成全”生命的教育。
其实古代圣贤孔子就在《论语·学而》中记载:曾子曰:“五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就是对生命的反省,是生命教育的雏形。印度诗人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等等,国内外还有很多论述。关键是我们的课堂忽视了生命的存在,我们要经常反省自己的教育行为,培养自己积极的课堂情感,关注学生的生命,以及自己的生命,形成师生的生命对话,创造生命课堂的智慧,培养具有生命情感的学生,共同寻找生命幸福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