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卫想象力(补充阅读)
保卫想象力□刘克梅想到了一位美国妈妈“保卫想象力”的案例:1968年,美国内华达州一位叫伊迪丝的3岁小女孩告诉妈妈,她已经认识礼品盒上“OPEN”的第一个字母“O”,这位妈妈很吃惊,问她是怎么认识的。伊迪丝告诉妈妈是她的幼儿园老师薇拉小姐教的。母亲一纸诉状把薇拉小姐所在的劳拉三世幼儿园告上了法庭,理由是该幼儿园剥夺了伊迪丝的想象力。因为她的女儿在认识“O”之前,能把“O”说成太阳、足球、鸟蛋之类的圆形东西,然而自从劳拉三世幼儿园教她识读了26个字母,伊迪丝便失去了这种能力。她要求该幼儿园对这种后果负责,赔偿伊迪丝精神伤残费1000万美元。最后的结果出人意料:伊迪丝的母亲胜诉了。很显然,西方教育将想象力的发展放到了神圣不容侵犯的重要位置。如果将知识比作一种交通工具,它就是汽车,让工作效率提高很多,而想象力就是宇宙飞船、登月火箭,可以带来开拓性甚至颠覆性的进步。有了想象力的存在,我们就可以在自由王国自由翱翔,飞得更灿烂。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所以,西方孩子在幼儿园毕业的时候,都能得到“最有想象力”的证书。无论社会文化、教育文化和教育观念,都将想象力当做了宝贵的教育资源,当做值得放大、值得尊重的能力和魅力象征。所以,法院才对看似荒诞的事情进行了“想象力至上”的判决。这种事情如果发生在我们身上,法官和法院肯定会认为家长“有神经病”,人们认为家长是“胡搅蛮缠”。因为无论在学校、家庭还是社会,教育目标更多在强化知识养成,“会回答问题”,特别是高考需要模式化答案的今天,孩子们的思维发展不得不圈定着一个既定范围,进行奋斗拼搏。因为这种四平八稳的答案更容易得到高分。老师喜欢听话的孩子,反感“唱对台戏”的孩子。孩子想象和梦想的嫩芽一点一点被我们的“统一化”和“标准化”给“吃”掉了。孩子的整体想象力发展才呈现一种可怕的迟钝和落伍。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应对教育评价制度进行改革,重视知识,更要强调“知识活用”,让知识借助想象力,得到超凡能力的升华,得到举一反三的类比。让冒尖者、怪诞者也能得到社会认同和赞赏,为想象力插上腾飞的翅膀。标准答案:磨掉孩子想像力的锉刀。★某小学一年级的课堂上,黑板上写着一个“云”字。一个小男孩被老师叫了起来:“这是什么字?”小男孩清脆地答道:“是‘云’字。”老师的脸沉了下来:“他说错了,谁来纠正?”一个小女孩站了起来,背书般地大声说:“云云云,这个字我认识,横、横、撇、折、点,这个字念‘云’。”老师笑了:“对了,老师不是教过吗?每个小朋友都要这样说,才算对。”★在一次小学语文考试试卷上有这样一道题:“进”的反义词是什么?至少有一半的人写出的答案会被判为错的。因为标准答案是“退”,答“出”的只能算错。★请你用给出的字及词组,组成一个通顺的句子。这些字及词组有:“萝卜、小白兔、青菜、爱吃、和。”如果你把它组成“小白兔爱吃青菜和萝卜”,你会被判为错的。因为标准的答案是“小白兔爱吃萝卜和青菜。”实在难以想像,如此机械地组句子,会把学生的思维禁锢成什么样子?标准答案如同一把坚硬的锉刀,毫不留情地磨掉孩子们的想像力。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小学老师对记者说:“其实我们也是一肚子的苦水,毕竟分数是检验我们教学质量的标准,在这个大前提下,我也曾经尝试过保护孩子的想像力,可是结果却不很理想,因为阅卷的时候标准答案只有一个,谁也无法改变它。”记者可以理解这位老师的苦衷。我们这些成年人,谁不曾有过充满想像力的童年呢?最后不都是被一次次的考试给束缚住了手脚?定性思维:孩子想像力的杀手★社会上许多有识之士开始着手保护孩子的想像力了,哈尔滨市少儿活动中心就曾经创办了一个想像绘画班,然而最后的结果,却叫主办者哭笑不得。在想像绘画班开办了一段时间后,主办方为家长们开了一个绘画成果展,然而没想到的是,看着孩子们把马画成蓝色、绿色,家长们生气了,这是咋教的?这不是误人子弟吗?尽管校方再三解释这是要给孩子一个想像的创作空间,可班上80%的家长还是让孩子退了学。★另一个孩子在睡觉时对着晒过的松软的被子说:“我闻到了阳光的味道呢。”可是妈妈回答“快睡觉吧!明天还要上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