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乎?观众乎?
——新课程背景下的师生角色
课程改革,关键在课堂。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观念过分强调:学生在社会环境中作为知识和经验的接受者存在,教师必须以知识和经验作为教学的起点,才能使学生学有所得。因此,相当多的教师往往把自己比作演员,而把学生比作观众。那么,改革课堂教学,是不是就是让学生当演员,教师当观众呢?
用演员与观众的比喻本身有很大的局限性。演员的表演带有很多的艺术性,向观众传达的是一种经过艺术处理的、作了夸张和修饰的东西;教学则是本色的、实实在在的东西,向学生传授的是货真价实的东西。演员的演是演员的全部内容,他(她)就是为了演而演,演得是否精彩、好看,这是衡量一个演员水平的标准;而教学虽有演的成分,但更是一种诱导,它的目的绝不在于演。演员完全按剧本来说话、动作,而课堂上的“演员”则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倘若不懂就只能说不懂,至于谁演主角,谁演配角,事先谁也不知道。如果一定要用演员或观众这种比喻的话,那么我认为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角色是不断变化的,谁都可以是演员,谁都可以是也应该是观众。当你提出问题或发表自己的见解时,你是演员;当你听别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时,你又是观众。
当然,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既可以当演员和观众,还须扮演导演的角色。但这种导演又不完全等同于戏剧或影视的导演,因为课堂教学过程的推进不像戏剧或影视,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戏剧或影视是由剧本中的剧情所规定的,课堂教学则取决于学情。学情是随时变化发展的,教师必须随机应变,因势利导。一堂课下来,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成功或意料之外的失误。常听到一些教师埋怨学生不配合,其实配合总是双方的事,既有学生对教师的配合,又有教师对学生的配合。课堂上出问题,既有学生不适应教师教法的问题,又有教师不适应学生需要的问题。
这两种情况都反映了课堂上角色之间的矛盾。在教师过于严厉或过于苛刻的情况下,往往有这样一种情况:为了逃避呵斥和责怪,许多学生不愿意充当演员,他们甘心情愿做一个默默无闻的观众。而作为教师,则往往不能察觉到自己的问题,反而感叹道:“这些学生怎么教也教不会,就是金口难开!”于是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