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留学怎样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最近,一篇报道海外留学生染上“孤独症”的文章成了热点,这不禁让我们疑惑。因为在常人看来,能去国外读书该是件多么光鲜亮丽的事,孩子的留学生活也应当是五彩斑斓、充满乐趣的,怎么就会与“孤独症”扯上联系呢?那到底什么是“孤独症”呢?一个在日中国留学生曾经描述过这类同学--他们喜欢窝在家里,每天的生活基本限于“上课、打工、回家”这个路线,学校里组织的活动,无论是中国留学生学友会的,还是日本同学社团的,基本都看不到他们的身影。
虽说现在国内生活水平提高了,许多家庭可以负担起孩子在外留学的费用,但如果说自家的孩子以这种状态读书,真的还不如呆在国内,拿这钱做点别的更有意义的事情。尽管这样说,但我相信曾几何时,他们也都是一群怀揣梦想的孩子,带着对留学生活的美好向往,踏上飞往异国他乡的航班,开始他们曾在脑海中描绘了无数次的留学生活。
说实话,能够只身出国留学是需要勇气的。因为当你所处在的环境都是新鲜、未曾接触的,生活中的大事小事都得自己亲力亲为时,肯定会对曾经熟悉的环境眷念无比,生出一种孤单的心绪。但这种孤单并不属于“孤独症”,孤单与寂寞是留学途中必须要经历的一个过程。但如果能及时摆正心态,始终铭记最初的梦想,慢慢尝试着走出去,努力融入到当地的生活中去,这样才能将留学生活过得充实,过得精彩。相信只要能克服心里的那堵墙,孤独只是暂时的,在前方等待你的仍是精彩纷呈的多元化生活。
而患上“孤独症”的原因多多,最主要的还是归结于语言不过关,与人沟通的能力不强,导致自己始终是一个外国人,无法融入到当地社会的局面。这样就更加加剧了孤单感,循环往复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久而久之,也就养成了离群索居的习惯。但如果一直以这种消极的态度对待留学、对待成长、对待自我,这也无怪乎,那么多即便是抛洒重金打造留学身份的海龟们回国就成“海带”,依旧我行我素地做着啃老一族。
上面已经提到孤单和寂寞是留学必经的一个阶段。当时只有15岁的张硕为了圆“锁柜情”只身赴美留学,同样经历了两年绝对孤独的时光。那时的她害怕别人嘲笑她那可怜的英语,只得呆在图书馆拼命恶补英语,两年过去张硕意识到只有主动改变自己,才能改变这样的生活状态。于是她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开始与同学接触和交往。现在的她是年级的学生会主席,去非洲做过义工,到CNN国际部去实习,俨然是校园里的“风云
人物”。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她更加清楚地知道自己要追求的是什么,并且也知道该如何一步步地去实现这个梦想。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想要成为优秀的人在哪里都是要拼命的,这个不分地域。”的确,想要优秀就得拼命!92年出生的北京女孩耿然也在用自己的'精彩书写着人生履历。留学之初,因为文化的隔阂感受不到归属感。她选择先用自己的身心去慢慢熟悉这座陌生的城市,在不断的探索中自己的适应能力在提高,对这座城市这种生活的热情逐渐燃烧起来。选择留学本就是一条富有挑战的道路,但如果脱离未知的恐惧后,即使摆在眼前的仍然是层层困难,也觉得这些只不过是人生中必要的挑战罢了。耿然开始现实地看待自己儿时的梦想,继续学医的路上必定有着其他种种艰辛,但只要有着破釜沉舟的信心和对梦想的执着,自己今后的人生才会更加绚烂,因为人生全凭去自己描绘。
正如力克·胡哲所说 “人生最可悲的并非失去四肢,而是没有生存希望及目标!人们经常埋怨什么也做不来,但如果我们只记挂着想拥有或欠缺的东西,而不去珍惜所拥有的,那根本改变不了问题!真正改变命运的,并不是我们的机遇,而是我们的态度。”
人生之所以是五彩纷呈的,就是因为对梦想有所期待、有所追求。然而梦想的蓓蕾是需要细心呵护的,对它冠以希望和追求的热情,梦想之花才能展露最美的容颜。相信那些过得如鱼得水、游刃有余的留学生都是有梦想,并且用行动去一步步实践梦想的人。至于选择什么样的人生自己说了算,只要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不忘留学时的初衷,始终朝着梦想的尽头去进发,才能自由挥写出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瑰丽人生。
揭留学生在美国的几大难事
难事之一:买第一辆二手车难
买二手车是来美国后第一次大的“投资”,往往要花掉大部分甚至全部积蓄。二手车的背景不明而质量又无法保证,加上留学生对车的知识有限,使买车就像是在,需要咬牙跺脚横下心才能解决。买车时要请同学开车带着去看,既想多看几辆车,又怕太麻烦人家,心里又多了一种压力。车买到家后,提心吊胆,生怕被卖车人骗了,几个星期后,发现车并无大问题,全家人皆大欢喜,自我感觉也比较良好。如果几个星期后,车出了问题,只有听着老婆的关于打工挣钱的教导,心里恨着卖车老外不照顾中国人民的感情,灰头土脸地操着不通的英语找人修车。告别了几张宝贵的绿色钞票之后,看着宝贝车转起来了,心想这回可别再出毛病啊!
半件难事:找对象难
这个事对女同胞不适用,因此只算半件难事。但我们劝女同胞也要仔细读读,对将来的男同胞的强大的柔情或不柔情的攻势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留学生中男多女少,未婚的女生就更少,而这些少数的女同胞又受到各个方面的瞩目,有大陆来的有志青年,台湾来的风流小生,东南亚来的龙的远房传人,美国的金发碧眼,加上非洲,中东,拉美人士,各路英雄,跃跃欲试。当然也有的教授利用工作关系来搅混水的。但是,大陆的留学生们本着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精神,发挥天时,地利之便。利用接飞机,找房子,联欢会,购物,选课,做作业等时机,殷勤照顾,献计献策,无微不至。女同胞初到异国他乡,无依无靠,见这些留学生老大哥如此热情亲切,多才能干,难免会动了一颗芳心。只是选择太多,美女往往也会看走了眼。难怪经常有男同胞竞争失败后,忿忿然:她怎么能找某某呢?
一份最新报告称,澳大利亚的学校体系落后于东亚,上海的学生有时甚至领先澳洲学生3年。
由格拉顿研究所(Grattan Institute)将在周五发布的报告显示,虽然在2000至2008年之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国家大幅增加了学校基金,但是它们在学习表现方面依然落后于东亚体系。
格拉顿研究所学校教育项目负责人Ben Jensen周五在声明中称:“在上海,一名普通15岁学生的数学水平超出澳洲、美国和欧洲的同龄人两至三年。这有着深远的影响。随着经济力量从西方转向东方,教育方面的高表现也一样。”
这份报告基于一系列测试,列出了最高表现学校体系的前四名,分别是香港、韩国、新加坡和上海。
此外,费尔法克斯(Fairfax)报道称,报告还发现澳洲的学生要落后香港、新加坡和韩国学生两年。不过,在科学、数学和阅读方面,澳洲学生依然领先于美国、英国和欧洲国家的学生。
报告发现,提高学生表现三大要素中的其中一个是要改善对教师的支持和培训。Jensen说:“这四大体系之所以能够名列前茅不是由孔子学说、机械学习、应试教育或者虎妈等文化因素决定。”相反,他认为这其中值得效仿的是对于高效学习的不懈实际关注、教师教育强势文化的创造、协同、指导、反馈和持续的专业发展。
Jensen告诉《澳大利亚人报》:“我们将钱用在了错误的地方。我们从亚洲学到的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方法是改善教学。改革教学关乎行为和文化转变,这意味着要改变老师的做法,日复一日地进行,落实到每一间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