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讲学案
《游褒禅山记》讲学案(教师用)执笔:刘玉平 审核:高二语文备课组 适用年级:高二 授课类型:新课
使用时间:第7周
一、目标导学,明确要求
1.掌握课文相关文言常识;
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3.理解课文主旨,借鉴古人智慧。
二、课前预习,发现问题
1.介绍游记。
(师生共同回忆。)
“记”是一种文体,游记的共同点是抓住景物特点,表现山水之美,借以表达作者思想情感。有人曾将游记比作“纸上山水”。
2.介绍王安石。
(师生共同回忆。)字节甫,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问:那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有《临川先生文集》。封荆国公,世称“荆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
3.相关背景。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三十四岁时(1054年)从舒州判通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此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从中表达了他对自己实行变法的反思、总结。
三、预习思考
1、学生默读课文,正音正字,疏通字词、句型,借助注释,初知文意。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huā)山。唐浮图(和尚)慧褒始舍(shè,名词动用,筑舍定居)于其址(句型?“于其址”作状语修饰限定动词“舍”,“在……”),而卒(死)葬之;以(因为)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zhng,坟墓)也(句型?判断句)。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山之南)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文字)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者,盖(大概)音谬也。
【翻译】:
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其(花山洞)下平旷,有泉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yo,幽深)然(……样子),入之甚寒,问其(它的)深(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深度),则其(那些)好游者不能穷(形容词动用,穷尽,走到尽头)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那里
)进愈难,而其见(动词活用为名词,见到的景象)愈奇。有怠而欲出者(……的人),曰:“不出,火且(将)尽。”遂(于是,就)与之俱(一起)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十分之一),然(但)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那么)其至(动词活用为名词,到达的人)又加少矣。方是(这)时,余之力尚足以(凭借)入,火尚足以明(形容词动用,照明)也(句型?省略句,“以”后省略“之”)。既(已经)其出,则或(有人)咎(责怪)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自己)随之而不得极(形容词动用,尽情享受)夫游之乐也。【翻译】: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 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句型?状语后置倒装句,“于天地……”作状语修饰限定动词“观”,“对天地……”),往往有得,以(因为)其(他们)求思之深,而(而且)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平地地方,近的地方),则游者众;险以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的地方,远的地方),则至(动词活用为名词,到达的人)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景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到达)焉(那里),故非有志(志气)者(……的人)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àng,帮助)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那里),于人为可讥,而在已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谁)能讥之乎(难道……吗)?此余之所得也(句型?判断句)。
【翻译】:
于是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余于仆碑,又以(因)悲夫古书之不存(句型?省略句,“以”后省略“之”),后世之谬(形容词扇动用法,使……错误)其传而莫(没有人)能名(名词动用,说明白)者,何可胜道也哉(哪里……呢)!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就是……的缘故)。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f,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无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翻译】:
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王安石记。
2、在初知文意的基础上,试概括没自然段大意
第1段,从篇首至“盖音谬也”,记述褒禅山命名的由来;
第2段,从“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至“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记叙游览褒禅山后洞的情形;
第3段,从“于是余有叹焉”至“此余之所得也”,写未能深入华山后洞所产生的感想和体会;
第4段,从“余于仆碑”至“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写由于仆碑而引起的联想;
第5段,从“四人者”至篇末,记同游者姓名和写作时间。
四、圈定问题,有备而来(找出文中不懂翻译的字词或不理解的问题)
五、课堂互动,合作研讨:
(一)文言现象的落实:
1.一词多义。
(1)乃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副词,竟,竟然,居然)
良乃人,具告沛公(副词,于是)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副词,才)
(2)道
有碑仆道(名词,路、道路)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名词,主张)
何可胜道也哉(动词,说、讲)
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方法)
(3)盖
日初出大如车盖(名词,车盖)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连词,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
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动词,超过,胜过)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助词,有“大概”的意思)
(4)文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名词,文字)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名词,纹理)
属予作文以记之(名词,文章)
文过饰非(动词,掩饰)
(5)然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代词,如此,这样)
吴广以为然(形容词,对、正确)
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连词,表转折,但、但是)
(6)其
①用作代词,可以作第一、二、三人称代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