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同课异构活动的反思
三四五模式:可怕的三四五:三妄想:靠学习想工作;靠能力想升迁;靠爱情想成家。四怪 摘要:本文立足教学实际,围绕教研组开展的Project课型的同课异构活动,针对有效教学进行反思,深入探讨了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学生参与的全体性、教师的指导作用和课堂教学环节的回归等方面的问题。关键词:有效教学;情境创设;学生;参与;教师;指导
为期一周的同课异构活动,使笔者受益匪浅。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展示了个人风采,体现出了较高的综合素质。他们能够较好地把握教材,充分挖掘教材意图,创造性地利用教材,能够熟练使用各种媒体设备,独立制作多媒体课件,且运用灵活、恰当,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同课异构诠释着一种全新的理念,使笔者对Project板块有了新的认识,同样也带给笔者更多的思考。
新教材中的Project位于每个单元的最后,它基于听说、阅读、语法以及Task中分类能力训练之上,是从语言输入逐步过渡到综合能力输出的部分。Project是一种开放性探究学习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小组协作,完成他们自己选定的课题。Project有A、B两个部分,A部分是阅读材料,为B部分提供范例,或者引发课题内容。B部分是Project本身,设计有四个步骤:
Planning: 在教师指导下确定课题,组内分工
Preparing: 查找资料、收集信息、调查、讨论
Producing: 拿出初稿,对其进行加工、完善
Presenting: 展示各个小组的成果
从课型的结构设置上,我们不难发现,Project这个环节的设计,本意就是让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在活动中运用所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开发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体现“做中学”的教学思想。
反思一:关注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镜头一:导入
M2 unit 2 Project Making a travel leaflet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们模仿sample—Shangri-la a tour full of suspension,编写一个travel leaflet。A教师在媒体的帮助下,使用的是一段关于Shangri-la的视频,画面唯美,没有英文字幕,材料难度中等。对于授课班级的半数以上学生来说,全文理解尚可,但是细节不能全部抓住。再加上教师在布置任务之前,没有呈现相应的问题,让学生有的放矢地去听,造成回答问题时出现冷场,课堂气氛陷入紧张状态,以致影响后来学生在“Presenting”阶段的表现;B教师精心设计的导入是从介绍这位教师所在的家乡开始的,图片选取很漂亮,非常引人入胜,师生都很陶醉。而后呈现的是Shangri-la的风光,开始进入主题。这样的设计似乎是为了避开大家一窝蜂使用Shangri-la导入的`求新之举,但实际效果是学生们都以为本堂课的主题是要学习名胜古迹,这样的导入离如何制作travel leaflet还很远,导入的时间花去7~8分钟,显得拖沓而不实用。
镜头二:选题的确定
一个Travel leaflet的制作需要确定的内容大致为:该地方的地理位置以及这个地点的亮点信息等,信息的呈现要求达到吸引游客前往参观旅游的目的。关于什么是Travel leaflet,Task中已经有所呈现。学生在通过对阅读部分的学习之后,明确了自己需要哪些材料信息。C教师在分配任务的时候,给出的题目有包括“介绍东港镇的黄土塘”之类的话题。这个题目的设置创意是非常好的,但是学生所具备的信息量不够,导致学生无法在45分钟内完成既定的任务。D教师选择的题目是介绍怀仁“新校园”,学生立刻倍感亲切,且有话可说,参与度高。最后呈现的范文中信息丰富,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得到了相应发展和提高。
思考:最优化教学是教学活动的理想目标,良好的情境创设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但教学过程往往会受到教师、学生、媒体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创设情境毕竟是进行教学的一种手段,教师应该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坚持以生为本,所创设的情境要有一定的真实性和现实意义,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兴趣,更要注重所创设的教学情境要紧扣教学知识和教学技能。教学情境中的语言操练不仅仅要包含学生所熟悉的或可以理解的话题,更要包含对学生具有挑战性的、能引发学生表达兴趣的内容,从而使情境创设更好地为英语教学服务。使用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情境进行教学,无异于“哗众取宠”,既浪费了教学时间,也容易使学生分散注意力,不如不用。
反思二:关注学生参与的全体性
本次活动执教教师所授课的班级都是陌生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的备课和课堂活动的组织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许多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小组分工是随意指定的,教师不熟悉小组学生的整体水平和小组成员的能力。我们发现,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唱主角的往往是“尖子生”,他们一般都是在教师布置完任务后就
能很快理清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操作的过程中,为了节约时间,往往也是这些学生一手包办,从写作到画图到最后的呈现。这样,那些中等生,尤其是后进生就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在此背景下,他们也就习惯于做“旁观者”、“陪衬”,习惯于享受现成的劳动果实。思考:国际有效教学标准之一为:师生共同参与创造性活动,以促进学习。其中,教师在设计小组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环节中的要求为:(1)设计需要学生共同完成的教学任务;(2)妥善安排班级座次,以便学生可根据个别与小组的不同需要相互交流、协同工作;(3)小组分配多样化,如根据学生友谊、不同学习能力、语言、项目或兴趣,以提高生生互动。
小组合作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在小组合作中,学生之间平等、协作、交流、讨论,使每个学生获得发言的机会、表现的机会、成功的机会,并能使所有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和提高。小组学习,不应该只成为课堂教学的点缀,或者是作为公开课而求新、求异的手段。小组学习如果只是流于形式,而未能真正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那还不如走回传统的教学,让学生各自学习、探究。
反思三:关注教师的指导作用
镜头:E教师在课堂设计时,所有制作Travel leaflet的选材都是自己课前全部准备好的,学生在课堂上从中抽取一个话题进行小组准备。由于话题的素材比较难,学生没有相应的知识储备,再加上教师在发布指令的时候阐述不够清楚,很多小组的学生甚至不知道应该做什么、如何做。在教师发布了小组合作开始的指令之后,教室虽然热闹了起来,但是仔细观察,发现部分学生面面相觑、无从下手。而E教师没有关注到这一点,在巡视的时候,显然也没有给予学生相应的帮助和指导,这时的教学活动事实上已经成为在脱离教师的掌控和指导下的无效活动,学生们此时也成了一盘散沙。在最后的Presenting 环节,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只是象征性地指定看起来表达能力相对好的学生。所给的评价也是千篇一律的“Good”,“Excellent”,根本没有指出学生存在的例如材料制作或语言表达等的相关问题。试问“学生的能力如何得到改进和提高?”
思考:在新课改的洗礼下,英语课堂教学的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传授式教学课型大为减少,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时间增多,自主性大大增强,这是可喜的。但与此同时,又有另一个问题很令人忧虑,那就是在大谈“学生主体”的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被不恰当地弱化了。一堂课下来,教师的引导被刻意地减少,无指导性操练与活动却充斥了课堂教学,在不经意间又增加了学生负担,再次造成课堂教学的“高投入,低产出”。
在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课堂上大力倡导“以生为本”的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教师的主导者地位也是不可撼动的。这里所指教师的主导不是回归到“一言堂”或是“满堂灌”的错误课堂模式上去,而是充分发挥教师引导启迪的作用,这体现在教师的“教”应着重引导学生“学”的主动性和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同时教师也要牢牢地把握住课堂,组织“有效教学”,使课堂“形散而神不散”。
反思四:关注课堂教学的回归性
在着重关注学生能力输出的“Project”课型上,似乎谈到“双基训练”就会被视作“穿新鞋,走老路”。新课程背景下,好像提到教学理念的回归便是落后与陈旧,甚至会被认为落入“应试教育”的俗套,与新课改背道而驰。在本次活动中,从大多数教师的课堂设计和学生的课堂发挥来看,是精彩纷呈的,也是十分成功的。但是在所有的课堂教学结束后,我们几乎找不到有哪个环节的设计能使学生掌握阅读或者是创作Travel leaflet所需要的英语词汇或者常用表达法。甚至在有的课堂上,学生还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Travel leaflet”,更不用说在制作中,学生应该呈现哪些信息,怎样呈现,在呈现时和普通的介绍性文章在表达上存在哪些区别等等。这些东西显然都被忽视了。似乎只要学生参与活动了,敢于表达了,我们的教学任务就完成了。
思考:新课程的实施培养了学生动口和动手的能力,但是作为最基本的知识积累却存在被忽视的危险。在平时的教学中,甚至有教师也认为让学生“背、默、记”就是愚蠢的倒退行为。诚然,一味的死记硬背是绝对不可取的,我们应该在条件的许可下,为学生尽可能创设语言学习和操练的环境。但是,我们也应该深切地认识到,作为“外语”的学习,我们的学生在离开英语课堂以后,绝大多数是不具备操练和运用语言的环境的,这可以算作是掌握语言的最大障碍。再加上语言中的有关要素如“词汇”之类学习和积累是必须要经过记忆和反复的过程的。英语的学习犹如滚雪球,失去了强大的语言知识储备,学好英语就是一纸空谈。因此,对于新课程我们要有理性的认识,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实施,不能生搬硬套,某些环节要有所“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