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阳:福尔“阳”斯成功记

时间:2016-07-04 05:24:33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报道的第一天,实习老师就带我去了一个信用卡诈骗的庭审现场,像做贼一样钻进法庭,落座在久聚自成一派的“记者席”间,然后告诉我听听有什么有趣的东西写一写就行,然后就鬼魅般的消失了。留下满脸迷茫的我,什么东西叫有趣?什么结构?写多少字?我连犯人是谁都不知道,而且刚拿出笔和本要记录,法警就狠狠的瞪了我一眼,然后我看到门上那几个赫然的大字“未经允许,禁止摄像、录音、书面记录”。当时真想给老师打个电话说我不干了,这是一起团伙作案,光是犯人的名字就十几个,我怎么记啊?

  满头雾水,庭审后只能怯怯的问当时在场的其他记者老师们,在他们的指引下,我花费了整整一个下午理清了头绪,憋出了1000多字,结果老师直接选用了其他报社记者的成果,然后冷冰冰教导我:你写的还好啦,就是和我们的写作习惯还不接轨。这些网站和各大报社的报纸有关相同案件的报道,你以后没事的时候多看看,学习别人是怎么描写庭审的,他们是怎么抓住读者的,按照套路来,ok?从未有过的失落感,挫败感,写作课成绩优异的我,如何落至如今这般田地?

  正所谓相形见绌,看了专业的文章,才发现我的导语很没有力度,抓不住重点,只会写记叙文;主干部分更是槽糕,人家的文章主干十分清晰,即便是犯人很多,作案过程很复杂,也有条不紊,而我的叙述中,过程一片凌乱,人物经常是突然就跳出来,像鬼片的拍摄现场,让人看了云里雾里,仔细观察,我发现他们的文章大多数都会有几个小标题,让过程按部就班,让情节可蹊跷可顺理成章,当新闻稿件可以像小说一样,谁会不驻足流连?而结尾处更是出乎我的意料,几乎所有的庭审案件报道结尾都是一句话:目前,案件还在进一步审理中。再看看我的结尾,基本上是一片呼吁声,充满了主观色彩和愤青情绪。

  虽然,写作上掌握了一些初步的技巧,但庭审现场不许记录让我苦恼,我就坐到后面悄悄记,保持最大限度的低调,默默的打开手机的录音开关,案件过程要从犯人交代中渐渐理清,重要的作案时间、被捕时间等数字类的东西一定不能记错,至于犯人的名字,可以音译和化名,听不清无所谓。我时刻谨记老师的警告:如果犯人家属或原告家属起了冲突,快跑!

  中院的庭审前检查很严格,如何能进得去就是一门功夫了,每次去我都以学生的身份进去旁听,并且每次都和那个办理旁听证的阿姨聊天,正所谓套近乎,虽然在校期间常对此很不屑,但是有用。以至于我俩熟了以后,她又一次竟然问我:你在哪个报社实习啊?我当时一愣,然后痛快的答道:“《新快报》,跟黄琼老师。”“噢,小狐狸啊(老师在业界的绰号),进去吧!”我多么感激涕零啊!最有用的是那些丢了身份证的日子,没有身份证就没有旁听证,没有旁听证就没有现场感,没有现场感就没有好稿子啊,怎么办呢?多亏了我之前的基础奠定,使得我顺利过关。

  庭审现场很严肃,有些小案件会在小法庭审理,那就意味着我要和亲属们近距离接触,换位思考,谁喜欢有记者在场啊!因此,我便不时变换各种身份以换取可用信息。长期以来逐渐形成了我的听审法则:不问不答、答也白答全说假话,不赶不走、走也不走呆门后,不哭不笑不高调,谨小慎微防干掉!意思是,只要当庭从法官到旁听人员,没人问我是干嘛的,我就不主动说,即便有人问,就说是旁听的敷衍过去就好,实在追问就说是法律系实习生,总之不要暴露个人真实信息,当旁听证不符合条件时,面对法警可以想想小对策,灵活处之,不幸的时候就不得不走,但这时一定不要轻易放弃,我总是会在门口偷偷的听,反正法庭楼道里多得是椅子。

  有时庭审过程中罪犯会喊冤痛哭、有时交代过程会不乏有趣情节,作为记者,我不可以表现出任何主观情绪,因为我只是旁观者,虽然我同情那些一失足成千古恨的犯人,憎恶那些一怒之下害人全家的亡命之徒,但我只负责如实叙述。还有一个低调的原因就是自保,犯人的性情通常都有些暴戾,过激的举动会让他们做出一些出格的举动,比如现场发飙,即便带着手铐也难保安全,况且也存在着事后报复的可能,因而无论如何不能惹怒他们。

  为了打探到庭审中不清楚的和更有价值的信息,必然要采访当事人家属或当庭审判长。多采访几次就会发现,法院工作人员,从审判长到通讯员都明白记者的这套程序,一般不会为难记者,有问必答,除非是案件涉及到高官或内部利益才会避而不谈。难的是当事人家属的采访,庭审中他们的情绪通常会很激动,而我又不属于原告或被

告任何一方,怎么看我都是敌对方。我常采用的方法就是朦胧提问,即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家属有时会猝不及防就说出答案,有时遇到反应快的,他会反问我是谁,这时我就说自己是实习律师,正在熟悉相关案件,他也会配合。

  有时遇到难缠的,会不停的追问律师该知道的一些事,比如一次杀人案件,庭审前就称自己是实习律师了,庭后我采访到场的唯一家属,结果他是从事法律援助的,不停的跟我探讨相关方面的问题,我把从法律专业的同学那里学到的知识全都聊光了,他还在那里滔滔不绝,我只好无奈的应和,说我对法律援助还不是很了解,勉强蒙混过关。紧张的走出法院才发现,想要采访的问题竟一个都没问,彻底被耍了。从此我明白记者永远要比你的采访对象聪明和应变快,而我这方面还欠缺很多。

  有时在法院庭审时常会遇到其他报社的实习生,因为是新手,还不是很习惯听法庭。记得有一次我在下面偷偷的记录,一抬头看到审判长凌厉的眼光,然后他就严肃的说:法庭不许记录,把你的记录本交上来。当时很慌张,矛盾丛生,交上去我回去怎么写稿子啊?心乱之时看到那个实习生也在记录,并且眼神中表露的恐惧一览无余,我霎时淡定了,低调的收起本和笔,镇定自若地望着审判长,几秒钟后,那个实习生一脸无奈的把她自己的记录交上去了。所以说,记者要了解周围环境,包括人的心理状态。

  时间久了,自己慢慢积累了很多经验,我这个小福尔“阳”斯终于初见成功,慢慢上道,在此分享我的些许经验,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迪!

王朝阳:福尔“阳”斯成功记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