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中国留德学生毕业元年。原因是2000年前后,中国留学生大量涌向德国,注册的中国学生在高峰时达3万人左右。据分析,一个留学生在正常情况下,除去为准备德语考试所花的1年时间,再通过5年努力(如果不因打工耽误时间)可获得德国硕士文凭。因此06/07可能是中国留学生大军从德国高校集中毕业的时段。
【您现在阅读的文章来自“中国人才指南网”,请记住我们的永久域名: 】
数年寒窗,终于修得正果,是打点行装回国发展,还是在德国寻梦做一个欧洲公民?法兰克福和上海,一个是欧洲金融中心,一个是中国的经济首都,也分别是欧洲与亚洲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本文采访了两位已经毕业,如今分别在法兰克福、上海工作的中国留德学生,他们的经历只是个案,但其经验与感悟,或许对部分毕业留学生的去留选择有所借鉴。欧览在线将陆续推出系列采访。
好风须借力,送我上青云——题记
闯荡欧罗巴,曾经是多少中国学子梦寐以求的渴望。德国美丽的田园风光,免费和严谨的学习系统,良好的社会秩序与福利制度等对中国学生具有相当吸引力。只是这种种优势是建立在强大的经济实力基础上。昔日创造“经济奇迹”的德意志,如今已成“一个冬天的童话”。
调查表明,身在海外的留学生中,近九成有回国意愿,理由是国内经济前景看好,机会多。而德国目前的就业市场充斥着500万失业大军,新执政的CDU没有给心怀欧洲梦想的中国学子带来多大惊喜。据悉,毕业生当中,极少学生能够在德国自主创业,文科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理工科只有少数专业如机械制造,计算机等专业相对来说好找工作。不过,我们身边总是不乏幸运者。
机遇垂青有准备的头脑
史小杰来自中国北方某著名海滨城市,但有着典型南方人的长相和身材,一位朋友开玩笑说他是北人南相,注定运好。史小杰承认自己挺幸运。5年左右拿到德国硕士学位,留学期间认识了善解人意的妻子,并在德国找到了较为满意的工作。他目前供职于德国一家拥有150名员工的中型物流公司,是公司惟一的中国员工。
据调查,中国留学生在德国找到满意工作的似乎不多。不少毕业生已经在近期先后回国,而有的毕业生还在德国寻找机会,成为“海泡”一族。根据德国移民法规定,非欧盟籍毕业生被允许有一年时间在德国寻找工作岗位,如果没有找到合适雇主,一年后不能获得签证延签机会。
“留驻德国纯属偶然”,史小杰对欧览记者说:“当初发出了200多封求职信,但都杳无音讯。”史小杰本来都已经打算回国发展了。当时这家公司的老板想要找一个有德国大学背景的中国人来开拓中国市场,就参加了在中国的一次交流会,恰好史小杰的父亲也与会,就做了个有心人,留下了公司的地址电话。在离开德国之前的一个星期,史小杰按父亲提供的电话号码给该公司人力资源部打了个电话,结果对方愿意接受面谈。这是惟一的一个机会,史小杰说:“面试很成功。”
机会对一个人来说确实很重要,但机遇往往只垂青有准备的头脑。惟一的机会被他抓住了。小杰并不认为自己天资多么高,而是勤奋加巧劲。他讲起当初留学期间为了考试,连续半个月每天只睡3个小时,走路都像要飞起来似的。他的硕士论文也拿到较好的分数,基本条件不错——经济学和英美文学方面的硕士,英语和德语都很流利。
像海鸥一样两地飞
“海鸥”,是国人对频繁往来于国内和海外从事商务活动留学人员的别称。小杰现在就像海鸥一样在德国和中国之间飞来飞去。北京,青岛,上海,长沙,广州,香港都转了一个遍,虽然没有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记录,但每次和妻子父母团聚的时间都很短,最短一次才2天。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其实小杰开始工作时并不顺利,公司没有一个人懂中国业务,一切从零开始,有时进展不顺,难免被老板骂,当然是对事不对人。“这个经历很难得”,小杰说,工作都是逼出来的,德国人的严谨与直率作风早就领教过,只是现在体会更深。公司对他还是相当重视,专门对他进行系统培训,让他熟悉各个业务部门,老板到中国出差也带上他。“这是在德国企业里少有的机会”,小杰说,感觉自己成长很快,所以很珍惜。
小杰通过勤奋获得提前两个月结束试用期的嘉奖。虽然目前只是一名普通员工,但已成为老板的得力助手,两次随同老板去中国出差,第三次就被放单飞,目前已经独立运作很多事情,和德国海关,进出入检疫部门等直接联系。由于有语言优势,他工作起来得心应手。依靠父亲的人脉关系,现在小杰已能直接联系到中海运,海丰等国字号物流业巨头的高层。他很骄傲地说,时间不长,但已经建立了较好的市场网络。
像德国学生一样,史小杰目前最关心的是德国就业市场的变化。他说有更好的机会,也不排除跳槽的可能,但不是现在,要等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后再做打算。史小杰颇自信地说,最重要的是看重未来的发展潜力,将来公司肯定要在中国开设办事处,这个职位不出意外应是自己的,到那时就不用飞来飞去了。
做个欧洲公民,感觉不坏
德国公司员工的待遇一向是欧洲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