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利弊

时间:2013-06-07 01:19:3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p2p利弊

P2P的字面意思是Peer-to-Peer lending,即点对点信贷,或称个人对个人信贷。P2P就本质而言其实是金融脱媒“,原先个人的借款都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一般都是银行,个人将存款汇集到银行,然后银行作为媒介统一放款,P2P则改变了这种方式,通过P2P的平台,出借人可以自行将钱出借给在平台上的其他人,而平台则通过制定各种交易制度来确保放款人更好的将钱借给借款人,同时还会提供一系列服务性质的工作,帮助更好的进行借款管理。服务比较典型的行为包括三种,纯法律手续的服务,确保借款行为的法律有效性;风险特征信息提供的服务,确保借款安全性的有效判断;以及借款人违约以后的追偿服务,确保在违约发生后降低损失。所有的制度和服务其实都是围绕着如何更好的搭建平台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交易作为基础性特征的。

这种平台特征性质,使得P2P的地位就相对独立,例如市场管理方,只提供各种有利于交易双方交易的服务,但是却不能参与交易行为,更不可能成为借款方式里的一个主体,借款的最终决定权,应该在出资人自己手里。出资人自己根据平台所设定的一系列交易制度作为基础,自足的判断出资行为,同时也要自己来承担出资后的责任损失。P2P平台利用的是优秀的交易制度和交易服务来吸引出资人进入到这个平台。国内P2P大概起步于06、07年,发展到现在也鱼龙混杂,大大小小网站几百家,也引发过很多问题,在一些交易制度设计上存在缺陷的平台很容易陷入危机,也发生过几起恶劣的事件。2011年9月,贝尔创投事件(涉案金额300万),2012年6月的淘金贷事件(涉案金额100万),相信未来还有进一步洗牌的空间。

P2P信贷平台运营的风险点

理论上,真正定义为平台的P2P,无非是三个风险点,第一是经营不善,导致收入不能覆盖成本,平台无法存续,因为P2P作为平台收取的是两块收入,一块是根据达成交易的收入的一定比例,另外一块是会员费。P2P的支出是经营平台所需要的一系列费用,如果平台的交易不活跃,收入不能覆盖收益也很正常,但是这种风险是经营者自身的风险,理论上不会波及到交易主体。

第二则是交易机制设计不合理所导致的出资人信用判断出现失误,导致坏账出现,从而受到损失,交易机制的设计是P2P的核心点,一个良好的交易制度的设计,是可以避免很多风险点出现的,例如通过对借款人的各项真实性审核的机制,借贷周期的时间限定,交易风险赔偿制度的设计,甚至是利息制度的设计,还有集中撮合制度,等等各项制度的创新设计,在国外甚至有人际关系信用制度的量化设计,都进行应用到平台上来,从而进行大幅度拉低交易坏账的出现,但是任何交易机制都会存在缺陷,只能在长期实践中,不断发展和优化,这个其实是出资人自身该承担的风险,而平台也要不断的去优化这种设计,成就平台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点其实是道德层面的问题,平台是否会存在利用交易机制设计的漏洞,人为的进行骗贷活动,由于交易数据、信用审核的权限都放在平台手里,出资人却不能有效审核这些信息,也无从判断真假,那么处于的地位就非常的不利地位,很容易就让P2P走入歧途。诈骗等一系列恶性事件就很容易产生。尤其在一些集中撮合交易方式的平台上,就更容易产生这种情况。随着经济形式恶化,很多不具备公信力的P2P,应该在这方面会不断的发酵,应该还是会有恶劣的事情出现。

几种典型的中国式P2P运作模式

由于P2P作为创新事物,为了让更多人的尝试这种模式,让出资人对平台有信心,同时也对出资行为有信心,放心在平台上交易,国内P2P信贷平台不得不把自身信誉加入,虽然与国外引入之初的P2P已经有所偏差,但是这是现有国情下一种不得已的营销模式,毕竟国人的思维模式更接受这种有担保行为的出资。而根据担保模式和投融资对接方式的不同,国内几种典型的P2P模式大致如下列四种。

纯信用模式——拍拍贷

拍拍贷是国内极少数没有引入担保,而直接采用国外P2P模式,即无担保无抵押的纯信用式,被称为最纯粹的P2P。平台只是扮演撮合成交的信息中介作用,不承担担保责任,平台能提供的只有风险审查和信用管理服务,风险由借款人自行承担。不得不说这种模式的初衷是非常好的,也符合金融脱媒的趋势,未来也将成为P2P发展的方向。只是在当前国内信用制度和投资人专业素质现状下,难免会遭遇市场尴尬。

其实这种纯信用模式能在美国大行其道完全可以理解。美国是个信用市场高度发达的国家,违约是常态,投资人对个体违约能接受也是常态。所以各类征信措施非常明确,风险定价体系也日趋完善。但是中国是个什么市场?中国是个没有风险定价的市场,无论是散户投资还是机构投资人,都是追求无风险的稳定收益,最终导致市场无违约,一个没违约的市场,最终是不需要风险定价能力的,无论买什么东西,到最后都不允许违约。所以拍拍贷这种模式中国面临了极大的挑战,至少短时间内,不得不承认就中国目前的现状而言,市场的征信机制极不完善,投资人的风险承担意识也没有培养起来。市场还没有发展到那么成熟的阶段,这种缺乏风险保障的模式难免会遭受市场质疑和冷遇。

机构担保模式——陆金所

作为最典型的机构担保模式代表,陆金所可谓是衔玉而生,背靠着强大的中国平安集团,引入同为平安集团旗下的关联担保方——平安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作为第三方担保,这是机构担保模式的典型特征。由第三方担保公司作为风险代偿方,但是融资方和投资者的开发和对接则有平台自身来操作。陆金所能发展到今天的规模,最大的亮点就在于其所依靠的关联担保方融资担保,以及两者背后拥有雄厚资金实力的中国平安集团的隐形担保。但是陆金所的问题恰恰也出在这,离开了这个平安融资担保,平台所有的交易链都无法形成,陆金所的核心其实变成了一个担保行为。

平台上投融双方的交易行为其实不再是个人对个人的信用问题,而是出资人对平台,平台在对借款人这么两个环节构成,首先需要出资人对平台认可,同时平台要对借款人进行认可,这个过程中平台又变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媒介而非单纯的信息中介,直接融资又变回了间接融资,只是银行被替换成了平台机构。这种模式下,因为,平台需要对借款人行为进行担保的话,就必然使得平台对借款人进行严格的风险认定,这种风险认定不是信息审核,而且是一种将自身信用加入的评价机制,一旦评价机制出现问题,受损的并不是出资人而是平台自身。风险审核的加入,使得这种模式更多成为一个类担保公司或者类信托公司的概念。

从陆金所的实质来看,就是平安融资担保的担保业务网络化。即使在说是一对一的,也掩盖不了陆金所是平安集团利用自身信誉募集资金用于自身放贷的业务实质,平安很聪明,利用所谓的P2P绕开了金融监管,彻底成了金融资产表外化的一个方式。这个盈利模式更简单,只要平安担保所收取的担保费用以及陆金所收取的服务费用高于他所放贷的项目的坏账率,就产生盈利,反之亏损。这里需要注意的就是平安融资担保的边际在那里?平安可以担保十个亿,二十个亿,是不是可以担保一百个亿两百个亿呢?

引入小贷公司模式——有利网

有利网采取的也是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其最大的特点是引入小贷公司,平台所有的融资项目全部来源于小贷公司的推荐和筛选,再由平台发布信息向出借人募资。同时由小贷公司来提供担保(后期也扩展到担保机构)。也就是将所有的业务来源及风险,完全由合作的`小贷公司来承担。这个模式咋听起来好像很完美,资金出借人可以得到小贷公司和平台双重的资金保障。但是在目前的国情和发展环境下,显得过于理想化和一厢情愿。这种模式下,风险完全甩给了合作的小贷机构或担保机构,平台只承担营销的职能,确切说是找投资人,项目来源自然有小贷机构挑选好了发上来。

这么做最大的风险在于,对于整个信贷行业而言,缺的是优质债权,而不是投资资金。认清了双方的甲乙关系,就很好

理解在有利网与这些小贷公司的合作中,除了规模极小的小贷公司以外,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小贷公司占据主动地位。而且随着项目来源和风险代偿义务转嫁同时转嫁出去的还有对业务风险审查的权利。换句话说,平台上小贷公司的行为完全基于其自身的道德准则。失去主动权的平台根本无法保证小贷公司提供项目的质量和借款人信息的真实性。一旦小贷公司提供的项目并不靠谱时,极易导致平台逾期率提高,且平台收益下降。

还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p2p网贷在目前仍然还算新兴行业,其实很多小贷公司和担保公司也面临转型和发展壮大的需要,其实小贷公司本就有完整的商业运作模式,只是被监管层人为的束缚住了手脚。所以不排除各家担保机构和小贷公司纷纷自己组建网贷平台,绕过监管自己来经营的情况,那个时候,一个完全无法掌控项目资源与合作机构的平台如何生存下去将成为残酷的现实问题。小贷公司近两年一直在做这样的尝试,就象第三方支付公司一样,基本上每个电商平台全都采取了自建的方式,不论市场份额能做到多大。

债权转让模式——宜信

相对于有利网的轻资产运营模式,宜信采取的债权转让模式,无疑在产品的控制力上要深入得多,所有环节平台都会有严格把控。这种债权转让的操作特性也使得平台无法独立于交易之外,成为了一个中介资金的枢纽平台。举个例子,一个人以个人借款的方式先借给借款人一百万,(我国是不允许非金融机构发放贷款,但是却保护个人发放贷款,因此只能以个人形式进行贷款发放),于是就获得了一笔一百万一年期的债权。如果这个想要把这个一百万的债权整体转让出去,难度其实是很大的。于是宜信将这笔债权,进行了两个层面的拆分,金额拆分和期限拆分。一旦一笔一百万的债权经过金额拆分和期限拆分后的销售难度就大幅度降低。大量在社会上闲置的零散的资金,就以极大的热情进入到宜信的这种模式里来。一边是不断的债权进来,一边就是不断的进行拆分,进行配对。

这样的一个制度设计,使得这个游戏变成,只要不断有人投资

p2p利弊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