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刀螳螂

时间:2017-08-09 01:18:2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大刀螳螂

大刀螳螂

大刀螳螂(大刀螳螂)

大刀螳螂,重要的捕食性昆虫之一,成虫若虫都可捕食,在自然界可以捕食多种农林果树害虫。国内分布在北京、河北、辽宁、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河南、四川、陕西等地。国外一般分布在日本、越南、美国。

目录 形态特征 生物学特性 形态特征

形态

雌虫:体长86-100毫米。前胸背板长31-33毫米,侧角宽8-9毫米。侧缘水平部分窄小,前半部中纵沟两侧排列有许多微小颗粒,侧缘齿列紧密,

后半部中隆线两侧颗粒少,侧缘齿列稀疏。前胸背板后半部明显超过前足基节长度,前翅膜质,前缘区较宽。绿色革质。后翅有不规则横脉,基部有黑色大斑纹,其余部分斑纹为暗褐或黑褐色,末端稍长于前翅。 雄虫:生殖器板中等大小,向后渐细,呈三角形,末端有1对细小尾须。 卵鞘:大型,呈圆柱形,长31.60±3.52毫米,宽21.30±2.14毫米,高22.90±1.96毫米,孵化区宽5.70±0.79毫米,前端宽18.60±2.35毫米,后端宽20.60±2.34毫米。暗沙土色,柔软,表面粗糙,孵化区平坦。卵鞘外层厚,空室多,卵室排列呈圆形,少数卵室与背腹面垂直。卵黄色,5.10×1.10毫米。 若虫:若虫共有8个龄期,各龄期头部的宽度依次是:1.70±0.06,2.10±0.04,2.40±0.07,2.90±0.08,3.40±0.11,4±0.14,5.10±0.19和6.10±0.39毫米。

特征

螳螂目昆虫通称螳螂,大刀螂、拒斧等,是比较古老的'昆虫,其形态结构与四千万年前的化石螳螂几乎相似。螳螂常具拟态和保护色,有绿叶状、枯叶状、花状或竹节状等等。螳螂是淅变态昆虫。卵块称为螵蛸,产于桑树者称桑螵蛸,可以入药。螳螂为肉食性,凶猛好斗,取食范围广泛,且食量大,在农、林区捕食不少害虫,是多种害虫的天敌。

生物学特性

历期与年生活史:在北京以卵鞘越冬,翌年5月下旬至6月中旬为孵化期。若虫有8个龄期:一龄期16.70±1.58天,二龄11士1.34天,三龄9.20±1.64天,四龄8.40±0.53天,五龄10±1天,六龄13±1.10天,七龄18.50±2.17天,八龄20.70±2.33天。羽化后10天左右进行交配,交配后20天左右产卵,一生可产2个卵鞘,每个卵鞘含卵230粒左右。一年完成1代。 捕食:在棉田已知捕食棉铃虫、棉小造桥虫、玉米螟等鳞翅目成虫和幼虫。

大刀螳螂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