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与大学生素质要求
职业与大学生素质要求
不同类型的职业对从业者有不同的要求,大学毕业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求职择业中显得愈来愈重要,大学生只有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成为复合型人才,走上社会后才能适应不同类型的职业。
一、社会对大学生素质的基本要求
1、社会要求大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创造性素质和创新能力需要综合各种基本能力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因此,对大学生创造性素质的要求具体地反映在自学能力、观察能力、独立思维能力、科学研究能力、表达能力、鉴别审美能力、自我调控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10种基本能力方面。
2、社会要求大学生具有完善的现代知识结构。未来人才所需要的知识结构体现出这些基本特点:基础厚、专业精、横向知识广博、各类知识体现系统性和动态性。未来人才不需要僵化的、静止的、封闭的、教条的知识体系,而要建立流动的、开放的、发展的知识体系,必须具备实现知识流动和发展的能力和方法。求职者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不但要注意所选职业类型在整体上对求职者的知识结构的要求,同时还要了解所选职业岗位在社会组织中的位置及具体层次,以此来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增强就业后的适应性。
3、社会要求大学生具备深厚的人文精神。知识经济的时代,要求产生大批新型的知识分子和高素质的劳动者,他们应该具有宽阔的知识视野,博大的战略心胸,灵动的创造思维,深厚的文化底蕴、高尚的人格情操。
4、社会要求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当代人比较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是,自高不能得志,自卑不能自拔,缺乏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感,缺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承受挫折的能力等等,因此大学生要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抵御挫折的能力。
5、社会要求大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的灵魂,也是专业素质的基础,是用人单位挑选和考察毕业生的首要条件。社会要求大学生能正确处理自己和他人、个体和客体的关系;要求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奋斗拼博精神。大学生首先要学会做人。做人是做事的基础,学会做人的最重要基础是敬业精神,并且要学会关心,要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社会、关心人类。其次要与人共容,合作共处。与他人兼容、善于合作的人成功机会更大。再次要有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如勇敢、果断、坚持性、自制力、竞争性、冒险精神、挫折耐力等。
6、社会要求大学生具有浓厚的职业兴趣和高超的职业技能。一个人没有职业兴趣,就无法发挥其潜能,无法满足职业的要求。不掌握高超的职业技能,也无法胜任职业。
二、不同类型职业岗位的专业素质要求
1、管理型职业岗位的专业素质要求。管理有五个功能,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这五项功能能否艺术而完美地实现往往取决于管理者的素质,因此管理型职业岗位的专业素质要求是比较高的。有以下几个方面要求:要具备优良的品德;要具备宽博的学识;要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要具备一定的个人魄力。
2、科研、技术型职业岗位的专业素质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要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要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有良好的合作精神。
3、社会型职业岗位的专业素质要求。专业素质要求为:坚持人道主义;高度的事业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要有科学的态度;要有职业情感。
4、事务型职业岗位的专业素质要求。事务型职业岗位的专业素质有其特殊的要求:要对所从事的业务非常熟悉;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能按照行业的标准完成工作;要有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工作要讲求高效率。
5、商业服务型职业岗位的专业素质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熟悉职业的业务;语言表达清楚流利;注意仪表;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6、生产操作型职业岗位的专业素质要求。要掌握一定的科技知识,能运用先进的设备进行生产操作;要遵守劳动纪律、工作规程;工作要吃苦耐劳、细致。
7、自主创造型职业岗位的专业素质要求。这类职业有其特殊的专业素质要求:要有创新精神和一定的创造能力;要有自主意识、独立意识和坚强的意志;对所从事职业的业务要非常精通;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大学生择业的心理调适
(一)大学生择业心态分析
心态即心理活动状态。心态具有一定程度的倾向性和稳定性,并可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或事过境迁,或主观的调节而发生改变。心态对人的行为、活动有很大的影响。大学生在择业期间所产生的心理活动状态(即择业心态),是影响其正确择业和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学生的择业心态十分复杂,对此应当进行认真地分析并加以积极地引导。
保持良好择业心态的重要性。择业是大学生人生的一次重要选择,也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的一次检验。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除了有利于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之外,对择业活动的各个环节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有利于大学生择业目标的合理确定。求职择业是大学生完成学业,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需要。求职择业中的首要问题是目标的确定。择业目标确定得是否合理,对于目标的实现起着基础性作用。目标确定得合理,有助于择业成功。良好的心态可以促使大学生在择业中客观到分析自我、认识自我,客观地分析现实和社会的需求,从而使自己的理想与现实、抱负与职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择业的坐标中找到自己确切的位置,不致于过于自卑而降低目标或期望值过高而脱离实际。良好的心态还有助于大学生及时协调个人志愿与社会需要的关系,理智地调整自己的目标,使自己的主观愿望尽可能地与客观实际相吻合,作出恰倒好处的选择。
2.有利于大学生择业的正确实施。择业是选择与被选择的过程。也是大学生施展才华、敲开职业大门以及用人单位评判、筛选大学生的过程。良好的心态,有助于大学生在择业目标实施,如自荐、面试中保持健康良好的情绪,乐观向上,积极进取,面对现实,敢于竞争,不怕挫折,勇于创新,无论成功与否,都能及时进行情绪的自我调整,合理支配自己的感情和行动,对外界刺激作出能为社会认可的反应。特别是在不成功时,更能有效地克制自己,控制自己的心境,尽快摆脱消极情绪的影响,避免情绪大起大落,以便总结经验,另辟蹊径。良好的心态,可以使大学生以健全的意志使自己的行动既有自觉性,又有果断性,从而避免盲目草率和优柔寡断,并以顽强的意志克服各种困难和挫折,以便择业目标的正确实施。
3.有利于大学生择业目标的顺利实现。择业目标的实现,既是对大学生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的考察,也是对大学生情感、意志、性格、品质的检验。目标的实现,没有全方位的努力是难以达到的。良好的心态,有利于大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挖掘自己的潜力,综合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经过顽强的努力实现自己的择业目标。
4.有利于大学生顺利完成由学校走向社会的转变。转变即个人生活过程中的不连续性。就业就是大学生人生中的一次重大转折。这一转变,将会引起学生心理上明显的感受。良好的择业心态,可以保证学生主动自觉地完成这一转变,有准备地应付转变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种种事件,防止过度的紧张反应和其他心理异。
5.有利于大学生就业后的职业适应。大学生就业后的职业活动,并非原来学习活动的简单迁移。职业适应,需要有一个过程。有关调查材料表明,这个适应过程的时间有长有短。其中的快或慢、顺利或曲折,固然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是否具有良好的择业心态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综上所述,良好的心态对于大学生择业前后的各个环节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面临重大抉择、心理矛盾突出、情绪起伏较大的情况下,其作用更为明显。
(二)大学生择业心理分析
面对择业,大学生的心理是复杂而多变的。积极方面主要包括:一是为能尽快实现自己的抱负而高兴。大学生毕业时都为自己即将走向社会,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与本领奉献给人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感到由衷的高兴。二是为能赶上就业制度的改革而庆幸。就业制度的改革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更大的自由度,提供了挑战和竞争的基础条件。许多大学生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但是,在择业过程中大学生又常常表现出种种矛盾的心理,对此应当进行认真分析。
1、大学生择业中常见的矛盾心理。大学生择业中的矛盾心理,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有远大的理想,但往往不能正视现实。人的一生,总是在不断地追求美好的未来。大学生在择业中这种追求和憧憬更为强烈,更为丰富,更为远大。经过充实而丰富的大学生活,大学生知识的羽翼已渐丰满。面对汹涌的市场经济大潮,他们豪情满怀,准备搏击一番。然而,由于他们涉世尚浅,接触社会较少,理想往往脱离客观与主观现实条件。如许多大学生都想成为企业家或大经理、大老板、“大款”,走商业巨子之跻,但是,在择业中他们并未考察自己的知识、能力、性格、爱好、气质等是否适合从商;或者未真正考虑所选择单位是否有利于自己的发展,出现了理想的自我膨胀和现实的自我萎缩之间的矛盾。
(2)注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在择业中,很多大学生都自愿根据自己的专业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愿碌碌无为。然而,同时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不愿到艰苦的地方去,不愿到边远地区去,不愿深入基层。这些大学生想走捷径,幻想成才的道路畅通无阻;想涉足层次高、工作条件好的单位;想一举成名,一蹴而就。他们虽然也关注国家民族的前途,但却过分强调自我价值。
(3)有较强的自我观念,但缺乏把握自我的能力。大学阶段,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日趋完善,对自我的存在及意义有了较明确的认识。在择业中,他们已经意识到自己已作为一个人才将被社会使用,将为社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同时,他们也要求社会能够承认“自我意识中的我”,并以此为标准进行择业。另一方
面,由于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最终定型,再加上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他们往往不能客观地分析和评价自我。多数大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偏高,时常产生自我欣赏、自我陶醉的心态,择业时容易期望值过高,缺乏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少数学生自我评价过低,时常产生自卑自贱、自艾自怨的心态,择业时容易期望值过低缺乏主动争取和利用机遇的心理准备。也有的学生常常处于上述两种情况的波动之中,择业时往往目标与行为不稳定,缺乏理智、冷静的心理准备。由于自我认识能力发展不足,继而在调动自我功能、实现自我驾驭方面显得不足。
(4)渴望竞争,但缺乏竞争的勇气。就业制度的改革,为大学生择业提供了公开、平等的竞争环境。大多数学生对此渴望已久,他们已经认识到,在商品意识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世界经济面向“大市场”的情况下,一个人如果没有强烈的竞争意识,人生不通过竞争,就不可能成就事业。但许多大学生在社会为其提供的竞争机会面前顾虑重重、唯唯诺诺。有的怕竞争失败丢了面子,有的怕竞争伤了和气,有的认为不正之风干扰太大,竞争肯定会失败。尤其是一些学生在择业中遇到困难时,不善于调整目标、调整自己,而是压力重重,缺乏竞争的勇气。
2.矛盾心理产生的原因。为什么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会产生较强烈的心理矛盾呢?主要原因是:
(1)求职择业本身是各种矛盾的汇集。是处在各种矛盾之中的艰难选择, 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会遇到各种矛盾,如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专业与爱好的矛盾,专业与地域的矛盾,地域与家庭的矛盾,讲究实惠与精神需求的矛盾等。这些矛盾,他们从来没遇到过,这就使得大学生常常处在一种心理不平衡和难以自拔的境地。
(2)大学生自身正处于人生中心理矛盾突出的时期。青年正处于发展过程中,心理发展是不稳定、不平衡的,往往会产生种种矛盾,这些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一方面满怀激情,追求理想,对自己进行美妙设计;另一方面,社会地位尚未独立,知识经验的积累还不足,不善于客观地认识和面对现实,使理想束之高阁,与现实严重脱离。
开放与闭锁的矛盾。一方面敞开心扉,广交朋友,广泛交流,容社会于我心,置自我于社会;另一方面又表现出闭锁性,保守自己的秘密,自我思索,以自我为中心。
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一方面以为自己已经成人,强烈希望摆脱家庭与学校的束缚,走上社会,成为“独立”的人;另一方面,自身尚未完全成熟,稚气未脱,涉世未深,在许多方面仍需家庭、学校、社会的帮助。情感与理智的矛盾。由于身心发育未完全成熟,思想尚不够稳定,自控能力较差,喜怒哀乐等多种情绪的进发较为强烈,易与理智发生冲突。青年情绪的两极性、易感性、易变性决定了大学生情感与理智之间矛盾的必然性。
(3)生理与心理发展的不同步性。处于求职择业中的大学生,一部分生理与心理是同步发展的,有独立的意识和独特的个性。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心理还不成熟,生理与心理的发展有明显的不同步。加之具体生活体验不同,形成的个性心理特征也有较大差异,在求职择业中就表现出心理特征的复杂性、矛盾性。
对于大学生就业心理中的上述矛盾,我们应当予以正确的认识,决不可笼统地将其一概视为消极心态。应当看到:学生择业中的心理矛盾表明了学生心态中
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两个方面,其中的积极因素无疑是主导的、本质的方面。还应当看到:学生择业中的心理矛盾是发展中的心理现象,是学生心理发展趋向成熟的动力。只有当学生处在心理矛盾之中时,他们才会寻求积极的解决办法,寻找心理出路,这就为教育引导学生调整心态和合理择业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心理背景。
3.常见的心理障碍。心理障碍指一切心理不健康的现象或倾向,它是由心理压力和心理承受力相互作用,使人失去了应有的心理平衡的结果。心理障碍表现十分复杂,程度亦有轻重之分。大学生择业中出现的心理障碍多属适应过程中的轻度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有:
(1)自卑。自卑是一种弱化的个性,是缺乏自尊心、自信心的表现。一些大学生过低地估价了自己,总是自惭形秽,自己看不起自己。在求职择业中,他们往往缺乏自信心,缺乏勇气,不敢竞争。这种现象多见于自我意识发展不健全的大学生、部分女大学生以及性格内向或有生理缺陷的大学生。在屡遭挫折之后,一些大学生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胆小,畏缩,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
自卑是一种缺乏自信心的表现,是—种消极的失去心理平衡的心理状态,常和怯懦、依赖等心理交织在—起。它不仅使一些学生悲观失望、忧郁孤僻、不思进取,而且有碍于自身聪明才智的正常发挥。过度自卑,还会产生精神不振、心灵扭曲以及沮丧、失望、孤独、脆弱等心理现象。
(2)孤傲。与自卑相反,一部分学生对自己估价过高,自认为高人一等,非常傲气;或认为自己已学习了很多的知识,各方面条件也不错,不会没有好的归宿,哪个单位录用自己是其荣幸;或认为现实太落后,英雄无用武之地。在择业中,这些大学生好高鹜远,期望值过高,看不上这个单位,瞧不起那种职业,横挑鼻子竖挑眼,没有自己满意的。
孤傲心理是缺乏客观地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的表现。一旦有了这种心理,很容易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幻想代替现实,使自己的择业目标和现实产生很大的反差。倘若未能如愿,则情绪会一落千丈,从而产生孤独、失落、烦躁、抑郁等心理现象。
(3)焦虑。焦虑是由心理冲突或挫折而引起的,是一种复杂情绪的反应。主要表现为恐惧、不安、忧虑及某些生理反应。轻度的焦虑,人皆有之,是正常的。适度的焦虑,使人产生一种压力感,迫使人积极努力。过度的焦虑,则会干扰人的正常活动,易导致较严重的心理障碍或疾病。毕业前夕,绝大多数大学生心理活动表现为焦虑。使他们焦虑的问题主要是:自己的理想能否实现;能否找到一个适合自己专业特长、工作环境
优越的单位;用人单位能否选中自己;屡屡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怎么办;到单位后不能胜任工作怎么办等。尤其是一些性格内向,或成绩不佳的大学生以及女大学生,表现得更为焦虑。这种焦虑,使大学生毕业时精神上负担重重、紧张烦躁、心神不宁、萎糜不振;学习上得过且过、反应迟钝;生活中意志消沉、长吁短叹、食不甘味、卧不安席。有些学生在屡遭挫折之后,甚至产生了恐惧感,一提择业就心理紧张。大学生择业中焦虑心理的一种特殊表现就是急躁。在职业未最终确定以前,大学生毕业时普遍都有急躁心理。他们恨时间过得太慢,怨用人单位优柔寡断;他们希望在面试时就一锤定音,希望无须经过周折就能如愿以偿。急躁心理还反应在选择单位上,在对用人单位信息掌握较少或不完全了解用人单位的工作性质时,就匆匆签约。一旦发现未能如愿,后悔莫及。尤其是在规定的期限内未落实单位的一些学生,心理更为急躁。
急躁是一种不良心境,和冷静是对立的。急躁时,缺乏自我控制;过于急躁,会导致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大学生在择业中的这种急躁心理,常使他们忧心忡忡、烦躁不安、心理紧张,无所适从。
(三)大学生择业的心理调适
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困难、挫折和冲突。这些挫折和冲突常常会引起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既不利于择业,也不利于身体健康,甚至还会影响整个人生。心理调适的作用,就在于帮助大学生在遇到挫折和冲突时,能够客观地分析自我与现实,有效地排除心理障碍,从而使自己保持一种稳定而积极的心态,以便总结经验,克服困难,达到如愿择业的目的,不致情绪波动或灰心丧气、一蹶不振。因此,引导大学生积极有效地进行心理调节是十分必要的。
1、提高大学生自我调适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也是心理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人的心理活动总是处于由不平衡——平衡——新的不平衡——新的平衡的螺旋式发展过程,人的根本特点就在于能够通过自我调节与控制去认识自己的心境,寻求最佳途径实现自己的目标。
大学毕业生应当认识到,人生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历程,也是个人对环境不断适应的历程。在人生的某些阶段,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变,社会对个人会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以致使个人感到适应特别困难。此时,如果个人能够主动自觉地改变自己或改变环境,使个人与环境保持协调,就可以渡过难关顺利进入下一个新的人生阶段。相反,如果个人不能调适自己以符合环境的要求或不能克服环境的'某些限制,则等于无法通过难关,就会在发展的道路上出现滞留现象。滞留的时间越长,适应的困难越大,不仅影响自己的当前,还会影响自己的一生;不仅影响择业效果,而且危及身心健康。面临毕业,大学生们自然会考虑到社会给自己提供了哪些职业位置,有多少选择的机会与可能;同时也会想到如何认识自己,调整自己,使个人能作出最佳选择并尽快适应职业活动。前者属于社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个人很难左右国家的就业政策及用人单位的意愿;后者则是心理问题,属于个人可掌握的部分。认识环境、了解掌握自己、寻找一个心理出路,乃是最积极可行的途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通病是:在实现自己的目标的过程中,常常不去认真了解分析自己可掌握的那一部分因素,却企图主宰自己不可能驾驭的那一部分因素。不少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也容易犯此类通病。 总之,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大学生应当充分认识心理调适的作用,提高自我调适的自觉性,选好择业活动中的心理方位,立足于通过自身的努力使自己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以利于合理择业、顺利就业和健康成长。
2、学习运用心理调节的方法进行自我调适
自我心理调适,就是自己根据自身发展及环境的需要对自己的心理进行控制调节,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力,维护心理平衡,消除心理障碍。心理学家通过理论探讨和实践检验,创立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大学生在择业就业过程中,可根据自己的心态有选择地加以使用。以下简要介绍几种常见的方法。
(1)自我静思法。冷静与理智是表示一个人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自我静思法也叫自我反省法。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要冷静对待,控制心境,切莫冲动和急躁;摆脱干扰,仔细分析是自身原因,还是用人单位的原因?是自己努力不够,还是用人单位条件太苛刻?冷静思考,有利于稳定情绪,找出原因,有利于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2)自我转移法。有些时候,不良情绪是不易控制的。这时,可以采取迂回的办法,把自己的情感和精力转移到其它活动中去。如一门心思学习,参加有兴趣的活动,利用假日郊游,接受大自然的熏陶,等等。使自己没有时间和可能沉浸在不良情绪中,以求得心理平衡,保护自己。
(3)自我适度渲泄法。因挫折造成焦虑和紧张时消除不良情绪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渲泄”。切忌把不良心情埋藏于心底。忧虑隐藏得越久,受到的伤害就越大。较妥善的办法是向朋友、老师倾诉,一吐为快,求得安慰、疏导、同情;甚至也可以向亲友痛哭一场。虽然古语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但必要时男儿弹泪也无可厚非,不要强压心底。也可以去打球、爬山、参加运动量大的活动。但是,一定注意场合、身份、气氛,注意适度,宣泄应是无破坏性的和无伤害性的。
(4)自我慰藉法。自我慰藉法就是自我安慰法,实质是自我忍耐。择业中遇到困难和挫折,已尽了主观努力仍无法改变时,可说服自己适当让步,不必苛求,承认并接受现实,以求得解脱。
(5)松弛练习法。松弛练习法也叫放松训练,是一种通过练习学会在心理上和躯体上放松的方法。放松训练可帮助人们减轻或消除各种不良的身心反应,如焦虑、恐惧、紧张、心理冲突、入睡困难、血压增高、头痛等症状,且见效迅速。大学生择业中如遇类似心理反应,可在有关人员指导下尝试进行放松练习。
(6)理性情绪法。理性情绪法认为,人有理性与非理性两种信念,这些信念指的是认知方式会左右人的情绪。人的不良情绪的产生根源来自人的非理性观念,反之亦然。要消除人的不良情绪,就要设法将人的非理性观念转化为理性观念。例如有的学生择业中受了挫折便消沉苦闷或怨天尤人,其原因在于他原本认为“大学生就业应当是顺利的”,“我的择业应该很理想”,“我过去事事顺利,这次也不应例外”等等。正是这些观念作怪,才导致或加剧了他的不良情绪。如果将这些想法加以纠正,则不良情绪一定能得到克服。大学生在运用理性情绪法时,应首先分析自己有哪些消极情绪,从中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出相应的非理性观念,并对其进行挑战、质疑和论辩,同时对比两种观念状态下个人的内心感受,鼓励自己向理性观念方面转化,从而有助于排除不良情绪。
当然,自我调适的方法还有很多,如自我重塑法、环境调节法、广交朋友法、自我暗示法、幽默疗法等。这些都是应变的一些方法,但最主要的还是树立远大的理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平时就注意培养良好的品质,磨炼坚强的意志,开放各种感官接触社会,多方面体验生活,培养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在择业的重要关头,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的心理,不致于在困难面前退缩。
3、提供必要的社会关怀
对于大学生择业期间的心理障碍,除了学生本身的自我调适之外,社会各个方面也应给予热忱的关注和积极的引导。
首先,社会要努力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择业环境,尽可能地提供更多的择业机会,并尽快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人事制度,建立公正、平等的竞争机制。这是对大学生择业心理障碍进行社会调适的最有力的措施。
其次,学校要大力加强就业指导和心理咨询工作。一些学生产生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就业政策不了解,盲目择业,造成心理失衡。因此,学校要加强就业政策引导,广泛深入地宣传就业制度改革的方向、步骤和内容,以及当前就业政策、供求形势等,使学生熟悉这些政策和规定,以便学生能够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对号入座”,自觉地排除心理障碍。学校有关部门,尤
其是学生工作部门,要针对择业中学生思想波动大等状况,及时了解情况,掌握大量的第一手材料,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择业。针对择业中学生易产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状况,学校还要加强心理咨询,帮助学生面对现实,排除心理障碍,保持健康心理。
另外,家长和亲友要主动关心大学生择业期间的心理状况,积极配合学校,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缓解那些不必要的心理压力,促使他们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度过求职择业的阶段。
(四)大学毕业生应具备的择业心态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保证求职择业的顺利进行,不仅应当积极排除择业期间可能会出现的种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还应及早进行心理锻炼和思想教育,促使他们在校学习期间就努力形成正确、健康的择业心态。大学生应具备的择业心态主要包括正视现实、敢于竞争、不怕挫折、放眼未来等方面。
1、正视现实。正视现实是大学生择业必备的健康心态之一。正视现实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正视社会、正视自身。
(1)正视社会。人是社会之人,是现实之人,无论正视于否,都是客观存在的,积极的心态是正视社会,适应社会;消极的心态是脱离社会,逃避社会。
现实是客观的,既有有利于自己的一面,也有不利于自己的一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进,社会越来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社会将尽可能地为大学生求职择业提供较好的环境,这将为大学生施展自己的才能提供广阔的天地,有利于自身的发展与成才。我国目前生产力还比较落后,社会为大学生提供的工作岗位不可能使人人满意。供需形势也不平衡,边远地区、艰苦行业、基层和第一线急需人才。这些都是客观现实,大学生应该面对这些现实,一切从实际出发,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那种脱离社会、脱离现实,好高骛远、凭空臆想的作法都是不正确的;逃避社会,回避现实的想法更是不可取的。
(2)正视自身。常言道:知人为聪,知己为明;知人不易,知己更难。一个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人,又怎么能把主观愿望和客观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选择实际的目标呢?正视自身,首先要对自己有充分的认识,如思想表现、专业学习状况、各种能力、身心素质等。对自己有充分的认识,有助于将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结合起来。这里需要指出,对自身个性心理特征的充分的客观认识,在择业时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
例如,在气质方面。心理学家一般将气质分为四种类型,即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气质类型的不同,适宜从事的职业范围亦不同。在现实生活中,气质类型十分典型的大学生并不多见,多数是近似于某种气质类型,同时又具有其它气质类型的某些特征。虽然气质本身并无好坏之分,不决定一个人的品德和智力发展水平及将来的贡献,但对人所从事的工作性质和效率有一定影响。了解气质的特点,便可以对气质表现加以控制和调节,使气质向积极方向发挥,更重要的是能帮助大学生在择业时找到适合自己气质类型的工作。
再如,在性格方面。性格是表现在一个人对现实比较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上的心理特征。有人把性格分为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三种类型。有人把性格分为外倾型和内倾型两种类型。也有人分为六种类型:理论型、经济型、审美型、社会型、权力型、宗教型。前苏联的一个科研机构曾把大学生的性格划分为16种类型:(1)“未来理想专家”型,(2)“理想大学生”型,(3)“职业家”型,(4)“院士”型,(5)“纯理性主义”型(6)“勤奋”型,
(7)“平庸”型,(8)“懒汉”型,(9)“社会活动家”型,(10)“博学”型,(11)
“运动员”型,(12)“消费”型,(13)“假现代派”型,(14)“中心人物”型,
(15)“机灵鬼”型,(16)“极端消极”型。性格反映着生活,同时也影响着人的生活方式。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性格的特点,有利于择业。
又如,在兴趣方面。兴趣是指人对事物特殊的认识倾向。这种倾向带有稳定、主动、持久等特征。人的兴趣多种多样,根据内容可分为物质的兴趣、精神的兴趣、社会的兴趣等。就大学生来说,主要有专业兴趣、课外活动兴趣、社会兴趣、物质兴趣。兴趣常被看作是人们从事实践活动的强有力的动力之一。当人们对某些事物感兴趣时,这种兴趣就会促使人们加倍地从事这方面的实践活动,从而获得多于别人的真知灼见。大学生在择业中应适当考虑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以便在将来的工作中更加充实、丰富,更加富有乐趣。
又如,在能力方面。能力是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是和活动密切相关的。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发展能力,也才能表现一个人的能力。人的能力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是通过后天的社会实践而获得的。
大学生的能力除了一般能力(即智力)之外,还包括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科研能力、社交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创造能力等,在就业制度改革的今天,用人单位要求的,不仅仅是思想素质和学习水平,而且还有各种能力。
在个性心理特征方面。美国心理学家霍兰将人的个性分为六种,并将个性与职业相联系。这六种类型为:(1)现实型或实际型(R型),(2)研究型(I型),(3)艺术型(A型),(4)社会型(S型),(5)企业型(E型),(6)常规型(C型)。
霍兰指出:(1)个性适用原则。即个性和所从事的职业属同一类型。如个性属于R型的人适宜从事R型职业;个性属于s型的人适宜从事S型的职业。(2)个性相近原则。如现实型(R)与研究型(I)相近;现实型(R)与常规型(C)相近。选择与个性相近的类型职业,比较容易适应。(3)中性原则。如现实型(R)与艺术型
(A);现实型(R)与企业型(E)。人们选择中性关系的职业,经过艰苦努力,也较容易适应。(4)相斥原则。如现实型(R)与社会型(S);常规型(C)与艺术型(A),对角相斥。人们如果选择与个性类型相斥的职业,则很难适应。尽管这种理论是在国外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产生和形成的,但也可作为大学生择业的参考。
综上所述,大学生在择业时,正视自我,对自己的个性心理特征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有助于选择理想的、适合自己的职业。
2、敢于竞争。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了“双向选择”的机会,充分体现了竞争机制,使大学生能够根据国家赋予自己的权利,结合自己的专业、爱好、性格、特长、愿望等挑选工作岗位,可以通过适当的途径和方式展示自己、推荐自己,取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大学生应该珍惜这个机遇,敢于竞争,努力实现自己的抱负。
敢于竞争,首先要有竞争意识。大学生要适应就业制度的改革,就要有竞争意识。要充分认识到改革给社会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增强了国人的竞争意识。作为时代骄子的大学生,更应该有青年人的朝气和锐气,要敢想、敢说、敢干,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不能唯唯诺诺、胆小怕事、羞怯自抑。
敢于竞争,就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自己的专业、性格气质、爱好等,扬长避短,发挥特长。书云“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求短,智者难为谋;生才贵适用,慎勿多苛求。”只有这样,才可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敢于竞争,要靠真才实学,而不能靠纸上谈兵、夸夸其谈,更不能互相拆台或互相嫉妒。竞争应是在互相学习、互相勉励、共同进步中进行。
敢于竞争,就要准备经受挫折。求职择业的竞争,失败在所难免。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尤其是做好遭受挫折的思想准备,才会成为竞争中的强者。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生本来就是一场竞争。对竞争渴盼已久的大学生,应摒弃侥幸和幻想,面对机遇,正视现实,扬起理想的风帆,在竞争的激流中奋力拼搏,驶向成功的彼岸。
3、不怕挫折。挫折是指个人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干扰和障碍,致使动机不能实现时的情绪状态。
遇到挫折,要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是主观努力不够还是客观要求太高;是客观条件苛刻,还是主观条件不具备?认真分析,才能心中有数,更好地调节心理。
遇到挫折,要保持健康的心理。有人说,挫折是试金石。心理健康的人,勇于向挫折挑战,百折不挠;心理不健康的人,知难而退,甚至精神崩溃、行为失常。
大学生在择业时,应该保持健康稳定的心理,采取积极的态度。遇到挫折,不要消极退缩。当然,从根本上说,一个人战胜挫折的能力决不是一时的努力所能奏效的。它还有赖于大学生平日不断增强自身修养,学会科学地认识分析事物,特别是主动经受一些磨难,增加一些挫折经历。
4、放眼未来。尽管社会为大学生择业提供了“双向选择”的机会,多数大学生可以通过“双向选择”获得较满意的职业。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部分大学生的志愿仍难以实现:也许专业较为对口,但地域偏僻或工作在基层;也许地域优越但专业不对口,等等。对于这些问题,大学生应该有充分的估计,要从长计议,正视现实,适应现实,放眼未来。要看到不管怎样,职业是自己生活的新起点,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才能使自己生长、发展、充实、满足,从而实现人生的目的实现服务于社会的目的。
要认识到基层是锻炼人的最好地方。众所周知,我国的现状是大城市、大机关、科研单位、高校,人满为患,容易人浮于事;基层却是人才匮乏,有的还相当奇缺。基层为大学生施展才华提供了有利条件。大学生要想成才,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只有立足基层,才能大有作为。要看到边远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正在缩小,何况边远地区还采取了很多吸引人才和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措施。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大学生,应该怀着一腔热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奉献青春。
要看到我国人事制度正在进行较大改革。多年来,我国的人事制度适应计划经济的模式,管得较死,缺乏活力。现在,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事制度也正在适应这一要求,越来越开放,人才流动的机会将会越来越多。首次择业未成功或未能如愿,还可以有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更多的择业机会。那些如雨后春笋般的人才市场,将会为毕业生提供更为广阔的择业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