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的五官
鱼的眼睛
从鱼的眼睛和体长的比例来看,鱼眼比其他动物眼睛显得大。那么,鱼的眼睛构造又如何呢?我们可以拿照相机来说明。鱼眼的水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而眼内视网膜则相当于感光胶卷,物体光线通过水晶体成像于视网膜上而产生视觉。
有的鱼眼睛很小,甚至消失,也有的鱼眼大如望远镜。鱼眼的大小和它日常所接触的光线很有关系。生话于水的上层或中层的鱼,它们都有正常的眼睛,如鲤鱼、鲫鱼、黄鱼等鱼类,而生活在300-1500米深处的鱼类,因这里的光线极弱,一般眼睛都比较大。大眼鲷鱼就是一例。如果深度再增加,光线根本射不到,那么它的眼睛即使有的话,也用不上了。所以它的眼睛就变得很小,甚至全部退化。
人类眼睛的水晶体是扁圆形,可以看到远处的东西。而鱼眼的水晶体是圆球形,只能看见较近的东西,所以它们都是近视眼。就算鱼类有扁圆形的水晶体,也不能看到较长距离。因为人眼的水晶体有弹性,它的表面曲度是可以调节的。当我们看远处的东西时,水晶体就变得扁平些;看近处的东西时,水晶体就变得浑圆些。可是鱼类的水晶体却是固定的球形,其弧度不能调节。
在美洲淡水湖泊里有一种四眼鱼,顾名思义,好象它有四只眼睛,其实它也只有两个眼球,不过因为构造奇特,所以在外表上和功用上都已相当于四只眼睛了。每个水晶体的前面有一片横膜,把原来的一个瞳孔分成上下两个,上面的瞳孔适合于在空中看,下面的瞳孔适合于在水里看。平时,四眼鱼总是在水面上游动,两只眼睛一半露在水面,这样,它不但可以看到水面上的东西,还可以发现掠过水面的昆虫,然后捕捉充饥。
鱼类的眼睛是不是和人的眼睛一样能感觉到颜色,这是一个生物学家们长期争论的问题。下面先看一个有趣的试验。
如果先把比目鱼放在蓝色背景的水池中饲养6个星期,然后再把它移到另一个水池。而这个池子底部一半是蓝色,一半是绿色。,结果发现,这种鱼有88%的时间逗留在蓝色的半边上,相反,如果把比目鱼再放在绿色底色的水池里6个星期,,那么即使再放到另一个有蓝、绿底色的池子里,它也会有85%的时间在绿色那一边。这说明比目鱼能区别蓝色与绿色,而且能对新环境进行选择,同时受到过去习惯的影响。
有人对鲅鱼识色进行了训练。发现鲅鱼也有辨别颜色的能力。
鱼的耳朵
鱼有耳朵,很多人没有注意到。确切地说鱼有内耳,没有中耳、外耳,鱼的内耳在头骨里,只有打开头骨才能看到,鱼耳的功能和人类一样,一是收听声音,二是维持身体平衡。
英国鱼类学家克利特尔博士发现,每当投放饵料时,同时摇铃,铃声一响,果然不少红鳟鱼便云集而来,等待喂食。
鱼类耳朵的构造,要比高等脊推动物简单。它可分为两部分:鱼耳上面一部分叫作椭圆囊,椭圆囊有1个小孔和3个半圆形的管子相通,这3个半圆形的管子叫半规管,是感觉平衡器官,在每根半规管的一端有一个涨大部分,叫作壶腹,鱼耳下面的部分,叫作豆状囊,在它的后面有一个突出的部分,叫作耳壶。鱼类的这个耳壶并没有多大用途,不过在高等脊推动物身上便是听觉的主要部分。
一般来说,人耳的听觉范围是每秒16~20 000次振动的音波。而多数鱼耳所能感受到的声音,只能是每秒340~690次振动的音波。可是有些鱼类的听觉就比较灵敏,这是因为它们的嫖和内耳中间,生有一串小骨刺,靠着这些构造,它们便能听见高频率的音波,像白膘鱼和鳊鱼就能听到每秒2750次的振动。
所以说,虽然我们看不见鱼的耳朵,但它的作用却不小呢。
鱼的嗅觉、味觉和触觉
鱼类的嗅觉、味觉、触觉和其它的脊椎动物一样,都是由特殊的感觉细胞接受刺激而产生的。鱼儿的触觉细胞能接受水压或固体物的刺激,嗅觉细胞能发觉溶解或悬浮在水中浓度很低的物体,味觉细胞就必须碰到浓度很高的东西才有感觉。不过,这三种细胞却有相同的式样,就是每个感觉细胞的前端有一簇感觉纤毛,细胞的基部伸长,和神经系统相连。
其实各种鱼儿生活在水里,周身都能感到压力,只不过鱼不同的部分其触觉细胞聚集的多少也不同。如鲶鱼嘴的周围有很长的须,上面密布着无数个触觉细胞。一般来说,生活在黑暗地方的鱼类,它们都有比较发达的触觉。
鱼类的味觉细胞分布在舌上、嘴边和触须上。甚至有的鱼类连皮肤上都分布着味觉细胞。所以当食物碰到身体时,它也能分辨出其酸、甜、苦、辣的味道。例如幼小的八目鳗的皮肤就能感到盐、酸、碱和奎宁的刺激。
鱼类的嗅觉器官主要集中在鼻腔里。八目鳗的鼻腔最为奇特,只有一个,而且生在头的背部,两眼的中间。一般的鱼类都有一对鼻腔位于头的前方。在这里要提出的是,鱼类的鼻腔和人的鼻腔不一样,它不和口腔相通。鱼类每一个鼻腔有两个孔,中间有一薄膜分开,成为前后两个鼻孔。前面的孔叫入水孔,后面的孔叫出水孔。当鱼游动时,??类就能嗅到水中有气味的物质了。
鱼类的嗅觉和味觉的发达程度,恰巧和视觉成反比。一般来说,鱼儿白天觅食利用视觉,而夜晚觅食则靠嗅觉了。大鲨鱼在海底游动,它的头总左右摇摆不停,虽然有些食物能逃得过它的眼睛,却逃不过它的`鼻子。还有一种银鲛鱼,可以一点不费力气地找到隐藏在海藻中的蟹,破了壳的蟹更容易被银鲛鱼发现,这是因为蟹的肉汁扩散到水里的缘故。这说明有些鱼类完全靠嗅觉来寻找食物。
鱼儿的嗅觉器官除了用来辨别食物外,它还可
以用来侦察敌情,鉴别水质及追求异性。鱼类有没有痛觉,这是人们争论的一个问题。有一种格陵兰鲨鱼,它在吃鲸鱼的尸体时,试验者猛击鲨鱼的头部,但它还不离去,并一个劲地撕咬着鲸鱼。由此看来,鱼在感觉疼痛这方面不太敏感,这是由于鱼类的脑部结构比较原始。其实鱼类也具有结构复杂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所以有时可以看出,它们也有痛觉的表现。
鱼的牙齿
鱼类是有牙齿的,不同的鱼,牙齿也不同。有一种海洋里的凶猛鱼类叫斑条好,身体细长,游泳速度极快,它的牙齿不但尖,而且在其尖部长有小钩,要是咬上任何动物,其伤口都不易愈合。况且斑条好的牙还有毒性。鲨鱼的牙齿其大小和形状差异很大,有细长而呈锥状,也有扁平而呈三角形的。护士鲨的牙齿就是另外一个形状,它的牙齿为铺石状,这些牙齿可以全部使用,把食物磨碎是很适用的。而虎鲨的牙齿就更怪了,它居然在同一颌上出现不同形状的牙齿,这在鱼类中还是少见的。上颌的牙齿尖而呈圆锥形,下颌的牙齿又呈铺石状,它可以碾碎或压破硬壳动物。生活在大洋中的“跳高能手”鲼鱼的牙齿长得也很怪,在它的大口内,中间长着几颗六角形的牙齿,两边的牙齿均为扁平铺石状,而且无论什么形状的牙齿都排列3行,所以无论是鱼类或是甲壳动物它全能吃。
狗鱼的牙齿,更令人不寒而栗。满满的一嘴锋利的牙齿,形状不一。在前颌骨上的牙齿很小,当它捕捉食物的时候,用口腔顶端那细而密的牙齿来慢慢细嚼品味。而在它的下颌两侧的牙齿长得大而直,由韧带附着在骨头上的。这些牙齿都可以向食道方向倾斜,并可以倒卧用来加强食物的吞咽。又由于这种牙齿不能向外倒卧,所以猎物一旦被吞是难以逃脱的。
鲑鱼的牙齿又尖又长,如同众多的锥子摆放在一起,有人形容它的牙齿是一台活的切肉机,能把鱼切成许多块。不少动物都怕它的牙齿,所以鲑鱼所到之处,水面上狼藉不堪。
真鲷以贝壳类为主要食物,所以,在它嘴里长着两种形状的牙齿。前端牙齿如锥状,可用来切断食物;其两侧牙齿为臼状齿,用来压碎食物。
我们在鱼市上经常看到的鲤鱼、青鱼、草鱼,它们的口中确实没有牙齿,可是它们却具备了咽喉齿。鲤科鱼类的咽喉齿特别发达,它们的功能是把食物切断或压碎。咽喉齿的形状也不一样,有的牙齿扁而薄,有的呈指形,有的尖端锐利,有的带钩,也有的表面带锯齿,还有的和哺乳类的臼齿相似,这些不同形状的牙齿与鱼类的食性有很大关系。
鱼的呼吸器官——从鱼鳔到肺
海洋上层和中层的硬骨鱼类,大多数都有鳔。鱼鳔的体积约占身体的5%左右。其形状大致可分为卵圆形、圆锥形、心脏形、马蹄形,在鱼鳔里面含有氧、氨和二氧化碳。这几种气体混合的比例和空气不同,鱼鳔内含有较多的氧气。所以,在缺氧的环境中,鱼鳔可以作为辅助呼吸器官,为鱼提供氧气。在鱼鳔上还有专门分泌气体的组织,叫气腺。而气腺的功能像气泵,能把血液中的气体抽到鱼鳔里来。鱼鳔还有吸收气体的功能,当鱼鳔的气体过多时,便运送一部分进入血液。
在很大一部分鱼类中,鱼鳔已成为水压平衡器官或控制沉浮器官。它通过充气和放气来调节鱼体的比重。这样,鱼在游动时只需要最小的肌肉活动,便能在水中保持不沉不浮的稳定状态。
水的压力随着水的深度而增加,压力增大,水的浮力也相应增大。当鱼要想下降到深水层时,由于水的压力增大了,这时鱼体要排出一部分气体,鱼体增加了比重,鱼就下沉。如果鱼要上升到较高的水层时,那么,由于水压减小,鱼鳔就要充进一部分气体,使鱼鳔膨胀起来。这时,鱼体的比重减轻,鱼就浮上水面。无论是降或升,还是停留,鱼鳔的充气和放气过程都是缓慢的,而且转变气体的容量也有限,因而鱼不能在水中急速地上升或下沉,否则,会有生命危险。
那么,鱼类为什么要生出这么一个鳔来呢?这要追溯到遥远的志留纪和泥盆纪时期。那时,生活在近海的最古老的鱼类由于能得到充分溶解在水中的氧,因而不必呼吸空气。后来,由于剧烈的竞争,有些原来生活在海洋中的鱼类只得远离家乡,进入淡水。在迁移的过程中,有一些鱼类到了小河、池塘、沼泽等地方生活。但是,这些地方有混浊的沉淀物,腐殖质过多或温度较高,因而导致氧气不足,使鱼类感到呼吸困难。在这样的环境中,鱼类要想生活,就不得不经常浮出水面呼吸空气。最初它们是利用食道壁来进行呼吸的,久而久之,身体里便生出一个固定的囊——鱼鳔,它可以起到一定的呼吸作用。目前,肺鱼和矛尾鱼的鳔就具有呼吸的功能。如非洲的肺鱼,它在河水干涸时钻入泥中,只留出一个小泥孔,用鳔呼吸空气,等河里有了水,它又回到水中生活。可以说,陆生脊椎动物的肺,是由鱼鳔进化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