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难民日”,为每年6月20日。
为了保证难民的基本权利,联合国于1951年召开了“难民和无国籍人地位全权代表会议”,通过了《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规定缔约国应给予其领土上的难民一定的人道主义待遇,包括:在初级教育、公共救济、劳动和社会安全等方面给予国民待遇;在动产和不动产、自由职业、迁徙等方面给予至少不低于一般外国人并尽可能优惠的待遇;各国应尊重难民取得身份的权利,给予难民身份证件和保护他们不被驱逐出境,并尽可能便利难民的入籍。
在1950年成立的联合国难民署以及1951年出台的《联合国难民公约》的共同推动下,世界难民保障体系得以建立。这一体系是用来应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余波所带来的人口流动的影响,并且通过主张难民权利以鼓励各国收留难民。
1967年出台的《议定书》进一步补充《联合国难民公约》,同时世界几个地区陆续建立的保护体制也有力地推动了《公约》的实施。
1974年6月20日,非洲大陆通过了一项关于非洲难民问题的公约,并决定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非洲难民日”。为了引起国际社会对难民问题更广泛的关注 )。
2000年12月4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第55/76号决议,在这个决议中,大会注意到2001年是1951年的《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五十周年,并且非洲统一组织(非洲联盟)同意国际难民日与6月20日非洲难民日可在同一天举行。大会由此决定从2001年起,把6月20日定为“世界难民日”。
2015年9月2
日凌晨3点,40岁的阿卜杜拉,带着妻子和两个孩子5岁的加里布和3岁的艾兰,从博德鲁姆海湾出发,准备前往科斯岛。这是通往欧洲最快捷的一条路线。新生活只有一步之遥,只需要渡过这片海。
2016年世界移民与难民日主题:“移民与难民质问我们;慈悲福音的答覆”
然而最终抵达对岸的只有阿卜杜拉,3岁的小艾兰永远留在了博德鲁姆的沙滩上。
而这只是叙利亚战争引发的人道主义灾难的一小部分:截至2016年3月,随着叙利亚危机进入第六个年头,在叙境内及五个难民接收国范围内,一共有680万叙利亚儿童急需教育援助。去年“六一”,一名叙利亚儿童在伊斯坦布尔的大街上流浪乞讨,今年此日,这些孩子们又归何处?
今年此日,这些孩子们又归何处?
难民问题由来已久,在人道主义救援之外,还牵涉国际关系与国际法、内政外交、地缘政治、宗教民族、生态资源等多种问题,有复杂的成因与深远的社会影响;随着叙利亚战火延续,难民危机不断酝酿升级。2016年2月,中国国际法促进中心(CIIL)前赴希腊和土耳其针对叙利亚难民问题进行调研,期间与当地与联合国难民署(UNHCR)的主要合作机构Association for Solidarity with Asylum Seekers And Migrants (ASAM)进行了会谈。
每年6月20日为世界难民日,今年6月17-19日,在考察ASAM援助的难民儿童生活情况后,CIIL决定联合荷兰驻华使馆、联合国难民署、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北京大学学生国际交流协会(SICA)、北京大学燕京学堂,将50幅由难民儿童绘制的反映其日常生活、心理状态的画作在北京大学展出,画展主题为“我们与他们的未来”。
经CIIL大量实地考察后发现,教育是援助难民尤其是青少年难民中尤为关键的一环;“我们与他们的未来”寓意教育为改变民族命运的共同道路,更希望我们与难民儿童在教育之路上携手走向未来。本次画展将作为北京大学国际文化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示传播叙利亚难民儿童的真实生活与解决难民问题发声践行者的事迹。
画作展出期间,将同时举行由联合国难民署驻华总代表、荷兰大使馆代表、美国大使馆法律顾问、凤凰卫视难民问题记者、法国加莱难民营志愿者、北大杰出学生代表李尽沙等出席的开幕讲座、行者沙龙和难民问题纪录片展映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