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AdventuresofHuckleberryFinn)是马克·吐温一部重要的作品,故事的主人公是在《汤姆·索亚历险记》中就跟大家见面的哈克贝利·费恩。哈克贝利是一个聪明、善良、勇敢的白人少年。他为了追求自由的生活,逃亡到密西西比河上。在逃亡途中,他遇到了黑奴吉姆。吉姆是一个勤劳朴实、热情诚实、忠心耿耿的黑奴,他为了逃脱被主人再次卖掉的命运,从主人家中出逃。两个人历经种种奇遇。这部小说从思想到技巧都有许多创新。小说赞扬了男孩哈克贝利的机智和善良,谴责了宗教的虚伪和信徒的愚昧,同时,塑造了一位富有尊严的黑奴形象。
作品概述
哈克贝利过惯了自由散漫的流浪生活,现在做了寡妇道格拉斯的养子,成天穿挺括的衣服,学习没完没了的清规戒律,实在令人难熬。一天,哈克贝利的失踪了一年多的酒鬼父亲突然出现,强迫儿子乘小船到一个避远林子小屋与他同住。结束循规蹈矩的生活,到林子里捉鱼打猎,自由自在,哈克贝利当然高兴。但是父亲逼他交出与汤姆平分的那笔钱财,喝醉发起酒疯时又常常打他,实在令人无法忍受。于是他趁父亲上镇卖木材的机会,先安排了一个自己被淹死的假象,然后就偷了小划子,逃到了杰克逊岛上躲了起来。
小岛本荒无人烟,可是他却发现了华岑小姐家的黑奴吉姆。吉姆听说小姐要卖他出去,就逃了出来。哈克贝利知道帮助逃奴是违法行为。可是现在两人都是逃亡者,也就同病相怜了成了患难之交。他们知道小岛并不安全,就立即动身,乘木筏顺密西西比河漂流,希望逃离蓄奴州。为了逃避追捕,他们白天躲进岸边的树林,只在夜间出来活动。几经磨难,他们终于漂到一个大河湾,以为到了安全地,上岸一打听,这才知道他们一直在向南而不是向北漂流,所以反而越来越深入蓄奴区。他们无奈,只好听天由命。对他们来说,唯有密西西比河,唯有这小小的木筏,才是自由安全的天地。一天拂晓,有两个被愤怒人群追赶着的人向哈克贝利求救,善良的哈克贝利收留了他们,却很快发现他们是狡猾的骗子“国王”和“公爵”。他们喧宾夺主,控制了木筏,一路上不断招摇撞骗,甚至背着哈克贝利卖掉了吉姆。哈克贝利知道自己孤身一人斗不过两个坏蛋,就偷偷躲过他们,前去费尔普斯农场拯救吉姆。他在那里发现买下吉姆的正是汤姆的姨夫,而且这一家人正在等待当年汤姆前来作客。所以费尔普斯太太一见哈克贝利,就误认他是侄儿汤姆。机灵的哈克贝利将错就错,索性冒充起汤姆,又赶出去截住汤姆,一起设计救出吉姆。汤姆热衷冒险,坚持按书上的惊险方式进行营救。他以自己弟弟西德的身份见了姨夫一家,然后悄悄寄出匿名信声称吉姆即将逃跑。农场里的人于是组织了起来。当吉姆失踪的消息一传开,他们就荷枪实弹地四处追捕。由于他们是真枪真打,所以把帮助吉姆逃跑的哈克贝利和汤姆吓得半死。他们慌了手脚,拼命乱跑,结果汤姆腿上挨了一枪,真正尝到了冒险的滋味。当他看见人们押回吉姆时,这才透露了事实真相:根据吉姆原主人华岑小姐的遗嘱,吉姆早已获得自由。费尔普斯太太热情地提出要收养哈克贝利,但被谢绝。哈克贝利主意已定,要到印第安人居住的地方去过漂泊不定的自由生活。
艺术特色
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作为美国文学中的一部经典著作,在语言艺术上具有其独特性,即口语化语言的运用。这种口语化语言的特征是:一、主人公叙述者的语言常常打破语法常规、与叙述者的儿童式思维契合、动词时态随意转换;二、其他人物语言多为土语方言,甚至俚语。《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口语化语言开创了美国小说语言的新风,对美国后世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部小说也比较全面地体现了马克·吐温创作的艺术魅力。首先,作品把现实主义的真实性和浪漫主义的抒情性很好地糅合在一起,哈克与吉姆的漂流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密西西比河上和沿岸
的自然景物在作者笔下也闪烁着奇异壮丽的光华,而沿岸一带的城乡生活描写则翔实真切,具体可感。这种奇妙的融合尤其体现在哈克的思想斗争中,作家既纤毫毕露地呈示了人物意识活动的逻辑轨迹,又不无幽默风趣地调侃嘲弄了宗教谬说给一个孩子造成的荒唐观念。其次,作品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方式,从哈克的视角反映生活、刻画形象,亲切生动,引人入胜。再次,作品的语言颇具特色,作家在广泛采用美国南方方言和黑人俚语的基础上,经过精妙地提炼加工,形成了一种富于口语化特征的文学语言、简洁生动、自然含蓄,是英语文学的范本。作品影响
它以儿童冒险经历为线索,透过一个十三四岁孩子的眼睛,描写了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腐朽和奴隶制度的罪恶。小说中生动真实的社会生活场景和诙谐幽默的言语风格赢得了读者的喜爱。不同凡响的思想性和独特的艺术创造性使小说成为一部杰作。
一百多年来,这部小说一直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热烈欢迎,专家们也好评如潮。英国诗人艾略特认为哈克的形象是不朽的,堪与堂吉诃德、浮士德、哈姆莱特比美,美国小说家海明威称颂它“是我们所有的书中最好的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