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作业规范
机电设备部
电气作业规范
1.电气作业安全技术措施:
(1)在电气设备或线路上工作前,必须完成停电,验电,悬挂“禁止合闸,有人工作”标示牌和装设遮栏等保证安全的技术措施,并有专人监护防止误送电操作。 (2)作业人员在工作时,正常活动范围与带电设备距离小于电压等级10KV以下,无遮栏时0.7米;有遮栏时0.35米,必须停掉带电设备电源。
(3)新安装和维修后的低压电力和照明线路,要求绝缘阻值不低于0.5兆欧,运行中的线路要求可降低为每伏工作电压1000欧:在潮
湿环境下,要求可降低为每伏工作电压500欧。(4)电动机定子绕组的绝缘电阻,每伏工作电压不小于1000欧,转子绕组的绝缘电阻每伏工作电压不小于500欧,电机二次回路的绝缘电阻每伏工作电压不小于1000欧。 (5)10KV以下架空线路间导线距离,不应小于下表:
(6)架空线路导线与树木的距离,不应低于下表:
导线与树木的最小距离
(7)低压接户线对地距离不应小于2.5米,跨越通过街道时,对地距离不应小于6米。
(8)保护接地适用于不接地(对地绝缘)电网。在这种电网中,凡由于绝缘破坏或其它原因可能出现危险电压的金属部份。除另有规定外,均应接地。
保护接零,就是把电气设备在正常情况下不带电的金属部分与电网的零线紧密连接起来。保护接零是在中性点直接接地,电压为380/220V的三相四线制配电系统中,经常采用的防止在意外带电体上触电的安全措施。 (9)接零装置要求:
A.三相四线制电源的中性点必须有良好的接地,接地电阻应小于4欧。除中性点良好的接地外,还须将零线重复接地,否则万一发生断线,在零线回路上的接零设备中,只要有一点外壳带电,则全部金属外壳都会呈现大约等于相电压的对地电压,这是很危
险的。
B.零线上不能装熔丝和开关,防止零线回路断开时,使零线出现相电压面引起事故。 C.零线的截面在符合最小截面的要求下,应保证任何一点发生短路时,其短路电流大于熔丝额定电流的4倍或断路器额定电流1.5倍。
D.在接三眼插座时,不准将插座上接电源中性线的孔同接地线的孔串联,否则,如果接零线路松落或折断,就会使设备金属外壳带电,或者当零线与相线接反时也使外壳带电。正确接法是将插座上接电源中性线的孔同接地的孔用二根导线分别接到零线上。 (10)重复接地:
运行经验表明,在接地系统中,零线中只在电源处接地是不够安全的。为了安全,在架空线路的干线和分支线的终端及沿线每一公里处,零线应重复接地;电缆和架空线在引入车间或大型建筑物处,零线应重复接地;(但距接地点不超过50米者除外)或在屋内将零线与配电屏控制屏的接地装置相连。
重复接地是保护接零系统中不可缺少的安全措施,有以下安全作用: ① 降低漏电设备对地电压 ②减轻零线断线的危险性 ③ 缩短故障持续时间 ④改善防雷性能 (11)保护接地和保护接零比较: 保护接地和保护接零是: ① 原理不同:
低压系统保护接地基本原理是限制漏电设备对地电压,使其不超过某一安全范围,高压系统的保护接地,除限制对地电压外,还有促成系统中保护装置动作的作用。
保护接零的主要作用是借接零线路使漏电设备形成单相短路,促使线路上保护装置迅速动作;其次保护接零系统中的保护零线和重复接地也有一定的降压作用。 ② 适用范围不同:
保护接地适用于一般的低压不接地电网及采用了其它安全措施的低压接地电网;保护接地也能用于高压不接地电网。
保护接零适用于中性点直接接地的低压电网。 ③ 线路结构不同:
保护接地系统除相线外,只有保护地线。
保护接零系统除相线外,必须有零线;必要时,保护零线要与工作零线分开;其重复接地装置也应有地线。
保护接地和保护接零的相似或相同之处是:
① 在低压系统,都是防止漏电造成触电事故的技术措施。 ② 要求采取接地措施与要求采取接零措施的项目大致相同。
③ 接地和接零都要求一定的接地装置,而且接地体和接地线的施工和连接都基本相同。
特别注意:由同一点变压器供电的采用保护接零的系统中,所有电气设备都必须同零线连接起来构成一个零线网。如果有个别设备离开零线网,而且采取保护接地措施,则情况相当严重。 2.户内配线工程: 户内配线的技术要求:
① 导线的额定电压应大于线路的工作电压。导线截面应满足供电及机械强度要求。 ② 导线应尽量避免有接头。接头必须采用压接和焊接方式。导线连接和分支处不应受机械力的作用。穿在管内的导线,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接头。必要时,尽可能将接头放在接线盒内。
③ 明配线路在建筑物内安装时保持水平和垂直,水平时,距地面不小于2.5M,垂直时离地面不小于2M。
④ 当导线穿越墙壁时,要穿管防护。
室内外绝缘导线间最小距离(电压1KV及以下)
铝导线的连接:
在室内线路安装中,铝导线的连接方法有压接,电阻焊,钎焊,气焊以及线夹连接等。铝导线连接禁止采用绞接和绑接方法。
气焊:多股铝导线在接线盒内的连接可用气焊法。一般由气焊工操作,电工配合,气焊时需加入铝焊粉,以帮助填充和搅动,使端面中心的金属融合,保证质量。
钎焊:对单股铝导线,也可采用钎焊,钎焊方法基本与铜导线锡焊相似。但由于铝导线表面有一层氧化膜,焊接起来比铜难。钎焊使用的电烙铁容量可为150~200W,钎焊的焊药配方如表所示:
铝导线钎焊料成分表(质量比)
近年来,国内外出现了用于小截面积(1.0~4.0mm?)铜、铝导线的专用接线夹,如螺旋压接帽,CK-3型、CK-8型插入式接线夹等较先进的导线连接器件,选用它们能保证接头质量,方便施工。 3.电缆的敷设
根据《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232,现选述电缆敷设的有关规定和要求于下。
3.1 电缆管的加工及敷设
(1)电缆保护管的加工及敷设与电气配管的要求基本相同。如电缆管弯制后的弯扁程度不大于管子外径的10%,管口应作成喇叭口形或磨光。
(2)电缆管内径应不小于电缆外径的1.5倍,混凝土管、陶土管,石棉水泥管应不小于100mm。
(3)电缆管的弯曲半径应符合所穿入电缆管弯曲半径的规定。每根电缆管最多不应超过3个弯头,直角弯应不多于2个。
(4)电缆明敷时,应第一文库网符合下列要求:电缆管应安装牢固,不宜将电缆管直接焊在支架上,电缆管支撑点间的距离,当设计无规定时,不宜大于下表中的数值;当塑料近的直线长度超过30m时,宜加装补偿装置。
(5)电缆管的连接应符合下列要求:①金属管宜采用大一级和短管套接,短管两端
焊牢密封,当采用带有丝口的管接头连接时,连接处应密封良好;②硬质塑料管在套接或插接时,其插入深度不应小于管子内径的1.1~1.8倍,在插接面上应涂以胶合剂粘牢密封;采用套接时,套管两端应封焊,以保证牢固、密封。
(6)采用钢管作电缆管时,应在外表涂以防腐漆(埋入混凝土内的管子可不涂漆);采用镀锌管时,锌层剥落处也应涂以防腐漆。
(7)引至设备的电缆管管口位置,应便于与设备连接并不妨碍设备拆装和进出。并列敷设的电缆管管口应排列整齐。
(8)利用电缆的保护钢管作接地或接零线时,应首先焊好接地或接零线,再敷设电缆。
有丝扣的管接头处,须用跳线焊接。
(9)敷设混凝土、陶土、石棉水泥等电缆管时,其地基应坚实、平整,不应有沉陷。电缆管的敷设应符合下列要求:电缆管的埋设深度一般为800mm;在人行道下面敷设时,不应小于500mm;在重车通行的地方要增加埋设深度;电缆管应有不小于0.1%的排水坡度;电缆管的内表面应光滑;连接时管孔应对准,接缝应严密,防止地下水和泥浆渗入。 3.2 电缆支架的配制及安装
(1)钢结构支架所用钢材应平直,无显著扭曲。下料后长度偏差应在5mm以内,切口处应无卷边、毛刺。
(2)钢支架应焊接牢固,无显著变形。支架各横撑间的垂直净距应符合设计要求,其偏差不应大于2mm。当设计无规定时,可参照下表的数值,但层间净距应不小于两倍电缆外径加10mm;充油电缆为不小于两倍电缆外径加50mm。
(3)电缆支架应安装牢固,横平竖直。各电缆支架的同层横档应在同一水平面上,基高低偏差不应大于5mm。在有坡度的电缆沟内或建筑物上安装的电缆支架,应有与电
缆沟或建筑物相同的坡度。电缆支架横档至沟顶、楼板或沟底的距离,当设计无规定时,应不小于下表的数值。
电缆支架横档至沟顶、楼板或沟底的最小距离 mm
(4)组装后的钢结构竖井,其垂直偏差不应大于其长度的2/1000;支架横撑的水平误差不应大于其宽度的2/1000;竖井对角线的偏差不应大于对角线长度的5/1000。 (5)电缆托架的制作、安装应符合设计的要求。 (6)电缆支架必须先涂防腐底漆。刷漆应均匀完整。
位于湿热、盐雾以及有化学腐蚀地区的电缆支架,应作特殊的防腐处理或热镀锌;也可采用其他耐腐蚀性能较好的材料制作支架。 3.3 电缆敷设的一般规定
(1)电缆敷设前应进行下列检查:①支架应齐全、油漆完整;②电缆型号、规格、电压应符合设计要求;③电缆绝缘良好,当对油纸电缆的`密封有怀疑时,应进行潮湿判断;④直埋电缆与水底电缆应进行直流耐压试验;⑤充油电缆的油样应进行试验;⑥充油电缆的油压不宜低于1.5*105Pa。
(2)在三相四线制系统中使用的电力电缆,不应采用三芯电缆另加一根单芯电缆或把导线或电缆的金属护套等用作中性线的方式。在三相系统中,不得将三芯电缆中的一芯接地运行。
(3)三相系统中使用的单芯电缆,应组成紧贴的正三角形排列(充油电缆和水底电缆可除外),并且每隔1m应用绑带扎牢。 (4)并联运行的电力电缆,其长度应相等。
(5)电缆敷设时,在终端头和中间接头处应留有备用长度。直线段尚应在全长上留有少量裕度,并作波浪形敷设。
(6)电缆各支持点间的距离应符合设计规定。当设计无规定时,则不应大于下表中所列数值。
电缆各支持点间的距离 m
(7)电缆的弯曲半径不应小于下表的规定。
电缆弯曲半径与电缆外径的比值
(8)油浸纸绝缘电缆最高与最低点之间的最大位差不应超过下表的规定,当不能满足要求时,应采用适用于高位差的电缆,或在电缆中间设置塞止或接头。
油浸纸绝缘电缆最大允许位差 M
注:1.不滴流油浸纸绝缘电力电缆无位差限制。 2.水底电缆线路的最低点是低水位的水平面。
(9)电缆敷设时,电缆应从盘的上端引出,应避免电缆在支架上及地面摩擦拖拉。电缆上不得有未消除的机械损伤(如铠装压扁、电缆绞拧、护层拆裂等)。 (10)用机械敷设电缆时的牵引强度应不大于下表的数值。
电缆最大允许牵引强度
(11)油浸纸绝缘电力电缆在切断后,应将端头立即锅封;塑料绝缘电力电缆,也应有可靠的防潮封端。
(12)切断电缆时应防止金属屑及污物侵入电缆。
(13)敷设电缆时,如电缆存放地点在敷设前24h内的平均温度或敷设现场的温度低于下表的数值时,应采取措施,否则不宜敷设。
(14)电缆进入电缆沟、隧道、竖井、建筑物、盘(柜)以及穿入管子时,出入口应封闭,管口应密封。对于有抗干扰要求的电缆线路,应按设计规定采取抗干扰措施。 (15)电缆的排列,当设计无规定时,应符合下列要求:①电力电缆和控制电缆应分开排列;②当电力电缆和控制电缆敷设在同一侧支架上时,应将控制电缆敷设在电力电缆的下面,1kV及以下电力电缆应放在1kV以上电力电缆的下面,充油电缆可例外。 (16)电缆与热力管道、热力设备之间的净距:平行时应不小于1m;交叉时应不小于0.5m。如无法达到时,应采取隔热保护措施。 电缆不宜平行敷设于热管道的上部。
(17)明敷在室内及电缆沟、遂道、竖井内的电缆应剥除麻护层,度应对其铠装加以防腐。
(18)电缆敷设完毕后,应及时清除杂物,盖好盖板。必要时,尚应将盖板缝密封,
以免水、油、灰等侵入。
(19)电缆穿管时,应符合下列规定:①每根电力电缆应单独穿入一根管内,但交流单芯电力电缆不得单独穿入钢管内;②裸铠装控制电缆不得与其他外护层的电缆穿入同一根管内;③敷设在混凝土管、陶土管、石棉水泥管内的电缆宜使用塑料护套的电缆;④保护管埋入地面的深度不应小于100mm(埋入混凝土内的不作规定),伸出建筑物散水的长度不应小于250mm。
(20)电缆埋设深度应符合下列要求:①电缆表面距地面的距离应不小于0.7m,穿越农田时应不小于1m,6.6kV及以上的电缆应不小于1m,只有在引入建筑物、与地下建筑物交叉及绕过地上建筑物处,可埋设浅些,但应采取保护措施;②电缆应埋于冻土层以下。当无法深埋时,应采取措施,防止电缆受到损坏。
(21)电缆这宰、电缆与其他管道、道路、建筑物等之间平行交叉时的最小距离,应符合下表的规定。严禁将电缆平行敷设于管道的上面或下面。
直埋电缆与各种设施的电小净距 M
注:1.表中净距,应以各种设施的外缘计算。
2.表中括号内数字,是指局部地段电缆穿孔机管,加隔板保护或加隔热层保护后允许的最小净距。
3.路灯电缆与道路灌木丛平行距离不限。
4.电缆与水管、压缩空气管平行,电缆与管道标高差不大于0.5m时,平生净距可减小至0.5m。 5.电缆与建筑物平行敷设时,应埋设在散水坡100mm以外。
6.电缆与热力管沟交叉时,如电缆穿石棉水泥管保护,其长度应伸出热力管沟两侧各2m,用隔热保护层时应超出热力管沟和电缆两侧和1m。
7.电缆与道路、铁路交叉时,应穿保护管,管伸出路基1m。
(22)电缆与铁路、公路、城市街道、厂区道路交叉时,应敷设于坚固的保护管或隧道内。电缆管的两端宜伸出道路路基两边各2m;伸出排水沟0.5m;在城市街道应伸出车道路面。
(23)直埋电缆的上、下需铺以不小于100mm厚的软土或沙层,并盖以混凝土保护板,其覆盖宽度应超过电缆两侧各50mm,也可用砖块代替混凝土盖板。 软土或沙子中不应有石块或其他硬质杂物。 4. 低压电器安装的有关规定
低压电器安装的有关规定见《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232,其要点是:
(1)低压电器安装前主要是检查土建工程是否具备安装条件,低压电器元件、配件和零部件是否完好、齐全。
(2)低压电器及操作机构的固定方式和安装高度,如设计无规定,应符合下列要求:①宜用支架或垫板(木板或绝缘板)固定在墙上或柱上;②落地安装的电器设备,其底面一般应高出地面50~100mm;③操作手柄中心距离地面为1200~1500mm,侧面操作的物柄距离建筑物或其他设备不宜小于200mm。
(3)成排或集中安装的低压电器应排列整齐,便于操作和维护。 (4)室外安装的低压电器应有防止雨、雪、风沙侵入的措施。
(5)固定低压电器应符合下列要求:①紧固螺栓规格选配适当,电器的固定应牢固、平整;②电器内部不应受到额外应力;③有防振要求的电器应加装减振装置,紧固螺栓应有防松措施,如加装锁紧螺母、销钉等;④采用膨胀螺栓时,可参照下表选择螺栓规格、钻孔直径和埋设深度。
膨胀螺栓及钻孔规格 mm
注:本表为钢胀管螺栓,长度需要选择。适用于150号以上混凝土构件及相当于150号的砖墙上,不适宜在空心砖建筑物上使用。
(6)电器的外部接线应符合下列要求:①按电器的接线端头标志接线;②一般情况下,电源侧导线应连接在进线端(固定触头接线端),负荷侧的导线应接在出线端(可动触头接线端);③电器的接线螺栓及螺钉应有防锈镀层,连接时螺钉应拧紧;④母线与电器连接时,接触面的安装应符合“母线装置”的有关规定,连接处不同相母线之间的最小净距应不小于下表的规定。
(7)电器的金属外壳或框架的接零或接地应符合“接地装置”的有关规定。 (8)低压电器绝缘电阻的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①测量的部位:触头在断开位置时,同极的进线与出线端之间;触头在闭合位置时,不同极的带电部位之间,各带电部分与金属外壳之间。②测量绝缘电阻使用500V的兆欧表,低压电器的绝缘电阻值一般不得小于0.5MΩ。
4.1 刀开关及熔断器的安装
刀开关的检查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1)刀开关应垂直安装。仅在不切断电流的情况下,方允许水平安装。
(2)刀片与固定触头的接触应良好,大电流的触头或刀片可适量加润滑油(脂)。 (3)有消弧触头的刀开关,各组的分闸动作应迅速一致。
(4)双投刀开关在分闸位置时,刀片应能可靠地固定,不得使刀片有自行合闸的可能。
直线母线隔离开关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1)开关无论垂直或水平安装,刀片均应位于垂直面上,在混凝土基础上安装时,刀片底部与基础间应有不小于50mm的距离。
(2)开关动触头与两侧压板的距离应调整均匀。合闸后,接触面应充分压紧,刀片不得摆动。
(3)刀片与母线直接连接时,母线固定端必须牢固。 熔断器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1)熔断器及熔体的额定值应符合设计要求; (2)安装位置及相互间距离应便于更换熔体;
(3)有熔断指示的熔体,其指示器的方向应装在便于观察侧; (4)瓷质熔断器在金属底板上安装时,其底座应垫软绝缘衬垫。 4.2 低压断路器的安装
低压断路器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1)一般应垂直安装;
(2)裸露在箱体外部,且容易触及的导线端子应加绝缘保护。 低压断器操作机构的安装、调整应符合下列要求:
(1)操作手柄或传动杠杆的合、分位置应正确,操作力不应大于产品允许规定值。 (2)电动操作机构的接线应正确。
(3)触头在闭合的断开过程中,可动部分与灭弧室的零件不应有卡阻现象。 (4)触头接触面应平装,合闸后接触应紧密。
(5)有半导体脱扣装置的低压断路器,其接线应符合相序要求,脱扣装置动作应可靠。
直流快速断路器的安装、调装和试验应符合下列要求:
(1)断路器的极间中心距离及断路器与相邻设备或建筑物的距离均不应小于500mm。小于500mm时,应加装隔弧板,隔弧板高度不小于单极断路器的总高度。
(2)灭弧室内绝缘衬件应完好,电弧通道应畅通。
(3)有极性快速断路器的触头及线圈,其接线端应标出正、负极性,接线时应与主回路极性一致。
(4)触头的压力、开距及公断时间等应进行检查,并符合出厂技术条件。 (5)断路器应按产品技术文件进行交流工频耐压试验,不得有击穿、闪络现象。 (6)脱扣装置必须按设计整定值校验,动作应准确、可靠。在短路(或模拟短路)情况下合闸时,脱扣装置应能立即自动脱扣。
(7)试验后,触头表面如有灼痕,可进行修整。 4.3 接触器及起动器的安装
吸引电磁铁的铁心表面应无锈斑及油垢;触头的接触面应平整、清洁。
接触器、起动器的活动部件动作应灵活,无卡阻;衔铁吸合后应无异常响声,触头接触应紧密,断电后应能迅速脱开。
电磁起动器热元件的规格应按电动机的保护特性选配;热继电器的电流调节指示位置,应调整在电动机的额定电流值上。如设计有要求时,尚应按整定值进行校验。
可逆电磁起动器中防止同时吸合的联锁装置动作应正确、可靠。 星--三角起动的检查、调整应符合下列要求:
(1)起动器应接线正确,电动机定子绕组正常工作应为三角形接法。
(2)物动操作的星—三角起动器,应在电动机转速接近运行转速时进行切换;自动转换的应按电动机负荷要求正确调节延时装置。
自耦减压起动器的安装、调整应符合下列要求: (1)起动器应垂直安装。
(2)油浸式起动器的油面不得低于规定的油面线。
(3)减压抽头(65%~80%额定电压)应按负荷进行调整,但起动时间不得超过自耦减压起动器的最大允许起动时间。
(4)连续起动累计时间或一次起动时间接近最大允许起动时间的场合,应待其充分冷却后方能再次起动。
4.4 按钮、行程开关及转换开关的安装 按钮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1)按钮及按钮箱安装时,间距为50~100mm;倾斜安装时,与水平面的倾角不宜小于30°。
(2)按钮操作应灵活、可靠,无卡阻。
(3)集中在一处安装的按钮应有编号或不同的识别标志。“紧急”按钮应有鲜明的标记。
行程开关的安装、调试应符合下列要求:
(1)安装位置应能使开关正确动作,且不应阻碍机械部件的运动。 (2)碰块或撞杆应安装在开关滚轮或推杆的动作轴线上。
(3)碰块或撞杆对开关的作用力及开关的动作行程均不应大于开关的允许值。 (4)限位用的行程开关,应与机械装置配合调整,确认动作可靠后方可接入电路使用。
转换开关安装后,其手柄位置指示应与相应的接线片位置对应,定位机构应可靠,所有触头在任何接通位置应接触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