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教育研究
去年10月间,收到人民教育出版社给我寄来我的一部论文自选集《语文教育论稿》(以下简称《论稿》),共48万字,印刷和装帧都颇为讲究,敝帚自珍,追忆往昔,不禁感慨系之。自1986年以来的10年间,国内一些语文教育报刊,或以“封面人物”,或以“名师探访”,或以“影响当今语文教坛的风云人物”等方式,载文对我作了一些肯定的评介;有些《语文教育辞典》,也在“语文教育家”一栏中专设条目介绍了我的简历。同行专家对我的厚爱和鼓励,我十分感激,同时也感到诸多溢美之辞,实在受之有愧。特别是重新翻读这部《论稿》,觉得真正具有真知灼见的篇章并不很多。很需要把我在语文教育研究中所形成的基本观点、走过的道路以及对我国语文教育发展趋势的预测等等好好回顾一下,看能不能留下一点稍稍有价值的东西。这件事,当然也可以让别的同行专家来做,但我自己做也许有“冷暖自知”的有利条件。有了这样的想法,且试着做做,便有了这篇题为《关于语文教育研究》的文字。
一
自1977年以来的近20年间,教材、论著出版了10多部,论文、序跋发表了200多篇,用过滤器过滤一下,其中关于语文教育研究的稍稍有价值的观点无非是三个,即:
语文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奠基工程;
语文教育改革的根本指导思想是“贴近生活”;
语文是一门民族性很强的学科,它应当走民族化和科学化相结合的道路。
第一个观点,说的是语文教育举足轻重的地位。
提高全民族的素质,特别是提高全民族新一代的素质,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振兴的关键所在。人的素质,固然与他“与生俱来”的一些先天条件有某种关系(如先天性的生理心理缺陷会影响到一个人的生理心理素质等),但从整体上说,是后天形成的,是靠后天的教育逐步形成、逐步发展的。换句话说,接受正常的、良好的教育,是提高自身素质的前提,对于个人,对于一个民族,都是如此。这一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明明白白地写着,可以说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常识。
为什么独独要把语文教育看作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奠基工程?
一、为人们接受教育提供一种重要的工具和媒介。如前所说,人的素质是指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逐步形成逐步发展的、适应现代生活需求的各种品质和能力的总和。说到受教育(社会实践,其实也是一种教育),特别是在学校接受系统的教育,得有一种最基本的交际工具,知识载体和传播媒介。这个工具、载体和媒介,不是别的,那就是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学会听话说话,学会识字写字,进而学会读书作文,训练并形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来准确地理解和准确地表达的能力,这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最基本的条件(生理上有特殊缺陷的盲童和聋哑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