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铺猿人洞
梅铺猿人洞
梅铺猿人洞(梅铺猿人洞)
梅铺猿人洞,又名龙骨洞,地处秦岭余脉东段南麓,位于郧县城东北60公里的梅铺镇杜家沟。洞穴的东西南三面岗峦起伏,北面有滔河蜿蜒东流,注入汉江支流丹江。
目录 地质特征 发现经过 地质特征梅铺猿人洞形成于震旦系(距今五亿七千万年至十二亿年)的石灰岩中,是一个较大的水平溶洞。洞底高出滔河水面约40米,洞口朝西向北,宽4.5米,高3米,深46米,洞底平坦,堆积丰富。洞内堆积可分三层:上层胶结坚硬的盖板,最厚处0.3米,未发现化石;中层黄色沙质土,厚0.5—2.5米,含有猿人牙化石和大量伴生动物化石;下层胶结坚硬的黄色堆积,最后处0.6米,不含化石,由泥灰岩溶蚀而成。梅铺猿人洞发现于1970年。1975年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野外考察队对此洞进行了发掘,共挖掘出4颗猿人牙齿化石,全是左边的。一颗是左上中门齿,其余3颗为臼齿,齿冠都保存完好。同时还发现了一些经过人工打击,痕迹清楚的砾石石核,以及猕猴、豺熊、大熊猫、獾、猫、狐、水獭、马、貘、犀牛、小猪、鹿、河狸、豪猪和龟等二十多种伴生动物化石。其中部分种类仍属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在这里生存的还有距今六十万年至一百万年的更新世初期的桑氏鬣狗和第三纪残存的较为古老的动物嵌齿象。由此可见,这里在远古时期是一片气候温暖湿润,森林草地繁茂,珍禽异兽群集,环境优美,生意盎然的地方。经过鉴定,距今约五十万至一百万
年之间,为我国第五个猿人化石发现地点。1982年被载入《中国名胜词典》,湖北省人民政府列为全省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发现经过周总理指示查“龙骨’ 1976年,在中国向日本出口的中药材“龙骨”中,发现了一颗猿人牙齿化石。这一消息很快被总理知道了,立即指示海关及出口单位,迅速查清“龙骨”是由哪省送来的、由何地出土。 调查的结果得知,龙骨是由河南省经办出口的,但出土地点不详。紧接着,国务院责成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组成野外工作队,立即赴河南,寻找化石的详细出土地点。他们走遍了豫西的村村寨寨,进行了长达半年的考察,却仍未找到猿人牙齿化石的出土地点。他们正准备撤离河南返京,一个偶然机会.一位考古工作队员在返回县城的路上,与一位社员同路而行,两人边走边拉家常:“你到河南走亲戚?”“不是,是搞副业,摸几个油盐钱。”那社员回答。‘搞的是啥副业呀?”卖“龙骨”。那社员亮了亮手中的小布袋。“卖‘龙骨’?”“我看看。”考古队员接过那社员递过来的小布袋,打开一看便惊呆了,自言自语地说:“化石!化石!还有一颗像猿人牙齿的化石,”考古队员拉着卖“龙骨”的社员,找到了他们经常卖“龙骨”的供销社收购部。 供销部门提供了收购“龙骨”的.全部发票单据。单据证明:收购的“龙骨”绝大部分是湖北郧县梅铺西寺沟口的社员卖出的。化石出土地就在滔河岸边的龙骨洞。 中国科学院野外工作队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电告中共郡县县委、鄙县革命委员会。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野外队立即赴郧,并要求对龙骨洞进行全面保护。科学院立即派人挖掘清理。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野外队一行三人,由吴汝康教授带领下来到郧县,到梅铺西寺沟口龙骨洞进行了查看清理工作。考古队员经卖龙骨的社员证实,那颗猿人牙齿化石确实是从洞里捡来了。考古队员先后进行两次挖掘清理,又获得两颗猿人牙齿,连同社员拾的总共三颗:一颗上中门齿,一颗是左上第二前臼齿,一颗是左上第一臼齿。齿冠都保存完好。 这一重大的发现,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1977年2月,中国《文物》特刊第25期以“湖北郧县、郧西发现距今100万年至50万年的猿人牙齿化石”为标题,公布于世(注:1976年郧西县白龙洞也曾发现两颗猿人牙齿化石)。《文物》特刊最后写道:“郧县和郧西县是继北京猿人、陕西蓝田猿人和云南元谋人之后,重要的猿人化石发现地。这一重要发现,扩大了我国猿人化石分布地点的研究范围,为研究人类的起源,特别是研究我国古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靠资料。而且对我国第四纪动物群的划分,第四纪地层和地层运动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1981年12月,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郧县梅铺猿人遗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