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不“完美”的父母
因为为人父母,所以我们在孩子面前,总会不自觉地展现“完美”的一面,以期待维持父母应有的权威和尊严。可是,本文作者却提出:父母适当地在孩子面前装“笨”、装“懒”、装“穷”……装出一点点的不“完美”,反而能让孩子更完美。这个观点够独特吧?
完美的父母有时未必能教出一个完美的孩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给予孩子完美的机会。所以,有合适的机会时,不妨装装傻,做做不“完美”的父母,激发孩子自己去尝试,自己去体验。也许他的成长路上会多些磕磕碰碰,但是这样,他就会成长得更快、更好。
策略1:装“笨”
即使你知识渊博,也不要做孩子的“百科全书”!当孩子习惯于依赖你的回答,而从不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追寻问题的答案时,他会很快忘掉答案。更重要的是,他会失去一次很好的探索机会。所以,装“笨”就在所难免。
有一次,女儿的老师布置了“画一张从家里到幼儿园的地图”的“回家作业”。一路上,我只负责提示,把纸笔都交给女儿,让她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马路、建筑物、街心花园,甚至翩翩飞舞的蝴蝶。回家后,女儿按照记录很快就画好了地图。我去“笨笨”地问她:“妈妈记性真糟糕,这是哪儿?”“这又是什么?”虽然得到了女儿“妈妈你真笨”的评价,不过女儿在讲述的过程中既加深了记忆,又锻炼了表达能力。所以,我只能在心中默想:女儿,不是妈妈笨,因为妈妈不能永远教你,所以希望你比我更聪明!
策略2:装“懒”
勤劳的父母有时却会教育出一个懒惰的孩子,因为他们总是包办代替。而我这个“懒惰”的妈妈却培养出了一个勤劳的孩子:两岁时,女儿就学着自己刷牙、洗脸、吃饭、大小便;三岁时,她自己穿衣、穿鞋、扣扣子;到了五岁,她已经能自
己整理书桌、放水洗澡。我于是“得寸进尺”,愈发“懒惰”起来,所以女儿开始自己洗手帕、洗袜子,还常常帮我剥香蕉、剥橘子。为了能够继续装“懒”,我还和孩子的爷爷作起了坚持不懈的“斗
争”:
“孩子这么小,把大小便弄在身上怎么办?”
“没关系,她下次就会注意了。”
“孩子这么小,自己洗澡烫伤了怎么办?”
“没关系,她自己放水更能掌握好水温。”
……
事实上,女儿从没有真正地受过伤(我都在一旁悄悄地看着她呢),而她也习惯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策略3:装“穷”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就容易使孩子滋生一种“攀比情绪”。所以我总是在女儿面前装“穷”——
女儿从幼儿园回来说:“美美买了条新裙子,好漂亮!我也要!”我就先开导她“一个人的美不在外表,只有心灵美才是真正的美!”然后再跟她“算账”:“我和你爸爸赚的钱并不多,除去生活费,还要买房子,还要供你上幼儿园,还要孝敬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怎么能乱花钱呢?”最后再作一番对比:“比起那些山区的孩子,你穿得就像个美丽的公主!”女儿听后,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不再提买裙子的'事了。
一次,女儿看了电视里的肯德基广告说:“妈妈,带我去吃吧!”我知道女儿毕竟还是个孩子,可还是硬着心肠说:“不是妈妈不带你去,因为它太贵了,一个汉堡就要十多元,够买好多蔬菜呢!”话虽这么说,每年她生日的时候我还是会带她去一次,但是她从不浪费,吃多少买多少,也不会贪图儿童套餐里的小玩具。
还有一次,爷爷得了重病,我就借此对孩子进行了一番教育:“女儿,爷爷生病了,常常痛得睡不着觉,可他连七块钱一盒的止痛药都舍不得吃。你说我们平时要不要节约?”女儿连忙懂事地说:“妈妈,你拿我的储蓄罐去给爷爷买药吧,我会少吃点零食的。”虽然,我并不缺钱买药,但是我要让女儿了解并学习中国人朴素、惜物、敬老的美德。
策略4:装“病”
父母们每天精神抖擞,从不叫苦叫累,总是把孩子照料得无微不至,孩子没有了感恩的机会,自然不会懂得如何感恩。为了让女儿有一颗感恩的心,我的做法是——装“病”:
“乖女儿,我的头不舒服,你给我倒杯水好吗?”
“女儿,我的脚有点痛,你到楼下把报纸拿上来好吗?”
“女儿,我感冒了,你能帮我拿药吗?”
……
每当我有不舒服的表现时,女儿总能够问寒问暖,殷勤照顾。我从她的表情中也看出,她不仅很担心我,而且很乐意
帮助我做这些事,并从中体验到了责任感和成就感。策略5:装“酷”
从女儿会走路开始,只要她跌倒了,我就装“酷”,从不去扶她,而是让她自己想办法站起来。她两周岁时,我还常常故意走开一会儿,让她一个人在商场内的小型儿童游乐场内玩耍。记得一次回来后,服务员告诉我:“你女儿竟然能自己把背带裤脱下小便,再穿上。虽然她穿反了,但真的很不容易!”我当时真为她骄傲——管她穿正了还是穿反了,能把背带裤穿上身就是最棒的了!
我的“酷”还表现在她学溜旱冰、学滑板上。我总是“酷酷”地在一旁指手画脚,就是她摔着、碰着了,我也不会上前扶她。因为只有这样,她才能更快地掌握运动要领,更好地保护自己。
试试我的这几个策略吧!父母朋友们,丢掉负疚感,丢掉你不值钱的父母权威,不要再苦苦维系“完美”父母的形象。你的不“完美”能培养一个更完美的孩子,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