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山区留守儿童心理特点初析
近二十年来,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拥向城市,使得“留守儿童”成了贫困山区一道生涩的风景。这一群体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的关爱与呵护,长此以往,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我是一名乡村教师,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与留守儿童有较多的零距离接触,近几年来也颇多关注留守儿童现象。根据自身观察与思索,想说一说贫困山区留守儿童心理特点。 马蹄乡地处川黔交界,属欠发达地区,外出务工人员队伍庞大,因而“留守儿童”在同龄人中所占比例远高于其他地区。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渴望父母的关爱,希望多与父母进行心灵交流。有资料显示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高达57.14%,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已是迫在眉睫!从我生活和工作环境的留守儿童群体来看,他们多呈现这样一些心理特点: 一、自卑或极度自尊心理障碍。 从社会性来说父母是儿童的依靠和保护,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就好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没有安全感和归宿感,因此和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不求上进。有的儿童则相反,有部分父母没在孩子身边,觉得对孩子有些歉疚,于是在钱物上百般满足孩子,使得这部分儿童物质享受远远高于生活圈内的其他孩子,渐渐地产生出高人一等的极度自尊心理。从心理学的角度说自卑和极度自尊对孩子都是没有好处的。就在离我家不到二里地的一个赵姓孩子,他小时候曾被邻里以神童誉之。小学五年级前,他成绩好,表现好,更打得一手好乒乓,是学校数一数二的“高手”,可谓是同龄人个中翘楚。2003年秋其父母双双南下福建。家中只有爷爷,爷爷有点酒瘾又属沾酒就醉型。刚上初中其父母每月给他的零花钱是200多元,且由其掌控。因出手大方渐渐地他隐隐成了那一帮孩子的“老大”,那个年纪可干的什么混账事他都干过。读初二那年,他“追求”同班一女生遭拒绝,并被班主任训诫了一番。他自动放弃了学业,现在我也无从知道他在什么地方混。 二、寂寞无聊心理。 近些年来独生子女较多,有兄弟姐妹的少,父母的`外出使孩子在家里感到空落,感到寂寞,进而产生心理骚动和抑郁等问题。儿童的自制力与调节力都很有限,这种骚动与抑郁如得不到恰当的宣泄与排遣,产生寂寞无聊自然是必然的。而这种寂寞的心理可能导致精神上的空虚,进而导致行为上的出格。在我们村,有一位读初二的14岁的留守女孩,险些被其远房表姐拐卖。事后她不很怨恨表姐,因为她觉得这表姐是她唯一可倾诉心声的对象! 三、性格柔弱内向。 留守儿童年龄幼小就离开父母,父母关爱严重缺失,尽管有些是爷爷奶奶或亲朋监管,但毕竟是与父母亲疏不同,遇到一些麻烦就会感觉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甚至向自闭的方向发展。长此以往,孩子将会有相当大的心理障碍。我校有一个六年级彭姓男生,在一天刚走出校门不远被一个男生欺负,那男生用领巾将他勒晕过去,幸未酿成进一步的恶果。回到家后彭姓男生未告知任何人。等事情过去了四个多月学校才从其他渠道了解此事。 四、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 留守儿童因为缺乏保护和安全感因而总觉得别人会欺负他,一点小事就会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是敌意。对老师、临时监护人的管教有比较强的逆反心理。一个三年级的留守男生,因在课间活动中被一女生撞倒在地,并未产生不良后果。该女生也向他道了歉。放学回到家男生竟拿着镰刀将女生家半亩快抽穗的玉米给放倒!事发后,爷爷说了他一顿(没有打他)。就是这男生竟然两个月未同爷爷说话。 五、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 少数孩子不理解父母,认为家里穷,父母没有能耐,才外出打工,由此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和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怨恨父母无情。我一个表兄夫妇,在女儿三岁时就双双到广东东莞务工,将女儿寄养在外婆家。一去经年,去年春节前欢欢喜喜夫妻双双把家还。已读六年级的女儿不与他们亲近也罢,更为甚者不贫困山区留守儿童心理特点初析回家!他们到外婆家女儿也避而不见。元宵节过后,夫妻俩又心事重重的远赴东莞。 鉴于各种原因,无法将留守儿童心理特点呈述尽。总之,留守儿童问题
是已不是单纯的教育问题,而是已经发展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这需要全社会都来关心。希望更多的有识之士行动起来,参与到对留守儿童的研究、关注、关爱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