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教师礼仪

时间:2012-02-07 06:11:25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漫话教师礼仪

“礼”要拘“小节”“仪”不避“时尚”

□ 江苏省张家港市梁丰小学校长 张剑石

  一、“礼”要拘“小节”

  北京大学曾经有一些很“特殊”的著名教授:

  陈介石,讲温州话学生听不懂,于是他上课就不说话,先发讲稿,再在黑板上飞快地写。下课铃一响,把粉笔一扔就走人。而且能保证铃一响写到最后一段,从不拖课。当然,讲稿和板书各成一套。

  梁实秋,上课不写板书。他的理由是,不愿吃粉笔灰。

  陈寅恪,上课时总是闭着眼睛,下课了才睁开眼,走出教室。

  钱玄同,从来不批考卷。

  这些“不拘小节”的著

名教授,无一不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于是有的大学教授提出,教师是人不是神,只要“大节”不亏,“小节”就不要太拘了。

  但这些教授要是在小学任教,显然是难以保住饭碗的。

  不知你有没有站在校门口做值日老师的经验?学生络绎不绝地进入校门,“老师好”、“老师早”的问候声不绝于耳,你会微笑着点头示意或者礼貌地说着“你(们)好”、“你(们)早”吗?你有没有注意到不少学生是低着头或侧过脸一声不响地进校园的?尽管你是那样的笑容可掬,但他们还是对你这个值日老师视若无睹或者避之不及。而且似乎随着年级的增高,不与你打招呼的人数也在增多。

  于是有些老师埋怨学生越大越不懂礼貌,大有“白眼狼”之嫌。其实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学生的特殊性,我觉得老师的“不拘小节”也是一个主因。也许是每天要面对的问候太多的缘故,当学生问好时,有的老师只是面无表情地点一下头,有的甚至毫无反应——不知是真没听到还是懒得理睬。做老师的也许不会想到,当孩子真诚地道一声“老师好”时,也期待着看到老师和蔼的微笑。当他们得到的只是老师漫不经心的机械点头或有意无意的不加理睬时,他们稚嫩的心灵将受到多大的打击!更可怕的是,这种打击往往不是一次,而是一而再,再而三,终于使很多学生在老师面前缄口不言了。

  所以,回复学生的问候,是最日常化的教师之“礼”,也可以算是最小的“小节”。我们如果“不拘”此礼,便可能在孩子的心灵投上阴影。由此,我要说,小学老师的“不拘小节”,应当被视为贬义词。

  二、“仪”不避“时尚”

  “仪”,可理解为“容貌举止”,服饰打扮自然是“仪”的重要部分。

  “时尚”是一种流行,是某种新奇事物迅速被人们采用、模仿和推广,以表达人们对美的爱好和欣赏,或借此发泄个人内心被压抑的情绪。

  笔者认为,教师应该保持对新鲜事物的敏锐感觉,在服饰打扮上既要保持“价值中立”,也要不避“时尚”,关键是审美和品位。

  记得80年代中后期,跳交谊舞成为了一种“时尚”,当时还只能算是改革开放初期,校长们大多对教师进舞厅持反感态度,认为男男女女抱在一起,有伤风化,不少学校甚至以规章制度的形式明令禁止。不过到了90年代初,交谊舞席卷全国,大家都见怪不怪,许多反对教师跳舞的校长们也成了“舞林高手”,禁舞令自然“寿终正寝”;前几年大张旗鼓禁止教师化妆和佩戴首饰,现在这些规定不也都早已废止了?这是时代进步所然。

  新世纪初,社会上“韩风”劲刮,一些女教师也开始染发,几个老大不小的“黄毛丫头”把校长惊得目瞪口呆。现如今,留一头天生黑发的好像反倒成了“另类”。

  不避“时尚”,不是一定要赶“时尚”。这几年兴起的露脐装,还有些男老师颈戴粗重的项链,指套粗大的戒指,一副“暴发户”的样子,这些都与小学教师应有的仪表形象相去太远。

  其实,时尚是把“双刃剑”。作为为人师表的教师,面对时尚,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审慎为之。  

  

礼仪教育,不妨从老师向学生主动问好开始

□ 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县第一小学副校长 林灿洪

  学校在开展礼仪教育时,往往忽略了对教师的礼仪要求,没有注意规范教师的礼仪,严重影响了学校礼仪教育的效果。

  如何走出一条礼仪教育的新路子呢?我校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学校领导带头主动向师生问好 学校行政领导带头,放下架子,首先主动向全校师生问好,并设立了投诉信箱,接受全校师生的共同监督。刚开始,有个别学校领导不习惯,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后,大家逐渐接受了这项新举措。每天早上,值班领导总是准时站在学校门口,向到校的老师学生打招呼,问好之声不绝于耳。学校领导带头,全校师生纷纷仿效,礼仪教育收到了实效。

  老师带头主动向学生问好 新学期开学后,许多学生就惊喜地发现,每天在学校碰到老师,还没有来得及向老师敬礼,老师已经脸带微笑地向自己打招呼了。老师主动向学生问好,使许多学生感到一股暖流涌向心头。

  设置礼仪示范岗 我们知道,榜样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尤其是学生中的榜样,对他们的影响更大。为此,学校首先在全校评选出“十佳礼仪示范学生”,在上学、放学时,定期或不定期在校门口、楼梯口设置礼仪岗,让这些礼仪示范学生的言行影响全校师生的行为。各班也评出礼仪之星,规范班级学生的礼仪。

  积极开展礼仪实践活动 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关鸿羽说:“习惯培养需要训练。”著名的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重视做中学。任何良好礼仪习惯的养成,必须通过学生亲眼看、亲耳听、亲身实践,在多次体验、反复积累中产生一种精神愉悦和“内在需要”,最终形成稳定的心理品质,并转化成稳定的外在行为。因此,我们与有关职能部门合作,组织学生走向街头,了解市民的礼仪情况,再向市民派发礼仪宣传单,指出其中一些不文明不礼貌的行为,使礼仪教育深入人心。另外,学校还特意选一些责任心强的学生作为校外礼仪监督员,专门对学生在校外的礼仪行为表现进行监督和教育,保证学生的礼仪校内校外一个样。

  上面措施的落实,使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学生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学生小打小闹的现象基本消失,文明礼仪、团结友爱蔚然成风,和谐校园逐步形成。  

身体力行,做学生的标杆

□ 山东省寿光世纪学校 宁 杰

  英国教育家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指出:教师是“铸造儿童的模子”,教师“自己如果举止无理,行为邪恶,儿童的同类恶行就无法改正。坏榜样的规则最容易被采纳,所以应该事事留心,不可使儿童接近不良榜样”。洛克的这两句话说明了一个道理:教师要为人师表,身体力行,做好学生言行的标杆。

  刚毕业时,正当青年的我也崇尚时尚,留着一头长发,经常穿带花格子的上衣。或许因为在教学中我一直主张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都和我比较亲近,很多学生还模仿我的一些行为,如说话的口气和动作、打球的姿势等,这使我沾沾自喜。

  学校要求学生“禁止留长发,穿奇装异服”,我在班级反复强调,要求学生理短发,穿校服,并认为学生会很容易接受我的劝导,可效果甚微,仍有一部分男生留长发甚至涂上摩丝,把头发弄成刺猬状,并穿着花花绿绿的衣服。我找他们谈过话,可他们都说那样的打扮并没有什么不好,并告诉我:“老师,我觉得年轻人就应该有点儿个性,像你那样的发型就很帅,穿着花褂儿时非常的潇洒。学校为什么就不让我们也潇洒走一回呢?”

  学生的一席话让我明白过来,原来他们把我当作了模范,纷纷效仿。可这样的穿着打扮与中学生的行为规范是相违背的,也是学校制度所不允许的。既然学生这么“尊重”我,我就应该给学生带个头,引领他们向良好的方面发展。

  星期天,我把长发理成了小平头。周一,我穿上一身笔挺的西服,白衬衣,红领带。当我进入教室时,学生都睁大了眼睛,继而爆发出一阵惊叹声。看着他们如盛开的桃花般绽满笑容的脸,我故意笑着问:“你们‘哇’什么啊?”

  “老师,你今天换了一个新的形象,显得更精神了!”学生们说。

  我笑着说:“是啊,以前老师也觉得长发显得帅,穿有花纹的衣服潇洒。既然你们认为这样更精神,我就天天这样打扮,‘士为悦己者容’嘛。”

  从此,我一直理短发,秋冬春三季穿西服,夏季穿短袖白衬衣。渐渐地,那些留长发的学生也理成了短发,凡是在校期间都按学校的规定穿校服了。

  教师的榜样力量是巨大的,当学生亲近自己的老师时,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要用自己的特殊身份来引导学生,为人师表,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以自己良好的言行为学生树起礼仪的标杆。

用善良的语言成就学生心灵的快乐!

□ 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卢龙镇中学 平文静

  记得小学五年级时,我和同桌挤占座位,老师批评我:“摇篮里舒服,让你妈给你预备一个摇篮好了!”当时的我第一次听到“摇篮”这个词,尽管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从老师说话的口气和神态中,判断这句话一定不是好话。很少挨批评的我觉得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由此非常害怕老师,再不敢接近老师,生怕再次遭遇老师的尖刻语言。

  初三那年,我的同桌名叫丽珠,但她学习不好。老师挖苦她:“还叫丽珠呢,还不如叫丑珠。”天哪,原来名字起不好也要挨老师批评的。我悄悄地看了一眼同桌,她低着头,脸羞得通红。

  有了这些经历,走上教师岗位后,我从不敢伤害任何一个学生。无论是课间还是课堂,我都在努力打造自己语言的魅力。

  真诚的鼓励成就学生进步 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难免会遇到困难与挫折,如果这时能得到老师的鼓励,说明自己受到了老师足够的重视,这会让他们感受到莫大的幸福。老师的鼓励,尤其是学习上的鼓励,会使学生信心倍增。

  正向的期待引领学生成功 班上有一位女生,经常与同学打架,粗言秽语,而且不写作业,不学习。我发现她在板报上画的画很好,就对她说:“老师特别欣赏你的画,清秀中透着美丽。人都说字如其人,其实画也如其人,老师相信你的人品如你的画一样美丽。你如果能在自己的言行上多加注意,努力培养自己的涵养,一定会成为一个心灵如画的小姑娘的。”此后她开始注意自己的言行了。

  诚心的赞美恰似沐浴春风 班上有个小女孩,其貌不扬,学习成绩在班级倒数,但她仍然努力学习。我在她的作业本上给她写道:“老师佩服你的毅力和面对困难永不退缩的勇气!坚持!坚持!再坚持!”以后她看到我时,总是对我微微一笑。她对班里的事情很负责任,经常主动做事。一次课间聊天,我说:“你妈妈一定特别喜欢你这个懂事的女儿吧!要是我也有你这样的女儿就好了!”她笑了,笑得那么自信。

  温和的批评有如春风化雨 学生犯错误在所难免,关键是教师怎样引导。想想自己也是在错误中长大成人的,对待学生的错误就不会生气了。就算学生把天捅破了,我们也不能生气,因为损失已经无法挽回,孩子却还要继续成长。我们要拿出足够的耐心和智慧来引导学生,相信善意的批评一定会赢得学生的理解和尊重。

一个趔趄的距离

□ 湖北省江陵县白马中学副校长  徐计划

    教师礼仪指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表现出教师应有的气质与风度。我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重要职责。但很遗憾,教师们往往在教学中忽略对自己的礼仪要求,也忽略了一名教师应尽的责任。

    几年前,我参加了荆州市课堂艺术研讨年会,听了一些课。那些授课的优秀教师展示了他们在教育教学上的研究,也展示了他们个人的风采与气质。但有一位教师的教学细节却带给我深深的思考。

当时公开课在阶梯教室里举行,教室是那么的空旷,只有使用扩音设备才能保证听课者能听到师生的话语。于是教师身上佩戴了随身话筒,而学生们则只有两个无线话筒,回答问题时必须递来递去。很显然,那位上课的年轻女教师优雅的气质与和蔼的态度让人叹为观止。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眼看来不及完成教学任务了,女教师的和蔼被急躁所取代。当回答问题的学生等待别人传递话筒时,她边催促学生,边伸出手去接话筒,不慎把那位传递话筒的学生推了一个趔趄,让他险些摔倒。在听课教师的一片惊呼声中,女教师才意识到自己的失态。

   这位年轻教师为了课堂教学的完美而失去了应有的风度,无意间的挥手,变成了千古恨!其实这一举手,透出的是教师礼仪这个大问题。我们时常感慨与优秀教师们的差距,感慨优秀教师们对课堂的控制,对教材的理解,但不知有没有想过,我们与优秀教师的差距只是在那一个趔趄之间,也许教与学之间的距离也就这一个趔趄罢了。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不仅是教书育人的园丁,而且更应是传承文明的导师,以身作则的楷模。教师礼仪,是教师角色意识与职业道德意识在工作实践中的外在表现。因此,注重教师礼仪修养,是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关键所在。然而,教师礼仪的培养不能落在外在表现的层面上,而应深入到我们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也只有在每一个细节中都表现出自己的礼仪修养,教师的内在修养才能真正地感染每一位学生,这才是教育的真实内涵。

以优美的师表引领学生

□ 江苏省丹阳市运河中心校副校长 蒋文汇

  人们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的礼仪,对于学生审美价值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作为教师,必须十分关注自身的文明修养,努力以自身文明的语言、行为和高雅的风度、气质给学生以示范和影响。

  1、以端庄优美的仪表影响学生。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的丰富促进了人们审美价值的多元化,人们对自身的“仪容”设计也早就步入到追求个性张扬和情感宣泄的阶段。但是学校是育人的场所,作为教育者,教师在仪表上还是要遵循“端庄、清新、大方、高雅”这些基本的要求。因此,教师的衣着要端正,式样要庄重,色彩要素雅,让学生感到可敬可亲又可爱。反之,如果教师穿着奇装异服,打扮得花里胡哨,就会影响为人师者的形象和教学的效果。

  2、以文明优雅的言行示范学生。新课程倡导师生的平等,因而,教师在与学生的日常交往甚至教学活动中,首先要带头使用文明用语,“请”、“谢谢”要挂在嘴边。在听课中,我们发现,名师特别注重文明用语,在指名学生读课文或者回答问题时,总是“请”字当头,“请某某学生给大家读一读”,当学生站起来读完课文以后,总要说一声“谢谢你给大家带来的精彩朗读”……这样的语言,不仅营造了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更重要的它本身就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3、以亲切和蔼的态度感染学生。温和、耐心、尊重学生,这是爱学生的具体表现,也应该是教师必须具有的教育素养。爱学生,就不能只爱成绩好的学生,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浅浅的微笑、鼓励的眼神、柔柔的动作都是无声的鼓励。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于永正老师总会微笑着说:“别急,慢慢来,想一想,我相信你能行的。”充满爱心的教师,定能培养出充满爱心的学生。

  总之,一名好教师,他的仪表乃至一句口头禅,都会成为学生争相效仿的对象。因而,教师只有自觉地提升自己的修养,努力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才能真正给学生以良好的示范,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的审美价值,于无声处发挥出引导和教育的作用。

漫话教师礼仪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