疣鼻天鹅
疣鼻天鹅
疣鼻天鹅(疣鼻天鹅)
疣鼻天鹅(学名:Cygnus olor)是一种大型的游禽,体长1250~1500毫米。脖颈细长,前额有一块瘤疣的突起,因此得名。全身羽毛洁白。在水中游泳时,颈部弯曲而略似 "S"形。嘴基有明显的球块,且在雄性较大,雌性不很发达。眼深棕色 嘴橙黄色,基部和球块黑色 脚趾和蹼灰黑色。栖息于湖泊、江河或沼泽地带。在地上行走拙笨,但极善游泳。飞行时也将头部伸直,但很少发出叫声,故又得名 “无声天鹅”。以水生植物为主要食物,包括水草的根、茎、叶、芽及种籽等;偶吃软体动物和昆虫及小鱼。在芦苇丛中营巢,由水生植物和泥土构成,内铺杂草和绒羽。夏季
产卵5~7枚,是天鹅中产卵最多的一种;卵呈蓝绿色,重约340克;由雌性完成孵化,孵化期35-36天。双亲共同喂育雏鸟。分布于欧洲、北非、亚洲中部与南部。 目录 外形特征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分布范围 外形特征疣鼻天鹅雄鸟全身雪白,头顶至枕略沾淡棕色。眼先裸露,黑色;嘴基、嘴缘亦为黑色,其余嘴呈红色,前端稍淡,近肉桂色,嘴甲褐色,前额有突出的'黑色疣状物;跗蹠、蹼、爪黑色,虹膜棕褐色。雌鸟羽色和雄鸟相同,但体形较小,前额疣状突不显。幼鸟头、颈淡棕灰色,前额和眼先裸露、黑色,不具疣状突,飞羽灰白色,尾羽较长而尖,淡棕灰色,具污白色端斑。下体较浅淡,多呈淡棕灰色,虹膜褐色,嘴红灰色,爪和蹼、跗蹠绿褐色。 颈修长,超过体长或与身躯等长;嘴基部高而前端缓平,眼先裸露;尾短而圆,尾羽20~24枚;腿短至中等;前趾有蹼,蹼强大,但后趾不具瓣蹼。拇指短位高;跗鳞网状;羽衣两性相似。 大小量度:体重♂9650-10000g,♀6750-8750g;体长♂1413-1550mm,♀1300-1493mm;嘴峰♂80-86mm,♀74-76mm;翅♂600-620mm,♀560-578mm;尾♂190-215mm,♀190-207mm;跗蹠♂95-110mm,♀90-101mm。 (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疣鼻天鹅主要栖息在水草丰盛的开阔湖泊、河湾、水塘、水库、海湾、沼泽和水流缓慢的河流及其岸边等地。
生活习性习性
主要在水中生活,性机警,视力强,颈伸直能远眺数里。游泳时隆起两翅,颈向后曲,头朝前低垂,姿态极为优雅。游泳速度甚快,能用一只脚划水,也能两只脚同时划,同时不时的张开和扇动两翅,高兴时发出一种沙哑而低沉的‘嘶嘶’声,哑声天鹅的名字即由此而来。性温顺而胆怯,行动极为谨慎小心,常在开阔的湖心水面游泳和觅食,晚上亦多栖息在安静而少干扰的湖心岛上或漂浮在水面的物体和干的芦苇堆上,没有危险时才上岸。起飞时双翅拍打水面,在水面助跑约50m才能徐徐离水飞起。飞行时颈向前伸直,脚伸向后,两翅扇动缓慢而有力。常成对或呈家族群活动,有时亦集成大群,特别是冬季和换羽期间。
食性
主要以水生植物的叶、根、茎、芽和果实为食,也吃水藻和小型水生动物。白天觅食,晚上休息。觅食时主要是用嘴撕裂植物,有时也能像一些鸭类一样头朝下、尾朝上,将头伸到水底挖掘水生植物的根为食,偶尔也到水边地面觅食青草。
迁徙
9月底至10月中旬迁往南方越冬,春季多在2月中下旬北迁,均成小群和家族群迁飞,多沿湖泊、河流等水域进行,沿途不断停息。在有些地方,特别是引种过去的地方,如北美、南非、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疣鼻天鹅已变成了留鸟,不再迁徙。在英国迁徙的距离也很短,最远一般不超过50千米,而且是沿水域进行的。但在西伯利亚、蒙古和中国北方繁殖的疣鼻天鹅,每年春秋季都要在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间做上千米里的来回迁徙。
分布范围世界分布
分布于亚美尼亚,阿富汗,阿尔巴尼亚,奥地利,阿塞拜疆,白俄罗斯,比利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保加利亚,中国,克罗地亚,塞浦路斯,捷克共和国,丹麦,爱沙尼亚,芬兰,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印度,伊朗,伊拉克,爱尔兰,以色列,意大利,日本,哈萨克斯坦,韩国,朝鲜,吉尔吉斯斯坦,拉脱维亚,列支敦士登,立陶宛,卢森堡,马其顿,摩尔多瓦,蒙古,黑山,荷兰,挪威,巴基斯坦,波兰,罗马尼亚,俄罗斯联邦,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加那利群岛),瑞典,瑞士,土耳其,土库曼斯坦,乌克兰,英国,乌兹别克斯坦。 引进:澳大利亚,加拿大,法罗群岛,冰岛,新西兰,新加坡,南非,美国。 旅鸟:巴林,百慕达,埃及,约旦,黎巴嫩,利比亚,马耳他,摩洛哥,阿曼,巴勒斯坦,葡萄牙,西班牙(加那利群岛),叙利亚,塔吉克斯坦,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中国分布
主要繁殖在中国新疆中部、北部、青海柴达木盆地、甘肃西北部和内蒙古。越冬在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和台湾。迁徙时经过东北、华北和山东部分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