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感性”、“灵性”和创新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语文”不是单独设科的,而是和哲学、经学、史学搅和在一起,以封建伦理的经典“四书”“五经”之类为教材。这就给语文教学抹上了浓重的理性说教的色彩。当然,语文教学不能没有理性的训练,抽象、概括这类的思维能力在语文认知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已是不争的公理。它同样也是创新思维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但过分理性化的传统即使对今天的语文教学来说,仍然留有阴影。这既不符合语文的学习规律,也不顺应儿童的心理特征,应当也是不争的事实。
随着西学渐进,新的`学堂开办了。近代语文教学,一方面是语文的单独设科和提倡学习国语;另一方面在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理念上,也更多地关注儿童的心理特征。于是,语文教学的形象性、情感性开始得到增强。教学要从感知入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循环往复这一认知规律,已为人们普遍接受。在现代,随着左右脑功能的综合开发研究和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对发展创新能力的重要作用的认识,感性的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价值,无疑得到了更多的重视。
源于感性的形象思维和基于理性的抽象思维,都是形成创新能力的重要心智素质,应当得到充分重视。但遗憾的是,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却忽略了对儿童灵性的开发。
蒙台梭利说过:“我们只有在儿童身上才能领悟到大自然的雄伟。”为什么?那就是因为儿童比成人更多地保留着人类的天性。这种人类的天性也就是灵性。正如一位学者所言:在儿童身上集中着人类精神的本原:儿童的执着,表现的是人类求真的实验精神;儿童的烂漫,体现的是人类求美的艺术精神;儿童的率真,反映的是人类求善的道德精神。所以,大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