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番音乐因用丝、竹、革、木、金制作的十件乐器演奏而得名,客家十番音乐是历代客家民间艺人传承的民间器乐曲,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上杭县广泛流传并深受百姓的喜爱。
十番音乐是福建省福州和闽西客家流传的一种汉族器乐演奏曲,自清朝道光中期就开始流传,曲调来源大体上可分为曲牌、小调、哗牌以及一些流行歌曲,流传至今的曲调有《五凤吟》、《秦楼月》等21首。十番音乐的演奏乐器有13种,如弦乐器椰胡,打击乐器钹、锣、狼帐等。演奏时强调后半拍,音乐高八度,风格粗犷。
十番音乐溯源
十番音乐由于在真实史料记载中有多个版本,因此它究竟产生于哪个年代,至今还无法考证。据传,在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在福州市区南校场就有“十番”赛会,演奏福、禄、寿、喜等各种曲牌,在八闽十邑流传。这个时期,它已经是一种十分成熟的民乐,其乐器有笛、管、笙、椰胡、大小锣、大小钹、云锣、狼丈、木鱼、檀板、清鼓等13种,后加入丝竹管乐。十番音乐的发源地在福州茶亭一带,明朝时有一王姓乐人,从事乐器制作,店名为“天华斋”,前店后厂,那时音乐爱好者常聚一起,以乐会友,切磋技艺,促进了十番音乐的发展。
十番音乐的艺术特色
1、十番音乐从龙灯舞的打击乐发展而来,它的曲牌大多取材于自然社会的关系,体现一定的意境,有的还表现了古老的传说故事,最早只有击乐“福套”、“滴流水”、“干牌”等几个锣鼓曲牌,后“福套”发展成为“福、禄、寿、喜”四套;“干牌”发展成为“文干”、“武干”二套。 十番音乐又称“十班”、“五对”等,因用丝、竹、革、木、金制作的十件乐器演奏而得名。
2、客家十番音乐是历代客家民间艺人传承的民间器乐曲,其乐曲标题多描绘大自然及客家人生活习俗情趣,如《碧水山涯》、《湖光柳色》、《好花圆月》、《梅兰菊竹》、《莺歌燕舞》等。
3、客家十番音乐吸收了历代戏曲剧种中的曲段、唱段和曲艺作品等。
4、闽西客家十番乐队无论乐手的人数还是使用的乐器都没有严格的规定,一支十番乐队一般少则五到七人,多则十到几十人不等。
5、客家十番音乐最基本的乐器有曲笛、芦管、琵琶、三弦、二胡、小胖壶、大胖壶、夹板等,笛子为其领奏乐器。客家十番音乐的演奏形式分坐奏和行奏两种,掌板者为指挥。笛子引路(主导),文场和武场间隔进行。
一直以来,十番音乐轻松活泼、节奏感强,音律和谐、悦耳动听,广泛流行于福州、闽侯、福清、长乐、连江、罗源、闽清、永泰、平潭、霞浦、福安、柘荣、福鼎、宁德、古田以及南平等县市,还曾巡回演奏于上海、香港、南洋群岛等地,深受群众喜爱。同时,由于客家十番音乐流传的年代久远,其间又不断地吸收融汇了当地畲瑶古乐、汉剧、楚剧、潮剧、采茶戏、木偶戏音乐甚至宗教音乐等来充实丰富自己,因此在诸多的福建文化中能够独树一帜,并形成了十分深厚的艺术积淀和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