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特点浅析
语文是一个多义词,通常作为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的简称,其本义为“语言文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特点浅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特点浅析1
语文有如下一些特点:
一、基础特点
语文是学习一切文化科学知识的基础,任何学科的教学,首先都是语言的教学。因为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既是关于思维外延的表现形式,又是对于思维内涵的本质阐述。人类的所有活动都决定于思维,因此,人类的所有活动都必须借助语言才能进行。各学科的思维内涵虽然不尽相同,但都必须借助语言承载并形成其知识体系,这是不争的事实。因此,语文无疑是其他学科的基础,是最基础的学科。没有最基本的语文知识作为保证,没有一定的语文知识参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是难以进行、虽进行也难有成效可言的。
语文本身也强调基础:依据形、音、义的原则,把字结合成词;依据语法和逻辑的要求,把词构建成句;依据逻辑和修辞的必然,把句连缀成文。语文基础层层相因,缺一个环节不可。语文教学最初为识字教学,就可见其自身的基础性。
二、社会生活特点
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集中反映,小说、散文、戏剧、诗歌等文学作品占据了语文教材中绝大部分篇目;议论文直接歌颂或批评社会现实,说明文介绍各种事物以为人所用,应用文是运用于社会的实用文体,也都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课堂小社会,社会大课堂”,这个说法应该特指语文课才对。任何一节语文课都是社会生活课,此言不虚。
三、知识结构特点
语文海阔天空、无所不包,含有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生活小常识。文史哲不分家,语文教学过程中,涉及最多的是哲学、政治经济学、历史、天文、地理等社会科学知识;也涉及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知识。语文既是学习其他知识的工具,又因为其他知识而不断丰富起来,从而形成纵横交错的知识结构体系。语文课不仅仅是识字课或语法课,也不仅仅是阅读课或写作课,更是逻辑课和道德伦理课,它贯穿了爱国主义教育、行为习惯教育和生活常识教育,还讲究气度风范和人格修养等等。
总之,语文知识结构复杂,综合性最强,涉及面最广,是感性和理性最为完美的结合形式,是师生修身养性最重要的学科。
四、语言表达特点
任何学科的讲授和学习,都以语言为主要媒介物。然而,较之其它学科,语文的语言表达要求最高。除了普通话、语法、逻辑这些最一般性的教学语言的要求之外,语文还要求教学语言讲究修辞、贴近生活,具有形象思维的特点,具有审美的高度,要形象生动、充满情趣和富有哲理。即使是普通话、语法、逻辑这些最一般性的语言要求,也高于其他学科,应该更加正确和规范。
五、教学评估特点
1+1=2,在一定历史时期内,自然科学的结论是绝对和惟一的;而社会科学的观点总是相对的,不是惟一的,同一个事物,往往可以作多种分析甚至得出完全相反的判断。“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多向思维或异向思维正是这个道理。政治、历史等其他社会学科也具有这一特点,但下述两个特点却是语文所独有的:
1、对文章形式的分析没有统一的标准;
2、记叙文体还有个感情基调问题,而对文章感情基调的把握,又因讲课人的性格、阅历等不同而各异。
见仁见智,语文教学评估比其他学科的教学评估要困难得多。
六、教材形式灵活
语文的教材形式较其他学科的教材形式要灵活得多,因为语文知识主要表现为纵横交融递进的特点,课文只是语文知识的载体而已,不同课文也可以承载大致相同的语文知识;而其他学科知识,尤其是自然学科知识,则主要表现为纵线发展的特点,知识载体往往就是知识内涵本身,很难将其形式和内容剥离开来。
语文课文形式可以分为文章体裁和文章样式两种。文章体裁有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应用文等;文章样式更为复杂,有不同的记叙文如小说、散文等,有不同的议论文如正论、驳论等;……在教材编排上,某一篇课文应该编在初中教材,还是编在高中教材?应该编在某年级教材或编入某一单元?并没有统一的尺度;这篇课文是选用古代的,还是选用现代的?是选用中国的,还是选用外国的?是选用A作家的,还是选用B作家的?各种文体的比例多大?不同文体的各种样式的比例怎样?都不可避免的具有编排者的主观随意性。
七、学生极易参与教学
听、说、读、写,既是学校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又是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基本内容。人从“呀呀”学语开始,就有了一定的“听、说”能力,渐而会“读”,渐而会“写”,因此学生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极易参与教学。每一篇课文,每一堂语文课,他们都似曾相识,都容易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和组织者。听、说、读、写各有不同的形式要求和内容要求,既可以分开训练,又可以在训练中兼顾几个方面。无论是质疑还是讨论,无论是作文还是讲演,无论是表演还是调查,甚至是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学生都在学习语文,都在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这种训练既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也可以在课外进行;既可以是有组织的活动形式,也可以是纯个人的行为方式。引导得当,则学生随时随地都在训练,都在提高。
八、教学的随机性
由字而词,缀词成句,因句成文,语文应该由浅入深、由简而难,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但是,语文是以课文为载体进行教学的,如前所述,除了语言本身的知识以外,任何一篇课文都包含有丰富的社会人文知识、自然科学知识或生活小常识。然而这些知识或常识,是作者为了表达某种思想内容信手拈来,一般是不成系统的,是学生不一定了解的。老师只有根据学生的兴趣,或为了扫除学生在知识理解上的障碍而随堂调整教学计划,甚至放弃原先的教学计划,临时确定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以满足学生此时此刻文化知识上的需要,从而最终实现语文教学目的。
此外,由于教材编排者在编排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主观随意性,语文教材的编排必然不是尽善尽美的。因此,我们可以在不违背语文教学大纲要求的前提下,把课文重新进行编排,甚至删去一些课文或者增加一些美文,以满足教学上的需要。
语文特点还有很多,然而仅以上述特点看,语文教师就不好当了。没有以汉语言文学为核心的广博的知识结构,没有哲学、美学、逻辑学……这些科学的知识高度,没有较好的普通话等基本功,不讲道德情操,不进人格修养,不讲言谈举止……语文是教不好的。
语文特点浅析2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学语言的灵巧运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由于学生年龄小,还处在启蒙教育阶段,因此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尤其具有示范性和引导性作用。抓住语文学科的特性,深入研究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特点,对于提升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质量,有效发展小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与其他学科教学语言相比,小学语文教学语言具有更加鲜明的.特点。
一、规范性
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是智慧的灵泉,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具有示范性作用。教师要为人师表,而口语的示范作用也是师表的重要方面。因此教师的语言更要具有规范性,以达到语言的正面示范效果。越是面对年龄小的学生,教师的语言越是要求具有规范性。
因为小学是语言学习的关键时期,儿童处在语言习得阶段,他们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所以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不仅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还决定着小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因此,特别要求教师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合乎规范,为儿童的语言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有的老师把吃饭念成思饭,历史念成利死等等,这些都是不规范的语言表达。教师必须运用全普通话进行教育教学活动,这样既可避免教学语言出现南腔北调,又可使学生的语言得到正确的发展。如果一位教师不会运用普通话教学,那么他即使口若悬河,也是不规范的。同时教师的口语表达还要做到吐字清晰、语流通畅,节奏优美,语调自然、适度。
二、科学性
教育教学自身就是一门实践性科学,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所以,传情达意必须细腻且准确,合乎科学。教师要掌握的不仅是词语的准确含义,还要能正确、深刻地分析和传授知识,更要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不要产生歧义。如“某某同学的看法,有人反对,我觉得是对的。”这句话就产生了歧义,究竟是“这个同学的看法”我认为是对的,还是“有人反对”我认为是对的,语意出现模糊,令人费解。因此,教师的语言表达必须指向明确,毫无歧义。语文教学口语的科学性还体现在教学用语的简约与精练上。有一则寓言说,狗嘲笑老虎一胎仅仅生下一子。老虎轻蔑回答:“但他是老虎!”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同样不由语言的多少决定,而取决于是否抓住要点。
三、生动性
生动性是指语文课堂教学语言不能枯燥单一,要生动明朗,充满活力。这既与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相符合,也和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特点相一致。纵观小学语文课本,其中语言表达生动活泼的文学作品比比皆是。语文教师要善于用最生动的语言把学生带入作品的艺术境界之中,让学生在形象的意境中去切身感受体会,去解其惑,得其道,感知教材,理解作品,发展形象思维。
李燕杰教授曾经说过:“讲到最典型的人物,最生动的事例,最感人的情节,要绘声绘色,细致刻画,使得听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语言生动形象,就能够将抽象的化为具体,难懂地讲得浅显枯燥地变为有趣。小学语文《月光曲》中有“幽静”一词,如果教师仅仅按照词典解释为“幽雅安静”,尽管十分准确,但是学生不一定真正理解它的内涵与意境。一位有经验的教师这样阐述:“秋天的夜晚、朦胧的月光、小镇的河边、无人的小路、远处的茅屋、闪烁的灯光、断断续续的琴声。……”这就是课文中所描写的幽静的境界。教师生动的语言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不知不觉地沉浸在幽静的氛围中,深深地感受到了幽远静谧的意境。特级教师于漪讲《春》时,用这样一段话导入:“我们一提到春啊,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一提春,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的生机,有无穷的力量。所以古往今来,很多诗人就曾经用彩笔来描绘春天美丽的景色。”这段话栩栩如生、有情有景。即使是在寒冷的冬天,学生也会感到春意融融,眼前一片生机勃勃。生动的语言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心,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
四、趣味性
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学习的过程不仅是一种以思维为中心的认识过程,还是多种个性心理协调活动的过程。语文教师的语言要善于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在恰当的场合、恰当的时机,巧妙地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引导学生,使整个教学逸态横生、熠熠生辉。特级教师于漪主张“要努力把课上得情趣横溢”,特级教师魏书生则要求自己“每堂课都要让学生有笑声”。这样不仅能使课堂气氛轻松活跃,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智慧,加深对事物的理解感受,使学生在轻松、愉快、活泼、充满笑声的课堂气氛中学到知识,受到教育,感受到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和充实。有位老师在教宋词时,问学生说:“你们喜欢流行歌曲吗?”学生自然回答喜欢,接着老师言归正传:“那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篇宋代的流行歌曲——宋词”。学生发出了会心的笑声。这种幽默的语言使学生入题轻松,也让课堂气氛得到调节。
教学语言的趣味性犹如一根神奇的,赋予语文教学口语以生命和活力,使学生在趣味盎然、亦庄亦谐的艺术境界中获取知识,得到美的享受。
五、情感性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这是教学语言的生命、灵魂。”语文教学面对的是一篇篇感怀抒情的文学作品,每一处都流动着丰富的情感,教学的语言也应当充满感情色彩,力求达到讲到庄严处,学生竦容端坐;讲到豪壮处,学生热血沸腾;讲到义愤处,学生横眉立目;讲到欢快处,学生笑意盈盈的教学境界。这就要求教师在深刻理解感悟课文的基础上,将蕴含在教材中的思想感情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做到声发于情、理融于情,通过自己的教学语言,把课文的各种喜怒哀乐情感因素传达给学生,从而拨动学生的心弦、触动学生的情思、引发学生心灵的震撼。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在这方面给我们树立了典范。在《最后一课》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爱国情,她一方面以文中情激学生情,另一方面又以自己的胸中情点燃学生的爱国情。她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向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七七事变”后,她的
家乡危在旦夕,学校即将解散,她永远忘不了音乐老师教唱《苏武牧羊》的……”学生的心弦被拨动了,沉浸在痛失祖国的情感之中。她在介绍《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课的教学体会时说:“我的那篇教案,与其说是用笔写出来的,还不如说是用泪水写出来的。”不言而喻,她的这节课也是用“泪水”倾诉的,这“泪水”自然就是她的深情。这深情,来源于她对总理的敬佩爱戴和对英灵早逝的悲怆之情。正由于有这深情在感召,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进入一种师生心心相印的境界,使学生从心灵深处感受到总理伟大的人格,获得一种震撼心灵的感情力量。六、艺术性
语文教师的教学口语运用的最高境界是口语的艺术性,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语言表达技巧,创造性地使用美的语言,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从而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语文教师的教学口语有比一般人的语言更高的美学价值,它的审美性体现有这样几个方面声音洪亮清晰,语言流畅明快,做到语音美;语言优美生动、幽默风趣,方法灵活,能在遣词造句和修辞上显示出高超的艺术,做到形式美;思想深刻,富有哲理,充实而又含蓄,做到内容美;熟练地运用语言机智,曲尽其妙的讲解,完美的逻辑推导,创设令人着迷的语境美;沟通融洽畅达,导入新鲜有趣,衔接天衣无缝,节奏抑扬顿挫,结语耐人回味,构成流程美;以态许多产生巨大艺术魅力的教师语言范例,都是富于审美性的。例如,上海特级教师于漪在讲《春》、《海滨仲夏夜》、《香山红叶》、《济南的冬天》等一组写景散文时,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美几乎是无处不在。当然,大自然的美不同于巧夺天工的工艺美,不同于绕梁三日的音乐美,也不同于充满青春活力的人体美。然而大自然的美又似乎融合了所有的美,尤其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锦绣河山,真是美得令人陶醉。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季节,展现出不同美的姿态。今天我们要学一组文情并茂,描写四季景色特征的散文,来领略祖国大自然的美景。
这段导语是山涧的清泉,徐徐铮铮、在学生的心上潺潺流过,一下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老师通过精炼的词句和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并渲染了美的氛围。
有人曾经说过,完美的语文教学语言应该有小说语言的生动,演说语言的雄辩,散文语言的优美,诗歌语言的简练,相声语言的幽默。这样的目标我们很难达到,但它无疑也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美好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