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国培”
品味“国培”“带着一种彷徨,我们走进‘国培’;带着一份疑惑,我们走进‘国培’;带着一丝窃喜,我们走进‘国培’。我们携手,深深扎进‘国培’,在‘国培’这片沃土,我们如同一个贪婪的乳儿,不知疲倦地吸收知识的营养……”在我组第一期学习简报上,我曾这样深情地撰文赞誉。
2011年9-12月,我有幸参加了小语“国培”。紧张的工作之余,我俯下身来,利用最多的时间,参加并结束了“国培”学习。回顾短暂的学习,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 “国培”满足了我对知识的渴求,珍视“国培”。
1、“国培”丰富了我的个人阅历。
我自1987年8月参加工作至今,一直在农村小学任教。在二十多年的教育生涯中,我每年都从事着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从无间断,期期都是在中高段循环,从没一次完整的从低段到中段再到高段的教学经历。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参加过一次省级和国家级专业规范培训。虽说已送走了很多届小学毕业班,但我内心非常惭愧,我对于小学语文教改、课改等了解不甚深刻,甚至对各年段教学目标要求(特别是在听说读写等方面的具体要求上)、各年段衔接、梯度等也是一知半解。在实际教学中存在不少疑惑、问题、缺乏有效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方法、手段等,不一而足。我深深地知道,我迫切需要了解 “语文”姓“语”之“义”,悟“语文”名“文”之“道”。在此境况下,受组织选派参加“国培”学习,真像“忽如一夜梨花开”,我久渴的知识心田得到了甘露般的滋润,我开始了完整系统的网上培训学习。
2、珍视“国培”,“囫囵吞枣”又仔细“咀嚼”。
怀抱着机会难得的心态,我如饥似渴般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从“研修准备”到各模块的视频、拓展阅读等,我都认真阅读、收听,做好笔记。对每一模块讲座,我在收看视频讲座后又及时将讲座转化为文字材料,再对照着视频与文字重新学习,边比对边做笔记;对拓展性阅读材料则通过反复研读,摘记,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提出思考问题;对于讲座和访谈中名师在处理文本(如两岸四地同课异构)、分析学情(霍懋征大师《望庐山瀑布》例举)、落实语言文字训练(窦桂梅老师例举)等方面的优秀之处和亮点,则通过反复回放,暂停,记好相关记载,并写下自己的反思或感悟,对于专家推荐或名师专著,则即刻通过网络,寻找下载保荐,以备闲暇之日拜读;同时,利用发帖、回帖及提交作业等形式与同行、班主任交流、探讨,及时完成各模块检测。整个学习,我既“囫囵吞枣”又仔细“咀嚼”,受益匪浅。多年的困惑,一下释然,顿生欣喜若狂之感。
二、“国培”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爱”的教育一课
,感谢“国培”。1、聆听李吉林老师的“教师是终生的学习者”访谈,并拜读了她《行者的温暖与快乐》和《教师应该是思想者》论述,我被强烈的感动着,感动于她五十年如一日的“早”、“爱”、“宽”、“用”,感动于她的勤奋和执着,更感动于她那对孩子的真诚的“爱”,对教育事业忠诚的“爱”。(李老师的感人事迹和骄人成绩不赘述)反观自己,虽参加继续教育年年考核为优秀,但或多或少有些甘于平淡,工作激情不够,表现出一种职业倦怠。与李老师比起来,我刚好走过她教育生涯的一半,为何就出现如此倦怠?为何就缺乏激情?缺少了思想?细细想来,那就是自己骨子里少了一样东西,就是对教育事业忠诚的爱,对孩子真诚的爱。李老师以她的高深人格给我们诠释了“爱”的内涵。“国培”给我敲响了警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2、纵观自己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我多了一些对学生的冷漠,少了一分对他们的关爱;多了一些对学生的呵斥,少了一分对自己的`反思;多了一些对学生的灌输,少了一分对他们的扶持;多少年了,我的语文教学总习惯于从固定的结论出发,习惯于对固定的结论进行兴致勃勃的阐释,习惯于把学生的思想纳入到固定的结论之中。我太“规范”了,我太“理性”了。最后,我自己“死”在了这个“规范”和“理性”之中,我的学生也“死”在了这个“规范”和“理性”之中。“国培”,让我看到了自己的无知、无能和虚度,我感谢“国培”。
三、“国培”启迪着我上好语文,用好“国培”。
1、终身学习观念不动摇。“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通过“国培”,我明白了,要上好语文,不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是行不通的。没有观念的转变,就不会有行动的转变,自己的教学必然不适应时代要求。参加“国培”之前,一个和我一样同为四川人的在广东打工的朋友向我聊起四川话,以“土、难听、小家子气、该消失”等词形容,对粤语却极尽褒义,嘲笑四川话。我在气愤之余,也在思考:是啊,有时上课,我不是也偶尔用四川话向学生讲解一些他们不易理解的词语吗?莫不我就真的是老古董了?四川话真的就该取消了吗?通过“国培”中专家讲解,我恍然大悟:方言不就是方言区的母语吗?在方言区使用不等于让自己所教学生所掌握一种语言,从而更有利于他的学习吗?取消又从何谈起?我该做到“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准确解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是上好语文课的前提。通过“国培”,让我摒弃了以前存在的《课标》研读就是专家、教研员等的事,与已无关的观念,我不能“刻舟求剑”或“邯郸学步”,要像李吉林老师一样,“教师要有自己的思想”。 我们不但要弄明白《课标》是“什么”,还要弄清楚各年段教学目标要求、建议怎么做,我们又该“怎么做”、“为什么要这么做”等问题。
3、重实践,善总结,乐反思,全面落实语文的性质、特点及目标,全面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力戒虚浮,踏踏实实上好每一节语文课。
4、持之以恒,努力加强自己的教学艺术研究,实现由“学习型教师”到“专家型教师”的转变。
“国培”,让我总忘不了,我再品味“国培”!